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東北民歌;發(fā)展;弘揚;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1-0065-03
民歌是一種獨特的歌曲藝術表達形式,可以歸屬于藝術的層面,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可以說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創(chuàng)作作品之一,具有較高的傳承價值。東北民歌實際上是東北人民在發(fā)展過程中通過風俗習慣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歌曲,蘊含獨特的民族文化,與當地的人文環(huán)境存在密切的關系,深受大眾的喜愛,具有較高的傳承發(fā)展價值。
東北民歌是指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這一地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地方民歌,凝聚了東北地區(qū)人民集體的智慧與民族文化,經過不斷地發(fā)展與傳承,逐漸形成完整的民歌體系,融入新時代的元素,展現出獨特的價值,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重點。東北民歌的歌詞是經過詩化了的東北人民生活的語言,受地域和方言的特點加之東北人的生活習慣影響?zhàn)B成了東北人豪爽、直率的氣質,這些獨有的個性在東北民歌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地方戲二人轉也深深地影響了東北民歌的發(fā)展,使得東北民歌作品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勞動人民真實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熱情、開朗的直性子[1]。東北民歌特征較為明顯,如音調音域高亢,曲風豐富多變,韻味悠長,聲音運用率真,真聲較多,音色較為尖銳、有穿透力,現階段東北民歌代表作品有《東北風》《丟戒指》《正對花》《搖籃曲》《小拜年》及《新貨郎》等,深受群眾喜愛,并廣為傳唱,成為東北人民日常生活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過不斷地發(fā)展與沉淀,東北民歌在歲月的長河中綻放著它獨特而又耀眼的光芒[2]。
東北民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與東北地域文化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呈現出明顯的粗獷、奔放、豪爽等,例如從內容的角度分析,東北民歌的內容多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記載了黑土地上人民的痛苦和歡樂,也唱出了在不同歷史時期東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況。在表達過程中,東北民歌總是能把愛與恨的真實情感較為直接且質樸地表達出來,部分特殊的民歌也蘊含著較為對立的、鮮明的階級意識與階級情感[3]?,F階段,在東北民歌中有許多歌曲是直接反映勞動的場面、勞動的心情,和表達勞動奮斗決心的,如《姐妹上場院》《賣餃子》等;有的與生產勞動實踐密切相關的,如《哈腰掛》《打路基歌》等;有的反映現實生活、地方習俗及表達愛情,如《瞧情郎》《回娘家》等;也有頌揚黨和歌唱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歌曲,如《新東北風》《翻身五更》等,在歌聲中蘊含著樂觀積極、開朗豪爽的東北人性格。從調式旋律方面分析,東北民歌多以小調為主,以宮徵調居多,也有商羽調式。宮調式有:《小拜年》《月牙五更》等;徵調式有:《新東北風》《搖籃曲》《回娘家》等;羽調式有:《正對花》《反對花》等[4]。東北民歌使用的音樂語言大多短小簡潔,準確表達了音樂形象生動、鮮明的特點。旋律明朗風趣,節(jié)奏規(guī)整,多使用口語化唱腔,易于傳唱、貼近生活又極具親和力,深得全國各地人民的喜愛。從演唱方面進行分析,要唱好東北民歌,不僅需要了解東北民歌的音樂風格,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是近些年來興起的一種科學的演唱方法,民族唱法是發(fā)展、更新、進步了的民族民間演唱方法。民族聲樂演唱繼承并發(fā)揚了傳統(tǒng)的民歌唱法,又吸取了美聲唱法的技巧,融合成一種全新的、科學的演唱方法。這種唱法要求真假聲混合,而不同于過去民歌的純真聲的演唱。呼吸方面必須有支撐,所以要求深呼吸落支點,重視聲音的統(tǒng)一、流暢的通道感,咬字清晰、圓潤[5]。演唱時要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才能使演唱更富有表現力。東北民歌的旋律明顯受到了地方語言語音的影響,由于東北方言語音較重,語氣較硬,又習慣夸張的表達情緒,所以東北民歌在流暢的陳述旋律中加入了夸張的色彩,即在平穩(wěn)級進的旋律進行中突然出現六度、七度的大跳。這種旋律的唱法是,把強拍上的低音弱處理,跳上去的高音強出,這種處理手法能恰當的隨著音高把樂句推向高潮,使演唱更具有濃烈的藝術效果。東北民歌還在旋律的進行中加入大量的襯字,以便加強語氣,渲染氣氛。襯詞的唱法,要唱得活潑、跳躍,使節(jié)奏更加明快,造成旋律與襯字之間相互呼應的熱烈氣氛,增強藝術的感染力。如《看秧歌》中的“哎咳哎咳呀”;《瞧情郎》中的“得兒臘梅呀咿兒呀”等,也是因為有了這些襯詞,才使得東北民歌的旋律更加朗朗上口。東北民歌的演唱特點還有很多,如下滑音和波音等,這兩個特點在《月牙五更》中有非常多的體現[6]。
從本質上分析,東北民歌凝聚著東北人民對黑土地的無限熱愛,是人民生產與生活中智慧的結晶,東北民歌在我國的民族民間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東北民歌的發(fā)展促使東北藝術形式發(fā)生明顯的變化,促進了“二人轉”及“東北秧歌”的發(fā)展。例如,提到東北民歌自然而然的會聯(lián)想到“東北二人轉”,二人轉是吸收了東北民歌、東北秧歌和口頭文學的精華而形成的表演形式,它深受城鄉(xiāng)人民的喜愛。二人轉的很多作品都吸取了東北民歌的創(chuàng)作精華,如《小拜年》,這首作品是東北民歌的傳統(tǒng)歌曲,在二人轉的表演中對其進行重新地演繹,常出現在“小帽”處表演。東北秧歌是每逢重大節(jié)日,東北人就會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扭起大秧歌,唱起歡快的民歌,其中《鬧元宵》《柳青娘》《柳搖金》《洞房贊》《桂枝香》等都是帶有東北民歌風格的東北秧歌曲[7]。
第二,東北民歌的發(fā)展促使經典的器樂曲數量增多,如較為著名的二胡曲《江河水》,《江河水》這部作品是根據黃海懷同名的作品改編為二胡獨奏曲的,它如泣如訴的旋律催人淚下。曾出現在1965年拍攝的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中。這部經久不衰的作品現也被列入教科書之中廣為流傳。東北民歌還有很多經典的作品被改編成小提琴曲、板胡曲等,如《瞧情郎》《回娘家》《搖籃曲》等。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東北民歌也被不斷的創(chuàng)新著,更多的新式音樂表現形式為東北民歌不斷注入新的生機[8]。
第三,東北民歌的發(fā)展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提供源泉與靈感,如現階段較為著名的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歌曲,在調式中的表現充滿著東北民歌的氣息,旋律中無不流露出濃濃的東北風。東北民歌的藝術精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生長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的藝術家們。在新時代中,《家在東北》《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過河》等作品也都吸收了東北民歌的獨特藝術精華而創(chuàng)作,唱紅大江南北,將黑土地的藝術更廣泛的傳播弘揚開來。
從本質上分析,東北民歌具有較高的學習意義和研究價值,尤其是在藝術方面,為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的藝術發(fā)展空間。東北民歌以短小精煉、音調高亢、簡單說事為主要特色,其表現手法和音樂材料都較為樸實、干練。東北民歌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以及鄉(xiāng)土氣息,并且與地方方言緊密結合,歌詞表現較為口語化、生活化,表現形式非常生動、靈活,演唱中能夠充分展示獨具東北特色的人物性格,表達了東北人民熱情、奔放、直率而又淳樸善良的性格特質,同時也展現出了東北人勤勞、勇敢的一面。東北民歌的表達方式較為直白、質樸、開門見山、旋律鮮明、節(jié)奏明朗,表達感情真摯、自然,深深地扎根于每一個生長在這片黑土地上的東北人心中,它是東北人民集體智慧的藝術結晶,正因如此,東北民歌才能夠一直流傳下來,源遠流長。東北民歌在我國各地的民間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民間音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對東北民歌的研究和發(fā)掘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當代民族聲樂的發(fā)展[9]。
東北民歌自身以獨特高亢嘹亮的唱腔、明快的旋律和詼諧幽默的表演形式吸引著無數北方群眾,深受廣大的觀眾喜愛,但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受到其他熱門類音樂的侵入影響,對東北民歌產生較大的沖擊,造成傳統(tǒng)民歌逐漸暗淡,甚至退出歷史舞臺,是我國藝術史與文化發(fā)傳承發(fā)展的巨大損失,因此需要創(chuàng)新與進一步的弘揚東北民歌,探索其傳承與發(fā)展意義,以實現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東北民歌發(fā)展過程中,風格特色及唱腔表演是重點,也是發(fā)揮出其藝術價值的基礎,因此應全面的進行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整理與歸納,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進行學習和研究,明確想要繼承和弘揚東北民歌就必須將東北民歌進行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歸納與總結,形成一套完全適應于東北民歌自身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并且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因為傳統(tǒng)的民歌都以簡譜形式記錄,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有許多裝飾音是無法通過譜子來表現的,那么同時配入影音資料的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系統(tǒng)的對東北民歌進行總結與歸納才能夠更加完好地繼承東北民歌。想要唱好東北民歌務必了解它的藝術風格,東北民歌在對音樂的表現中我們可以分為抒情和說唱兩種類型,它由于地域特色和人民性格特征形成了東北民歌所特有的唱腔與風格特色。其中東北民歌的說唱類在演唱中常用甩腔及一些特殊的襯腔來表現較為詼諧幽默的歌曲,由于東北民歌作品旋律起伏較大則需要演唱者具備相應的聲樂技巧,能夠張弛有度地進行歌唱。如作品《看秧歌》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東北民歌作品,具有典型的東北民歌說唱風格,在歌曲中多次要求演唱者在高音區(qū)進行停留式的大滑音,這需要演唱者具備很扎實的真假聲結合貫穿于高中低各個音域的演唱技巧來完成,且歌曲整體速度明快,要求咬字既快又準、字正腔圓,表演中要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夸張力,聲情并茂地演繹該作品。因此在東北民歌發(fā)展中,應該擁有自己完善的理論體系和演唱規(guī)范,既可以使后人更好地了解東北民歌,也能夠為東北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好堅實的鋪墊[10]。東北民歌發(fā)展應呈現出革新的、突出個性的、順應時代的,取其外界精華,去其糟粕,拓寬思路。當代民族聲樂的發(fā)展中也應該廣泛的融合東北民歌風格元素,保留傳統(tǒng)民族風味,相互融合、互相促進的發(fā)展。東北民歌的發(fā)展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集思廣益、提取精華、革新思路、多元發(fā)展,將自身融合到新時代的民族聲樂發(fā)展之中,擺脫固有的傳統(tǒng)民歌的框架大膽的進行創(chuàng)新,給人以更新的審美沖擊,讓人們在聽覺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發(fā)掘傳統(tǒng)民歌魅力,適時地喚醒人們對傳統(tǒng)民歌的關注,對弘揚我們傳統(tǒng)東北民歌具有了非凡的意義。
在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欣賞水平也隨之提升,對于藝術的欣賞與審美已經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現象也給傳統(tǒng)藝術帶來巨大的危機,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因而要想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東北傳統(tǒng)民歌,就需要使東北民歌順應時代發(fā)展、主動地配合人民大眾審美需求,積極的革新思想,推陳出新,不再拘泥于過去傳統(tǒng)的、單一化的表現形式,開闊眼界,多吸收外界精華,走多元化創(chuàng)新道路。新時代中,東北民歌的發(fā)展應該是革新的、突出個性的、順應時代的,取其外界精華,去其糟粕,拓寬思路。當代民族聲樂的發(fā)展中也應該廣泛的融合東北民歌風格元素,保留傳統(tǒng)民族風味,相互融合、互相促進的發(fā)展。東北民歌的發(fā)展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集思廣益、提取精華、革新思路、多元發(fā)展,將自身融合到新時代的民族聲樂發(fā)展之中。如《今年梅花開》這首歌曲把原有的優(yōu)美旋律加上美聲唱法的“花腔”技巧,恰到好處地展示了解放后的女孩子活潑開心向上的樂觀情緒,作為東北民歌傳統(tǒng)與現代音樂作品的結合,它是一個極具當代特色的、代表性的、非常成功的東北民歌創(chuàng)新作品,擺脫了固有的傳統(tǒng)民歌的框架而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新,給人以更新的審美沖擊,加寬音域的演唱更是讓人們在聽覺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讓人們豁然發(fā)覺原來我們傳統(tǒng)的民歌也可以如此有魅力,也適時地喚醒了人們對傳統(tǒng)民歌的關注,這對弘揚我們傳統(tǒng)東北民歌具有了非凡的意義,因而必須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完善,對東北民歌進行再認識,以實現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東北民歌在發(fā)展過程中應積極的創(chuàng)新,明確時代背景產生的影響,遵循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建立完善的理論體系,針對性地開展創(chuàng)新,打造全新的發(fā)展模式,緊跟時代的步伐,對藝術精華進行吸收與借鑒,展現出東北民歌的獨特魅力,探索出全新的發(fā)展道路,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展現濃厚的色彩,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
注釋:
[1]邱振博.東北地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與傳播——以東北民歌為例[J].參花(下),2021(02):117—118.
[2]孟"妍.東北民歌女性主題藝術特色及人文闡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0(03):126—130.
[3]劉"瑩.東北地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與傳播——以東北民歌為考察對象[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116—121.
[4]李欣雨.淺談東北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以東北民歌《看秧歌》為例[J].山西青年,2020(11):284.
[5]韓佳韻.東北民歌演唱教學中方言運用的融入——以《看秧歌》為例[J].藝術品鑒,2019(35):318—319.
[6]崔姝聲.東北地區(qū)不同民族民歌的風格特點及演唱分析[J].當代音樂,2019(04):93—94.
[7]楊麗娜.東北民歌演唱藝術特點及時代共融性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20—22.
[8]陳吉風,劉"卓.論東北民歌在東北地區(qū)高等藝術院校的傳承[J].藝術教育,2018(11):59—60.
[9]董"嘉.東北民歌的文化傳承對中小學生的影響探究——以沈陽市第七中學、沈陽師范大學附中、三臺子第一小學為例[J].通俗歌曲,2017(02):41—42.
[10]趙世蘭,萬"琳,郭建民.東北民歌女性主題藝術特色及文化慣性認知[J].當代音樂,2016(23):9.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