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文,蘭為群,鄭娟娟,胡磊,舒逸,劉如泉,胡家順
(武漢市漢口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武漢430012)
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常見的合并癥[1]。ACS合并CKD患者同時屬于缺血高危和出血高危人群,一方面由于促血栓性因子增加、各種抗凝物質減少及抗凝活性降低、慢性炎癥、內皮細胞損傷等因素導致患者處于高凝狀態(tài),易發(fā)生缺血事件;另一方面由于血小板功能受損,黏附、聚集能力降低、與血管壁之間相互作用減弱及貧血等因素使機體止血功能受損,可能導致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中及術后出血風險增加[2-4]。研究顯示隨著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降低,患者出血風險明顯增加[5,6],導致ACS合并CKD患者行PCI術中出血事件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明顯高于無CKD患者,特別是合并CKD 4期患者[1,7]。盡管如此,與保守治療相比,PCI治療ACS合并CKD4期患者仍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風險,改善患者預后[6]。對于此類患者,在現有手術條件下,為提升PCI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圍手術期抗凝藥物的選擇成為了我們的關注點之一。
比伐蘆定是一種新型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劑,具有抗凝效果穩(wěn)定、出血風險較低等優(yōu)勢,被推薦用于ACS合并CKD1~3期患者PCI圍手術期抗凝[8,9]。比伐蘆定清除半衰期與GFR密切相關,在腎功能正?;颊唧w內清除半衰期為25 min,隨著患者GFR下降,其半衰期逐漸增加,CKD 4期患者[GFR 15~29 ml/(min·1.73 m2)]半衰期延長至57 min,此時比伐蘆定需調整靜脈滴注劑量[10]。目前關于比伐蘆定用于ACS合并CKD 4期患者PCI術中抗凝的藥物代謝問題是否會影響其療效及安全性的文獻較少。本研究擬評價比伐蘆定用于ACS合并CKD 4患者PCI圍手術期抗凝療效及安全性,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借鑒。
回顧性分析2017年 4 月至 2019 年10 月在武漢市漢口醫(yī)院行PCI治療的39例ACS合并CKD 2~4期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齡(73.46±7.14)歲。納入標準:(1) ACS診斷符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或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診斷標準;(2)以改良簡化的腎臟病飲食調整方程計算GFR[11],GFR[ml/(min·1.73 m2)]=175×血肌酐(mg/ml)-1.234×年齡(歲)-0.179×(0.79女性)。CKD臨床分期標準參照2017年《慢性腎臟病篩查、診斷及防治指南》,CKD 2期:GFR 60~89 ml/(min·1.73 m2);CKD 3期:GFR 30~59 ml/(min·1.73 m2);CKD 4期:GFR 15~29 ml/(min·1.73 m2)。排除標準:(1)隨訪資料不全;(2)合并房顫,服用其他抗凝藥物;(3)近期有出血史,包括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等;(4)近期有外科手術史。
根據CKD臨床分期標準,將患者分為對照組[GFR 30~89 ml/(min·1.73 m2),CKD 2~3期]和觀察組[GFR 15~29 ml/(min·1.73 m2),CKD 4期]。所有患者PCI術前給予180 mg替格瑞洛和300 mg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對照組21例:術前10 min比伐盧定以0.75 mg/kg靜脈推注,即刻以1.75 mg/(kg·h)進行靜脈泵入,并維持給藥至術后3~4 h;觀察組18例:術前10 min比伐盧定以0.75 mg/kg靜脈推注,即刻以1.0 mg/(kg·h)進行靜脈泵入,并維持給藥至術后3~4 h。靜脈推注給藥10 min后,測定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以評估機體抗接觸性血栓能力,若低于225 s,則以0.3 mg/kg追加靜脈推注劑量至ACT值達標。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于術前6 h進行水化治療:0.9%NaCl以1 ml/(kg·h)靜脈滴注,至術后6 h;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水化治療至術后12 h。
1.3.1 抗凝療效指標 記錄2組患者給藥后10 min、術后即刻及停藥后2 h ACT值,術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
1.3.2 安全性指標 記錄2組患者術后30 d全部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出血事件分型參照出血學術研究會(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制定的出血標準[6]。 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腦卒中及心律失常。
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量、吸煙、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史、外周血管病、既往PCI史、血小板計數、左心室射血分數、ACS分類及血管病變數量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患者基線治療比較
2組患者給藥后10 min, ACT值均快速達標(ACT>225 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即刻ACT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停藥后2 h ACT值快速回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2組患者圍手術期ACT值比較
2組患者術后24 h APTT、TT及PT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24 h凝血指標比較
2組患者BACR1型、BACR2型出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均無BARC 3~5型出血事件發(fā)生,詳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30 d出血情況比較
2組患者術后30 d MACCE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發(fā)生1例心肌梗死及1例心律失常,觀察組發(fā)生1例卒中及1例心律失常。詳見表5。
隨著PCI技術經驗的累積及新型抗栓藥物的使用,ACS患者缺血事件得到顯著改善,但出血事件如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等非穿刺部位出血并未顯著減少。因此《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強調,需評估患者的缺血風險和出血風險以制定ACS患者PCI治療策略,避免因抗凝不足或出血等不良事件影響PCI治療獲益。
ACS合并CKD 4期患者屬于缺血高危。研究表明,多種病理生理途徑共同參與ACS合并CKD患者血栓的形成[12]:(1) 凝血級聯反應受CKD影響,使纖維蛋白原、組織因子及炎癥標記物等促血栓性因子濃度增加,凝血酶活性增加;(2)纖溶酶原激活抑制劑水平升高抑制纖溶系統(tǒng)活性;(3)內皮損傷導致其抗血栓特性喪失。有研究表明GFR下降是引起CKD患者高缺血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且隨著GFR 的下降缺血風險顯著增加[5]。比伐蘆定是一種特異性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劑,鑒于其在ACS合并CKD4期患者體內半衰期延長至57 min,參照相關報道,本研究調整比伐蘆定靜脈泵入劑量至1.0 mg/(kg·h),并持續(xù)至術后3~4 h[10,13]。比伐蘆定用于ACS伴輕中度腎功能不全患者,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14,15]。本研究中2組患者圍手術期ACT值顯示,盡管ACS合并CKD 4期缺血風險高于CKD 2~3期,調整劑量后,比伐蘆定仍具有充分且平穩(wěn)的抗接觸性血栓能力。術后24 h APTT、TT及PT結果顯示,比伐蘆定用于ACS合并CKD 4期患者,停藥后會被快速代謝,無體內蓄積毒性。
ACS合并CKD4期患者屬于出血高危??赡芘cCKD患者體內尿毒素濃度增加,導致血小板功能受損、紅細胞數量減少等因素有關[12]。研究顯示ACS合并CKD4期患者PCI術后的主要出血風險是無CKD患者2~8倍[12,13],降低患者出血風險以增加患者獲益尤為重要。陳存芳等[15]研究納入GFR 15~89 ml/(min·1.73 m2)的患者,結果顯示,與肝素相比,比伐蘆定顯著降低ACS合并CKD患者PCI術后30 d內輕度出血及總體出血量,且不隨腎功能下降而顯著增加出血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BARC 1~2型出血事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證實調整劑量后比伐蘆定用于合并CKD 4期患者不會導致出血事件增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組間MACCE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調整計量后比伐蘆定用于ACS合并CKD 4期患者PCI術中抗凝與其用于合并CKD 2~3期療效相當。
綜上,比伐蘆定用于ACS合并CKD 4期患者術中抗凝,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病例數較少,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后期我們將持續(xù)性收集此類病例,并設計隨機對照試驗以評價比伐蘆定用于ACS合并CKD4期患者PCI術中抗凝療效與安全性,以期為臨床事件提供更多的借鑒。
表5 2組患者術后30 d MACCE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