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蘭
摘 要:在學校教育中,班主任應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科學、高效地實施養(yǎng)成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品行修養(yǎng)和綜合能力。班主任可采取以下方法實施養(yǎng)成教育:以班會為陣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以周記為載體,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以課堂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評定為手段,對學生進行鼓勵鞭策;以榜樣為引領,對學生進行行為示范。
關鍵詞:青少年學生;養(yǎng)成教育;班主任工作;班會;周記;課堂;評定;榜樣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2-0022-02
當前,受家長對孩子溺愛的影響,受一些人唯“分數(shù)論”評價學生的影響,一些學生的行為習慣及自理能力漸漸遠離素質教育的初衷和要求。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科學、高效地對學生實施養(yǎng)成教育,提高學生的品行修養(yǎng)和綜合能力,顯得十分迫切。養(yǎng)成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行為規(guī)范性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過程。在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班主任是主要實施者,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應通過恰當?shù)慕逃绞胶头e極的價值觀引領,幫助學生提升道德修養(yǎng),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以班會為陣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主要陣地。班主任要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確定班會主題,提前做好準備。班會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采用直接說教式、座談式、辯論式、情境對比式等班會形式;讓學生自編自演小品故事、集體誦讀傳統(tǒng)經典作品、集體觀看視頻材料等;讓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區(qū),或讓高年級學生走進低年級教室、低年級學生走進高年級教室等??傊鄷龅綄烂C的問題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明確“什么必須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同時,班主任要利用班會,將學校及班級內所涉及的關于學習、生活等事務細致分工,哪怕像課前檢查學生的文具盒擺放是否整齊這樣的細小任務,都要落實到學生身上。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明確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要保質保量按時、自覺、主動、高效地完成任務。班會這種實實在在、入腦入心的教育和引導,會讓學生認認真真、身體力行地躬行和實踐,逐漸學會主動發(fā)現(xiàn)集體中的問題,并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主動解決。這樣的品德教育,是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基石。
二、以周記為載體,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
周記是反映學生心理活動的“憑證”。通過周記,班主任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興趣特長、家庭情況、理想目標等。班主任布置周記內容時,要有針對性。比如,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可以“___的‘我”“我的煩惱”“我的家庭”等為題。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可以“那次,我真驕傲”“那次,我錯了”“那次,我很后悔”“那次,我真爽”等為題。要了解學生對老師的需求,可以“老師,我想對您說”“假如我是某某老師”“老師,您咋變了?”“語文老師PK英語老師”等為題;要了解班級情況,可以“班級‘牛人”“糟糕的課間”“快樂課堂”“我有一雙慧眼”等為題。這樣,學生就可以暢所欲言,將平時不方便說的話通過筆尖娓娓道來,既完整,又細膩。而班主任對學生的每一篇周記都要細細品讀,把握學生的真實想法,并認真書寫評語,或鼓勵,或安慰,或感謝,或回復等。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能夠彌補班主任不能每時每刻和每個學生進行談心的空白。當周記發(fā)回學生手里時,學生會認真閱讀評語,然后靜心思考,反復琢磨。這樣,學生的心便和班主任的心交融在了一起,漸漸對是非、善惡、美丑形成明晰的認識。利用周記這一載體對學生實施養(yǎng)成教育,能夠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以課堂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是學生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也是對學生實施養(yǎng)成教育的陣地。各學科教師在課堂上都要對學生實施養(yǎng)成教育,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自然生成,“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并非刻意做作的。比如,語言文字中的品讀欣賞,數(shù)學推理中的嚴謹細致,體育運動中的團結拼搏,科學領域中的探索追求,政治歷史中的理想勵志,藝術文化中的美育感染,實踐活動中的公共衛(wèi)生,以及所有課堂中的合作交流等,都是一點一滴長期積累,從滴水成流到匯聚成江河湖海的成長過程。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老師,都應該牢牢抓住育人這條主線,主動將“養(yǎng)成教育”的擔子扛在肩上,結合學科特點、學科內容,有的放矢地對學生實施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生活情趣、遠大理想等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特征。
四、以評定為手段,對學生進行鼓勵鞭策
統(tǒng)一量化、科學評定、及時鼓勵、適當鞭策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至關重要。班主任和班委會成員要提前制定周密的操行評定細則,如班級操行積分細則、“每月之星”評定辦法、“六大行為習慣”之星評定細則、“進步最快學生”評選辦法,以及三好學生、優(yōu)秀班干部、德育標兵評定細則等。各項細則要具體翔實,可操作性強,讓學生有章可循。學生熟悉評定細則的過程,就是對自身思想行為形成約束的過程。同時,班主任要帶領班級管理團隊,當好“裁判”。評定時,要嚴格遵照細則執(zhí)行,該學生評定的由學生評定,該班委會成員評定的由班委會成員評定,該科任老師評定的由科任老師評定。在關鍵性節(jié)點上,班主任需要親自參與,嚴格把關。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評定結果心服口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評定結果出來后,班主任要把評定過程和結果以A、B、C、D四個等級的形式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在本評定期內自身分別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做得一般、做得不好。在此過程中,班主任要用“放大鏡”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表揚其優(yōu)點,點燃學生上進的火焰。同時,對于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尤其是多次因主觀因素而犯同類錯誤,班主任必須開誠布公地指出,并適當進行訓誡,讓其意識到需要承擔的后果和責任。班主任要拿捏好表揚和批評的量與度的關系,讓評定這把尺子做到恰如其分。
五、以榜樣為引領,對學生進行行為示范
樹立榜樣、弘揚正氣是全社會的遵循。在學校這樣一個育人場所,對于可塑性極強的未成年人,榜樣的力量無窮無盡。班主任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優(yōu)秀的人物、感人的事跡,以及在某些方面經過努力之后進步明顯的學生。比如,有些學生的紅領巾經常疊得十分平整,有些學生有在公共區(qū)域隨手撿起垃圾的文明習慣,有些學生學習十分認真,有些學生書寫非常工整,有些學生辦事利索,從不把當天的事推到第二天……對于這些學生,班主任要通過口頭表揚或制作美篇APP的方式,使其成為全班同學的榜樣,帶動班級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作為班主任,其行為示范十分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班主任都必須先做到。就以穿衣為例,班主任要求學生系好扣子,可自己卻不系扣子。再以遵守上課時間為例,班主任要求學生不遲到,可自己卻總是在鈴聲之后才進課堂。試想,這樣的行為示范會給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如果班主任嚴格要求自己,將方方面面都做細、做實,那么學生就能進行模仿和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以培養(yǎng)具有健康人格的學生為初心和使命,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時時刻刻從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入手,在學生心靈深處播種下做人的道理和社會公德的種子,以此規(guī)范其行為,砥礪其心智,使學生最終成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參考文獻:
[1]林英典.論青少年的養(yǎng)成教育[J].教育探索,2003(01).
[2]何芳,高建鳳,傅金蘭.青少年道德“知行合一”的養(yǎng)成教育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6(21).
[3]尤君志.初中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4]彭秀蘭.論人文科學視野中的青少年養(yǎng)成教育問題[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Study on the Formative Education of Young Students
Zhou Xiaolan
(Xiguan Primary School of Tongwei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00, China)
Abstract: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should use a variety of means to carry out the formative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and efficiently,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moral culti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carry out nurturance education: to conduct moral education to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class meeting; to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 in mind with weekly records; to infilt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students with classroom as the center; to encourage and spur students by means of assessment; to conduct behavior demonstration for students guided by examples.
Key words: young students; format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work; class meeting; weekly record; classroom; assessment;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