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戊戌年端午節(jié)過后不久,我專程去湖南汨羅,叩拜中華民族的詩祖屈原,卻意外與杜甫相遇。
提起汨羅,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屈原,他已經(jīng)成為汨羅的文化標簽;即使我們對汨羅一無所知,但我們肯定知道屈原。汨羅江因屈原而名動天下。每年端午節(jié),當我們吃著粽子的時候,我們都會想到屈原,想起他在汨羅江畔沉江自盡的壯舉。有一年端午節(jié),不知是誰發(fā)起的,我們幾個大學同學分別以《端午》為題寫了一首詩。我在詩中寫道:“自古忠良多冤死,至今猶懼汨水寒?!?/p>
說來慚愧,在此之前,我其實并沒去過汨羅江。所謂的“汨水寒”,不過是想象而已。屈原是我非常崇敬的偉大愛國詩人,自從中學時代開始讀《楚辭》,屈原就成為我的精神偶像。雖然他的作品生僻字太多,讀來似懂非懂,但是貫穿其中的憂國憂民的思想、高潔無瑕的品質(zhì)、不屈不撓的意志,卻令我長久感動?!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讀著這些或深沉,或慷慨,或憂傷,或優(yōu)美,或悲壯的詩句,我的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三閭大夫的形象:峨冠博帶,衣袂飄飄,頭顱高昂,目視遠方。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三峽大壩尚未興建之前,我曾經(jīng)乘船從湖北宜昌出發(fā),游覽過大小三峽。穿越雄偉險峻的長江西陵峽,到達屈原故里秭歸,我棄舟登岸,拜祭屈原祠墓。說實話,那時我對屈原的了解還不深,內(nèi)心的感受也沒有那么強烈,仿佛只是履行一個儀式而已。后來讀《史記》,讀《屈原賈生列傳》,當我讀到這句話:“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蔽业膬?nèi)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當司馬遷來到汨羅江畔,憑吊屈原投江自沉處,想起他的高潔品格,不禁感極而泣,涕淚長流。在《史記》中,司馬遷極少像這樣任由自己的感情泛濫,可以想見他受到了多大的觸動。司馬遷的眼淚也感染了我。再讀屈原,我對他的理解似乎加深了不少。從那時起,我一直渴望有機會去汨羅,朝拜我心中的這座豐碑。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更沒想到的是,在汨羅江畔,我竟然見到了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
杜甫同樣是我非常崇敬的偉大愛國詩人。讀杜詩,那就更早更多了。從小到大,我讀過多少杜詩、有多少杜甫詩句縈繞在我腦海,記不清了。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應(yīng)該是上初中時,從當時最高領(lǐng)導人的講話中聽到的。那還是改革開放初期,地處偏僻貧窮的鄉(xiāng)村,我們能讀到的古典詩詞很少很少,我并不知道這句詩的出處,也不知道它的作者,但它還是讓我血脈賁張、激情澎湃,胸中涌起“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豪情壯志;后來才知道了詩名,知道了全詩,知道了詩詞的作者。中國的讀書人,恐怕誰都能脫口而出幾句杜詩,從“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的欣喜,“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豪邁,“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閑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真誠,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無奈,“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浩嘆,他的詩句如斧鑿刀刻般深深銘刻在我們心中,想忘都忘不掉。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對他的經(jīng)歷卻關(guān)注不多。盡管知道詩人一生坎坷,晚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我確實不知道詩人最終歸宿何處。所以這番相遇,在我是意想不到的收獲。
汨羅江,多么幸運。屈原與杜甫,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雖然相隔千年,卻先后把自己高潔的靈魂托付給她。一條江,安置了兩顆偉大的詩魂,這是怎樣的緣分和榮幸,又是多么罕見的奇跡。這樣的河流,恐怕全世界再難找出第二條了吧?
汨羅江,是湖南省北部的一條江,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汨水,北支稱羅水,兩支至大丘灣匯合而成汨羅江。這里正是屈原懷石自沉的地方,所以又稱“屈潭”。汨羅江慷慨地收容了兩位詩人,而兩位詩人則把最高的榮譽給了汨羅江。這是詩人的不幸,卻是汨羅江的幸運,是天下詩人的驕傲。
二
公元前279年的某一天清晨,湖南長沙汨羅江畔,一位中年男子在江邊長時間徘徊。他身材修長、長發(fā)飄飄、臉色憔悴、形容枯槁,一會兒高聲吟誦著什么,一會兒停下腳步久久地凝望著遠方,花白的頭發(fā)在風中飄揚。江面白霧茫茫,江堤綠草茵茵,只見這位男子踏著露珠,不知不覺來到了渡船亭內(nèi)。
不遠處一位打魚的老翁,注意這位男子好久了。此時他收起漁網(wǎng)走過來,上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眼睛一亮,神情變得恭敬起來。他對男子深深一拜,拱手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么會到這兒來呢?”
男子的思緒被打斷,回頭一看,來者漁夫打扮,六十多歲,須發(fā)灰白,自己并不認識,遂拱手回禮道:“在下正是屈平。你是何人?”老漁夫說:“您不認識我了?我和你是同鄉(xiāng),你當左徒的時候,我見過你,一晃又幾十年了!”屈原忙問:“你怎么也到了這里?”老漁夫說:“我一葉小舟、一張破網(wǎng),天當被,船當床,四海為家。倒是屈大夫您,不是在朝廷為官嗎,怎么也到這里來了啊?”屈原長嘆一口氣道:“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沒有地方可以容得下我,所以我就被流放到了這里?!?/p>
漁夫勸道:“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而能隨同世俗一起進退變化。既然世上一片渾濁,您何不隨波逐流呢?既然世人都醉眼蒙眬、渾渾噩噩,您為什么不去痛痛快快地喝他個一醉方休呢?為什么要獨自憂思國事,保持志行高潔,而遭受放逐的厄運呢?”
屈原正色道:“我絕不能跟著別人胡說八道,把黑的說成白的,把壞的說成好的。烏鴉就是烏鴉,鳳凰就是鳳凰,我是楚朝廷宗臣,對社稷安危、生靈涂炭怎能袖手旁觀?我寧可跳進汨羅江葬身魚腹,也絕不能讓皓皓之身,蒙上半點污垢塵埃!”
屈原越說越激動,好像又在朝廷上跟奸佞之徒唇槍舌劍一樣。漁夫知道說服不了屈原,無奈一笑,用木槳敲著船舷,哼著小調(diào)慢慢劃走了。老百姓聽說后,都稱贊屈原的品德高尚。屈原殉國后,人們把這座渡船亭改名為“獨醒亭”,以激勵后人學習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尚品格。
這是流傳于汨羅的一則傳說,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類似的記載:“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瘽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渾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兩千多年前的那個五月初五,湯湯流淌的汨羅江水,有幸收納了詩人潔凈的軀體和靈魂。從此,汨羅江成了中國人景仰的河流。從那以后,每年的端午節(jié),人們都會來到這條江邊,吃粽子,賽龍舟,吟誦著他美麗的詩句,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一千年以后,另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追隨著他所景仰的前輩詩人屈原的腳步,也來到汨羅江邊。
據(jù)史書記載,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先是輾轉(zhuǎn)于天水、成都、奉節(jié)、江陵、公安等地,唐大歷三年(768)年底漂泊到湖南,流落于岳陽、長沙、衡陽等地。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生活非常困苦。唐大歷五年(770),臧玠在長沙作亂,杜甫欲由長沙去郴州投靠舅父,但行到耒陽卻遇江水暴漲,只好掉頭北行,乘船由湘江轉(zhuǎn)汨羅江,途中貧病交加,在昌江(今平江縣)病死在船上,時年五十九歲。他在這里度過了人生的最后兩年,并最終長眠于此地。據(jù)民間傳說,在他離世前,已半旬不得食物,縣令聞訊送來酒和肉,詩人飽餐一頓之后,當晚或次日即在凄風苦雨中病逝于一葉扁舟中,正應(yīng)了他自己的詩句:“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保ā稑巧稀罚╆P(guān)于杜甫的死因,史學界向有五種說法,分別是病死、賜死、自沉于水而死、食物中毒而死、消化不良而死,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甚至有人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眰髡f雖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杜甫與他景仰的先賢屈原一樣,也將自己的名字寫在汨羅江上。
一代詩圣,就此凄然謝幕,令人扼腕!
三
這似乎是一個偶然的巧合。然而,考察兩位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他們的人生軌跡、政治理想、人格品德等,是那樣驚人的相似,甚至是高度的一致。也許,我們不能把他們的選擇完全歸之于偶然。
兩位詩人的家庭出身、時代背景和人生軌跡非常相似。他們都是名門之后,都生活在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轉(zhuǎn)變時期,都因言獲禍遭到流放,最后都安息在汨羅江畔。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頃襄王三個王朝,這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轉(zhuǎn)變時期——戰(zhàn)國末期,楚國由盛轉(zhuǎn)衰。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nèi)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lián)齊抗秦,遭到上官大夫、子蘭等奸佞黨人的讒害,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城,聽到這個消息,屈原悲憤交加,他留下了流傳千古的《懷沙》,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出身士族。杜甫的一生也經(jīng)歷了三個王朝: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時期。這個時期是大唐帝國從開元盛世轉(zhuǎn)向衰落的時期,他的詩歌記錄和反映了這段歷史。杜甫為人正直、憂國憂民,敢于仗義執(zhí)言。唐至德二年(757)五月十六日被授為左拾遺,很快就因疏救房琯,觸怒肅宗而被貶職出京,隨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最終病逝于湖南,與屈原同眠于此。
當然也有不同。屈原當過大官——左徒、三閭大夫;做過大事——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而杜甫仕途不順,除了短暫擔任過左拾—— 一個七八品的諫官外,在政治上幾無作為。
如果說,人生軌跡的相似是一種巧合的話,那么,杜甫與屈原在政治倫理思想、愛國精神、性格品德等方面的高度一致,則是一種心靈契合的結(jié)果。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體”,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我國詩歌史上的一個全新時代——詩歌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時代,被后人稱為“詩神”“詩祖”“詩魂”。
杜甫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重要的愛國詩人。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被譽為“詩史”。杜甫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稱為“詩圣”。
屈原和杜甫都以愛國愛民、憂國憂民而著稱。他們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有所作為,造福國家與百姓。
屈原的主要政治和倫理思想可歸于儒家的范疇。他始終不渝地忠君愛國,把國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能力超群,“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大力改革,致力于國家強盛。他講仁義道德,“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懷沙》),提出美政主張,主張賢臣輔政,學習先王商湯、夏禹、周文王、武王,對堯舜的高尚行為和目光遠大更是極力頌揚,“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九章·哀郢》)。他關(guān)心民生疾苦,“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九章·哀郢》)。即使被楚王放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他仍以國事為重,眷念楚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
杜甫出生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有著儒家思想的家學傳統(tǒng),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習慣以儒自稱,如“乾坤一腐儒”(《江漢》)、“有儒愁餓死”(《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儒術(shù)豈謀身”(《獨酌成詩》)。杜甫秉持儒家的社會理想,一心為國著想,念念不忘國家的命運。入仕前,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對人民的苦難十分同情。入仕后,他以稷契自比,希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任左拾遺時,他勤勤懇懇、宵衣旰食,常?!安粚嬄牻痂€,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春宿左省》)。掛冠之后,他掛念國事,“中夜起坐萬感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他在《塞蘆子》《春望》等詩篇中傾吐了對祖國山河破碎、人民苦難深重的沉痛哀愁。直至晚年潦倒時,還念念不忘國家命運,“欲傾東海洗乾坤”(《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與屈原一樣,杜甫有濃厚的民本思想,他衷心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展示了一種豁達博大的胸懷。
在人格品質(zhì)方面,屈原和杜甫都是正直剛強、品格高尚之人。他們注重個人品行修養(yǎng),不愿與奸臣同流合污,更不愿為一己私利而趨炎附勢。
屈原品行高潔、正道直行,雖遭讒害也不改初衷:“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保ā峨x騷》)他為了實現(xiàn)崇高理想,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薄笆冷銤崮嶂诵牟豢芍^兮。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懷沙》)面對漁父“舉世渾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醨?”的勸告,屈原慷慨回答:“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屈原沉江自盡,與其說是以身殉國,毋寧說是以身殉道、以身殉志、以身殉節(jié)。他是為了保持靈魂的潔凈而自盡。在無力改變現(xiàn)實的絕望感下,他選擇了放棄現(xiàn)實,用自殺尋求解脫。他通過毀滅自己,升華精神,最終達到了對污濁世俗的超越。
杜甫是一位正直、善良、有著闊大胸襟和宏毅精神的優(yōu)秀詩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追求的人格美在杜甫身上幾乎都有體現(xiàn)。他一生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為了國家和正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他不怕獻出生命,“濟時敢愛死”(《歲暮》)。疏救房琯事件便是他正直人格的完美體現(xiàn)。為拯救并無深交的宰相房琯,他冒死直諫、逆鱗抗爭,差點掉了腦袋。直到生命里程即將走完之時,還關(guān)心著國家命運和人民的痛苦,托付友朋,完成自己未竟之事業(yè):“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捐軀?!保ā赌呵锿髋岬乐菔衷薁柷才d,寄近呈蘇渙侍御》)
四
屈原高潔無瑕的人品、文品,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評價極高:“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边@里說的是屈原的文章,同時也是說屈原的人格。在司馬遷看來,屈原的人格,即使與日月爭輝也毫不遜色。而司馬光則用“白玉”“幽蘭”“日光”來比喻屈原的高尚人格:“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薄翱沼喑o在,猶與日爭光?!保ā肚健罚┡c屈原的高潔品格相比,“白玉”“幽蘭”也要黯然失色。蘇軾更直言:“楚辭前無古,后無今?!薄拔嵛慕K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保魇Y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
屈原懷石自沉汨羅江的噩耗傳出后,文人騷客紛至沓來,或在墳前,或在江潭,灑酒奠祀,憑吊故人,留下了很多感人的詩文。人們同情他不幸的遭遇,仰慕他高尚的品格。
杜甫對屈原非常景仰,這一點在他的詩作中多有體現(xiàn)。無論是為人、作詩,他都自覺以屈原為楷模。杜甫同情屈原的遭遇:“遲遲戀屈宋,渺渺臥荊衡。”(《送覃二判官》)“夢魂歸未得,不用楚辭招?!保ā稓w夢》)“喪亂秦公子,悲涼楚大夫?!保ā兜赜纭罚爸虚g屈賈輩,讒毀竟自取。郁沒二悲魂,蕭條猶在否。(《上水遣懷》)推許屈騷的成就:“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保ā稇驗榱^句》)“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保ā稇驗榱^句》)贊賞屈原的才華:“若道土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保ā蹲钅苄小罚安槐匾林艿?,皆登屈宋才?!保ā肚锶涨G南述懷三十韻》)當杜甫夸獎一個人的品格和才華時,多以屈原及屈騷為比擬對象:“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保ā蹲頃r歌》)他在稱贊唐代詩人陳子昂時,甚至還像司馬遷稱頌屈原一樣用了“日月”作比:“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保ā蛾愂斑z故宅》)
共同的理想,相同的遭際,令杜甫與屈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在《天末懷李白》詩中寫道:“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崩畎酌稍┰夥胖?、流寓江湘,屈原被讒放逐、自沉汨羅,他們的遭遇有某些相同之處,所以詩人飛馳想象,遙想李白會向屈原的冤魂傾訴內(nèi)心的憤懣。在《建都十二韻》中更是直抒胸臆:“牽裾恨不死,漏網(wǎng)辱殊恩。永負漢庭哭,遙憐湘水魂。”“恨”“辱”“哭”“憐”,每一個字都觸目驚心,從心底噴發(fā)出詩人強烈的憤怒。屈原、杜甫同樣因剛正不阿而被貶謫,流落湖湘,其沉郁、憤懣的心情是相通的,他憐“湘水魂”(謂屈原),其實也是憐自己。
杜甫流落湖湘,是否追尋屈原足跡而來?不得而知。不過,從杜甫的詩中我們知道,他在流落湖湘期間曾經(jīng)專門憑吊過屈原。他在《祠南夕望》中寫道:“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泵髂┣宄鯇W者黃生說得很中肯:“此近體中《吊屈原賦》也。結(jié)亦自喻?!┭雠d懷,萬古共一長嗟,此借酒杯以澆塊壘。山鬼、湘娥,即屈原也;屈原,即少陵也?!保ā抖旁娬f》)在這里,杜甫確是借屈原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屈子被放逐江南,行吟澤畔,自沉汨羅;而自己亦飄落至此,遭遇相同,豈不長嗟!
兩位偉大詩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傳承,受到后人的熱情贊頌。近代學者王國維把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并稱為中國歷史上四位“曠世而不遇”的天才文學家,并指出:“此四子者,茍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學者,殆未之有也?!薄疤觳耪撸驍?shù)十年而一出,或數(shù)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之以學問,帥之以德行,始能產(chǎn)真正之大家。此屈子、淵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曠世而不遇也?!保ā段膶W小言》)有意思的是,屈原與杜甫都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世界文化名人”稱號。
五
兩位天才的文學家,長眠于同一條江邊,這是少有的奇跡。據(jù)考證,屈原和杜甫都安息在僅253公里長的汨羅江畔,而且都有墓、有祠,分別在汨羅江兩岸,一個在江頭,一個在江尾。這樣兩位偉大的詩人,相隔千年,他們在汨羅江畔相會,在汨羅江畔握手,在汨羅江畔對話。從此,“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余光中《淡水河邊吊屈原》)。兩位詩人受到了汨羅人民的衷心愛戴。
在汨羅,處處可見屈原的身影。
屈子祠,坐落在汨羅江下游北岸玉笥山上,又稱三閭祠、汨羅廟等。據(jù)說,玉笥山是屈原晚年生活、寫作和投江殉國的地方。屈原投江后不久,人們將南陽里屈原故宅改作祠廟,用以祭祀這位偉大的詩人。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祠宇,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遷建玉笥山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這里都會舉行隆重的祭屈大典。汨羅江兩岸,還有多處與屈原相關(guān)的遺跡,如獨醒亭、騷壇、濯纓橋、飲馬塘、招屈亭、桃花洞、屈原碑林等,還有屈原墓十二疑冢。這些遺跡,無不寄托著汨羅人民對屈原的愛戴和思念。
登上玉笥山,來到祠堂門外,只見一株合抱的古樟樹遮天蔽日,密密的枝葉間透出紅墻、白墻和金色琉璃瓦。正面是八字形牌樓式山門,中門上方嵌五龍捧圣漢白玉門額,“屈子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渾厚穩(wěn)重。山門上有十七幅石灰塑畫,演繹的是屈原的生平和《九歌》部分章節(ji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入中門,有木隔門照壁,上懸“光爭日月”巨匾,中掛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全文雕屏,兩側(cè)廳柱上是清代郭嵩燾、李元度撰聯(lián)。照壁后是丹墀,兩株近三百年的古桂蔭庇了整個丹墀,光影之下,香爐中一炷香煙裊裊升起?!暗路肚铩钡呢翌~后面,供著“故楚三閭大夫屈原之神位”,游龍和鳳鳥的雕刻都是來自《離騷》的詩句。后進中廳聳立著屈原鍍金塑像,高達三米,手撫佩劍,腳踏波濤,銀髯飄逸,目光堅定,凝視遠方。站在這尊塑像前,我突然想起在蘇州吳中看到的四株兩千多年的古柏,旁邊石碑上刻著畫家吳冠中的留言:
幾次朝拜漢柏,如見屈原,民族之魂,民族之形。愿子子孫孫,傳統(tǒng)骨氣。
畫家由古柏而想起屈原,如同我現(xiàn)在由屈原而想起古柏一樣,都是一種下意識的思想活動。屈原精神已經(jīng)融化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里,成為民族之魂。
雖然端午已過,但是汨羅人民理解我們的心情,專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作家們舉辦了一場簡樸而隆重的祭屈大典。
祭屈大典初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殉國后。當時,汨羅江兩岸人民在屈原居住過的江邊——南陽里立祠紀念屈原,舉行龍舟競渡,同時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當?shù)厝朔Q之為“朝廟”,那是最早的民間祭祀活動。后來,漢代設(shè)立三閭大夫祠廟,官府祭屈活動逐漸成為歷朝沿襲的祀典。祭屈大典傳承至今,禮儀程序基本沿襲清制。如起大樂、祭酒,獻供品時分初獻、亞獻、終獻等,都是當時的宮廷祭祀禮儀。整個祭祀大典中,三段贊歌音韻高亢激越,曲調(diào)悲壯深沉,與禮儀程序融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湘楚文化色彩。“佳節(jié)正端午,肅棒蒲觴,汨羅江畔吊忠良,夫子有靈長不昧,來格來嘗?!薄皝啱I亞虔誠,告慰忠魂,跪棒角黍餞先靈,一曲董風江上譜,永繼遺貞?!薄八暮e鲭趴?,國祚貞祥,龍舟競渡遍群邦,夫子儀型同日月,萬古流芳。”2018年7月5日,上午9時,祭屈大典開始。頭戴禮帽、身著長袍馬褂的禮生宣布內(nèi)外肅靜、全場肅立,身披黃色綬帶的百名作家詩人向三閭大夫神位三鞠躬。在鐘鼓聲中,敬獻牲果,凈手上香,恭讀祭文,表達對屈子的敬意。儀式簡樸而莊重,充滿對三閭大夫的尊敬和緬懷之情。
相形之下,杜甫墓祠就顯得比較簡陋了。從屈子祠到杜甫墓祠,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平江縣城東南16公里處的小田村天井湖,阡陌縱橫、炊煙裊裊,一派田園風光,杜甫墓祠就在這里。
杜甫墓祠坐北朝南,占地十畝。始建于唐代,歷經(jīng)風雨,飽受戰(zhàn)亂,曾多次修繕、重建。現(xiàn)存杜甫墓祠為清光緒年間重修,祠門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詩圣遺阡”四字。
進得門來,庭、井、閣、房渾然一體。官廳中有杜甫生平和墓祠簡介,有清代著名學者張瓚昭書寫的“學海流長”匾額和李元度撰寫的《杜墓考》木刻,分別對杜甫的功績和杜甫墓祠的考證作了公正的評價和介紹。公祠廊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千秋痛感茅屋嘆”,下聯(lián)“百代猶聞酷吏呼”,既形象地反映出杜甫的悲愴命運與坎坷一生,又精辟地概括了他對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的悲傷與憤懣。公祠中央,“詩中圣哲”牌匾下,是一尊杜甫端坐的銅像。他右手握書,左手撫膝,神態(tài)凝重,目視遠方,似在掩卷沉思,似在憂國憂民。
從杜公祠后門出來,便是杜甫墓。墓為半圓形,建在一個小山包上。墓頂覆以堅固的厚石塊,大塊紅石壘砌的墓壁呈扇形圍護著墓穴;碑為青石,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墓”。原墓癸山丁向,花磚結(jié)頂,一室二耳,楔形磚砌成,紅石墓碑,典型唐墓風格,現(xiàn)存墓為清光緒五年(1879)重修,扇形麻石結(jié)頂。周圍樹木蔥蘢,風景清幽。我們在墓前深深鞠躬,默默地向這位偉大的詩人致敬。
唐大歷五年(770)冬,杜甫帶著一家八口,從長沙乘船前往郴州,經(jīng)過洞庭湖時,風疾愈加嚴重,半身偏枯,臥床不起。他自知將不久于人世,遂強支病體,寫下五言長篇排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唐代以五言排律取士,“五排”是當時官方批準使用的正規(guī)詩體,杜甫在孤苦無依的情況下,用五言排律來寄贈親友,含有鄭重其事和尊重對方的意思,目的在于以詩代訃托孤托葬。在這首詩中,杜甫對自己一生顛沛流離生活進行了總結(jié),從不同角度抒發(fā)了自己的憂思愁苦。直到此時此刻,詩人一心系念的仍是國計民生,一身莫保、家人難安的無奈和痛苦仍然與國家的不幸、人民的災(zāi)難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睂懲甏嗽娭蟛痪?,杜甫即溘然長逝。杜甫長子宗文早逝,次子宗武年僅十七歲,尚未婚配成家。因家境貧窮,又處于戰(zhàn)亂時期,在昌江縣令和當?shù)赜H友幫助下,才將詩人遺體安葬于離縣城不遠的小田村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yè)留下守墓,杜氏一脈自此代代相傳,世代繁衍,至今杜家洞一帶,裔孫猶有譜牒,可資參考。
無疑,杜甫墓是簡陋的,甚至是寒酸的、冷清的,寒酸、冷清得令人嘆息,但是我相信偉大的詩人如若地下有知,絕不會在乎這些。詩人生前,已經(jīng)受到過多少冷遇、多少冷眼,死后再受些冷遇又如何呢?只要能和他敬愛的先賢相伴,詩人此愿足矣。宋代王得臣祭拜杜甫墓后,寫了一首《過杜工部墳》:“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痹娙丝吹搅硕鸥εc屈原的師承關(guān)系,更強調(diào)了他們心靈的相通。杜甫始終把屈原作為自己學習的楷模,生前,他“竊攀屈宋宜方駕”,甚至希望“氣劘屈賈壘”(《壯游》),與屈原、宋玉、賈誼等先賢并駕齊驅(qū);死后,他愿意“來伴大夫魂”,永遠陪伴著他敬愛的先生。所以,杜甫墓祠的解說詞中寫道:“杜甫慕名屈平,魂依汨水?!?/p>
兩顆偉大的詩魂在汨羅江畔相會相伴,當然不會寂寞了。何況,還有一代又一代詩人們的虔心朝拜。
(選自2020年第5期《橄欖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