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湯顯祖戲劇是中國古典戲劇中的經典作品。汪榕培的英譯對湯劇的海外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本文基于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受眾、傳播環(huán)境、傳播媒介和傳播效果這幾個方面探討汪榕培的湯顯祖戲劇英譯海外傳播,希望能為中國古典戲劇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研究帶來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汪榕培;湯顯祖戲劇;英譯;傳播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湯顯祖戲劇英譯的海外傳播研究”(15BYY0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玲,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典籍英譯研究。
Titl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Xianzus Dramas
Abstract: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 contributes greately to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ang Xianzus masterpieces of classical dramatic creation. Based on Lasswells “5W” communication mode, this article analyzes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Xianzus dram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at Environment”, “In Which Channel” and “With What Effect”.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may shed some light on the reaserch on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dramas an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Wang Rongpei; Tang Xianzus Dramas; English Translation; dissemination
Author: Zhang L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He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E-mail: zhangling_suda@163.com
中國古典戲劇的對外傳播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西文明互鑒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古典戲劇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戲劇既是案頭文學又具有舞臺表演的功能,有著廣泛的傳播對象和影響。作為中國古典戲劇的杰出代表,湯顯祖戲劇英譯的海外傳播已經歷了80多年的歷程,傳播效果也在不同層面有所體現(xiàn)。研究湯劇英譯的傳播有助于思考中國古典戲劇的翻譯傳播,從而助力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實現(xiàn)。
在湯顯祖戲劇英譯的海外傳播過程中,汪榕培的英譯對湯劇進入海外人士的視野做出了很大貢獻。本文借鑒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討論汪榕培的湯劇英譯傳播要素,并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
拉斯韋爾于1948年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書中提出“5W”傳播模式。他認為傳播過程由五個要素構成:誰(Who)、說什么(Says What)、對誰說(To Whom)、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該傳播模式“不僅從內部結構上分析了傳播過程的要素,也從外部功能上概括了傳播過程的作用”(呂俊 41),受到了學界的廣泛贊譽,成為傳播學的經典。在拉斯韋爾之后,施拉姆(W. Schramm)、布雷多克(R. Braddock)、倫克斯托夫(K. Renckstorf)、馬萊茨克(G. Maletzke)等學者對其傳播模式進行了補充,豐富了傳播學研究。以下從五個方面考察汪榕培的湯顯祖戲劇英譯的海外傳播。
一、傳播主體
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中的“誰”(Who)即傳播主體或傳播者。傳播主體具有“守門人”的導向功能,負有整體協(xié)調的責任,對傳遞內容的選擇、制作訊息的方法、傳播目的等因素不僅決定著傳播活動的存在與發(fā)展,而且決定著信息內容的質量、數(shù)量、流量與流向。汪譯湯劇的海外傳播涉及的主體包括:
1.1 譯者
汪榕培的湯劇英譯傳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原則。譯者多次提到力圖在翻譯中“用英語再現(xiàn)原作之美”、“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汪榕培 51、4)。此外,汪榕培(39)認為國外漢學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譯本中集唐詩部分的翻譯不能說是成功的,進而提出了對復譯意義的思考,希望自己的譯本是《牡丹亭》“走向世界的新的一步”。在傳播內容的選擇方面,譯者具有比較文學研究的眼光。早在2001年,汪榕培(34)就提到,“把湯顯祖跟英國莎士比亞相提并論已經有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了,已經出現(xiàn)了許多把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進行比較研究的論文,湯顯祖的《牡丹亭》經常跟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冬天的故事》相比較……全世界的讀者對湯顯祖的其他劇本同樣會感興趣的”。翻譯湯顯祖戲劇“將更加顯出他的特色和不同凡響之處”,并使湯學研究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同上)。2007年,汪榕培在一次訪談中明確提出:“湯顯祖和英國的莎士比亞都是1616年去世,再過九年就是這兩位世界級戲劇家逝世400周年紀念,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到時能把湯顯祖的作品的英譯本完整地推出去”(劉愛軍 2007-04-16)。
在汪譯湯劇的傳播中,譯者發(fā)揮的“權威效應”和“名片效應”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傳播者的專業(yè)性、能力、專業(yè)精神及其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使公眾對其的信任發(fā)自內心,從而產生權威性(邵培仁 73、80-84)。汪譯湯劇的大多數(shù)譯本以及出版《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的英國Bloomsbury出版集團網(wǎng)站都專門介紹了譯者,突出了譯者汪榕培在典籍英譯實踐和研究以及比較文學等方面取得的成就。Bloomsbury網(wǎng)站還專門提到《湯顯祖戲劇全集》花費了譯者近二十年的時間。這些介紹會對讀者產生權威效應,增進其對譯本的信任和興趣。汪譯本的譯者在前言或后記中把湯顯祖和西方讀者熟悉的莎士比亞進行比較,喚起精神和情感的共鳴。這種中西比較有利于讀者對譯本的接受,在湯劇的英譯傳播中發(fā)揮了“名片效應”?!懊毙兄谙鼙姷姆婪缎睦?,緩解他們的矛盾心情,也有助于減少信息傳播渠道上的障礙,形成傳受兩者情投意合的溝通氛圍(213)。
傳播者制作訊息的方法在翻譯中主要體現(xiàn)為翻譯方法和策略。作為譯者,汪榕培充分考慮了傳播受眾的理解和接受,其譯文體現(xiàn)了對“中國英語”的運用以及有中國特色的“傳神達意”的翻譯觀。譯者在翻譯中靈活使用了直譯、直譯加解釋、有策略地再創(chuàng)作(包括詩歌韻式的靈活使用、根據(jù)劇情略作調整、使用英語的相應表達方式)等方法和策略,力圖有策略地運用英語語言表現(xiàn)中國文化的精華,同時彰顯中國文化和語言身份。
1.2 政府
我國政府在政策、理念、制度和行為等各層面倡導和支持對外文化的傳播,為此提供各種資源條件,并發(fā)揮了資源組合、協(xié)調的作用,其中包括實施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大中華文庫”。其中收錄了汪譯《牡丹亭》、《邯鄲記》、《紫釵記》三部湯劇作品。2006年,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向耶魯大學贈送的中國圖書包括《大中華文庫》中的汪譯《牡丹亭》;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期間特別提到,中英兩國可以在2016年湯顯祖、莎士比亞共同逝世400周年之際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2016年,我國文化部與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共同主辦“中英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研討會并在會場展墻上以英文詳細介紹了汪榕培主持英譯的《湯顯祖戲劇全集》。
1.3 出版社
汪譯湯劇的出版社包括國內外語界的權威出版社、國內最具影響的文學出版社和英國大眾出版領域知名的獨立出版社。此外,國內外出版社共同合作,通過版權輸出推動了譯本在海外的傳播。
1.4 表演團體
上海昆劇院、浙江昆劇院、湖南湘昆劇團等表演團體與譯者汪榕培合作,采用其譯文作為英國莎士比亞誕辰節(jié)、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等各類場合的演出字幕,是傳播汪譯湯劇的又一個主體。
1.5 國內外學界、文化教育等社會各界人士、團體、組織、機構等
這些主體面向英語人士的傳播活動,包括譯本介紹、評論、訪談、報道、網(wǎng)絡傳播、展覽等各種宣傳活動推動了湯顯祖戲劇英譯的海外傳播。
如上所述,汪譯湯劇的譯本傳播主體涉及各個領域,形式多元化,涉及譯本傳播過程中的作品選擇、譯本生產和譯本宣傳等活動,傳播主體之間形成了一定的互動關系。
二、傳播內容
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中的“說了什么”(Says What)即傳播的信息內容。傳播學關注的傳播內容或信息是人類社會在生產和交往活動中所交流的信息。它伴隨著人的復雜的精神和心理活動、態(tài)度、感情、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
湯顯祖戲劇在思想主題、文化內涵、文學風格、藝術構思、劇本體制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創(chuàng)作成就。湯顯祖的五部戲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學、藝術的整體,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情至”的人文主義思想。迄今在海外傳播的湯劇英譯本中,汪榕培主持英譯的《湯顯祖戲劇全集》是目前唯一一部完整的英文版湯顯祖戲劇集,向英語讀者展現(xiàn)了湯劇的全貌。其中《紫簫記》、《紫釵記》、《邯鄲記》目前尚無其他英譯本。
英國Bloomsbury網(wǎng)站對《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的介紹突出了傳播內容的價值:“湯顯祖戲劇是里程碑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將人性的美和情感的悲劇交織起來,對情愛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該全集譯本“是第一個英文版全集……使更多的讀者有機會領略這位杰出戲劇家的深刻而富有詩意的作品”。該網(wǎng)站還提及了湯劇和莎士比亞戲劇、荷馬的《奧德賽》、維吉爾的《埃涅伊德》、但丁的《神曲》、密爾頓的《失樂園》等西方偉大作品的可比性,并分享了英國《獨立報》的相關評論,突出了作品比較文學的價值。
湯劇的傳播價值在于它具有普適意義,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特色;既具有作者的獨創(chuàng)性和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同時也與外國文學作品具有共性。
三、傳播受眾
拉斯韋爾傳播模式中的“對誰(To Whom)”即傳播受眾或對象,往往可以分為不同的群體和類別,這導致他們對傳播內容和媒介的注意力不同。但即使在一個群體內部,由于興趣、愛好、知識結構、社會地位、生活經歷、思維方式等各方面有差異之處,受眾仍存在個體差異(邵培仁 198-200)。在汪譯湯劇的海外傳播中,傳播受眾是海外的英語讀者或觀眾,可分為專業(yè)的學術群體、普通大眾群體、文本讀者群體、演出觀眾群體等。這些受眾群體具有某些共性,同時也無法絕對地加以區(qū)分。汪譯《牡丹亭》被收入“大中華文庫”,同時,該譯本也用作昆曲表演的字幕。因此該譯本既面向專業(yè)讀者群體,也面向個體差異多樣的觀眾群體。筆者搜集的資料顯示,汪榕培的湯劇譯本在國外大學圖書館收藏量遠遠超過公共圖書館,說明受眾包括普通讀者群體和學術性群體,但后者的關注和需求占大多數(shù)。
湯劇英譯本的大多數(shù)海外受眾在社會文化、傳統(tǒng)習慣、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觀念等各方面都與中文讀者有很大的差異,這給譯本傳播帶來了障礙。但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和不同個體的人們之間有共同的情感體驗和訴求,從而使傳播成為可能。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這兩位戲劇大師都以戲劇的形式表現(xiàn)人文主義的思想,引起了海外受眾的極大共鳴和興趣??梢姡g本受眾與原文受眾的情感、心理共性對于譯本在海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
英語受眾對汪譯湯劇的譯本評論反映了譯本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從傳播受眾轉為傳播主體,從而參與了譯本傳播環(huán)境的進一步構建。同時,他們的評論對其他英語受眾而言又具有“自己人”效應,因而具有傳播的影響力。
四、傳播環(huán)境
拉斯韋爾(53)指出,“(傳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環(huán)境因素和主觀因素相互作用的漩渦”,表明了傳播的內容、媒介和效果都是社會環(huán)境作用的結果。傳播環(huán)境可分為社會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精神環(huán)境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
當前中國的綜合實力日益強大,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越來越具有吸引力。中外交流日益深廣,中國古典文學逐漸被海外人士關注、喜愛,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了海外人士的視野。這是汪譯湯劇傳播的大環(huán)境。此外還應當看到,在汪譯本之前其他譯者的湯劇譯本和湯劇的演出引起了海外人士對湯劇的關注,從而在某些方面為汪譯本構建了傳播環(huán)境。其中涉及評論、演出、報道、采訪、展覽等。
《麥格勞·希爾百科全書》、《世界文學導讀》、《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印第安納中國古典文學指南》、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等有影響力的百科全書中都用了較長篇幅介紹并高度評價湯顯祖戲劇;關于中國文學、戲劇、明清時期各類主題的選集、專著和文章都必然涉及對湯顯祖及其作品的介紹,如: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on History and Culture、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Imperial China、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Acting in the Private Theatre of the Ming Dynasty”“Brechts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Theatre”“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Beyond”“Writing Emotions: Ritual Innovation as Emotional Expression”等等。
從最早的湯劇英譯開始至今,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關注湯劇研究,發(fā)表或出版了大量的論文和專著。以湯顯祖為主題的論文收錄于各種編著或發(fā)表于各類期刊,包括Asian Theatre Journal、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Asia Major、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World Literature Today、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East-West Connections、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China Quarterly、Ming Studies、Translation Quarterly。這些期刊關注最新的學術動向,在戲劇和亞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在這些國外研究中,很多學者采用了比較文學的視角, 涉及《牡丹亭》與《麥克白》、《冬天的故事》、《睡美人》、《坎特伯雷故事集》、《橢圓形畫像》、米爾頓詩歌等西方作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種版本的湯顯祖戲劇以昆曲、芭蕾舞、歌劇、話劇等多種形式,由國內外不同的劇團在國外舞臺上演。很多有影響力的報紙和電視臺都進行了相關報道或采訪。有些演出前還專門舉辦訪談或關于湯劇的講座。此外,在莎士比亞出生地斯特拉特福鎮(zhèn)的博物館“莎士比亞中心”能看到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兩位劇作家相提并論的介紹。每年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大批參觀者通過該中心了解了湯顯祖。
湯劇英譯海外傳播環(huán)境的形成可分為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至2014年、2015年至2016年以及2017年以后這幾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白之首個《牡丹亭》全譯本的出版引起了一些知名海外漢學家對湯劇的關注和研究。20世紀90年代至2014年,英語國家有關《牡丹亭》的學術研究、表演和文化交流活動為湯劇的傳播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層面的接受基礎和有利環(huán)境。為了迎接2016年湯顯祖、莎士比亞共同逝世400周年,國內和國外(尤其是英國)各界在2015年開展了各類活動,進一步營造了湯劇海外傳播的有利環(huán)境。2016年度舉辦的一系列海外活動無疑形成湯劇在海外傳播的一個高潮,引起了海外各界的高度關注。
在其2000年的文章“走向21世紀的湯學研究——在‘紀念湯顯祖誕生45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汪榕培全面地闡述了當時國外的湯劇傳播情況。他在2007年明確提出要在湯莎共同逝世400周年時把湯顯祖的作品的英譯本完整地推出去。其湯劇單本譯本最早的出版時間為2000年;全集譯本的出版時間為2014年;版權輸出時間為2017年??梢?,傳播者充分了解譯本的傳播環(huán)境,很好地把握了傳播契機。
五、傳播媒介和傳播效果
拉斯韋爾5W模式中的“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即傳播媒介,是信息傳遞所必須經過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質載體,是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施拉姆 144)。5W模式中的“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是信息到達受眾后在其認知、情感、行為各層面所引起的反應。傳播效果包括傳播對象接觸媒介的效果和傳播媒介影響傳播對象的效果(邵培仁 277-279)。汪譯湯顯祖戲劇在海外的傳播涉及多元化的媒介。具體包括:
所有汪譯湯劇都首先通過單本印刷的紙質媒介在海外流通。2014年,這些譯本以《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的形式結集印刷出版。2017年,全集英文版由英國Bloomsbury出版集團在全球出版,發(fā)行形式包括紙質版。該出版集團在譯本傳播中發(fā)揮了傳播學意義的“權威效應”和“自己人效應”,因為它是英國大眾出版領域知名的獨立出版社,在全球知名度很高,曾成功發(fā)行名揚天下的“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在譯本的傳播中,海外讀者難免有“選擇性接觸”的心理,傾向于選擇本土知名出版社發(fā)行的譯本。傳播媒介的知名度本身也能夠反映出作品和譯本的質量和價值,從而引導讀者閱讀選擇。因此Bloomsbury出版的《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大大推動了汪譯湯劇的海外傳播。
目前,收藏有汪譯湯劇譯本的國外圖書館有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且大多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Γú涣蓄崍D書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和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利茲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密執(zhí)安大學、華盛頓大學、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悉尼大學、昆士蘭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麥考瑞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麥吉爾大學、阿爾伯達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奧塔哥大學、坎特伯雷大學等圖書館。OCLC Worldcat檢索顯示,目前共有53個海外圖書館收藏了汪榕培主持英譯的《湯顯祖戲劇全集》,其中包括新加坡、馬耳他和德國等非英語國家。汪譯本還通過各種網(wǎng)絡銷售在海外傳播,渠道包括亞馬遜、Bookdepository、Abbys bookshop、Angus and Roberts on Bookworld、booktopia、Fishpond、Wordery、Indigo、Rakutenkobo、Waterstones、WHSmith、Barnes&Noble等,并有在線或各種閱讀版本的電子書銷售。汪譯《牡丹亭》于2009年參加了法蘭克福書展。汪榕培主持英譯的《湯顯祖戲劇全集》于2015年參加了紐約國際書展。
上述流通媒介包括英語國家和非英語國家的圖書館、一流的公共圖書館、國家級圖書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大學圖書館、歐美或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實體和網(wǎng)絡書店,以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外書展,其中《湯顯祖戲劇全集》在2017年輸出版權后的三年內就已有53個海外圖書館或機構收藏。這些反映了譯本質量獲得的認可,也表明湯劇英譯正在獲得更多的海外關注。此外,亞馬遜等圖書銷售網(wǎng)站的讀者反饋肯定了汪譯湯劇的質量,其中不乏具體的評論,如:“杰出的雙語版本,很好的前言”。英語觀眾對汪譯舞臺表演字幕也給與了很高的評價,如,2016年8月29日,浙江昆劇團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上的演出深受觀眾歡迎。來自倫敦的戴維·休斯看完演出后說,演出很棒,現(xiàn)場英文字幕翻譯得非常好,讓他完完全全看懂了戲劇所表達的內容②。上海昆劇院、浙江昆劇院、湖南湘昆劇團的湯劇表演在海外受到很大的歡迎,其中汪譯英文字幕功不可沒。
值得關注的是,汪譯五部單本湯劇譯本在國外圖書館的收藏量有所差別,依次是《牡丹亭》、《邯鄲記》、《紫釵記》、《紫簫記》、《南柯記》。導致譯本傳播效果不均衡的因素主要有,第一,這些譯本出版時間分別是2000年、2003年、2009年、2013年、2012年,可見譯本傳播時間的長短不同。第二,從傳播媒介看,《牡丹亭》的版本是五部劇中最多的,包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版本和《大中華文庫》版。第三,《牡丹亭》以外的四部湯劇的獨特價值及其與《牡丹亭》形成的整體關系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宣傳。各類傳播主體對湯劇的宣傳主要都是關于《牡丹亭》,因此《牡丹亭》的英譯傳播環(huán)境更加多元、成熟。
以上反映了汪譯湯劇海外傳播中的傳播對象接觸媒介的效果。傳播媒介影響傳播對象的效果主要體現(xiàn)于受眾在知識、智能、價值、態(tài)度、行為等方面的變化,其中,內在的、主觀的方面可以從評論反映出來。近二十年中,英語國家涌現(xiàn)了大量有關湯劇的評論,其中很多并未說明評論者閱讀了哪一個譯者的湯劇譯本??梢哉f目前湯劇英譯海外傳播的效果是迄今所有譯者的譯本傳播效果合力的累計結果。其中,汪榕培的英譯無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偟膩碚f,目前湯劇譯本海外傳播的效果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使國外受眾了解中國戲劇的經典作品“臨川四夢”,從而更多地了解并欣賞中國古典戲劇的特色。
(二)使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學和文化更加感興趣并重新審視中國文學。有學者贊嘆道:“在世界戲劇中,沒有哪部劇比湯顯祖的《牡丹亭》更廣泛和美好地探索愛情了”(Burt 184)。有些英語讀者在讀了《牡丹亭》譯本后表示非常期待能讀到湯顯祖《牡丹亭》以外的其他戲劇英譯本。
(三)拓展了國外漢學研究視野以及比較文學的研究,推動了中西方文學領域的交融、互鑒。國外學者的評價“《牡丹亭》融合了荷馬《奧德賽》、維吉爾《埃涅伊德》、但丁《神曲》和密爾頓《失樂園》的種種成分”(同上)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間,國外涌現(xiàn)了一批關于湯莎比較的專題論文(有些被收入論文集:1616: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China),這些論文通過文化、文學的相互參照進行中西文學的比較,有助于中西方文學的交流。
(四)字幕英譯使英語觀眾了解和欣賞中國古典戲曲的特色和魅力。如,英國國際中心學院首席執(zhí)行官泰勒觀看了浙江昆劇團(以汪譯本為字幕)的演出后說,她對杜麗娘的形象驚艷不已,杜麗娘的美不僅在姿態(tài)和服飾上,還有她跨時代的女性意識,讓人很震撼③。有國外學者評論道:由于《牡丹亭》的演出,“杜麗娘已經走出跨越昆曲的界限,走向了國際大舞臺”(Swatek 158)。
(五)對英語受眾的不同行動層面產生了影響。2011年4月,在英國莎士比亞誕辰節(jié)上,浙江昆劇團的《牡丹亭》演出促成了斯特拉福德與遂昌兩地的友好交流關系,雙方簽訂意向書,明確在文化、教育、藝術、旅游、經濟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近年來,中西方開展的文化交流活動也更為廣泛深入,包括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湯劇研究者匯聚到江西省撫州市的“撫州湯顯祖國際研究中心”開展合作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麗水學院、遂昌縣人民政府、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語言及文化學院、斯特拉夫德艾文學院開展湯顯祖―莎士比亞及中英文化比較研究等多方面的合作;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利茲大學開展“湯顯祖—莎士比亞項目”學術研究和藝術表演等項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與比利時、新加坡、韓國、西班牙、墨西哥、新西蘭、法國等多個國家的文化藝術機構合作開展了有關湯劇的活動。中國文化部、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共同主辦“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和“跨越時空的對話—中英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研討會”交流活動。
六、結語
汪榕培的湯顯祖戲劇英譯海外傳播是一個逐漸推進的過程,呈現(xiàn)多元化、多維度的特點。傳播中的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并合力產生效果。其中,譯者個體與國家層面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方面相互呼應。有學者指出,“如果我們不能認真思考中國文化,不能具有文化自覺的立場,我們的理解就會出現(xiàn)偏頗,我們的翻譯就不會有境界可言,那最終會導致我們對典籍翻譯的評價出現(xiàn)誤差,翻譯策略就會出現(xiàn)問題,從而制約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與接受”(羅選民 65)。作為湯顯祖戲劇英譯的傳播主體,譯者汪榕培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他對文本和翻譯策略的選擇、對傳播契機的把握以及與其他傳播主體的合作對于湯顯祖戲劇的海外傳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湯顯祖戲劇蘊含著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精髓。其譯本的傳播使海外人士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產生共鳴、欣賞和喜愛,增進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汪榕培的英譯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湯顯祖戲劇的英譯傳播是中國古典戲劇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個領域加大力度進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湯劇英譯在海外的傳播仍會逐漸擴大,傳播效果仍在不斷累積。我們需以最優(yōu)化的方式不斷協(xié)調翻譯傳播過程中的各因素,使其形成合力,以此推動中西方文化實現(xiàn)平等的交流和互鑒。
注釋【Notes】
①本文關于汪榕培英譯湯劇在國外圖書館的收藏情況以及國外圖書銷售網(wǎng)站的數(shù)據(jù)由研究生黃靜莉和趙玉蓉協(xié)助搜集。
②資料來源:昆曲《牡丹亭》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連演六場湯公遂昌遺作迷倒眾多英國人。麗水網(wǎng),2016-08-29,http://m.sohu.com/a/112622089_258779/。
③資料來源:解放網(wǎng),2012-04-10,https://yule.sohu.com/20120410/n340182739.shtml。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Burt,Daniel. S. The Drama 100: A Ranking of the Greatest Plays of All Time.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8.
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Lasswell, Harol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rans. He Daokuan. Beij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5.]
劉愛軍:大連晚報記者專訪中國古籍英譯大師汪榕培。《大連晚報》 2007-04-16。
[Liu, Aijun. “An Interview with Wang Rongpei, A Great Translator of Chinese Classics.” Dalian Evening News 2007-04-16.]
羅選民:文化自覺與典籍英譯。《外語與外語教學》5(2012):63-66。
[Luo, Xuanmin. “Cultural Awarenes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5 (2012): 63-66.]
呂?。悍g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外國語》2(1997):39-44。
[Lü, Jun. “Translatology: A Special Field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 (1997): 39-44.]
邵培仁:《傳播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Shao, Peiren. Communication Theories.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0.]
Swatek, Catherine. “Boundary Crossings: Peter Sellarss Production of Peony Pavilion.” Asian Theatre Journal 1 (2002): 147-158.
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譯及傳播。《外國語》6(1999):48-52。
[Wang, Rongpei. “The Peony Pavilion—Its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Propagation.”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6 (1999): 48-52.]
——:《牡丹亭》的“集唐詩”及其英譯——《牡丹亭》譯后感之二。《外語與外語教學》11(1999):36-40。
[---. “The Peony Pavilion: The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Reflections after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11 (1999): 36-40.]
——:走向21世紀的湯學研究——在“紀念湯顯祖誕生45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外語與外語教學》3 (2001):31-40。
[---. “Tang Xianzu Studies in the 21th Century—Speech on the 45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Tang Xianzu.”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3 (2001): 31-40.]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懂敶庹Z研究》5(2012):1-4。
[---.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Me.”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5 (2012): 1-4.]
施拉姆:《傳播學概論》。陳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Wilbur, Schramm. Men, Women, Messages, and Media: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Trans. Chen Liang, et al. Beijing: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1984.]
責任編輯:胡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