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娟
【摘 要】教學活動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將學生美的啟蒙、激發(fā)作為重要內容,推動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本文首先針對審美化教育實施意義加以闡述,其次針對審美化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融合提出幾點建議,望借此可以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法治意識的同時,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審美化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對學生情感發(fā)展予以重視,并注重學生美的培養(yǎng)及熏陶。道德與法治作為針對學生展開思想教育的一項主要學科,此課程也需遵循新課標要求,針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除應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外,還應推動學生審美能力發(fā)展,為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本文即圍繞審美化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融合策略展開探討。
一、審美化教育實施意義
小學階段所展開的審美教育需同教學活動密切結合,借助多學科同時展開,道德與法治學科除同數(shù)學及語文等多種學科具備同等教育意義外,此學科還具備一定特殊性。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負責學生道德素養(yǎng)、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其中也蘊含諸多審美教育內容。學生處于小學階段時,自身思維發(fā)展正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轉化,而此種抽象思維又同學生自身的感性經(jīng)驗密切相關,體現(xiàn)出形象性較強等特點。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對審美教育予以足夠關注。教師可借助學生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小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將學生追求美及認知美的理想、意愿加以啟發(fā),為學生科學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二、審美化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融合策略
(一)注重生活元素的滲透
情境交融為審美客體感受同主體感受相結合的一種心靈體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同學生生活實際相連,完成真實情境的構建,不斷加大審美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透,實現(xiàn)學生課堂注意力的調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生活為美的重要來源,若學生缺乏親身實踐,則難以對美形成深切的體驗、感悟。以《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此教學活動中便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遵循哪些規(guī)則呢?”若教師完成提問后,學生舉手,教師則可邀請其中一位學生展開講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至課堂教學活動中。此節(jié)課教學內容完成時,教師便可針對教學內容展開總結,即社會為一個整體,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規(guī)則。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勇于走出社會,對生活加以體驗,對社會中的真善美加以發(fā)現(xiàn),深化學生對美的理解、美的記憶,拓展學生對社會的認知。除此之外,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同生活實際展開密切關聯(lián),以此為參考展開教學活動,僅有如此,方可實現(xiàn)審美化教育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滲透,提高教學實效性。
(二)生動呈現(xiàn)教學內容
教育過程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為借助一系列教育活動的展開方可實現(xiàn)的,教育活動的展開則為借助教師的講解所實現(xiàn)的,可見,教師的講解水平可對學生的學習水平產(chǎn)生直接影響。所以,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授課過程中,需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并對學生的思想認知予以足夠重視,實現(xiàn)審美化教育的逐漸滲透,致力于學生健全審美觀的培養(yǎng)。因小學生審美能力發(fā)展水平較低,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將教學內容以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及加深記憶。以“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將學生所處的學校喻為學生的第二個:“同學們,家為溫暖的避風港,在這個港灣中,只有每位家庭成員均積極參與、奉獻,家才會變得越來越溫馨、美好,而學生只有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方可使學校變得越來越美好。”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不可僅受限于課本所包含的內容,而是應將日常生活、教學知識二者相結合,激發(fā)師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鳴,促使學生可于心靈深處形成感悟及體驗,回味人生道理,學生經(jīng)此種感悟及體驗后,自身情感將會得以升華,推動學生審美情趣、審美感知力的提升,以此推動學生道德素養(yǎng)、審美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學校還應將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重點,特別為教師形象化教學語言運用能力。教學活動中,教師僅有對教學內容形象化予以重視,方可有助于審美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學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
為強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審美化教育的滲透,要求教師需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教學經(jīng)驗,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創(chuàng)新并改革傳統(tǒng)教育模式,借助感人的藝術形象,促使學生對于生活產(chǎn)生美好憧憬,推動學生政治品質及道德面貌的改變。傳統(tǒng)模式下的教學材料中,教師多對學生品德培養(yǎng)予以足夠重視,對于法治教育卻加以忽略,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造成影響。新教材中增加法治教育內容,要求教師需在注重審美化教育的同時,深入挖掘教材新內容,促使學生借助學習活動的展開,除可獲取道德與法治教學知識外,還可實現(xiàn)學生感受現(xiàn)實美、藝術美能力的培養(yǎng);以此,不僅可強化學生感覺能力,同時還可推動學生對美的比較能力、分析能力的發(fā)展,幫助學生針對假惡丑、真善美形成清晰認知,推動學生健康成長。以《學會自我保健》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此節(jié)課教學活動中,需以學生具體情況為參考,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以此為基礎完成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案的設計,實現(xiàn)審美化教育的有效滲透。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可將教材中所涉及的圖片以具備特色的視頻方式向學生呈現(xiàn),還應注重與學生日常生活的盡可能貼合,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講故事及交流會等活動,幫助學生對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加以認知。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將審美化教育內容同課堂教學活動巧妙的加以融合,并逐漸引導學生講述自我預防、自我發(fā)現(xiàn)及自我保護的技巧,將道德與法治及審美化教育良好融合,實現(xiàn)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調動,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積極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借助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對社會美、人文之美加以感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以“大自然,謝謝您”教學內容為例,此節(jié)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至植樹活動中,借助植樹活動的展開,除可幫助學生掌握植樹相關的知識外,還可對植樹對于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形成認知,收獲對美的體驗,促使學生可于內心深處形成感恩自然的意識。此外,為進一步推動學生對于自然的認知,教師還應注重學生保護自然情感的激發(fā),促使學生明白,愛護大自然是一種美德,并將此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審美化教育除為一門藝術教育外,同時也為美學原則于各學科教育滲透之后所形成的教育,借助現(xiàn)實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挖掘及藝術形象中人物的先進思想對學生形成感染,以此幫助學生對生活中的美形成認知,強化自身感知美的能力。審美化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針對學生身心發(fā)展及道德培養(yǎng)等均具備積極意義。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生動呈現(xiàn)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等方式,推動二者的融合,以實現(xiàn)教育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黃亞妮.體會思想品德的美———淺談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J].學苑教育,2014,000(010):6-6.
[2]王文婷.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的美育探尋[J].遼寧教育,2019,592(07):27-30.
[3]吳大平.美育視角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幾點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19,000(034):P.34-35.
[4]夏紅梅.淺談美育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滲透[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18,879(3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