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推出融媒體產品《乘著大巴看中國》,影響廣泛。本文認為該產品運用了選擇不同領域的嘉賓、聯動多個城市、深化原有IP這三種生產策略。根據該產品制作生產的創(chuàng)意與效果,認為在未來的融媒體直播節(jié)目中,多場景交替將被更廣泛地應用,新互動形式將更頻繁地出現,主持人將被要求擁有更高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央視頻?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融媒體
一、引言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把握時機,充分運用新興融媒體手段,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間接續(xù)奮斗的生動故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推出融媒體創(chuàng)新產品《乘著大巴看中國》,于4月29日正式啟動,先后在上海、柳州、于都、廣州、瀘定等地進行直播。節(jié)目采取“移動式訪談+線上線下融合式互動”的直播策略,以央視頻大巴車為移動演播室,將流動的城市畫面作為實時變化的演播室背景,帶領觀眾探訪中國共產黨百年間的一系列關鍵地標。其中的兩次直播,僅在微博這一個平臺,就分別獲得了10萬和8.4萬的觀看數,其衍生視頻在微博上也都收獲了數以萬計的播放量。新華網、中青網、中國網、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對這次直播進行了報道。
本文聚焦央視頻《乘著大巴看中國》這一媒介融合產品,從技術、內容和場景營造方面入手,提煉其成功背后的媒介生產與傳播規(guī)律,并進一步對融媒體時代移動直播節(jié)目的未來發(fā)展進行預測分析。
二、《乘著大巴看中國》如何講好百年黨史
《乘著大巴看中國》在節(jié)目編排上做出嘗試,取得突出效果。提煉總結其生產媒體融合產品的思路,可以為探索融媒體移動直播節(jié)目提供啟發(fā)。
(一)匯集各界嘉賓,講述百年故事
要把黨史講得生動而鮮活,是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內的多家媒體共同面臨的問題。央視頻《乘著大巴看中國》把直播全程定位為“紅色記憶之旅”,匯集多方嘉賓跨界聯動,而不同類型的嘉賓在直播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的參與為節(jié)目帶來了情節(jié)感、故事感,為觀眾打造了沉浸式的黨史學習課堂。
在出鏡人物的編排上,除了央廣總臺的主持人小鹿全程擔任主持,其他嘉賓都被安排在不同場景和時段出現。在《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中共一大、二大和四大的會議紀念館,各個的黨史專家、紀念館工作人員適時出現,為嘉賓和觀眾講解答疑。青年演員、新生代歌手等來自不同群體的嘉賓先后加入直播場景,在實地瀏覽學習的過程中,代替從不同移動端接入的觀眾向黨史專家提問。這些年輕嘉賓以自身的影響力帶動節(jié)目流量,同時也給收看直播的觀眾樹立了正面的學習榜樣。見證上海發(fā)展變遷的男女高音歌唱家和電視臺主持人在最后加入,他們以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和大家一起回味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嘉賓們集結在一起,整個直播流程以“到打卡地收集印章”為線索,實現豐富而又統(tǒng)一的情節(jié)呈現。可以說,不同類型的嘉賓共聚一堂,豐富了黨史學習的視角,激活了這一移動的黨史課堂。
(二)多城聯動打通豐富場景
黃旦所說的“時鐘”到“因特網”的隱喻或許不僅體現在新聞業(yè)中。①互聯網的發(fā)展為媒體打通不同空間提供了可能,當下常見的直播內容所體現的“同時速度”根本無法用傳統(tǒng)的、歷時性的鐘表時間來理解,傳統(tǒng)單線性的時間感正朝著無數個“同時發(fā)生”進行轉變。這種時間感的巨變也體現在《乘著大巴看中國》中。4月29日,除了大巴穿梭的上海這一主會場,節(jié)目在柳州、于都也設立了分會場同時進行直播。觀眾可以在央視頻直播間選擇不同通道來觀看不同會場的實況,主會場也會適時地把畫面切給分會場,實現三城聯動的同時,為觀眾帶來了豐富的場景。
在上海,鏡頭去到陳獨秀舊居,回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機關刊物《新青年》的辦刊經歷;去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了解《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第一次翻譯和刊印時、一大召開后又臨時換址的故事;去到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聆聽首部黨章誕生和保存的曲折歷程;去到中共四大紀念館,回顧艱難尋覓四大會址的經過;最后去到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在同學們表演的大型交響舞蹈詩《黃河》中感受愛國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巴車行進于各個地標間的過程中,節(jié)目通過猜歌名游戲和主題問答的方式與觀眾互動,一方面讓觀眾熟悉經典紅色音樂作品,一方面拉近節(jié)目與央視頻用戶間的距離,貫通線上線下空間,增加用戶黏性。
在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fā)地于都,觀眾隨著鏡頭在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感受紅色使命,在于都河體會長征起航前的艱辛困苦,在新長征中學帶領同學們一起重溫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廣西柳州,嘉賓走過“紅軍橋”,游覽“紅軍亭”,體悟30年代時的軍民魚水情。又走進“螺螄粉”生產車間,近距離觀看螺螄粉的生產流程,將這張“可食用的城市名片”送到央視頻用戶面前。
豐富的場景呈現可以看出,這三座被選中的直播聯動城市都既有深厚的紅色底蘊,也能與廣大觀眾的現實生活緊扣。這種編排在吸引觀眾興趣的同時,也把黨史知識寓教于樂,多面向地呈現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歷程。
(三)央視頻大巴車IP在宣傳報道中的再深化
央視頻大巴車的IP打造早在2019年的10月底,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前。當時,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特別節(jié)目《客從海上來》,讓主持人在大巴車上與多位嘉賓共話進博會。大巴車的一層是導播間和工作區(qū),二層的乘客乘坐區(qū)域即是露天演播室。將開放的城市背景作為演播室,為節(jié)目畫面賦予了天然的煙火氣息。進博會期間,央視頻又把大巴車打造為“流動的海派咖啡館”,在上海街頭吸睛無數。2020年,大巴車再次亮相進博會,沿著精心選擇的行進路線,從美食、文化、科技等多個維度展示進博會的亮點和上海魅力。②
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央視頻大巴車又被賦予新的使命。4月29日,大巴車把主持人和嘉賓載到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又到《永不消逝的電波》真實發(fā)生地,線上直播間的嘉賓抽獎互動也在大巴車上完成。5月29日,大巴車又開到廣州和瀘定,帶領觀眾打卡大渡橋、重走茶馬古道。
突出對大巴車的運用,是央視頻為《乘著大巴看中國》造勢引流的關鍵創(chuàng)意,這在央視頻的官方微博上得到體現。微博文案中,巧妙運用“發(fā)車”“大巴車又啟動”“猜猜大巴車會經過哪里”等表達,時刻體現大巴車這一關鍵要素。宣傳海報中,行進中的大巴車或是和印著目的地照片的大巴車票,或是和數字形狀的車道共同占據了畫面最核心的位置。“趕緊上車”這樣的“乘車”元素也出現在嘉賓預告短視頻的口播文案中。
在這樣的精心安排下,央視頻大巴車無疑成為央廣總臺的引流“利器”。大巴車還會去哪兒?還會在什么時候出現?還將向世界展示怎樣的中國?這些是央視頻要思考,也是讓廣大觀眾所好奇的問題。
三、融媒體時代移動直播節(jié)目的發(fā)展趨勢
5G融媒體直播及節(jié)目中運用的各種創(chuàng)意,實際上為央視頻宣傳報道工作增色,也為節(jié)目組帶來很多新挑戰(zhàn)。在未來,更與時俱進的傳播技術會為這類節(jié)目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
(一)多場景交替將被更廣泛地應用
互聯網用“連接一切”的方式重構了社會,重構了市場,重構了傳播形態(tài)。③多場景的直播對觀眾來說并不陌生,早在1996年的春晚,三地互傳直播就已經實現,甚至還出現了三會場合說相聲、合演小品、合唱一首歌的節(jié)目形式。這種節(jié)目編排形式在后來并沒有繼續(xù)沿用,但多場景的交互直播卻漸漸出現在更多晚會和節(jié)目中。在電視新聞直播節(jié)目中,電話連線、視頻連線也是早已有之。2013年,《新聞聯播》節(jié)目在開播的第35年第一次引入直播連線。這檔標志性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對這項技術的運用,也說明多場景的實時交替直播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如果說1996年春晚的嘗試是為了讓春晚走出北京,讓全國更多的觀眾更切實地感受到春晚的氛圍以形成舉國賀歲、神州同慶的效果,那么央視頻《乘著大巴看中國》選擇的三城聯動形式則是為了講好更充實、更生動的線上黨課。這種基于一個主題、選擇多個場景實時聯動的節(jié)目形式,在技術能力已經得到充分保障的今天,很可能會被運用到更多主題、更多類型的直播節(jié)目中。
(二)新互動形式將更頻繁地出現
從“讀者來信”到“讀者來電”,從“發(fā)送短信為你喜愛的選手投票”到“在直播間發(fā)送指令參與抽獎”,各類電視節(jié)目從未放棄對更好的互動形式的探索,節(jié)目與觀眾互動的方式的變遷是中國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進步的映照。
觀眾提問、嘉賓作答,已經是視聽節(jié)目中廣泛運用的互動手段。如中央電視臺《中國輿論場》甚至把觀眾提問作為推動節(jié)目流程的方式,在對觀眾提問的選擇上還會特別注意不同平臺間的平衡。在《乘著大巴看中國》中,與央視頻直播間的觀眾實現互動的主要形式是猜歌名游戲和知識問答,參與互動的觀眾有機會被選中獲贈央視頻的衍生文創(chuàng)產品?;蛟S因為已經設置了較多的嘉賓和場景,且受限于節(jié)目時長,節(jié)目沒有再邀請直播間的觀眾參與提問。但如果能加入這一環(huán)節(jié),《乘著大巴看中國》會更貼近節(jié)目組所強調的“課堂”二字。
無論如何,科技發(fā)展的步伐不會停止,更多樣、更先進的互動手段一定會廣泛出現在未來的直播節(jié)目中,為觀眾帶來更加沉浸式的收看體驗。
(三)主持人將被要求擁有更高的綜合素質
在傳統(tǒng)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直播中,主持人需要快速領會信息并準確向電視機前的觀眾播報,這種工作形式對主持人要求本就不低。在融媒體時代,豐富的節(jié)目形式對主持人來說要求會越來越高。在《乘著大巴看中國》中,主持人小鹿姐姐不僅要對不斷變化的現場環(huán)境進行解說,與嘉賓展開訪談時得注意不能顧此失彼,甚至耳朵里聽著導播的指令時,眼睛還必須留意手機屏幕,以保證和直播間觀眾的實時互動。且這場直播,一播就是四個小時。
這種高強度的直播與小鹿姐姐過往在攝影棚里錄制的少兒節(jié)目天差地別。這需要主持人除了基本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得具備一定的現場應變能力。就《乘著大巴看中國》來說,節(jié)目組設計的多城聯動、嘉賓互動,無非都是真心實意地想要給觀眾上好這堂線上黨課。既然是存在社教屬性,節(jié)目就必須考慮到信息傳遞的效果。各種新興技術和特定情節(jié)的加入是為了更好地傳遞信息、完成傳播任務,也是為了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并喚起共鳴。如果這些設計反而降低了向觀眾傳遞信息的效率,就無異于舍本逐末。而要在如此多場景、多手段的運用中保證節(jié)目效果,讓節(jié)目能立得住,主持人就異常關鍵。在《乘著大巴看中國》中,小鹿姐姐坐在駛向最后一站的大巴上,回顧這趟旅程并從情感體驗的角度作出總結,是節(jié)目中成功的內容升華。
四、總結
央視頻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推出的《乘著大巴看中國》節(jié)目運用邀請多位各界嘉賓、三城聯動打造豐富場景、深化央視頻大巴車IP等策略,為觀眾帶來了別具一格的線上百年黨史直播課。這種別具一格是基于我國傳播技術的發(fā)展進步而得以實現,在未來的融媒體移動直播節(jié)目中,多場景交替會成為更多節(jié)目的改進趨勢,線上線下互動形式會更豐富多元,綜合素質更高的主持人也將成為時代的新需求。
注釋:
①黃旦.重造新聞學——網絡化關系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5,37(01):75-88.
②央視頻. 速速上車!央視頻“流動的海派咖啡館”大巴再次啟程[EB/OL]. (2020-11-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666663388676269&wfr=spider&for=pc.
③喻國明,梁爽.移動互聯時代:場景的凸顯及其價值分析[J].當代傳播,2017(01):10-13+56.
作者簡介:喻培家,中國傳媒大學2020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