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 要] 有效的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筆者認為,教師應開展探究性教學,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親歷知識的建構,主動學習數(shù)學知識,品味探究樂趣,體味數(shù)學魅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關鍵詞] 探究;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新意識
大量教學實踐顯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那么,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诖?,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優(yōu)質的教與學的方式,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推崇和學生的喜愛。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需要從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著手,在此基礎上,著眼于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其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探究等過程,提升數(shù)學能力,增強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現(xiàn)就本人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結合多個課例,對有效設計和組織學生的探究性活動,培養(yǎng)數(shù)學能力進行整理和思考,與同行交流。
■一、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品味探究樂趣
從教后,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不會探究,探究的過程僅僅是憑感覺,或是憑經(jīng)驗,這樣的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偽探究”?!皩W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出發(f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設計學習場景,給予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自覺自發(fā)地參與到探究中去,品味探究的樂趣,收獲數(shù)學知識。
案例1? 以“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的探究性活動為例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你們最想測量的是什么的面積呢?
生1:我想測量一個人身體表面的面積。(其他學生哈哈大笑)
生2:怎么可能呢?得準備多大的方格紙才能測量出人身體的面積?
師:下午的活動課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如何?(學生們先是一愣,而后變得異常興奮,紛紛期待著下午活動課的到來)
活動課上:
師:你們覺得測量人體應該用什么面積單位呢?
生(想了想):平方分米。
師:很好,下面邀請一個小模特上來,再請一名同學過來畫出人體輪廓。(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平方分米”的方格紙板,之后很快敲定模特和繪畫人選)
師:那么放在哪里測量呢?(鋪在地上,不方便全班觀看;鋪在講臺,講臺又太小。學生激烈地探討著)
生3:可以將方格紙靠在墻壁上,然后模特背靠紙板,繪畫同學則可很容易描出人體輪廓了。(學生立刻展開了行動,“作畫師”也很快完成了描繪的工作)
師:那我們一起來數(shù)一數(shù)吧!(教師將紙板貼在黑板上,大家開始數(shù)格子)
生4:整格一共有18格,半格一共有32格。
生5:一共有18+32÷2=34(格)。
生6:模特的表面積約為34平方分米。(大家個個興高采烈,自認為已大功告成)
師:那么,哪個單位測量更加精確一點呢?
生7:平方分米的單位比平方厘米大,我認為平方厘米更加精確。
生8:那現(xiàn)在再將單位改小,不是很麻煩嗎?(其他同學也開始附和)
師:也是??!那如何是好?
生9:整格的不需要再分了,直接單位換算即可,只需將半格的用平方厘米作單位即可。(于是,大家又一次投入制作、測量的過程中去,不亦樂乎)
生10:我們得到了結論,小模特身體的面積約為2968平方厘米。
生11:哇,居然和原先所測的結論相差了432平方厘米。
……
就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品味探究的趣味,體味成功的樂趣。課堂也不似平日教學那般平淡無奇,多了一些爭論,多了一些問題,多了一些答案,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些歡笑。學生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不僅探究得出了結論,也探究得出了經(jīng)驗,真正地體會到了數(shù)學的魅力。
■二、親歷建構過程,體味數(shù)學魅力
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為中心”是完善認知結構的有效途徑。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最終獲得對知識的嘗試發(fā)現(xiàn)。因此,教師應強調數(shù)學的“數(shù)學味”,讓學生在認知的沖突和問題的解決中親歷建構的過程,體驗成功喜悅,真正做到理解數(shù)學,感悟知識本質,體味數(shù)學魅力。
案例2? 以“面積單位”的探究性活動為例
問題:把一個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紙,剪裁為若干個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再將其排列成一排變成一個長方形,求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分米。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而空間觀念只有在實踐操作和數(shù)學思考相溝通的情形下才能得到最大的發(fā)展,進一步地,有了如下探究過程:
師: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中含有幾個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呢?
生1:10個。
生2:100個。
生3:40個。
……
師:到底是多少呢?下面大家先拿出幾個剪好的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教師打來一盆清水,并請一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之后,再示范性地將自己手邊的幾個正方形紙片沾了一點水,依次貼在黑板上的正方形里,直至貼滿第一排)
師:我們來數(shù)一數(shù),這一排有幾個?
生4:10個。
師(追問):現(xiàn)在面積是多少?
生5:10平方分米。
師:我們繼續(xù)把它貼滿。(學生也依葫蘆畫瓢,將手邊的小正方形依次貼在黑板上的大正方形里,直至大正方形被完全填滿)
師:現(xiàn)在看看,一共有幾排?
生6:10排,一共有100個。
生7:所以1平方米里有100個1平方分米。
師:那把它們擺成一排,又會如何?長是多少?(教師又取出透明膠帶,將10個一排的小正方形移下來,依次貼在教室的墻上,一排又一排,墻上貼了一條很長的長方形。大家也不由自主地數(shù)了起來)
生8:一共是10米。
生9:哇,太壯觀了,都要貼到教室外面去了。
……
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去感受運動中的圖形,讓學生在思考、操作、討論和爭辯的過程中,生成始料未及的數(shù)學體驗。整個過程中,通過親歷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獲得充足的感性知識,攀登知識的高峰。
■三、開放探究過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深切地呼喚著創(chuàng)新人才,而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教師。所以,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設計適合探究的高效問題,并給予學生適度開放的探究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充足的探究時空和開放的探究過程中,有效發(fā)展自身的潛能。這樣一來,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完成時代賦予課堂教學的使命。
案例3? 以“假設的策略”的應用為例
問題呈現(xiàn):買3根香蕉和2個橘子需要8.7元,買2根香蕉和3個橘子需要6.8元,請問1根香蕉多少錢?1個橘子多少錢?
正是因為給足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討論的時間與空間,學生得出了各種解題策略,出現(xiàn)了以下登臺展示的精彩場面。
思路1:5根香蕉+5個橘子=8.7+6.8=15.5(元),1根香蕉+1個橘子=15.5÷5=3.1(元),3根香蕉+3個橘子=3.1×3=9.3(元),1個橘子=9.3-8.7=0.6(元),1根香蕉=[6.8-(3×0.6)]÷2=2.5(元)。
思路2:5根香蕉+5個橘子=8.7+6.8=15.5(元),1根香蕉+1個橘子=15.5÷5=3.1(元),1根香蕉=8.7-3.1×2=2.5(元),1個橘子=6.8-3.1×2=0.6(元)。
思路3:根據(jù)題意,可得6根香蕉+4個橘子=17.4(元)①,6根香蕉+9個橘子=20.4(元)②。②-①=5個橘子=3元。1個橘子=3÷5=0.6(元),1根香蕉=(6.8-0.6×3)÷2=2.5(元)。
在這樣一個充滿疑問和爭論的課堂上,學生產(chǎn)生了獨特的見解和大膽的決策,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得創(chuàng)新意識在這樣開放性的探究中得以培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已經(jīng)超乎課堂預設,這些都是簡單的直接講解無法實現(xiàn)的。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小學數(shù)學課堂不再似以往一樣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組織教學活動中要把探究理念包含其中,針對全體學生,發(fā)揮探究性教學的作用,采用各種教學策略引領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讓數(shù)學學習更加豐滿、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