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 樊清波 李 敏 隗 強 劉衛(wèi)青 秦秉玉 趙麗敏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也稱慢阻肺,是具有氣流阻塞的肺氣腫或慢性支氣管炎,其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進行性發(fā)展。慢阻肺是呼吸科的常見疾病,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均高,多發(fā)于40歲以上人群[1-3]。AECOPD 病因主要為先天遺傳因素、發(fā)育不良、環(huán)境因素等[4-5]。該病早期患者難以察覺,病情逐漸嚴重后可表現(xiàn)為咳痰、氣促、胸悶、呼吸困難、咳嗽等[6-8],晚期可發(fā)展為肺心病等慢性肺部疾病?,F(xiàn)臨床對于慢阻肺的治療常采用機械通氣(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已取得一定效果,機械通氣通過壓力或流量的觸發(fā),但存在觸發(fā)靈敏度設置不當?shù)葐栴},需克服內源性呼氣末正壓、切換不滿足患者需要、出現(xiàn)人體不同步的問題,此外部分患者后期治療過程中對機械通氣易產生依賴性且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致難以撤機。故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案輔助慢阻肺患者撤機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非侵襲性治療方案受到廣泛關注,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是非侵襲性治療方案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河南省人民醫(yī)院給予撤機困難的慢阻肺患者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并觀察對人機同步程度、氧化應激水平、脫機情況的影響。
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是一種可感知患者實際通氣需要的新技術,該方案不需要建立人工氣道,能夠直接通過面罩或口鼻罩連接呼吸機和患者之間的通氣,從而能夠避免氣管插管帶來的損傷,如喉部損傷、聲門損傷、呼吸相關性肺炎等。另外,無創(chuàng)呼吸機對患者而言,其舒適度相對較高,同時一定程度上可減少患者的花費,所以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使用能夠提供較好的治療效果。神經輔助通氣模式能夠很好地改善人機協(xié)調性,提高人機同步性,減輕膈肌負荷,提高撤機成功率,改善患者炎性反應等,較傳統(tǒng)機械通氣有明顯優(yōu)勢。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能夠有效改善人機交互性狀況,防止呼吸機過度輔助,減少包括膈肌在內的呼吸肌做功,降低呼吸機依賴風險,防止肺部過度膨脹,提高患者脫機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10—2020-07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93 例AECOPD 撤機困難的機械通氣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47 例)和對照組(46 例)。觀察組男32 例,女15 例;年齡42~74(63.42±8.58)歲;病程5~46(28.68±11.83)個月;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4](APACHEⅡ)9~15(12.56±2.47)分。對照組男33例,女13例;年齡44~75(62.89±9.05)歲;病程6~44(29.47±11.29)個月;APACHEⅡ評分10~15(12.46±2.82)分。2組AECOPD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組標準:所有患者符合AECOPD 診斷標準[5];患者及家屬均同意;機械通氣時間≥4 d;未接受其他方案治療。排除標準:心臟、肺、免疫等功能異常者;精神病、癲癇等難以配合治療者;無膈肌電活動者;肢體殘疾或骨折患者;孕婦及哺乳期患者。
1.2 治療方法 2 組患者均給予化痰鎮(zhèn)咳、維持內循環(huán)、解痙平喘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壓力支持通氣,采用偉康V60呼吸機(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輔助通氣,將鼻胃管放于恰當位置,壓力支持:8~12 cmH2O;NIV-NAVA 參數(shù):0.8~1.5 cmH2O/μV。觀察組采用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模式輔助通氣(置入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所需帶膈肌電極探測的特殊胃管并進行位置調整固定)。兩種模式均輔助通氣2 h后記錄人機同步程度指標及脫機情況。
1.3 觀察指標 (1)人機同步程度:記錄2組患者的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吸氣呼氣切換延遲時間、呼吸通氣頻率。(2)氧化應激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空腹患者肘正中靜脈血5 mL,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濟南童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谷胱甘肽(serum glutathione,GSH)、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3)脫機情況:記錄2 組患者的直接脫機、間接脫機、最終脫機及2 d 內再插管情況。直接脫機:患者主觀感覺舒適,血壓、呼吸頻率等指標趨于穩(wěn)定,潮氣量>5 mL/kg,且無低氧血癥、無嚴重代謝性酸中毒。間接脫機:脫機失敗后經NIV過渡成功。(4)觀察2組患者的預后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人機同步程度、氧化應激水平等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脫機情況、預后情況等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AECOPD 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 患者人機同步程度比較 觀察組AECOPD 患者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吸氣呼氣切換延遲時間、呼吸通氣頻率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AECOPD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AECOPD患者SOD、MDA、GSH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AECOPD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患者脫機情況比較 觀察組AECOPD患者最終脫機率明顯大于對照組(95.74% vs 80.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2組AECOPD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AECOPD 患者好轉44 例,無效3例,有效率93.62%;對照組好轉42例,無效4例,有效率91.30%。觀察組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2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1,P>0.05)。
表1 2組AECOPD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患者人機同步程度比較 (±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 of human-machine synchronization of MV patients with AECOPD and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with difficulty in weaning of two groups (±s)
表1 2組AECOPD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患者人機同步程度比較 (±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 of human-machine synchronization of MV patients with AECOPD and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with difficulty in weaning of two groups (±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呼吸通氣頻率(次/min)21.82±8.15 27.35±5.96 3.741<0.05 n 47 46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ms)115.69±18.34 228.35±44.72 15.955<0.05吸氣呼氣切換延遲時間(ms)148.90±45.69 486.91±114.65 18.748<0.05
表2 2組AECOPD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指標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levels in 2 groups of MV patients with AECOPD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and difficult weaning (±s)
表2 2組AECOPD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指標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levels in 2 groups of MV patients with AECOPD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and difficult weaning (±s)
注:組內治療前后對比,*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n GSH(U·L-1)治療前 治療后82.77±7.46*82.63±7.85*0.088>0.05 47 46 SOD(U·mL-1)治療前668.35±75.92 678.69±78.28 0.647>0.05治療后976.35±98.28*982.76±97.56*0.377>0.05 MDA(μmol·L-1)治療前8.26±1.15 8.20±1.24 0.242>0.05治療后3.56±0.46*3.67±0.44*1.178>0.05 79.25±18.34 80.06±18.29 0.213>0.05
表3 2組AECOPD并肺性腦病撤機困難的MV患者脫機情況比較 [n(%)]Table 3 Comparison of weaning status of MV patients with AECOPD and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in two groups [n(%)]
AECOPD 是一種持續(xù)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有不可逆性和進行性,多發(fā)于中年人群[9-12]。相關統(tǒng)計表明[13-15],40歲以上人群該病發(fā)病率約為10%,病死率高。該病病因較為復雜[16-17],如煙霧、粉塵進入肺部使支氣管纖毛變短、降低肺泡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先天肺臟功能發(fā)育不良;α1-抗胰蛋白酶遺傳性缺乏[18-20];先天氣道敏感等。AECOPD臨床多表現(xiàn)為晨起劇烈咳嗽或整日咳嗽、白色或泡沫性痰液咳出、活動后胸部緊悶、食欲減退等,嚴重時可出現(xiàn)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1-25]。AECOPD 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膈肌收縮力下降并進行性加重[26-27]。隨著對膈肌功能障礙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膈肌功能障礙可能與通氣模式、機械通氣時間、原發(fā)性疾病、肺容積等存在一定關系,但與通氣模式最為相關。現(xiàn)臨床常以機械通氣治療AECOPD,已取得顯著效果,但患者康復后期多撤機困難,不當?shù)某窓C方案易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故尋找安全、高效的撤機方案具有重要意義。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具有無創(chuàng)、患者接受度高、減少因脫機導致的并發(fā)癥、減輕肺部壓力、保留患者一定的呼吸功能等[28-32]多重優(yōu)點。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AECOPD患者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吸氣呼氣切換延遲時間、呼吸通氣頻率均小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最終脫機率明顯大于對照組,說明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能有效改善AECOPD患者人機同步程度,提高脫機率,優(yōu)于壓力支持輔助通氣。AECOPD 患者在脫機時易出現(xiàn)人機不同步現(xiàn)象,從而導致膈肌相關功能障礙,致脫機困難[33]。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采用膈肌電觸發(fā)模式,將神經中樞信號傳輸至膈肌,使AECOPD 患者保留了一定的自主呼吸功能,進而改善AECOPD 患者人機同步程度及脫機情況[34-37]。此外,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模式較有創(chuàng)輔助通氣患者接受度高,配合治療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治療效果,早日實現(xiàn)脫機[38-39]。壓力支持輔助通氣時,患者需克服氣管阻力及肺彈性阻力進行吸氣,才能觸發(fā)呼吸機,致觸發(fā)延遲,因此患者難以脫機。此外,機械輔助通氣雖然與以往的有創(chuàng)通氣相比具有無創(chuàng)的優(yōu)勢,并可減少人工氣道并發(fā)癥[40],易被患者接受,使早期機械通氣呼吸治療成為可能,但其易受患者情緒、頻繁咳嗽、急性病態(tài)下造成的呼吸肌疲勞等因素影響,且以鼻/面罩的方式代替氣管內導管,存在無法避免的漏氣現(xiàn)象,延遲觸發(fā)及誤觸發(fā)增多,從而可導致人機不同步,增加患者呼吸做功與氧耗,最終影響治療效果。有研究證實,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改善AECOPD 患者人機同步程度及脫機情況效果較好[4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2 組患者SOD、GSH 水平明顯提高,MDA 明顯降低,觀察組SOD、MDA、GSH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變化,說明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和壓力支持輔助通氣均能預防AECOPD患者氧化應激反應。SOD 是過氧化指標的一種,有保護細胞、減少細胞損傷的作用。MDA 是脂類過氧化產物的一種,能夠反映脂類過氧化程度。GSH 有保護細胞膜功能及結構的作用。氧化應激在呼吸機相關膈肌功能障礙(VIDD)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氧化應激反應可導致膈肌蛋白分離,對膈肌的結構產生影響,致膈肌出現(xiàn)損傷、萎縮[33]。研究[42]顯示,隨著機械通氣時間的增長,患者膈肌損傷程度不斷加重。兩種呼吸模式均保留了患者一定的自主呼吸功能,使呼吸肌群能夠自主活動,減輕對膈肌的氧化應激情況,進而改善氧化應激反應。研究[15]也證實了無創(chuàng)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和壓力支持輔助通氣預防AECOPD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效果較好。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無顯著差異,可能與本研究樣本較少、研究周期較短有關,因此本次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有待日后大樣本數(shù)據(j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