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芝
【摘 要】時下,部分學校各科教師和各處室各自為政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比如,家校扯皮,諸多因子缺乏高效統(tǒng)籌;各自為政,缺乏跨界解決問題能力;學科分明,缺乏深度高效融合機制。而這對學校學科內涵式和精細化的發(fā)展是不利的。運用“創(chuàng)客”理念或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如打破學科森嚴壁壘,全面培訓教師;構建融合課程體系,立體滋養(yǎng)學生;調整學生時鐘打點,適應“兒童視角”,以此助力于學校的內涵式、跨越式和精細化發(fā)展。
【關鍵詞】創(chuàng)客理念;跨學科;理念嬗變;精細發(fā)展;以生為本
時代風起云涌,教育日新月異,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中學生的部分學習由“線下”轉為“線上”,由往昔的“面對面”變?yōu)楝F(xiàn)在的“屏對屏”。這樣的細微而深刻的變化中,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很多令人糾結和擰巴的問題,這對學校和教師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變問題為催生教育教學的原動力,如何變挑戰(zhàn)為一場有意義有價值的反思和實踐之旅?竊以為,運用“創(chuàng)客”理念或能較好地解決一些問題。尤其是“創(chuàng)客”理念中“跨學科解決問題”的提法,對學校整體管理、線上教育和精細化管理有不少啟發(fā)和借鑒。
STEA教育正是“跨學科”教育的另一叫法。語文中有數學,思政課中有歷史,藝術課中有科學……學校課程中沒有絕對獨立的學科,沒有絕對冷門的知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現(xiàn)代教育的顯著特征之一。語文老師如果僅僅會教語文,而對歷史、地理、音樂等一竅不通,必定是一種割腕的遺憾。數學老師若能口吐蓮花,妙語如珠,以極大的詩情和藝術因子滋養(yǎng)學生,必將演繹一波又一波的教學和課堂精彩。學校以“創(chuàng)客”理念為先導,構建跨學科解決問題新體系,必將助力于學生的精彩、教師的精彩和學校的精彩。
一、目前學校管理各自為政現(xiàn)狀及其成因分析
(一)家校扯皮,諸多因子缺乏高效統(tǒng)籌
新的時代特點劃痕下,家校之間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家長理想上的高期望值和學生低水平之間的現(xiàn)實矛盾,“線上學習”和“網絡游戲成癮”之間的矛盾,學校的百花齊放與家長只重視“主課”之間的矛盾……家長和教師未能區(qū)別“在線學習”和“在校學習”在課時安排、內容安排、學科安排的不一樣,因而顯得粗糙、蒼白和混亂;部分教師把大學生或者成人網上學習的經驗和模式完全復制到中學,未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糅合一些新鮮的元素,更談不到一種開放的、靈活的、多姿的學科觀的構建。究其原因,就是教師缺乏整體觀缺乏“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各自為政,缺乏跨界解決問題能力
政教處、總務處、教導處各自為政,各部門缺乏團隊協(xié)作能力,各課教師未能抱成一團,于是,政教處的“實踐作業(yè)”和教導處的“知識教育”之間形成矛盾,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作業(yè)之間形成沖突、擁擠和擠占;數學老師不能解決語文上的問題,同樣,語文老師不能解決物理教學中的問題,不是班主任的老師不解決學生的德育問題,甚至班主任和其他任課老師之間形成了一種對立狀態(tài),這一切對學校學科內涵式和精細化的發(fā)展是不利的。究其原因,是教師缺乏“創(chuàng)客教育”精神,缺乏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缺乏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學科分明,缺乏深度高效融合機制
一些教師沒有意識到很多創(chuàng)意、很多靈感、很多偉大的作品就來自于跨學科融合,“來自于不同學科的交叉、連接和疊加”。于是,數學就是數學,絲毫也不牽扯語文;音樂就是音樂,根本不考慮繪畫的線條;物理課程就是物理,一點兒也不知道糅合數學……學科之間嚴絲合縫,形成壁壘,很多教師絲毫也沒有意識到“跨學科”恰恰可以解決所謂“線上教學”所謂費時低效、捉襟見肘等問題。
運用“創(chuàng)客”理念培養(yǎng)教師“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恰恰能解決上述問題,能夠解決“線上教學”中因為“學科壁壘分明”而帶來的費時低效、游戲成癮和“主副課”兼顧后捉襟見肘等問題,并在創(chuàng)客教育的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真正提高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科均衡改革和精細化發(fā)展之路提供經驗。
二、運用創(chuàng)客理念跨學科解決問題的理想對策
(一)打破學科森嚴壁壘,全面培訓教師
我們必須運用“創(chuàng)客”理念,對教師進行項目化學習、STEA教育、頭腦風暴、綜合實踐活動、場館式學習等多形式的學習……而諸多的學習中,語、數、英、物理、化學、信息技術老師等等必須聯(lián)手。比如,后疫情期間,我們發(fā)布《“生活小主人,居家秀才能”——中學生居家學習生活作品》的美文,就需要語文老師、計算機老師等等的全面配合,或者就需要老師的綜合才能。對此,應該對教師全面培訓:一是進行價值尤其是創(chuàng)客價值方面的引領,比如語文老師能執(zhí)教化學教學才是好老師;二是對教師進行人文意義上的個性關懷,如給與教師自修、外出培訓和內在充電的機遇;三是給予教師充分的自由,如美術教師可以發(fā)表語文方面的論文,促使人人能從其他學科中汲取有用的智慧,都能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出發(fā)去統(tǒng)籌、協(xié)調、綜合地解決問題。
(二)構建融合課程體系,立體滋養(yǎng)學生
可以組織教師恰到好處地進行學科融合,如思政課中的勞動教育可以和語文課中的古詩詞教育結合在一起,物理課中的重力等實驗過程應該成為作文課選材的來源,生物課中的“免疫調節(jié)”方面的教育應該和思政課中的生命教育融合在一起,歷史課堂中的人文性應該和語文課中的人文性一脈相承,諸如體育健康與生物實踐、數學操作與物理科技等等更應該“抱成一團”。而這,需要教師多一些跨界意識,多一些整體觀念,多一些平衡能力。班主任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一門獨秀不是春,各科精彩才是喜。一個班集體的所有學科的成績提高了,才是“名班”的應有之義。在這樣的意識引領下,各科教師可以就教材的融合達成一些共識,從而在一個立體的層面上更好地鍛造學生、淬煉學生、滋養(yǎng)學生。
(三)調整學生時鐘打點,適應“兒童視角”
“線上學習”背景下,家長不在旁邊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生不可能每個時間段都能保證專心,不同的學習內容所需時間不同,將原來固定不變的40分鐘,變?yōu)殚L短不一的大、小課時,才能讓學生的學習張弛有度,更加輕松。比如可以把數學、科學、語文結合起來:數學上發(fā)布一個關于長度知識方面的微課讓學生在線學習,接著語文老師布置學生觀察自己家里某一株植物一點一滴生長(究竟長了幾毫米或者幾分米)的情況,然后引導孩子們每天寫觀察日記,最終完成一次系列作文實踐活動;生物老師引領孩子們觀察枝葉生長情況和花蕊開放情況,之后完成科學觀察活動中的各項任務……瞧,這樣的“跨學科”中,數學可能就是簡短的八分鐘,而語文和科學可能就是每天有十到二十分鐘。這種長短不一的課時,雖然沒有了固定的“時鐘打點”,但更“符合學生活潑跳躍的生命發(fā)展和智力活動節(jié)奏?!?/p>
三、運用創(chuàng)客理念跨學科解決問題的現(xiàn)實經驗
我們本著重建一種更加大氣、高瞻遠矚、生機勃勃的學科質量觀的理念,讓教導處和政教處聯(lián)手,學科老師與班主任聯(lián)手,發(fā)布了《特殊時期“居家在線”作品征集活動》,其中包括語文、數學、英語、書法、科技、美術等等,還通過QQ、微信家長群推送了《清明節(jié)文明祭祀倡議書》《青少年居家上網如何保護眼睛預防近視》《中學生線上學習小常識》等美文。在此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做到由單兵作戰(zhàn)到精誠團結,由各自為政到彼此融合,由靜態(tài)呈現(xiàn)到動態(tài)互動。我們堅決杜絕那種純粹在網上進行單科知識教學的做法,大力提倡“長短”作業(yè)相結合的方式。
經過半個多月的師生網上互動,“作品征集活動”開花結果:其中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質量不菲的居家學習生活作品,比如非菲的“我是家電維修小能手”微視頻,小芳的“寫大字,表心聲”書法美文,思琪對著屏幕做起了“健康好習慣,健康我能行”的健身操……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利用微信平臺及其他網絡渠道,向父母、身邊的親人、家鄉(xiāng)人廣泛宣傳國家政策,積極帶動他們響應國家號召,充分發(fā)揮了“小手拉大手”的帶動作用。這些稚嫩但鏗鏘的祝福,這些童真而美麗的畫面,交匯成這個特殊時期最美好的期盼。
還比如,因為語文、物理、思政課等老師的聯(lián)手,一些學生的偏科現(xiàn)象減少了,以前討厭理科的學生居然漸漸喜歡上了“數理化”,以前苦無“無米之炊”的學生,現(xiàn)在能夠信手拈來,因為合作的涓涓細流為他們提供了這一切;因為學?!吧舷乱槐P棋”的整體觀的滲透,學生的綜合能力強化了,學科素養(yǎng)提升了,品性道德醇厚了,成長變得扎實、厚重、搖曳生姿;因為教師的“跨學科”行動,家校之間更和諧了:作業(yè)布置互有補充,互有“禮讓”,家長不再在班主任面前告其他老師的狀,多方攜手、高效互動、齊頭并進的局面初步形成。
這一切,離不開“創(chuàng)客”理念,離不開教師“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的深度運用。老師們深深體會到,與其孤軍作戰(zhàn),不如精誠團結;與其守舊,不如創(chuàng)新;與其各自為政,不如深度融合。從中我們體會到:“身份”、“專業(yè)”“、研究”的“三位一體”的融合和“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路徑,特別有利于“線上教學”,特別適合于特殊時期教師教育哲學的重建和學校信息化發(fā)展和精細化課改的重構。運用“創(chuàng)客”理念進行“跨學科解決問題”的經驗不能丟,“真正融教育思想、教學管理、教學創(chuàng)新、身份認同、價值回歸等于一體的跨界”行動才剛剛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精誠團結,師生必將在一個不設“界”的世界中驕傲地生長。
【參考文獻】
[1]朱強.特色發(fā)展 學科推廣 深度融合——關于中小學推進創(chuàng)客教育的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13-14):110-113.
[2]李寧.創(chuàng)客教育下的學科融合實踐[J].湖北教育,2017,(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