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唱腔;粵西;白戲;粵西白話;語言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1-0071-03
粵西白戲屬于廣東戲曲劇種。在曲藝曲種較豐富的廣東省,粵西白戲是八大著名劇種之一。粵西白戲主要在粵西的廉江市與遂溪縣一帶的大小鄉(xiāng)村小鎮(zhèn)上盛行,例如遂溪縣、廣西北海、合浦及廉江市縣的安鋪,青平等地。[1]粵西白戲的歷史悠久,其唱詞通俗,唱腔優(yōu)美,是典型的地方特色戲曲劇種,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瑰寶?;浳靼讘蛴兄L達兩百余年的發(fā)展歷史,它是粵西土著白話的一個“活化石”。它有著諸多別名,如:木偶戲,白仔戲,安鋪白戲,鬼仔戲等。身為粵西八大劇種之一的粵西白戲,它充分體現(xiàn)了粵西一帶人們的宗教信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浳靼讘蛟诨浳魅藗兊娜粘I钪姓紦?jù)著極其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憑借著通俗易懂的唱詞,優(yōu)美的唱腔成為粵西地區(qū)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劇種之一。[2][3]"
粵西白戲主要盛行于廉江、遂溪及廣西一帶,而通過在臺下操縱木偶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是由古代的喪葬和祭祀儀式演變而來的,最早甚至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盛行于粵西一帶的白戲與當?shù)氐拿耖g習俗、紅白喜事、神誕祭祀、祈福、還福等尤其是與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shù)厝藗儼炎T?、祈求都寄托在木偶身上,他們相信木偶能與神靈交流,并將自己的訴求告知神靈從而獲得心靈的慰藉。最初直接反映當?shù)厣鐣讓訕銓崉趧尤嗣竦男穆?,因而粵西白戲在表演中使用到的語言是當?shù)乇就恋姆窖?,俗稱“粵西白話”。雖然在改革開放后,粵西白戲也與時俱進增添了不少新劇目,且表演形式不再局限于木偶操縱,也不僅為了祭祀等活動,但白戲表演所使用的語言依舊是粵西白話不做改變。白戲藝人走上舞臺,這些新的劇目也采用真人塑造角色替代木偶,譬如反映七八十年代人們生活的白戲作品《紅霞出嫁》《小哨兵》等,均是使用岳西白話進行表演。
粵西白話屬于粵西一帶地方方言的其中一種,最早在清朝初期由粵語的代表“廣州話”遷移過來,經(jīng)過三百多年的演變逐漸形成粵西白話。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雖與粵語有著大體上相近,同時卻又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是表現(xiàn)在兩者的音調、口音、虛詞、量詞及發(fā)音舌位等方面。
1.音調與口音
由于粵西一帶方言種類較雜,例如:海話、雷州話、客家話等,粵西白話會受到其他方言的影響。不僅如此,它還會受到祖居地方言或者地理位置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因為粵西的人們大部分是從北方一路南遷下來,譬如廉江市的良垌鎮(zhèn)一帶的白話因有祖輩方言的影響仍帶一些順德口音,廉江市因地理位置原因,靠近化州、高州及茂名,口音也會受到當?shù)胤窖缘挠绊?。粵西白話相對于廣州話而言,音調會更低,說話時音調習慣往下走??傊?,粵西白話至今既保存著早期粵語的特點,又糅雜著當?shù)馗鞣N方言的語言特色,再加上三百多年的相互融合,粵西一帶的白話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口音。[4]
2.發(fā)音舌位
粵西白話雖與廣州話聲、韻母大部分相同,但粵西白話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1)“擦舌音”或者“邊擦音”,這是受化州或高州一帶方言的影響,高州話里有著很多包含邊擦音的字。受其影響,粵西白話中也有著很多邊擦音。例如:孫、四、雪、洗、信息等字詞,發(fā)音時聲調較重,似有兩股氣流從舌頭兩邊流出,從而成濁邊音。(2)粵西白戲里的字詞幾乎沒有圓嘴發(fā)音,例如:雨、遇、如、怨、圓等字詞,粵西白話在念這些字詞時,字頭卻都是閉口音“i”。(3)粵西白話中,會把聲母“n”和“l(fā)”區(qū)分開來,例如:弄(發(fā)“nong”)、撈(發(fā)“l(fā)ao”)。(4)粵西白話很少出現(xiàn)翹舌音,以平舌音居多,例如:“去哪兒”用粵西白話是“去思呢”。
從粵西白戲與粵劇的念白與唱詞中就可以明顯感受到粵西白話與粵劇中發(fā)音舌位的不同。而正是粵西地區(qū)的說話習慣、唱詞所使用發(fā)音舌位習慣的不同,影響粵西白戲的吐字和唱腔。
3.虛詞的使用
從語法的角度分析,粵西白話在虛詞的使用上更加頻繁且多樣。常用的虛詞有:“啊”“吶”“哇”“嗲”“咯”“啪”等。這些虛詞類似于廣州話中的“咗”在語境中的作用?;浳靼自挷还苁窃谌粘=涣饔谜Z還是在粵西白戲中都能體現(xiàn)出來,它運用虛詞充當語氣助詞,來表達語氣和情感的變化,這樣一來,粵西白話的尾音一般都較長。
粵西白戲最早在粵西地區(qū)的廉江市安鋪鎮(zhèn)經(jīng)常上演,為了能讓白戲在當時眾多戲班中脫穎而出,粵西白戲中所使用的表演語言是當?shù)乇就恋姆窖?,也就是“粵西白話”。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迎合本地人們的喜好,使用本土方言作為表演語言能更貼近人民生活,由于戲本語言與日常用語貼近,唱詞變得更為通俗易懂,更加符合本土居民的審美。而粵西白戲中的即興道白中,常會運用白話中的眾多虛詞充當語氣助詞的角色,來塑造戲本里的人物情感變化。粵西白戲就是通過操縱木偶,且最初唱念做打皆由一人完成的這一特別的表演形式,加上熟悉的語言唱詞,很快粵西白戲就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并迅速在當時眾多劇種中站穩(wěn)了腳跟。“安鋪白戲”這一別名也是由此得來。雖在這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粵西白戲做出了許多調整:演出劇目有所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新的創(chuàng)編劇目;演出場所從往日的村口街邊臨時舞臺、簡陋的舞臺裝置走進了劇場,走上了舞臺;表演的形式,出現(xiàn)了使用真人演員塑造劇目角色,不再局限于之操縱木偶。但是,有一點始終沒變,那就是粵西白戲的語言,仍舊是使用“粵西白話”。[5]
(三)粵西白話與唱腔
粵西白話的特點是保留著早期粵語的特點,同時又有著粵西地區(qū)其他方言的語言特色。粵西白話大體上與廣州話相近,同時又有著高州話的“邊擦音”。其語言發(fā)聲位置比粵語要低,而且粵西白話音高的走向基本上都是向下。由于粵西白話的語言習慣,要想讓粵西白戲如同粵劇一般高、尖、脆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因而粵西白戲的唱腔是以本嗓發(fā)聲,音高并不高。
粵西白戲的唱腔有正線慢板、正線快板、反線慢板、士腔慢板、擔經(jīng)調等。
粵西白戲以本土方言為基礎,以粵西白話為語言基礎來編創(chuàng)、編演戲本。粵西白話的語調、發(fā)音吐字及語法習慣等一系列因素對粵西白戲的唱腔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粵西白戲的唱腔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粵西白戲的唱腔逐漸完善、成熟,并得到廣大的戲劇迷的認可和青睞。[6]
通過查閱《廉江志縣》《湛江文史》可了解到,粵西白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據(jù)傳乾隆末年,在廉江的安鋪鎮(zhèn)有藝人開始借鑒外地的木偶戲的表演形式及其唱腔,將其嫁接運用到本地民歌的演唱當中去,這就是粵西白戲唱腔的起源。它在粵西白戲唱腔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而后粵西白戲的唱腔通過漫長的發(fā)展演變,最終成為今天人們耳邊熟悉的粵西白戲。[7]
乾隆末年時期的早期粵西白戲是以清唱為主,演唱內容大多是本土民歌。早期的唱腔多為簡單的民歌曲調。到了嘉慶年間,一位號稱“白戲狀元”的白戲藝人,名為黃成鳳。他推動了粵西白戲腔調的發(fā)展,他致力鉆研粵劇,從粵劇中汲取精華,學習粵劇中的板式腔調,把粵劇中的多種板式腔調運用到粵西白戲的唱腔中并加以完善,黃成鳳將粵劇的唱腔成功嫁接到粵西白戲里,使得粵西白戲從早期簡單的民歌腔調得到了一次巨大的飛躍。[8]粵西白戲的唱腔起源于本土民歌,經(jīng)過不斷地吸收外地木偶戲的腔調及粵劇板式腔調使其唱腔逐漸完善。
1.正線慢板
正線慢板一般又簡稱為正線,主要用于敘述和抒發(fā)人物細致復雜的心理活動,也是粵西白戲中最常見的板式,以2/4拍的方式記譜(即一板一眼)。正線是以2、6為主音定弦,且下句一般都以5為結束音,除此之外的其他句不管是在句中停頓還是結束上的要求都較為寬松,頓句長短不一,正線在唱詞前都會有個過門,這個過門一般較長,又被稱之為“起序”。正線會較為規(guī)范使用一些慣用腔和拖腔進行結束,但在其他唱句的唱法會根據(jù)唱詞內容等進行變化、調整甚至是自由發(fā)揮。
2.正線快板
正線快板是由正線慢板緊縮演變而來的,主要是運用在緊張或情緒激動的場面。因而其過門較短,且行腔暢快。正線快板的上句不分頓,一般在下句進行分頓。正線快板在粵西白戲的唱腔中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板式之一。
3.反線慢板
反線慢板又被稱為還魂腔,或者變線。反線是以5、2為定弦。反線慢板與正線慢板雖然伴奏手法相似,但在起序和行腔等方面卻有著較大差異。反線慢板的行腔低回婉轉,一般運用變線來表現(xiàn)角色傷殘喘息或昏厥醒后的形象,因此又稱之為“還魂腔”。在還魂腔后,常常在上句的第二頓或下句又轉腔為正線慢板了。
4.士腔慢板
士腔慢板屬于正線曲,抒情性強是它最大的特點。士腔慢板以6、3為骨干音,下句一般以6為結束音,在其余各句的上下停頓上都不做要求,行腔舒展柔美。士腔慢板曾一度失傳,后從傳統(tǒng)劇目《八才子·勾亡》《矮子戲番女》中發(fā)掘出來。士腔慢板的唱腔源自于本地的道教音樂,一般是以上句士腔慢板,下句轉為正線慢板的形式交錯出現(xiàn)。它是《目蓮救母》中的一段專腔,除此之外在其他的戲鮮少出現(xiàn)。
粵西白戲的傳統(tǒng)唱腔中,各板式都有一個特定的收腔句作為整個唱段的結束句,俗稱收腔。收腔一般速度慢,結束于5音上。
由于粵西白戲的音高不高,旋律線條也沒有其他劇種突出,因而粵西白戲一般是敘事加說唱的形式為主。“說”也就是帶有一定節(jié)奏和音高的念白、敘述或抒情感嘆,并能做到說和唱之間的來回轉換毫不突兀,這樣不僅不會使觀眾覺得無聊,反而使他們目不轉睛地緊盯舞臺。唱詞中偶爾還會夾雜著些許官腔,唱詞以七言體為主,偶爾也會出現(xiàn)十言句,不過在粵西白戲中戲文唱詞的平仄及押韻的要求并不嚴格。但粵西白戲中的起句和收尾一般都是固定的結構搭配,固定起句目的是提醒觀眾開場時把注意力轉移到舞臺的表演中,而固定的收尾且說唱的速度會放慢,為了在表演即將結束時討得觀眾的喝彩,同樣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在粵西白戲中除了固定的起句和收尾,在表演過程中常會出現(xiàn)一些現(xiàn)編現(xiàn)唱的唱詞和插科打諢的念白,逗得觀眾捧腹大笑,具有很大的即興性。
由于早期粵西白戲劇目在演出時一般都是由一人完成,藝人獨自完成唱念做打。雖后來發(fā)展至五六人組成的戲班,但至改革開放前白戲藝人都為男性,改革開放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女藝人,但僅占少數(shù)。這一現(xiàn)實情況使白戲藝人演出時需飾演多個角色,不僅得在男聲,女聲間來回轉換,還要模仿飛禽走獸,甚至要模仿嬉笑、逗罵等。男生主要是通過用“咦”音的三度裝飾音的拖腔反串女腔,及控制音量、力度、音色厚度等手段來區(qū)分不同的角色轉換,這就是男女同腔。
粵西白戲具有通俗易懂的唱詞和優(yōu)美的唱腔。研究粵西白戲的唱腔不僅能了解到粵西白戲的發(fā)展歷程,也領略到了粵西白話的語言魅力。筆者在粵西白戲的唱腔研究過程中,對粵西白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由于粵西白戲中所使用的語言為粵西白話,而粵西白話發(fā)音位置低,且其中的擦舌音和邊擦音在語言中廣泛運用,形成了粵西白戲以本嗓發(fā)聲的唱腔。由此可看出語言與唱腔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雖然粵西白戲在粵西一帶的民俗及祭祀中占有著特殊地位,但粵西白戲同樣面臨著越來越少人學習繼承而逐漸消亡的危險。希望通過本次研究,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粵西白戲。
注釋:
[1]黎一飛.粵西白戲的現(xiàn)狀和傳承芻議[J].北方音樂,2017(03):109.
[2]黎斯亮.粵西白戲儀式性演劇的闡釋[J].北極光,2019(04):93—95.
[3]鄒"志.粵西鬼仔戲淺考[J].群文天地,2012(16):99—100.
[4]余靄芹.粵語研究[J].語文研究,1988(02):42—50.
[5]詹伯慧.粵語研究與粵語應用[J].學術研究,2008(10):127—131,160.
[6]黎一飛.粵西白戲的唱腔和表演藝術[J].當代音樂,2016(22):47—49.
[7]劉"慧.粵劇唱腔音樂探析[J].中國戲劇,2016(08):70—71.
[8]楊"嘎.關于粵劇音樂唱腔的探索[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1):76,78.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