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符偉平,馮紹立,胡紅麗
(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 肇慶 526000)
肺動脈栓塞是一種心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是由外源性或內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脈,導致循環(huán)功能障礙,進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綜合征,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左室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其無典型臨床特征,常造成誤診或漏診,影響患者早期治療。目前臨床廣泛使用64排螺旋CT診斷肺動脈栓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診斷率,但不同的肺動脈CTA掃描方法,掃描時間、造影劑使用量、圖像質量等均有所差異,對診斷率也有所影響[2]。我院為選出最佳掃描方法,提高圖像質量和診斷率,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對3種肺動脈CTA掃描方法在肺動脈成像檢查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5例肺動脈栓塞患者,根據(jù)不同的掃描方法分為三組,各35例。105例患者中男、女占比率分別為51.72%、48.28%;年齡最小值為19歲,最大值為89歲。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胸痛、心絞痛、雙下肢水腫等癥狀,并經告知后均同意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儀器選擇
飛利浦Brilliance 64排多層螺旋CT對患者雙肺進行檢查,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200 mA,球管轉速0.5 s/r,準直器寬度0.625 mm×64層,重建層厚0.625 mm,層間隔0.625 mm,矩陣512×512,圖像重建完成后發(fā)送EBW 4.5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及三維重建;選擇德國Ulrich XD2001雙筒CT專用高壓注射器及原廠24H管路系統(tǒng)(XD2020)、患者一次性管路(XD2040);選擇非離子型造影劑優(yōu)維顯370(注射速率為5 mL/s);造影劑注射完成后為患者注射30 mL的生理鹽水,注射速率5.5 mL/s[3]。檢查前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告知患者造影劑注射時會有發(fā)熱等癥狀,囑咐患者放松身心,積極配合檢查。
1.2.2 掃描方法
3組患者均采取仰臥位,雙臂上舉,從頭向足方向進行掃描,患者維持當前體位直至掃描完成,掃描范圍從肺尖至隔頂。
甲組患者采用直接延遲時間法,設置掃描延遲時間8~10 s,造影劑使用量為45 mL,再次檢查各項參數(shù),同時按下掃描與注射鍵。
乙組患者采用智能追蹤法,掃描延遲時間按照灌注后血管密度達到預設峰值(80 HU)的時間設定,造影劑注射量為60 mL;定位像掃描完成后,將患者肺動脈主干作為監(jiān)測層面,對其密度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同時按下注射鍵與監(jiān)測鍵;當肺動脈主干密度到達預設峰值時觸發(fā)掃描,用即時對講叮囑患者屏氣,代替機器自帶語音來減少延遲時間[4]。
丙組患者小劑量團注掃描法,掃描延遲時間按照測試峰值時間設置,將患者氣管隆嵴下1 cm部位作為監(jiān)測層面,選取升主動脈和肺動脈主干兩點進行監(jiān)測,管電壓參數(shù)為120 kV,管電流參數(shù)60 mA,層厚5 mm,層間距0,間隔時間1 s,延遲時間3 s,預設掃描次數(shù)為10次,采用高壓注射器注射造影劑和生理鹽水各20 mL,注射速率相同(4 mL/s);利用動態(tài)分析軟件Test Injection計算出升主動脈和肺動脈的時間-密度曲線,確定最佳掃描延遲時間,然后進行肺動脈CTA掃描,造影劑注射量為40 mL[5]。
采用飛利浦EBW 4.5工作站對圖像進行處理,血管重建采用VR、MIP、MPR重建;數(shù)據(jù)測量在安科PACS工作站進行,在橫斷面圖像(層厚3 mm)分別測量強化后肺動脈,肺靜脈、主動脈和上腔靜脈CT值。
采用主觀評價法和客觀測量相結合方法對三組肺動脈CTA重建圖像質量進行評估,由兩名放射科醫(yī)生(5年以上工作經驗)在PACS終端進行。評價標準:1分,肺動脈強化不明顯(CT值<180 HU),主動脈出現(xiàn)強化或上腔靜脈有放射狀偽影;2分,肺動脈及其遠端分支強化較差(肺動脈CT值<300 HU,不能進行VR重建),伴行肺靜脈強化較明顯,或上腔靜脈強化明顯;3分,肺動脈及其遠端分支與伴行肺靜脈強化程度相近(肺動脈CT值>300 HU,動靜脈CT值差值<200 HU);4分,肺動脈及其遠端分支強化好,伴行肺靜脈輕度強化(肺動脈CT值>300 HU,動靜脈CT值差值>200 HU),上腔靜脈無放射狀偽影;5分,肺動脈及其遠端分支強化好(肺動脈CT值>350 HU),伴行肺靜脈未強化,上腔靜脈輕度強化。分值為4分或以上表示圖像質量較高。
通過SPSS 22.0分析研究結果,以t檢驗,采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甲組優(yōu)質圖像占比率為65.71%,乙組優(yōu)質圖像占比率為71.43%,丙組優(yōu)質圖像占比率為94.28%,三組優(yōu)良率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圖像質量對比[n(%)]
肺動脈栓塞因無典型的臨床特征,因此極易導致誤診,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間,不利于患者遠期生存。而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發(fā)展,CT技術不斷提高,64排螺旋CT在臨床診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診斷肺動脈栓塞中,這種檢查方法安全性較高,并且可以在短時間內多次檢查,利用率較高[6]。肺動脈CTA能顯示三維的血管結構與內臟結構,避免皮膚、肌肉等組織影響檢查結果,可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是診斷肺動脈栓塞的重要方法。而不同患者因肺循環(huán)時間有所差異,圖像質量容易受到影響,降低了診斷準確率,為提高診斷準確率需要少量造影劑以快的流速與快速的掃描速度結合,因此掃描延遲時間的設定尤為重要[7]。
三種掃描方法中,直接延遲時間法延遲時間按照以往臨床經驗設置8~10 s,操作簡單,肺循環(huán)較好者能獲得優(yōu)質圖像,肺循環(huán)障礙患者圖像較差,圖像質量不穩(wěn)定且缺乏個體化成像[8]。智能追蹤法將患者肺動脈主干作為監(jiān)測層面,造影劑達到預設濃度后觸發(fā)掃描,糾正了因肺循環(huán)不同造成的個體差異,但因機器存在固有延時,掃描時間往往稍晚于肺動脈濃度峰值時間,肺靜脈干擾較大,影響診斷結果,且造影劑用量較多[9]。小劑量團注掃描法造影劑使用量較少,對肺動脈污染較少,小劑量測試肺動脈和主動脈造影劑濃度峰值,可有效的確定每個個體的掃描時間,肺靜脈干擾較小,圖像質量較高,降低了誤診、漏診概率[10]。結果顯示,乙組圖像質量優(yōu)于甲組,而丙組圖像質量優(yōu)于乙組,三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小劑量團注掃描法可提高64排螺旋CT肺動脈成像掃描成功率,大大提高了三維血管重建圖像的質量,有助于提高病灶的檢出率,為臨床醫(yī)生治療肺動脈栓塞提供了重要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