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廣生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說過:“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并非最重要的,最緊要的事乃是個人的生命,它創(chuàng)造著歷史,只有這時,偉大的轉變才首次發(fā)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對這段話有深深的共鳴。人性是共通的,我相信孩子和我一樣渴望個體精神的充實與自由,渴望親密關系帶來安全與溫暖。
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和規(guī)律,要重視自我與整體的關系,教育是靈魂的彼此喚醒,是找回生命本身的簡樸和高貴。在和孩子一起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堅信,成功的教育屬于勇敢的靈魂,屬于那些真正渴望與孩子精神交流的人。愛心、耐心、好奇心這“三心”是我多年教學之路上的一點心得體會,這是一條修行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愿我們能一同前行。
愛心是知行合一的載體
“教育根植于愛”,“愛是一個動詞”,愛是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交流的基礎。內心充盈著愛,作為師長的優(yōu)越感會被消解,你會進入一種純粹的狀態(tài),與孩子心心相應。在此狀態(tài)下,你更有可能覺察到自己言、談、舉、止是否得當,教學才有可能成為一場莊嚴而自由的心靈互動。
孩子是純真的,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溫柔以待,和他們在一起,我的內心是松弛的,這是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推己及人,我自然也希望學生在我的語言課堂中也收獲到這樣一份感受?!盁o論孩子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到課上,下課時我都要讓他們快快樂樂地離開課室,我要關注到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張臉蛋都如花綻放?!薄@是我十幾年來未曾停歇的自我叮囑。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還處于專注力持續(xù)時長較短的年齡段,遇到多動、淘氣的孩子是常有的事,這類孩子需要老師調整心態(tài),加倍付出關愛,我會一次次提醒他,用提問、激勵、認可的形式與他更多地互動,將他的注意力帶回到課堂中。這個過程有時會持續(xù)整整一節(jié)課,兩節(jié)課、三節(jié)課、甚至一個學期,對我也是莫大的考驗,但回頭再看,這些孩子正是幫助我增長“內功”的“小師父”,助力我更好地管理好情緒,臻于至善。
在養(yǎng)育的路途中,家長一定會有所疑慮,但我希望家長可以堅信答案不在心外,當我們更多、更投入地與孩子互動,你才能照見自己內心的愛,你才有可能在教育的實踐中謙卑地放下固有的執(zhí)念,讓自己成為一個清醒、合諧的個體,滋養(yǎng)到身邊的孩子。
耐心是遵循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
教育是人的教育,切實而持久的變化需要由內而外地發(fā)生,這是生命的規(guī)律,需要時間和空間的支持。正所謂“三分教,七分等”,耐心是教育者和孩子相處中需要長期秉持的基本功。教育者應當學會適時地放慢、退遠,營造出一段距離,以便于觀察孩子,觀察自己的思想,更好地把控局面,實行理性的、個性化的教育。
語言藝術是一門專業(yè),需要專業(yè)的訓練,從熟練掌握到靈活運用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我的學生中,有曾經特別不善于表達,不愿意表達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通常都會因為孩子的性格內向產生焦慮,其實大可不必。不表達是暫時的,這類孩子相對敏感、謹慎,他們的內心藏有更豐富的情感與思考,他們需要陪伴者更多的耐心。這些孩子來到我的課堂,我允許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其中,慢慢適應。我將“程門立雪”、“囊螢夜讀”、“后羿射日”“王祥臥冰”……一些傳統(tǒng)故事編導為小品,特意為一些不肯開口說話的同學安排了靜默的角色。我希望用這樣的學習形式,讓每一個孩子都感覺到自己是被認可和接納的,孩子們天真無邪,很容易進入角色,慢慢就會放松下來,最終融入到課堂中。這些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戲劇表演的方式融合了語言學習的技巧和文學內容的滋養(yǎng),是可行的,那些曾經不愿意開口的孩子,經過長期的學習已經變得開朗自信,甚至有同學在全國、全省的演講、朗誦比賽中獲了獎。這是內外兼修的學習方式。
作為成人,我們也應當給自己這樣一份耐心,摒棄功利,放下焦慮,勇敢地審視自我的動機與弱點,回歸初心。當然,家長的耐心也同等重要,這份“耐心”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支持;是甘愿等待成長的轉機而忍受暫時的煎熬,它揭示了愛的本質。
好奇心是終生學習的原動力
我們正處于獲取信息極度便捷的互聯網時代,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做獨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人將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受益。然而,這樣的學習樂趣來自于哪里呢?同處于這個環(huán)境中的我認為,學習的的確確來自于好奇心、求知欲的驅動。
教育者是需要好奇心的。你要好奇每一雙眼睛里有什么渴求,你要好奇每一個腦袋為何會產生如此許多的奇思妙想,更要追問這每一顆心靈是否得到了你正確的支持和引導。如果沒有好奇心的驅使,教育無從探索,無從創(chuàng)新,單一陳舊的教育模式只會束縛住孩子的探索欲。
語言藝術培訓教師在專業(yè)技能方面會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啟蒙,引導孩子在正音、吐字、歸音,讓孩子在表達中掌握氣息吐納、節(jié)奏韻律。但技能學習的部分總會略顯枯燥,需要唇、齒、舌、牙、腮相關的力量重復練習,這就需要老師在設計教案時考慮到學生的好奇心。只要你發(fā)出有趣的提問,都可能激發(fā)孩子更多的嘗試、思考和表達。我會和孩子們一起探討,人的聲音是從哪里發(fā)出的?人為什么可以發(fā)出各種聲音?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聲調表達,為什么聽者的感受就不同?如果是你,你會用什么情緒來表達這段文字?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們會自發(fā)、自然地在技能的練習中不斷深入,拓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我還曾在課堂上編排了一個環(huán)保主題的課堂小品《江小魚》,讓孩子們進入到角色中去體會江中小魚被各種塑料垃圾圍困時的無助與痛苦,之后我們再一起探討,我們如何更環(huán)保地生活,保護好目前我們唯一可以依賴的藍色星球。這個形式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常常念著還要扮演”小魚“和”垃圾袋“。這樣的課堂形式,激發(fā)了孩子的內驅力和思考力,這樣所產生的思想輸出和語言的表達才是難能可貴的。
孩子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是家庭到社會,整個環(huán)境氛圍、思維觀念和執(zhí)行水平的綜合。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要將觀念打開,讓新鮮的點子生發(fā),作為影響孩子最深遠的父母,我們應當做一個擁有好奇心、求知欲的人;讓自己成為開放的學習者。我想,一旦你們成為一個內驅力的個體,那么每一個“當下”都將是教養(yǎng)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