[摘"要]
本文對國內音樂教育界所借鑒的國外音樂教育體系進行反思,還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如何滲入非音樂課堂”這一問題展開了思考。前者主要論及音樂學科內部的跨文化之難;后者則聚焦于如何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對非音樂課堂的滲透。將課堂中的“知識灌輸”轉化為生命中的“文化向往”,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傳統(tǒng)音樂文化;非音樂課程;中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5-0059-03
音樂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對受眾的心靈起著浸染、引導的作用,其自身價值與意義日漸受到教育界的重視與肯定。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無論是距今約7800至9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骨笛,還是1957年首演的粵劇《帝女花》,無一不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樣一種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與當代中學課堂的深度結合,既是尊重本國文化的表現(xiàn),亦是尊重歷史的選擇。
在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堂標準》中規(guī)定:“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熟悉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1]在《初中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有此番規(guī)定。這些課程標準的設定,所針對的是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與此同時,筆者在教學及與同事的交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讓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滲透進“非音樂課堂”,也是同等重要的。這是因為,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很多與音樂相關的部分(如雅樂、文人音樂、金石之樂等),其所具有的意義并不僅僅囿于“音樂”的領域,而是從屬于更高層面的“大文化”范疇。
一、國外音樂教育體系的借鑒"
就中學課堂而言,如想實現(xiàn)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滲透,國外的音樂教育體系及理論是不完全適用的。
借鑒國外音樂教育體系,屬于音樂學科內部的跨文化問題。所謂“音樂學科內部”,是指以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yè)設置的學科分類為基礎,屬于“藝術學”的音樂學科領域。從國內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來看,在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新課標中,要求音樂課程的授課內容要“以開闊的視野學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盵2]伴隨而來的,不僅是一些國外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被引入中小學的音樂教材,國外知名音樂教育體系的理論與知識也被國內音樂教育界關注。
如由著名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柯達伊·左爾坦提出的“柯達伊教學理念”。在這一音樂教育體系中,較為知名的理論為使用“首調唱名法”進行視唱訓練。由于使用首調唱名法可以幫助學生很快地學會讀譜,國內學校中使用首調唱名法授課的情況非常普遍。除首調唱名法外,“柯達伊教學法”中的“手勢法”也是非常實用的方法。所謂“手勢法”,是指在視唱的時候借用手勢高低位置的變化,輔助提示音位高低的變化。由于音樂是一種不顯“象”的藝術——看不見、摸不著。“手勢法”可以通過視覺形象及肢體感受,使心理層面的“音高感”與視覺層面的手勢位置相結合,從而達到更加準確地把握音高的目的,有助于中小學生對于音高的理解與把握。
但從研究、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國外音樂教育體系中的某些理論、方法,在我國也是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哪怕是至今已經被普及使用的國外記譜法(五線譜、簡譜),在記錄我國民間音樂的時候,也無法做到記譜的完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未經受過專業(yè)音樂訓練的民間歌手、樂人,演唱、彈奏的音高經常出現(xiàn)達不到專業(yè)音樂教育中所謂“準確”的要求。在記錄這些民間音樂時,記譜的譜面上經常會帶有臨時變音記號、微升微降記號、上下滑音記號,甚至一些記譜者的自創(chuàng)符號,以輔助記錄音樂的形態(tài),從而達到記譜更加準確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音樂教材中,在那些涉及我國民間音樂的樂譜中,并未見到上述輔助符號的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很難準確反映出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本真。
總而言之,就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滲透中學課堂而言,國外的音樂教育體系及理論難以直接照搬。
二、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不同課程中的滲透"
根據(jù)音樂教育專家的研究,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發(fā)展程度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如表1。
從表中所反映出的學界研究結論來看,雖然不同年齡的兒童在音樂能力的發(fā)展水平上各不相同,但單就同一年齡的兒童而言,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對于音樂的感知與審美是有規(guī)律的,基本呈現(xiàn)出年齡相近能力相近的特點。在這一認知的基礎上,本文從兩個方面思考。
(一)哪些傳統(tǒng)音樂文化適合滲透非音樂課程
中國的音樂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在語文課堂上被學生熟知的內容,如《詩經》《楚辭》,甚至唐詩、宋詞,都是可以入樂演唱的。正所謂“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而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自古以來的以“口傳心授”為主的傳承方式,使得“樂譜”因缺位而少受重視。而樂譜的缺位又反過來,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但拋開上述問題不談,中國歷史上存在的這種“重道輕樂”(即重視音樂的文化內涵,避談音樂本體),恰恰為本文所提出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對非音樂課程的滲透”提供了條件。也就是說,那些自身發(fā)展歷史或傳入中國歷史相對較短的音樂文化,相對而言更適合于在音樂專業(yè)領域之內的傳習;而那些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tǒng)音樂,恰恰是具有對非音樂領域滲透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存在,正為本文所言“傳統(tǒng)音樂文化滲透中學非音樂課程”提供了可操作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共生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和為貴”的和諧共生價值論,“和而不同”多元互動共生原則,以及以“天人合一”的自然共生觀、“仁者愛人”的社會共生觀、“修身養(yǎng)性”的身心共生觀為主要內容的人的共生性關系內涵。[4]在這些共生思想中,“和而不同”的多元互動共生原則與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相關,不太適用于以傳授音樂為主要目的的音樂課堂;而“天人合一”的自然共生觀則與多種中國古代樂器的產生、文化附會息息相關,如古琴、笛、編鐘等,這些正是最為適合滲透非音樂課程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
(二)傳統(tǒng)音樂文化滲透非音樂課程的可行性
音樂文化對于非音樂課程的滲透,不是普遍性質的,而是貴“精”而不貴“多”的。此外,根據(jù)各個課程不同的自身特點,所滲透的音樂文化也是不同的。經過結合中學教學課程性質與特點而思考,筆者認為可以先從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門課程展開探索,這更有助于本理念的試行。
以語文課程為例。上文中曾有提及,我國古代的《詩經》《楚辭》、唐詩、宋詞都是可以入樂演唱的。如果能夠在語文課中講解相關內容時,以這些文人音樂在當代的演唱音頻、視頻作為輔助視聽教材,相信會產生有別于傳統(tǒng)文化灌輸?shù)牧眍愋Ч?/p>
再以數(shù)學課程為例。有些音樂類的知識,由于涉及數(shù)學公式的運算,比起音樂課堂而言,更加適合數(shù)學課堂。比如在涉及分數(shù)的運算中,可以將計算古琴的徽位作為計算練習。如圖1所示,古琴琴面的徽位,把琴弦分成了若干份,里面存在分數(shù)關系。如1/2、1/3、1/4、1/5、1/6、1/8處即分別稱為七徽、五徽、四徽、三徽、二徽、一徽(圖2)。在數(shù)學課中完全可以出題:設古琴的有效弦長(自岳山至龍齦)為100cm,五徽位于弦長1/3處,請算出自五徽至龍齦的距離。這真的是一道相當別致的趣味題!
此外,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很多音樂藝術領域的理論知識,如律學、樂器學,都與數(shù)學知識關系密切,有待教育界繼續(xù)關注、發(fā)現(xiàn)。英語課堂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結合,更加單純些。由于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在具有“崇古”“慕古”情節(jié)的人中,不乏外籍人士。他們使用自己本國語言,出版了不少介紹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文獻。如20世紀的一位荷蘭外交官、漢學家高羅佩(1910—1967),由于他對中國的古琴文化十分癡迷,寫成《The""ore"of"the"Chinese""ute》一書,中文版名為《琴道》。這其實就是很好的一套中英文結合的教材,既與我國傳統(tǒng)的琴樂文化相關,又有助于中學生英文閱讀、翻譯的練習。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對非音樂課堂而言,是豐富,是寓教于樂。非音樂課堂的學科性質及自身特點,決定了對特定音樂文化內容的選擇方向。
三、弘揚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
當“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不僅僅被視為音樂本身,而是上升到“音樂文化”層面時,便已突破了學科、課程的界限。誠然,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是客觀存在的,且從各門課程“分而授之”與“分而習之”的過程中被逐漸固化。但我們也需認識到,一旦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中學層面能夠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將有助于學生從小產生對華夏傳統(tǒng)的“文化向往”,構建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進而在潛意識層面形成“文化自覺”,使少年兒童成長為具有本民族“文化底蘊”的新一代。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這在海內外中華兒女心中激起了強烈共鳴。而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引導各級黨委和政府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在廣東省內,由嶺南文化所孕育出的各種傳統(tǒng)藝術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視。嶺南音樂文化也因其獨特的魅力,受到在校學生的喜愛。比如粵劇進校園、客家山歌進校園等,都是傳統(tǒng)音樂文化與中學校園的良好互動。但從教育的分層來看,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更多的是在社會音樂教育層面,其表現(xiàn)出以學生課余學習為主的、對學校學習生活的滲透較少的特點。在這一現(xiàn)狀的基礎上,如果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能夠更進一步滲入中學音樂課堂,甚至非音樂課堂,使得在校中小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有普遍意義的接受與習聞,才能在青少年的心中真正構建對本民族文化的向往、認同,從而形成文化自覺與文化底蘊。這對于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結"語"
本文從“國外音樂教育體系不能直接照搬”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如何滲入非音樂課程”兩個角度進行展開,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滲透中學課堂的問題展開了思考。前者主要論及音樂學科內部的跨文化之難;后者則聚焦于如何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對非音樂課程的滲透。而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在前文思考的基礎上,指出將課堂中的“知識灌輸”轉化為生命中的“文化向往”,對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作用。筆者衷心希望能夠通過個人的審慎思考,為學校課程的改革、完善、施行貢獻微薄之力,不辱人民教師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