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雅靜 柳立言
[摘 要] 教育部相關文件提到教師要能夠?qū)⑿录夹g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變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高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培養(yǎng)教師面向復雜教學環(huán)境并且變革的教學設計能力顯得尤為關鍵。通過梳理設計思維的內(nèi)涵與發(fā)展,厘清設計思維和教學設計之間的關系,明確發(fā)展教師設計思維能力的必要性,借鑒已有發(fā)展教師設計思維模式,從線下集中培訓和線上長期教研活動兩個方面,設計面向教師設計思維的策略框架,并為后續(xù)繼續(xù)開展設計思維融入中小學教師培訓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設計思維;教學設計;策略框架
[作者簡介] 耿雅靜(1997—),女,寧夏平羅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2019級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柳立言(1980—),女,寧夏固原人,博士,寧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信息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51.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07-0133-04? ? [收稿日期] 2020-11-02
一、引言
教育不僅是一門系統(tǒng)科學,還是一門設計科學,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背景下,國家非常重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模式。但受到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設計教學時往往趨于線性的思維方式,整體教學設計缺少靈活性、變通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育領域現(xiàn)有的研究中卻很難找到適當?shù)慕鉀Q方法。而設計思維作為一種靈活的思維方法論,能夠折射出很多較好的教學設計理念,并且具備了成熟的理念、方法與工具,能夠幫助教師打破慣性思維,引導教師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識,在設計、行動、反思的迭代循環(huán)過程中跨越思維定式,找到教學設計與社會和教育并進的契合點,設計最佳的教學設計方案,提升教師教學設計水平,優(yōu)化教學設計[1]。故教師發(fā)展設計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教學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二、培養(yǎng)教師設計思維的必要性
(一)教師的設計思維是什么
對于教師來說,設計思維首先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專注于思考學生的真實需求,依賴全腦思維,對自身專業(yè)技能、教學實踐和設計決策進行不斷思考,使自己思考問題和教學的能力在迭代循環(huán)中進行螺旋式上升與優(yōu)化。其次,教師的設計思維是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的輔助手段,在設計思維的方法的指導下,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2],也能夠促進教師運用多樣化的思維視角、觀點和問題解決思路來不斷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與改進,并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反思、修改、完善所構想的解決方案,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從而使學習者獲得好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最后,教師的設計思維是一種知識創(chuàng)造的能力,設計思維引導教師發(fā)現(xiàn)知識與現(xiàn)實問題之間的差距,從而通過不斷構建、生成、創(chuàng)造新知識來解決現(xiàn)實復雜的教學難題。
(二)為什么要培養(yǎng)教師的設計思維
1.未來的人才形態(tài)?!癟”型人才要求未來人才既要有思維深度,能看到問題本源,又要有專業(yè)廣度,能夠系統(tǒng)、整合地設計解決問題[3]。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要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提出綜合實踐課程強調(diào)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zhì),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學者認為設計思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使能”技能,運用設計思維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可以指導學生在項目式學習、創(chuàng)客、STEM教育中進行知能建構,發(fā)現(xiàn)知能與現(xiàn)實問題的關系,從而形成新的知能來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契合了當前世界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4-6]。由此可見,設計思維作為未來學生需要掌握的高階思維能力,是需要通過深入學習并加以訓練來習得的,那么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思維,教師責無旁貸,需自身理解設計思維的理念,掌握其方法、策略,從而能夠和學科教學融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7]。
2.未來的教師角色定位。教育是一門設計科學[8],“設計者”是未來教師的重要角色,其一項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設計課程和學習體驗活動,以滿足特定的教學需求,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9]。教師要做學習型、反思型和創(chuàng)新型教師,不僅要關注如何解決教學問題,還要能夠應對時代與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為學習者設計創(chuàng)造性、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活動,以增強學習者的學習體驗與投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合作學習和知識建構的能力[ 10 ]。教學設計是設計的一種類型,具備設計的一般特征,所以設計思維作為一種靈活的思維方法論與教學設計十分契合,運用設計思維能夠引導教師跨越思維定式,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優(yōu)化教學設計模型,從而設計并持續(xù)優(yōu)化形成創(chuàng)造性教學。[ 11 ]
3.未來教師面臨的新挑戰(zhàn)?!蛾P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中提出:教師要探索跨學科教學、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學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成果助推教師教育,提升教師面向未來教育發(fā)展進行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的能力?!盎ヂ?lián)網(wǎng)+”教育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技術整合應用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更需要面向復雜學習環(huán)境為變革而設計的能力,設計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技巧,能夠使教師通過知識創(chuàng)造的方式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將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和技術知識進行內(nèi)化與創(chuàng)新,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面向21世紀學習的課程與教學,使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
三、如何發(fā)展教師的設計思維
(一)設計思維融入教學模式
教師是設計師,那么教學設計就是教師設計思維的落腳點,在設計思維視野下,能夠有更多的方法和工具支持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能夠開闊設計的思路,并且設計思維對于教學流程再造、反復探究教學過程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性和應用價值。
1.斯坦福大學設計思維模式。斯坦福大學設計思維學院創(chuàng)設了當前應用最廣泛的設計思維模式,其中包括同理心、定義問題、構想、快速原型、測試五個環(huán)節(jié)。該模型能夠以任意一個環(huán)節(jié)為起點,靈活調(diào)換順序,受到廣泛的應用。
2.教學設計模式。在教學中,教師是設計師,該職業(yè)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設計課程和學習體驗活動,以滿足特定的教學需求。為了便于理解和指導實踐,學者們把教學設計理論進行建模,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清晰的指導,教學中常用的教學設計的模型和要素如下:(1)ADDIE教學設計模型。ADDIE是一套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了:要學什么(學習目標的制定);如何去學(學習策略的運用);如何判斷學習者已達到的學習成效(學習評估的實施)。ADDIE教學設計模型中的五個階段為: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估。(2)迪克&凱瑞教學設計模型。迪克&凱瑞的系統(tǒng)教學設計模型是基于行為主義的典型教學系統(tǒng)開發(fā)模式,該模式從確定教學目標開始,到終結性評價結束,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化教學設計閉環(huán)。該模式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教學設計要素:一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者通過對當前社會需求、學科特點、學習者特征的判定來確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二是選擇教學方法。確定教學目標后應該考慮的是需要通過哪些方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可以通過選擇適當?shù)慕虒W策略及教學材料來實現(xiàn)。三是開展教學評價。這里的教學評價可以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
3.設計思維模式與教學設計模式對比。通過設計思維模型的歸納與總結,發(fā)現(xiàn)設計思維倡導的是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是動態(tài)的、非線性的持續(xù)過程,需要對應不同外部環(huán)境適時做出相應調(diào)整,在反復迭代中持續(xù)修正和優(yōu)化;從教學設計模型和教學設計的特點來看,教學設計的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的,注重教學策略、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并且教學設計同樣也應該是一個不斷重復、在評價修改中不斷改進的過程。
將設計思維與教學設計進行對比分析后,筆者發(fā)現(xiàn):設計思維與教學設計的模式有許多重合的環(huán)節(jié),但教學設計中,迪克&凱瑞模式又過于規(guī)范地來組織教學的序列。與此相比,設計思維則更具有靈活性,同時設計思維的很多方法和工具也能夠通用到教學中,那么結合教師教學特點,將設計思維的理念和模式對應并且融入教學設計當中,可以促進教師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讓教師跳出傳統(tǒng)教學設計的圈子,與其他教師進行合作溝通,提高教學設計水平,對教學過程進行多樣、非線性的設計。
(二)設計思維指導教學實踐
教育實踐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教師需要培養(yǎng)設計思維來解決復雜問題。隨著學科核心素養(yǎng)、項目化學習等的提出與發(fā)展,對課程改革和教師課程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需要不斷尋找新想法,在實踐中進行測試與驗證。這就允許教師犯錯、反思、再試、探索其可能性,而不能因為避免風險,放棄嘗試與創(chuàng)新[ 12 ]。對此,筆者認為教研組進行聽評課研討活動是基于自身已有知識,在迭代循環(huán)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尋找最佳解決方案,提高教學設計水平[ 13 ],并且在合作交流中更新教師觀念,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14 ]。那么在此過程中,設計思維是核心,其理念和方法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要求教師多了解學生,懂得學生需求,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尹睿提出個人網(wǎng)絡學習空間能夠為發(fā)展教師設計思維提供技術、環(huán)境支持,有助于回應未來教師設計思維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 10 ]在此框架中主要通過教學實踐、展示課例、協(xié)同評課、優(yōu)化設計,再次實踐、再次評課等反思策略,通過教學實踐問題的解決從而生成教學設計思維的過程。王佑鎂在中國大學慕課上開設的《設計思維:改進你的教學課程》首次為在校師范生和一線教師開設設計思維課程,對于教學流程再造、探究式教學過程、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落地有非常強的指導性和應用價值。閆寒冰團隊開展設計思維工作坊,讓教師掌握設計思維這一種使能方法論,從而更好地設計教學、有效開展創(chuàng)客教育等創(chuàng)新課程。
四、面向教師設計思維發(fā)展的策略框架
提升教師設計思維,不僅僅是在聽評課教研中設計、實施、迭代修改其教學設計,更應該給予教師設計思維基本理念、方法論、工具的學習與掌握。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將設計思維的提升納入長期教師發(fā)展中。線下集中培訓的方式,通過工作坊給予教師理論方法的學習,使其體驗設計思維的理念和方法來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在線上通過長期教研、磨課的方式,在“設計—行動—反思—再設計—再行動—再反思”的迭代循環(huán)教學過程中尋找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設計出真正符合學生需求、滿足課標要求的優(yōu)質(zhì)課程。圖1是面向教師設計思維發(fā)展的策略的框架設計。
(一)線下集中培訓
線下主要通過工作坊的形式,運用項目化學習、跨學科團隊寫作及實踐體驗活動的教學策略,對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主要讓教師掌握設計思維的理念、方法和工具。線下主要設計兩個探究活動,兩個活動均包括五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同理心、定義問題、構想、快速原型和測試。第一個是“對教學環(huán)境中最不滿意的設計進行重新設計”,采用情境故事法、SCAMPER法、頭腦風暴法、草圖繪制和世界咖啡法引導教師在作品設計中體驗設計思維的理念和方法;第二個是“設計一個項目化學習”,采用同理心地圖、頭腦風暴、思維導圖、教學畫布及角色扮演的活動方式將其思維方式納入教學設計中,引導教師打破慣性思維,對教學主題、目標、評價、活動與資源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
(二)線上協(xié)同教研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聽評課和教研活動是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有效途徑,在線下工作坊集中培訓基礎上,線上通過長期的協(xié)同評課和教研活動,在實踐中提升教學設計水平。教師在線上上傳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資源及課堂視頻;通過跨學科教師協(xié)同教研評課的方式,對其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進行點評,集思廣益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見和方案;教師反思設計過程,優(yōu)化其設計方案,進行再實踐、再修改、再反思。通過線上的協(xié)同教研,不僅僅是為了設計一堂優(yōu)質(zhì)課程,更是為了記錄教師思維的發(fā)展,從方案的初稿、修改稿、終稿及評論意見和反思報告中,讓教師接受設計師的角色;具備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的設計理念;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獨特的TPACK(技術整合的科目教學知識)知識結構。
五、結語
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設計思維與教學設計的具體內(nèi)涵、模式,總結其共同點,構建出設計思維融入教學的新模式和面向教師設計思維發(fā)展的策略。發(fā)展教師的設計思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提出了面向教師設計思維發(fā)展的策略,為發(fā)展教師設計思維的實踐應用提供有價值的借鑒。但將其常態(tài)化、真正落實在平時教學中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陳娟,鐘志賢.論設計思維視野下的教學設計[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50(2):54-58.
[3]張凌燕.設計思維——右腦時代必備的創(chuàng)新力[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4]閆寒冰,鄭東芳,李笑櫻.設計思維:創(chuàng)客教育不可或缺的使能方法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6):34-40,46.
[5]楊緒輝,沈書生.設計思維方法支持下的創(chuàng)客教育實踐探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2):74-79.
[6]胡小勇,朱龍.面向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設計思維模型與案例[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3):75-82.
[7]林琳,沈書生.設計思維與學科融合的作用路徑研究——基礎教育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5):12-18.
[8]Neil, Morris. Teaching as a Design Science: Building Pedagogical Patterns for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By Diana Laurillard[M].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12.
[9]閆寒冰.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10]尹睿,張文朵,何靖瑜.設計思維:數(shù)字時代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的新生長點[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8):109-113,121.
[11]張定強.教學設計素養(yǎng):內(nèi)涵探析與發(fā)展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2):67-71.
[12]Henriksen D,Richardson C.Teachers are designers[J].2017.
[13]方潔.我國聽評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反思[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3):104-108.
[14]郭文革.磨課的形式與實踐樣態(tài)[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29):56-58.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Design Thinking
GENG Ya-jing1, LIU Li-yan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3,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Guyuan, Ningxia 756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be able to integrate new technologies in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herefore, it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rain teachers to face the complex teaching environments and promote their teaching design ability.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design thinking,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thinking and teaching design,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teachers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teacher design thinking models, and designs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eachers design thinking training from two aspects: offline centralized training and online long-term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ng design thinking into the train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 design thinking; teaching design; strategic fra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