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宋代;詞調音樂;江蘇地區(qū);姜夔;范成大;自度曲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1-0004-05
宋代統(tǒng)治階級出于政治需要強調宮廷雅樂,而對民間音樂尤其是俚俗民歌采取輕視的態(tài)度。陳旸《樂書》中載:“世衰道微,天子不采詩,太師不明變?!庇纱藢е滤未窀栉幢缓芎糜涊d,今存世不多。然而民歌作為和民眾生活最密切的音樂形式不會因此在民間失去活力。另一方面,承繼隋唐曲子傳統(tǒng)的詞調音樂由于眾多文人的參與成為了宋代民歌中最具光彩的一頁。
宋代詞調音樂與隋唐五代時期的曲子一脈相承,但在歌詞詞格及制曲方式上產生了諸多變化。在歌詞詞格上,由整齊句式為主轉變?yōu)橐蚤L短句為多見。在風格上,出現(xiàn)了婉約派、豪放派等不同類型。在制曲方式上,一方面沿襲“倚聲填詞”的創(chuàng)作方法,另一方面出現(xiàn)了以周邦彥、姜夔等文人為代表譜寫新曲的“自度曲”形式。
宋代文人中姜夔、范成大、范仲淹、蘇軾、王安石等人或在江蘇為官任職,或游歷山水,在他們的詩詞中亦有諸多內容涉及江蘇的人物、地理,其中不少與江蘇相關的優(yōu)秀詞調音樂作品存留于世。本文僅選取歷史上影響較大、傳播較為久遠者,試以述之。
在諸多與江蘇地域相關的詞調音樂家中,以姜夔與范成大影響最大,而且,兩位詞調音樂家亦互為摯交,并在長期的交游中互作詞曲,合作了諸多具有較大影響的詞調音樂作品。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音樂家、文學家。
姜夔出身官宦家庭,父母去世后,寄居于出嫁漢陽的姐姐家。他博學多藝,對詩詞、音樂、書法無不精善,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他一生轉徙江湖,結識蕭德藻、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張鑒等詩人詞客及世家貴胄后,不斷往來于湖州、杭州、蘇州、無錫、揚州、金陵、合肥等地,在四處游歷中感時傷世,寫下大量詩詞作品,抒發(fā)對國家危難的關切,人民疾苦生活的感慨,亦不免悲吟個人身世,抒寫別離相思的作品。
姜夔一生著述頗豐,現(xiàn)存《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續(xù)書譜》《絳帖平》等,存詩180余首,詞80多篇。音樂方面以《白石道人歌曲》對后世影響較大。
《白石道人歌曲》中所收詞曲,有28首帶有樂譜,詞調17首作品中,除《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為古曲,《玉梅令》為范成大作曲,其余14首為姜夔所作“自度曲”。所謂“自度曲”,亦稱“自制曲”。
在姜夔的14首自度曲中,大部分(共11首)都與江蘇有著一定的淵源與關聯(lián)。
1.《揚州慢》
姜夔自度曲名作《揚州慢》,是他于淳熙三年(1176)離開漢江,沿江南下,路過揚州時,看見揚州城昔日繁華不再,所到之處盡顯金兵擄掠后的蕭條荒涼之景,百感交集,創(chuàng)制此曲。
《揚州慢·小序》載:
淳熙丙申至日,余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1]
《揚州慢》曲詞借景抒情,展現(xiàn)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曲調行腔自然,委婉凄涼。
2.《杏花天影》
姜夔一生漂泊,其自度曲中,此類以旅途中感受和山川景物為題材的作品不僅于此首。如姜夔丁未年(1187)正月,路過金陵時于舟中有感而作的《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發(fā)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風日清淑,小舟掛席,容與波上。
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
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2]
由序可知,此曲即是姜夔旅途中寓情于景之作。表現(xiàn)出詞人的生活如不系之舟,漂泊不定。
3.《鬲溪梅令》
《鬲溪梅令》也是一首姜夔自無錫歸途中所作的自度曲,此曲借“梅花”懷人,懷念曾經的戀人,詞人以令曲的形式抒發(fā)了隔溪望梅的悵嘆。其序云:
丙辰冬,自無錫歸,作此寓意。[3]
姜夔終生交游于達官名流之間,他在江蘇的游歷,在詞作中多有反映?!栋资廊烁枨分?,除了上述幾首與江蘇相關且有著較大影響的自度曲以外,還有他作于無錫梁溪的《江梅引》,作于揚州的《詠芍藥》,自沔東至金陵時所作的《踏莎行》等作品也都是他游歷江蘇期間所作。
除了上述的6首,以及下文提及的他與范成大在蘇州交往而所寫的《玉梅令》(填詞)、《暗香》《疏影》《石湖仙》《醉吟商小品》這5首,《白石道人歌曲》中所收入的17首自度曲中,共有11首與江蘇的人、地、事密切相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謚號“文穆”,后世遂稱其“范文穆”。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文學家。
范成大于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及第,歷任處州知府、禮部員外郎、中書舍人、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頗著政績。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曾命范成大作為泛使赴金國,交涉改定接納金國詔書之儀,維護宋廷威信,其不辱使命,全節(jié)而歸。晚年隱居蘇州吳縣的石湖。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創(chuàng)作的詩歌題材廣泛,以《四時田園雜興》影響最大。另著有《吳郡志》《石湖居士詩集》《攬轡錄》《吳船錄》《桂海虞衡志》等。
1.《玉梅令》
范成大不但有較高的文學造詣,亦通音律,能為詩詞創(chuàng)制新曲。他與姜夔的交往也促發(fā)了彼此的詞調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合作。在《白石道人歌曲》中,《玉梅令》曲調即為范成大所創(chuàng),姜夔依聲填詞?!队衩妨睢吩~序云:
石湖家自制此聲,未有語實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鬲河有圃曰范邨,梅開雪落,竹院深靜,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戲及之。[4]
范成大晚年因身體欠佳,告老還鄉(xiāng),居于吳縣石湖的“范邨”,邀請姜夔前來賞雪聽樂、談詩論文。此時正值梅花盛開,姜夔應命填詞,以梅花比喻范成大高尚的品格,以示他對范成大的尊敬和仰慕。
2.《暗香》
《白石道人歌曲》中,除了這首范成大制曲的《玉梅令》之外,姜夔在探訪范成大時還另作有同一詠梅題材的《暗香》與《疏影》。兩首歌曲互為姊妹篇,既可合為一首,又可分開演唱,稱為“連環(huán)詞”。其序云: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jié)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5]
由序可知,辛亥年(1191)冬季,詞人應邀至石湖范宅做客,住滿一個月的臨別之際,范成大“授簡索句”。因范成大素愛梅花,買園種梅,并著有《梅譜》,故姜夔投其所好,創(chuàng)作了這兩篇詠梅之作。
《暗香》上闋姜夔回顧了與范成大月下賞梅的經歷,下闋則借典故喻友情,描寫了離別之際的傷感與再聚首的期盼。
3.《疏影》
《疏影》則羅列了許多歷史典故,以王昭君高尚的品格,比喻并贊頌范成大使金不辱而還。
長期四處游歷的姜夔以三首詠梅之歌博取了范成大的好感,當他帶著范成大贈送給他的歌妓小紅踏上歸途,路過蘇州城東的垂虹亭時,詩興大發(fā),作詩一首:
“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4.《醉吟商小品》
除自度曲以外,姜夔《醉吟商小品》的制曲靈感,則是在楊萬里金陵宅邸中所獲,其序曰:
石湖老人謂予云:“琵琶有四曲,今不傳矣。曰濩索梁州、轉關緑腰、醉吟商湖渭州、歷弦薄媚也?!庇杳磕钪?。辛亥之夏,予謁楊廷秀[6]丈於金陵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湖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譯成此譜,實雙聲耳。[7]
辛亥年夏天(1191),姜夔途經金陵去看楊萬里時,在其宅邸中巧遇一位彈琵琶的樂工,能彈奏早已失傳的古調《醉吟商·湖渭州》,姜夔向他學習了“品弦法”,依曲填詞,并譯成樂譜。
5.《石湖仙》
范成大與姜夔,一位是曾居廟堂之高的重臣,一位是處江湖之遠的才子,因詩詞音樂上的共鳴成就了兩人的友誼。在《白石道人歌曲》中,除了這三首詠梅喻人的詞調歌曲承載著他與范成大之間的深厚友情以外,姜夔還另作有一首《石湖仙》,亦是為范成大作的祝壽詞。這首詞結合范成大的生平,從其隱居之所寫到曾歷之事,情感真摯而自然,寫出了范成大不以小人為意的曠達胸襟,稱贊了其出使金國全節(jié)而歸的風采。
松江煙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處。須信石湖仙,似鴟夷翩然引去。浮云安在,我自愛綠香紅舞。容與,看世間幾度今古。
盧溝舊曾駐馬,為黃花閒吟秀句。見說胡兒,也學綸巾欹雨。玉友金蕉,玉人金縷。緩移箏柱。聞好語,明年定在槐府。[8]
并且,范成大去世后,姜夔還特作《悼石湖三首》,其中第三首中回憶了他們曾經快意賞梅、填詞、聽樂的生活,也是為兩位宋代的大詞人、音樂家在蘇州石湖留下的這段佳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作為詞樂一體的時代,宋代諸多出生(或旅居于)江蘇地區(qū)的詞人、文人也都在其相關的詞作中留有對江蘇的頌詠之作。
\"范仲淹\"(989—1052),江蘇吳縣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被朝廷調任蘇州知州治理當地水災,他通過對當地地理形勢和河道走勢提合理的治理方案,最終成功解決災情。在《江上漁者》一詩中范仲淹表達了對江上駕舟捕魚者的關切與同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9]
范仲淹在蘇州期間通過對洞庭山、虎丘山、南園等蘇州主要名勝古跡的描寫來懷古惜今,抒發(fā)對古人的緬懷之情,作有組詩《蘇州十詠》。
《蘇州十詠·洞庭山》
吳山無此秀,乘暇一游之。萬頃湖光里,千家橘熟時。平看月上早,遠覺鳥歸遲。近古誰真賞?白云應得知。[10]
《蘇州十詠·南園》
西施臺下見名園,百草千花特地繁。欲問吳王當日事,后來桃李若為言。[11]
《歲寒堂三題》為景祐二年(1035)所作。范仲淹將其蘇州所居“西齋命為‘歲寒堂’,松曰‘君子樹’。樹之側有閣焉,曰‘松風閣’。”[12]以松樹、君子象征主人高潔的道德情操。
《歲寒堂三題其二·君子樹》
二松何年植,清風未嘗息。夭矯向庭戶,雙龍思霹靂。豈無桃李姿?賤彼非正色。豈無蘭菊芳?貴此有清德。萬木怨搖落,獨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歲寒惜。有聲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為君子材,對之每前席。或當應自然,化為補天石。[13]
\"周邦彥\"(1056—1121),北宋婉約派詞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徽宗時提舉大晟府。周邦彥負一代詞名,被譽為“詞家之冠”“詞中老杜”。他和南宋姜夔都是婉約詞格律派的一代宗師,堪稱婉約詞之“南北雙峰”。
哲宗元祐八年(1093),周邦彥任江蘇溧水縣令,此任上有《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宴清都·地僻無鐘鼓》等作。他客游蘇州、尋訪故人時曾作《點絳唇·遼鶴歸來》《綺寮怨·上馬人扶殘醉》等,其中《綺寮怨》為周邦彥自度曲。此外,他一生至少四次經過揚州并留有詞作,《清真集》中存揚州詞11首,[14]有《玉樓春·玉琴虛下傷心淚》《少年游·檐牙縹緲小倡樓》《青房并蒂蓮·維揚懷古》《解連環(huán)·怨懷無托》等。
\"王安石\"(1021—1086),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豪放派詞人代表。
王安石與江蘇有著不解之緣。景估四年(1037)王安石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慶歷二年(1042)進士及第,后任揚州簽判、江寧知府。熙寧二年(1069)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實施變法。變法失敗后于熙寧九年(1076)罷相離京回到江寧直至去世。
《桂枝香·金陵懷古》為王安石出知江寧府時所作,詞中通過對金陵景色的描繪以及對歷史興亡的嘆喟抒發(fā)作者的憂國情懷。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15]
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從江寧出發(fā)第二次拜相進京,途經瓜洲(今揚州南郊)時懷念故地,作《泊船瓜洲》抒發(fā)對鐘山的思念之情。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6]
楊萬里XE\"楊萬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文學家、政治家,“中興四大詩人”之一。
楊萬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曾于夜間乘船從江蘇丹陽出發(fā),聽見當地舟人及纖夫謳歌以解勞,受其啟發(fā),作有《竹枝歌》七首,詩前有序:
晚發(fā)丹陽館下,五更至丹陽。舟人及牽夫終夕有聲,蓋謳吟嘯謔以相其勞者。其辭亦略可辨,有云:“張哥哥,李哥哥,大家著力齊一拖?!庇衷啤耙恍菪?,二休休,月子彎彎照幾州?”其聲凄婉,一唱眾和。[17]
《竹枝歌》其一中即可見與丹陽舟人纖夫之信息關聯(lián):
吳儂一隊好兒郎,只要船行不要忙。著力大家齊一拽,前頭管取到丹陽。[18]
《竹枝歌》其六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19]
又南宋末的朱繼芳《吳歌》一詩亦有云:
雁影江潭底,秋聲浦溆間。吳兒歌一曲,月子幾回彎。(《宋百家詩存》卷二六)
這首《月子彎彎照九州》本是一首產生于南宋初期建炎年間(1127—1130)的“吳歌”,表現(xiàn)了南宋初年金兵占領了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南宋朝廷只圖茍安,無意收復失地。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之情。最早見于宋人話本《馮玉梅團圓》的“入話”:
吳歌云:“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此歌出自宋建炎年間,述民間離亂之苦。[20]
明代馮夢龍所輯《山歌》卷五中亦記錄了這首《月子彎彎照九州》的歌詞。后為蘇州彈詞音樂所吸收,稱為“山歌調”,亦多見于明清傳奇劇之中。
\"蘇軾\"(1037—1101),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豪放派詞人代表。
熙寧十年(1077)蘇軾任徐州太守。元祐四年(1089)知杭州,轉知潁州、揚州。元祐七年(1092)受召回京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紹圣元年(1094)受黨爭牽累被貶往惠州、儋州。建中靖國元年遇赦,在北歸途中病死于常州。
蘇軾宦游江蘇多地,留下眾多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多數通過描寫江蘇各地自然景色,借此抒發(fā)作者的個人情感。熙寧四年(1071)蘇軾途經鎮(zhèn)江時所作《游金山寺》抒發(fā)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和歸隱的向往。元豐元年(1078)所作《百步洪》描寫了徐州東南二里的百步洪湍急的水勢。其序云:“王定國訪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與顏長道攜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飲酒,乘月而歸?!盵21]此外蘇軾還在多首詩詞中贊美陽羨(今江蘇宜興)秀景美景色和豐饒物產。如《菩薩蠻》中云:“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不為溪山好?!盵22]《浣溪沙》中云:“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盵23]
蘇軾于楚州(今淮安)所《南歌子》二首,記載了當時流行的地方舞,其中主要對舞者形象進行了刻畫。歌詞其一為:
琥珀裝腰佩,龍香入領巾。只應飛燕是前身,共看剝蔥纖手,舞凝神。柳絮風前轉,梅花雪里春。鴛鴦翡翠兩爭新。但得周郎一顧,勝珠珍。[24]
蘇軾在揚州也留下不少優(yōu)秀作品。《西江月·平山堂》是蘇軾途經平山堂時緬懷其恩師歐陽修而作。平山堂原為歐陽修知揚州時于慶歷八年(1048)所建。元豐二年(1079)蘇軾從徐州調任湖州第三次經過平山堂,感時傷懷,遂寫下《西江月·平山堂》。
元豐八年(1085),蘇軾卸官自南都輾轉常州。途經揚州時,深受當地民風感染,遂作《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提壁于竹西寺。歌詞其一為:
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剩覓蜀岡新井水,要攜鄉(xiāng)味過江東。[25]
\"辛棄疾\"(1140—1207),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歷城區(qū))人,南宋愛國將領、豪放派代表詞家。
辛棄疾與江蘇的交集是嘉泰四年(1204)他在任鎮(zhèn)江知府期間,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于京口(今鎮(zhèn)江京口區(qū))作有詞調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瑞鷓鴣·京口有懷山中故人》《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等。
其中,以表現(xiàn)其愛國情懷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最具代表。辛棄疾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該詞用典精當,表現(xiàn)了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后世楊慎曾于《詞林萬選》中評價該作乃“稼軒詞中第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26]
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外,辛棄疾另一首赴湖北上任,途經揚州時表現(xiàn)其愛國情懷的《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也與維揚之地有著諸多的關聯(lián)。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yè),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27]
該詞分別以“誰道投鞭飛渡”的苻堅、“憶昔鳴髇血污”冒頓、“風雨佛貍愁”的北魏太武帝拓跋壽這三位歷史人物,借古喻今,表達了辛棄疾壯志未酬之情。
此外,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時期參議官期間,淳熙元年(1174)于南京還作有《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也是抒發(fā)了辛棄疾壯志難酬的感嘆,表現(xiàn)了他對當時南宋統(tǒng)治階級的不滿及對國家危難的擔憂之情。
\"秦觀\"(1049—1100),江蘇高郵人,北宋婉約派詞人。
秦觀少時居家耕讀,兼游江淮吳楚之間。然其科舉坎坷、仕途不順,在政壇屢遭貶抑,后以詩文揚名于文壇。其詩詞長于抒情,清婉秀麗、飄逸曠達。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憶王孫》等。
北宋時高郵屬揚州府,秦觀作有《醉蓬萊·見揚州獨有》和自度曲《夢揚州·晚云收》等詞及《還自廣陵四首》等詩以感懷際遇、抒發(fā)游子之思。
秦觀為蘇軾門生,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并稱“蘇門四學士”。他與其交往始于元豐元年(1078年),是時蘇軾任職于徐州。《蘇軾詩集》留有《次韻秦觀秀才見贈,秦與孫莘老、李公擇甚熟,將入京應舉》《太虛以黃樓賦見寄,作詩為謝》等。時秦觀亦作《別子瞻學士》,有“我獨不愿萬戶侯,惟愿一識蘇徐州”之句。元豐次年三月,蘇軾自徐州遷湖州,途經高郵,秦觀與之結伴同游,蘇軾作有《與秦太虛參寥會于松江而關彥長徐安中適至分》《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等,交游一路,詩酒相歡。
宋代詞調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并對后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最具特色的音樂體裁之一,其承襲了隋唐五代時期曲子的傳統(tǒng),并在歌詞詞格、風格及制曲方式上做出改變,促使音樂與文學得以在其中實現(xiàn)完美交融,成為了藝術史上的瑰寶。
從文人身份背景方面看,宋代文人中姜夔、范成大、范仲淹、蘇軾、王安石等人或曾在江蘇為官任職,或曾于此游歷山水,而在其詩詞中多有內容涉及江蘇的諸多的人物、地理。
從創(chuàng)作上看,眾文人作品中常以江蘇地區(qū)的“景”與“情”為主題,或敘事,如《醉吟商小品》等;或贊頌美景良人,如《杏花天影》《疏影》《石湖仙》等;或借景抒情,如《揚州慢》《鬲溪梅令》《玉梅令》《暗香》等。
綜上,這些與江蘇地區(qū)密切相關的宋代的詞調音樂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不僅展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文學、音樂造詣,還體現(xiàn)了他們熱愛江蘇山水、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優(yōu)良品質。正是由于這些存世的優(yōu)秀詞調作品,使得今人仍能夠一覽宋代文人的風采,他們共同為江蘇宋代音樂史中文人詞調音樂史寫下了絢爛奪目的一頁!
注釋:
[1]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附別集)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51.
[2]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附別集)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28.
[3]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附別集)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21.
[4]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附別集)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30.
[5]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附別集)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55.
[6]即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政治家。
[7]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附別集)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29.
[8]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附別集)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54.
[9]羅偉豪,蕭徳明.范仲淹選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8.
[10]楊鏡如.蘇州府學志[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154.
[11]楊鏡如.蘇州府學志[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156.
[12]羅偉豪,蕭徳明.范仲淹選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0.
[13]羅偉豪,蕭徳明.范仲淹選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2.
[14]孫"虹.周邦彥四過揚州詞以及揚州歌妓即岳楚云考證[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4):74.
[15][16]馮亦同.南京歷代經典詩詞[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78—79.
[17][宋]楊萬里.誠齋集卷三十[M].清乾隆吉安刻本???,328.
[18][19][宋]楊萬里.誠齋集卷三十[M].清乾隆吉安刻本???29.
[20]《馮玉梅團圓·入話》,見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明天啟四年刻本,第222頁。
[21]陶文鵬,鄭"園.蘇軾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45.
[22][宋]蘇"軾,唐玲玲注釋.增訂注釋蘇軾詞[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133.
[23][宋]蘇"軾,唐玲玲注釋.增訂注釋蘇軾詞[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223.
[24][宋]蘇"軾.東坡詞[M].見《欽定四庫全書》,清讀畫齋叢書本,41.
[25][宋]蘇"軾.東坡全集卷二十二[M].明成化本,294.
[26][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卷五[M].元大德三年廣信書院刻本,11.
[27][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卷五[M].元大德三年廣信書院刻本,1.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