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 江 艷 李利華 俞惠婷
(廣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廣安 638000)
基礎護理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護理專業(yè)核心課程, 但鑒于在目前教學中以傳統(tǒng)課堂式單向教育教學模式為主,缺乏多元化,知識講授以理論為主; 目前學校缺乏質(zhì)量較高的臨床案例及相關視頻,展示典型臨床案例以文字圖片為主,缺乏真實感,學生理解困難, 在校學習的臨床技能無法靈活運用到臨床工作中, 同時缺乏鍛煉與病人及家屬等溝通技巧機會,理論與臨床實踐無法有效結合,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為解決這樣的困境,采用了標準化病人這一方式用于基礎護理學課程的教學[1]。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imulated Patient,SP)又稱模擬病人、病人演員或病人指導者,指經(jīng)過特別培訓后,能恒定、逼真地模擬臨床病人的癥狀,并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在專門設計的表格上記錄并評估醫(yī)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充當教師角色向?qū)W生提出反饋意見的人員,能夠真實表演病人、家屬或同事,并且可以進行反饋的演員。SP 能讓醫(yī)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犯錯,以及處理自己的情緒, 由此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極限所在。 巴羅斯1968年指出:“模擬病人就是模擬真實的病人受到詳細的治療, 他模仿得非常精確以至于經(jīng)驗豐富的臨床醫(yī)生也無法察覺……”[2]。 標準化病人的選擇及規(guī)范化的培訓,是限制SP 廣泛應用在護理專業(yè)教學中的難點以及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 現(xiàn)就醫(yī)學院針對基礎護理學標準化病人的招募,培訓和考核工作經(jīng)驗總結如下。
招募SP,由于屬于專業(yè)性強的課程,在SP 招募過程中,考慮到培訓、運用與推廣、研究經(jīng)費等因素,通過項目組成員討論, 決定在2019 級護理專業(yè)學生中選取。 通過班級QQ 群進行前期的宣傳, 學生自愿報名,再從報名的學生中通過面試進行初步篩選,最后留下10 名學生進行培訓。
篩選條件:(1)自愿參加為前提。(2)專業(yè)要求 2019級護理學生為主。(3)不受年齡限制,有一定的表演能力、熱情、積極,可以保證完成整個培訓任務。(4)服從表演安排,可以模擬病人、家屬、死者家屬、家長(兒科病人),同事或者上級。 (5)具備良好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接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心理承受力等。(6)適合的身體條件,能夠承受情境中的身體檢查和操作。
由基礎護理學老師根據(jù)基礎護理情景模擬案例整理并計劃SP 需要掌握的基本10 個操作技術的專業(yè)知識,通過學習通發(fā)布相關資料,同時安排現(xiàn)場講解內(nèi)容及形式,其余操作技術因志愿者為護理專業(yè)大二學生,專業(yè)基礎知識過關,自行熟悉掌握,具體課程安排如表1 所示。
設置并安排熟悉劇本,并發(fā)布在學習通上。 劇本設置選擇張曉靜、吳欣娟主編的《臨床護理情景模擬案例與標準化病人應用》 的基礎護理情景模擬案例及標準化病人應用部分, 主要用于基礎學護理教學使用。 現(xiàn)以“病人出入院護理技術”為例進行說明,流程為:(1)確定培訓目標:如掌握入院出院流程、入院出院評估及進行出院指導和健康教育。 (2)做好準備項目和準備措施:如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模擬情景描述、病房情景布置、角色信息、出、入院流程、病房護士站、標準化病人等。 (3)設置標準化病人資料與劇情內(nèi)容:一般資料,包括身高、體重、生活習慣、社會背景、婚姻狀況、入院方式等;生活狀態(tài)及自理程度;病史資料,包括三史(現(xiàn)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體格檢查、實驗室輔助檢查等。 (4)出入院護理技術情景變化和被考核者反應及考核要點:分四個情景,每個情景包括情景描述、標準化病人反應、培訓者引導,過程中觀察SP 及被考核者反應,根據(jù)考核要點進行評價。
表1 基礎護理情景模擬案例培訓表
在設置時注意事項:(1)分組盡量遵循SP 的性別及年齡,盡量符合設置人物背景實際,以增強扮演角色的真實感。 (2)要求 SP 熟悉并理解劇本人物的背景、人物特點,指導老師講解該劇本的得分要點及操作手法, 要求SP 能熟悉各項專業(yè)術語的準確表達。(3)同時不能對SP 做侵入性操作,不能有心理和身體的傷害,不能暴露隱私部位。
標準化病人培訓要求:(1)熟悉背景,包括:①患者的一般人物背景資料。 ②符合患者病情的臨床表現(xiàn)及心理狀態(tài)。 ③熟悉案例中體格檢查及實驗室輔助檢查等。 (2)考試中給出規(guī)定情景,正確回答考試設定問題流程。 (3)行為一致,保證考生是在同一場景下的考核。 (4)SP 掌握操作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能夠?qū)Ρ豢己苏哌M行正確反饋。SP 必須多次反復練習,像電視演員一樣揣摩扮演角色神情,心態(tài),同時指導教師共同參與,從旁進行指導糾正,使每次SP 扮演角色一致, 準確表達該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給予準確反應,真實展現(xiàn)臨床情景。
以“病人出入院護理技術”為例,每位SP 接受10次以上被考核者的情景案例模擬, 之后SP 對被考核者的表現(xiàn)進行準確點評, 同時對被考核者進行評分。SP 和指導教師均參與評分。 指導老師也要對SP 表現(xiàn)進行評分,評分表如表2 所示[3],每項3 分以上為合格。 SP 合格后不僅具有飾演病人的能力,還能在教學和評價過程中觀察被考核者的行為,對被考核者的表現(xiàn)給出客觀、全面的建設性反饋。 至此通過培訓的人員已具備了SP 的基本素質(zhì)和能力, 可將其應用于基礎護理學教學及考試以及護理技能比賽中,發(fā)揮其教學、考核等方面作用。
表2 SP 表現(xiàn)評分標準
每項得分3 分以上為培訓合格。
本次研究中基礎護理學SP 經(jīng)過一系列有計劃的篩選、培訓及考核后,其對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的不足有一定的補充優(yōu)勢,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而言,彌補了在校護理專業(yè)學生對臨床案例理解不足,同時強化護理專業(yè)學生基礎護理學基本操作技術以及臨床應變能力,為進入臨床打下堅實基礎。 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真實患者由于個體差異具體癥狀及體征復雜多變,SP 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來, 同時由于SP 個體差異,表達出來的信息也存在差異,以上問題需要在后期SP 培訓流程和標準中不斷完善,減少不一致性,彌補SP 培訓中存在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