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摘要: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擋了學生們?nèi)雽W的步伐,“網(wǎng)課”成了疫情時期主流的教學手段,線下閱讀指導變得遙不可及。于是筆者另辟蹊徑,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抓手,開展多元化的閱讀活動,以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結合繪本的特點,挖掘其隱形功能,通過“讀寫繪”的方式,引領學生走進五彩繽紛的閱讀世界。
關鍵詞:線上教學? 繪本閱讀? 指導? 形式
統(tǒng)編教材將閱讀放在了重要位置,作為教師,我們一直提倡學生多閱讀,然而停課期間學生不在校,線下閱讀指導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線上閱讀教學如何進行指導?如何才能更高效?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初步探究線上繪本閱讀指導的一些形式,這些對低年級線上閱讀指導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親子共讀,營造閱讀氛圍
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圖書。因此,在假期里,我依然要求學生每日至少閱讀40分鐘,提倡和家長一起讀,并利用微信小程序——“小打卡”,進行閱讀打卡。閱讀的時間段和次數(shù)不再做統(tǒng)一要求,但是量需要達到。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培養(yǎng)其閱讀習慣尤為重要,打卡的目的就是通過一些規(guī)則去促進他們堅持閱讀,培養(yǎng)他們閱讀的習慣。
為了避免低年級學生閱讀是為了識字的誤區(qū),檢測他們的閱讀效果,我鼓勵他們在打卡中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并請家長用“圖片+文字”或“視頻+文字”的形式在打卡群里呈現(xiàn)。一開始學生們很茫然,不知道該如何分享,于是我開始示范,從好詞、好句到分享閱讀感受,學生們看到我分享的內(nèi)容后,有了方向。漸漸地,打卡群里分享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
為了讓學生樂于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每周一我都會將上周打卡滿七天的學生名單和不錯的打卡內(nèi)容,截屏發(fā)至班級微信群進行展示,并通過頒發(fā)電子獎狀的方式予以鼓勵。閱讀是一件讓人身心愉悅的事,所以對于閱讀分享我不是強制要求,而是以鼓勵為主。
這樣的親子閱讀,讓閱讀變得有溫度。學生們通過持續(xù)的閱讀與分享,閱讀力和表達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加強了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了閱讀的成效。
二、直播課堂,習得閱讀方法
繪本的精髓在于圖畫,一本優(yōu)秀的繪本,它的“圖畫”是會“說話”的,所以每一本經(jīng)典的繪本都是一個處處充滿巧思的“秘密花園”。但對于初次接觸繪本的學生而言,往往是步履匆匆,一閱而過。
因此,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繪本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讀懂故事。于是我利用“釘釘直播”為學生們講述繪本。直播的內(nèi)容以彭懿老師的《圖畫書應該這樣讀》為參考,先用五本經(jīng)典的繪本為依托,在實踐中教會學生閱讀繪本的一些技巧。從《母雞蘿絲去散步》中,學生了解了“什么是圖畫書”;通過閱讀《我是霸王龍》,學生們知道了“封面封底要細細讀”;通過閱讀《小牛的春天》,和學生們一起去“探尋繪本中的顏色秘密”;通過閱讀《好餓的小蛇》,和學生們?nèi)ヌ剿鳌安卦诃h(huán)襯里的秘密”;通過閱讀《我媽媽》,帶學生們?nèi)ァ鞍l(fā)現(xiàn)繪本里的細節(jié)”。接著共讀《想吃蘋果的鼠小弟》《我家是動物園》……在閱讀中,學生們運用閱讀方法與繪本進行對話,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習得閱讀繪本的方法。
三、“百千”共讀,走進深度閱讀
每一次的共讀,對于師生來說,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與提升的機會。開學前夕,我們班參加了第26期“百班千人”全國讀寫計劃(由華語地區(qū)小學語文名師和資深出版人共同發(fā)起的一個在線小學生讀寫活動)。共讀中,有名師的引領,教師的分享,在一次次思維的碰撞中,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也更加深入。
本期共讀的繪本是《艾爺爺和屋頂上的熊》,這是一個關于愛與陪伴的故事。根據(jù)導師們的解讀以及我自己的思考,我和學生們一共經(jīng)歷了五次共讀,從初讀“猜測故事”,再讀“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疑問”,而后的三次共讀分別圍繞“走近艾爺爺”“我來當作者”(圖畫補白)和“我心中的‘艾滋沃斯”展開,最后學生們還提交了充滿創(chuàng)意的寫繪作業(yè)。
參與“百千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
四、讀書分享,收獲閱讀成果
每個學生都需要一個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在集體中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不僅可以激發(fā)他們閱讀的熱情,還能讓他們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
首先,每周五晚七點,根據(jù)學生報名的順序,指派一名學生或是一組家庭在班級微信群里講述繪本故事。講述過程中,分享者根據(jù)故事進展拋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其他學生可利用語音或者文字的形式進行回答。故事講述完畢,參與者也可提出自己的疑問,大家一起交流,思維的碰撞總會擦出美麗的火花。教師只在最后做一個總結,這樣的歷練對學生們來說是一種促進。
其次,每兩周一次的晨讀分享會,這也是學生們最喜歡的時光。根據(jù)釘釘直播課的安排,每兩周我會布置一次“寫繪”作業(yè),根據(jù)學生提交作品的先后順序,安排分享的學生,這樣可以避免“分享會”成為優(yōu)等生的“專利”。為了保證分享的質(zhì)量,我對提交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分享會開始,先由分享者依次進行分享,然后師生評價,最后投票,根據(jù)票數(shù)評出一、二、三等獎并予以獎勵。
例如,借助繪本《我家是動物園》,我引導學生用動物的特點介紹家庭成員,并以小詩的形式呈現(xiàn)。楊嘉棋這樣寫道:這是我/其實呢……/我是只小白兔/學習時特別安靜/玩起來時特別瘋狂/這是我媽媽/其實呢……/她是頭獅子/教作業(yè)的時候很兇/吼起來的聲音特別嚇人/這是我弟弟/其實呢……/他是只小猴子/每天上竄下跳/有時很可愛/有時又很調(diào)皮……這樣的讀書分享會,既生動有趣,又輕松愉快。通過分享與聆聽,學生們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同時在欣賞與評價中,收獲不一樣的本領。
最后,我將學生們的“寫繪”作業(yè)進行整理、編輯,并以圖文的形式推送到班級公眾號,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這種形式呈現(xiàn)時,他們在興奮與激動中品嘗著閱讀帶來的幸福。
五、有聲故事,陪伴學生成長
“故事”好像有一種魔力,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被它深深吸引。利用“喜馬拉雅”APP,我將繪本故事錄下來,并將音頻發(fā)到班級群,周一到周五的午后,我組織學生靜靜地聆聽故事,有時我們也會圍繞一兩個話題展開討論。
當我們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恐懼、焦躁包裹著我們。為了幫助大家排解不良情緒,我利用繪本《孫悟空打妖怪》(新冠病毒篇),用學生喜歡的形式說給他們聽。宅家的日子,雖然充實,但孩子們也難免焦躁不安。當家長向我抱怨孩子難管、脾氣見長時,我利用繪本《我不想生氣》來引導學生學會用合適的方式去排解不良情緒。此外我還會根據(jù)節(jié)日、節(jié)氣等一些特別的日子,推薦相應有聲故事,讓故事陪伴他們成長。
聆聽故事為他們打開了另一扇理解世界的大門。這些故事會幫助他們形成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讓他們的心靈更加豐盈,更加堅韌。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心理的支柱才不會輕易折斷,他們會更有勇氣去面對這個世界。
我們無法把握人生的長度,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來拓寬生命的厚度。正如詩人惠特曼說過:“一個孩子每天往前走去,他最初看到了什么,最初看到的東西,會成為他后來生命中的一部分?!蔽蚁M瞄喿x去滋養(yǎng)孩子的內(nèi)心,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閱讀的種子,讓他們可以從閱讀中汲取力量。
我們相信這樣的線上繪本閱讀活動,讓孩子們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彭懿.圖畫書應該這樣讀[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2.
[2]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