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需注重“課程思政”的融入,只有兼具文化自信,熱愛祖國的英語人才,方可為社會建設助力,成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接班人。本文重點對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進行分析和探討,旨在提升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改革? 實踐
【課題項目】中國機械政研會機械職業(y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一般課題,課題編號:SZ20B019。
【中圖分類號】H319.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89-02
一、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
(一)有助于高職英語的深入發(fā)展
高職院校英語課程,致力于為學生普及外國文化知識,拓展學生的眼界,以英語為語言載體,了解其他國文化知識。而在該學科教學中,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則意義重大,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重點。只有將思政元素與大學英語高效結合起來,方能讓學生在了解他國文化的同時,樹立堅定的政治思想,不被外國不良思想侵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承繼
我國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古國,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及文化素養(yǎng)較為豐富,而將其傳承下去,則是當代學生需重點考量的內容。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英語,了解外國文化,英語成為連接我國與國際文化交流的載體,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學生要善于用英語去傳播我國文化,將思政元素予以貫徹落實。
(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由于英語學科特點,學生會通過英語課程了解到國外新潮文化,豐富多元的國外文化吸引著學生的注意,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學生的價值觀。在此過程中,學生狹窄的知識面難以抵擋外國不良文化的侵蝕,在沒有全面了解本國文化內涵的前提下,被他國文化左右,崇洋媚外成為大學生的通病。這些學生不僅對本國優(yōu)秀文化理解無能,而且以過于狂熱盲目的眼光去看待外國文化,狹窄的眼界使其失去辨別優(yōu)劣的能力,無法建立健康三觀的大學生,注定無法發(fā)揮自身價值,無法為社會作貢獻。
若想轉變上述不利局面,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就有必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適時糾正學生的錯誤理念,學會以理性全面客觀的視角看待外國文化,重新審視本國文明,樹立文化自信,不做外國腐朽文化的傳話筒,而是成為貫徹本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者。
二、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中如何高效貫徹“課程思政”
(一)優(yōu)化“課程思政”設計模式,注重頂層設計
高職英語中融入“課程思政”,應站在全局視角進行改革,注重“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其一,制定和落實課程思政綱領性文件。結合目前大學生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根據時代背景及發(fā)展需要,從教學和文化傳承兩方面編輯和落實課程思政綱領性文件,重點強調人文教學的重要性,確定課程思政的核心目標,使育人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增設德育評價,合理選取英語教學內容,且注重教學效果的評價,發(fā)揮出課程思政的最大作用。其二,明確課程標準,貫徹核心教學目標。高職院校需認真審核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思政教育,以課程思政的標準要求為判斷宗旨,核查高職英語的全面性、科學性,促進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的融合,發(fā)揮二者協(xié)同作用,為高職英語課程的發(fā)展助力。這里規(guī)定英語任課教師制作授課計劃,注重英語課程的總體設計和單元設計,院校要從中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對授課計劃實行審查評價,力求打造極具思政教育價值的高職英語課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吸收正向材料信息,建立思政教學資源庫
課程思政融入過程中,教學材料同樣關鍵。高職英語教師應正確選擇教學材料。綜合時代性、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與規(guī)范性等多方面選擇教材,去除不符合我國文化價值的信息資源,優(yōu)選內容健康積極,優(yōu)化學生思想認知的教學資源。再者,對于現(xiàn)有的教學材料,也需做到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通過隱性思政資源的科學利用,改善思政教育水平,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內容,正確引導學生樹立價值觀,轉變錯誤思想。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大學英語思政資源庫,設立信息共享平臺。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雙高專業(yè)群的建設為課程思政的落實提供良好的平臺,并在平臺中引導學生開展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為其提供專業(yè)需要的資源信息,為大學生就業(yè)提供指引。高職英語教學資源的集合,還應結合時代發(fā)展背景,以最新時事為思政教學資源。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吸收社會上的新聞熱點,豐富課程,促進思政教育的融合。這里以新冠肺炎為例,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可以將此次疫情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用英語表達疫情相關的人與事,并且從中國力量、國際合作等多方面分析疫情防控,在學習中增長愛國情懷。
(三)豐富教學模式,使育人形式更加多元
英語教師需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以及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使育人形式更具多元化。而若想在英語課堂上高效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明確兩者的差異,找到融合切入點。英語課程更加注重語言技能的講授與操練,但如果將該方法直接套用在思政教育中,則教學效果并不明顯。故而教師需轉變以往教學模式,加強英語課堂的育人效果。教師可以采取案例分享、小組討論、總結評價等新型課堂模式開展英語教學,在提高學生英語口語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形成具有體系的思維模式,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以宏觀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問題,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再者,教師應做好課堂教學時空的擴展和處理,采取內外融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同時借助信息化工具技術,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及目標,在網絡平臺上為學生分享思政教育相關的資源信息,讓學生自主學習,并利用網絡解答學生的疑惑。教師可以借助線上討論、問卷調查的形式,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進而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政元素,加強英語課堂有效性。
三、促進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渠道
(一)在英語聽力中的融入
高職院校英語課程中,聽力依然占據較大比重。英語教師在設計聽力教學方案時,可以收集中國文化思政相關的資源信息,讓學生在聽力練習中理解中國文化。如在聽力練習中,教師可將哈佛大學何江的畢業(yè)演講資料引入到聽力訓練中。演講中,何江說“我有能力將這些知識傳遞到我的村莊并為它的建設貢獻力量時,我的內心第一次有了一種作為未來科學家的使命感?!边@句鏗鏘有力的話語,既是在講述中國故事,也是在進行民族使命的良好傳遞。利用上述聽力資源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向何江同學學習,利用英語知識傳遞本國價值觀,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領略大國文明。
(二)在口語表達中的融入
學習英語,口語表達極為關鍵。在該方面的訓練學習中,英語教師應將思政內容與教學知識相結合,調動學生口語表達積極性,主動在課上與老師同學交流。比如在講解“Red Adair,trouble shooter extra?ordinary”(紅發(fā)阿黛爾,解決麻煩的能手)相關內容時,可借助“Hero of our time”(我們身邊的英雄)的引入作為思政教育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將新冠疫情作為課堂討論話題,講述疫情中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光榮事跡,進而引出我們身邊的英雄這一主題。這里極具代表性人物便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鐘南山院士的光輝事跡,探討站在民族高度上的奉獻與犧牲,愛國與敬業(yè),這些優(yōu)秀品質是值得和平年代的學生學習和踐行的。
(三)英語閱讀訓練方面的融入
高職院校的英語學習中,閱讀訓練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英語素養(yǎng)符合標準的學生,必須擁有過硬的閱讀理解能力。而在該環(huán)節(jié)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手段較為多樣。如“Chinatown in London”文章中,通過對英國倫敦唐人街形象的直觀描述,了解唐人街文化并進行科學學習,這樣既能夠擴展學生的視野,了解國外中國文化的滲透情況,又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該話題的英語閱讀中,學生可以認識到華人街在世界上地位與功能的轉化。隨著我國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國外的唐人街不再只是中國人生活棲息的地方,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象征。唐人街成為宣傳中國文化的平臺,讓外國人透過唐人街,領略中華文化,走近中國。
(四)英語書面表達方面的融入
英語書面表達是更好地傳播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工具,熟練掌握英語寫作,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英語技巧,提高英語素養(yǎng),還能借助寫作傳播中國文化,向外輸出中國價值觀。如在《“新貫通”英語系列教材應用型技能英語基礎篇》中有一個單元專門是對夢想主題實行分析說明的,在講述該內容時,可將現(xiàn)今我國提出的中國夢理念融入其中,教師可讓學生撰寫“我的夢想”這一主題,增強學生的英語能力。在寫作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國家與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懂得中國夢與我的夢之間的包含與因果關系。在寫作練習中形成文化自信,養(yǎng)成愛國精神,真正成為為國家發(fā)展而努力奮斗的優(yōu)秀人才,汲取外國知識,為中國建設事業(yè)作貢獻。
四、結語
總之,“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的融合,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核心理念的,也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人才的關鍵。通過二者的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國外文化知識的同時,堅定本國精神文明,利用英語口語表達、閱讀寫作傳播我國文化,讓中國精神走向國際。
參考文獻:
[1]于潔.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9)
[2]丁培元.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分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20(13)
作者簡介:
龔莉(1983年-),女,漢族,江西南昌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