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塘西火車站附近的天空從早到晚都很忙碌。北邊火車呼嘯而過的轟隆隆聲剛剛遠去,南邊車廂車輪鐵軌之間的咔咔聲又漸次傳來。東邊進出機務(wù)段的各式火車頭低調(diào)深沉的嗚嗚聲和昂揚高亢的哧哧聲起起落落,西邊三角線道口的喇叭反復(fù)大聲嚷嚷:火車來了,請不要搶道,火車來了,請不要搶道!
天空對所有的聲音都不嫌棄,敞開懷抱任由它們橫沖直撞。斑鳩、八哥、烏鶇這么多年也服了氣,甘心讓那些龐然大物占據(jù)原本屬于自己的領(lǐng)空,它們細小而清脆的鳴叫聲自覺尋找縫隙穿梭規(guī)避。
鐵路家屬生活區(qū)的左前方是一片清澈的河塘,腳下及右前方是一壟壟不太規(guī)整的菜地,河塘與菜地以外是大片田野,兩條鐵路呈“八”字形將田野分割開,一條以撇的姿勢經(jīng)過村莊彎向遠方,那一捺蜿蜒伸展到向塘西火車站水泥站臺下,和眾多的鐵軌會合。
這就是我從小生活的地方,南昌縣向塘鐵路生活區(qū)。
在我出生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向塘西火車站就已是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后來又逐漸發(fā)展成京九、滬昆、向莆三條鐵路“黃金”大字架的中心。工業(yè)文明和農(nóng)耕文明在這里交匯碰撞,將堅硬和柔軟一同嵌入日常記憶。
我高中時一本相冊的封面,是兩個青年男女在綠樹掩映的鐵路上散步,男孩站在鋼軌上,一手牽著女孩,一手伸直成翅膀狀保持平衡。夏日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照在他們歡笑的臉上,整個畫面充滿柔情蜜意。
我很羨慕,這樣的鐵路多美啊,可是在向塘不可能拍到這樣的照片。那時沒誰家里有相機,也沒有綠樹掩映的鐵路。我們這兒鐵路的兩旁都是菜地或田野。如果是夏天,被烈日暴曬的鋼軌會發(fā)燙,枕木間不規(guī)整的小石子會硌腳。我從沒見過情侶在鐵軌上浪漫,見得多的是穿著黃色或藍色工作服的鐵路工人,戴著草帽、扛著鋤頭、提著水桶種菜的大爺大媽,或是附近村莊過路的農(nóng)民。偶爾有一兩個像我這樣吃飽了沒事干來鐵路邊多愁善感的,也是像斑鳩那樣謹慎地四處張望。
鐵路人家的黃毛丫頭,對家門口的風景愛恨交織。鋼軌勇往直前的氣勢隱喻著遠行和希望,讓我們從小就對遠方充滿期待,但鐵路其實也是世界上最堅硬最冷漠的道路。
我爸領(lǐng)教過火車的厲害。他在調(diào)車時不小心從車廂接軌處掉了下去,被抬出來的時候,兩節(jié)車廂已從他身體上方駛過。那時我媽正懷著我姐等待升級為母親,她挺著大肚子趕到鐵路醫(yī)院,看見我爸的瞬間差點坐到地上。他額頭上的皮膚被從中間撕開,一塊往上翻一塊往下耷,上嘴唇已經(jīng)看不出形狀,左手胳膊處掉下一塊肉,一根鋼筋從虎口處斜穿整個手掌。從那以后,他的左手大拇指始終僵硬地彎向掌心,再也沒有伸直過。
我哥剛參加工作不久時,有一天在貨場作業(yè)后坐貨車返回,隔著幾根軌道看見五個工人在養(yǎng)護鐵路,他們的背向,幾節(jié)貨車車廂從高高的駝峰快速溜下來。我哥扯著嗓子拼命呼喊,提醒他們避讓,可人聲完全被鋼鐵轟隆隆的嘶吼聲淹沒。等到養(yǎng)路工人察覺到車廂的逼近,只有三人及時跳離,另外兩人一個當場被攔腰撞成兩截,一人的右腿飛了出去。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鐵軌上跑的基本是燒煤的蒸汽機車。到站的火車頭噴著白煙喘著粗氣,在向塘西停下來,司機打開閥門,把燒剩的煤渣傾倒在軌道上,再灑上水,將通紅的火星熄滅。車頭下守候的人立刻蜂擁而上,鉆進車頭底下?lián)屆涸麄円恢皇钟米灾频男¤F耙把沒有燃盡的煤塊扒出來,另一只手戴著手套將煤渣拋進籃子。
膽子小些的就等火車頭開走了再撿。停車場任何一條鐵路上都可能有煤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這里幾個那里幾個彎著腰專注地拾取,畫面類似世界名畫《拾麥穗的女人》,只是拾麥穗的女人沐浴在柔軟的陽光里,畫面和諧而有詩意,撿煤渣的感覺就沒有那么美好了,畫風有時很猙獰。
不時有人因為搶煤渣打起來。有人只顧撿煤顧不到火車開動,為此丟了一只手或一只腳也是常事。住在離我家不遠處的趙家阿姨,總是拎個豬腰子形的大籃子出去,盛滿一籃煤才回來。有一天她在車底下忘我地扒,火車開動也渾然不覺,結(jié)果車輪直接從脖子上碾過。
我媽清楚地記得她是在一九六九年生下我哥后,撿了一年多的煤渣。那時買煤要用煤票,因煤炭供應(yīng)緊張,有時即便有煤票也不一定能買到煤,她不得不加入撿煤渣的行列。為避免和別人爭搶,她每天凌晨四點半起床,專等五點進站的第50次廣州方向來的車。
一籃煤渣夠用一天,燒水做飯烤嬰兒的尿布,這些普普通通又必不可少的日常開銷,煎熬著一個二十出頭的新媽媽。我媽提起這段經(jīng)歷就皺眉搖頭,說想想都后怕。漆黑的天漆黑的鐵軌,天曉得那些在軌道上跑來跑去的大家伙有沒有長眼睛。
耳濡目染了火車的厲害,我當時的活動范圍就僅限于家門口的“八”字形鐵路和我爸媽上班的火車站,其他鐵路幾乎不踏足。離開向塘后我也保持著這樣的習(xí)慣,只在特別熟悉放心的區(qū)域散步,陌生地段一般不會考慮。
鐵路運輸緊俏的年代,來來回回的貨車上什么貨物都有,一列貨車有幾十節(jié)車廂,一節(jié)車廂最多可以裝六十噸貨。雞鴨鵝、豬牛羊、煤炭布匹、洗衣機電冰箱、蘋果橘子酥梨,在車廂里堆得密密麻麻,滿滿當當,從天南海北來又向天南海北去。
當年鐵路運輸管理有不少漏洞,盜竊行為一度很猖獗。
鐵路附近的一個村,據(jù)說有幾年全村都沒有人種田,家家戶戶靠鐵路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貨車上有什么,他們家里就有什么。
如果遇上運水果和農(nóng)產(chǎn)品的篷布貨車,他們就手腳利索地攀上車頂把繩子割斷,掀開篷布,把一箱箱蘋果、一袋袋大米往車下扔,一直扔到火車開動,才不慌不忙地跳下車。冰箱、彩電、洗衣機,他們拉開車門就直接往沙坑里推。
車廂只要有破損,就會像盲盒一樣引誘著揭秘之手。從盲盒里掏出的有時是一條條煙,有時是一瓶瓶酒,有時是一盒盒茶葉。據(jù)說有一列運酒的車,廂體有一處小破損,露出一個紙箱子,村民們把紙箱子扒開,發(fā)現(xiàn)是一瓶瓶“女兒紅”,酒瓶大破洞小,無法整瓶取出來,就把酒瓶敲破一個小洞,直接拿吸管吸。他們唯獨對冰凍的帶魚沒有辦法,大塊大塊的冰根本沒法撬動,最多只能揪下一只帶魚頭。
運生豬的車,豬都在鐵柵欄籠子里關(guān)著,他們沒法偷出整頭豬,就拿刀去割豬耳朵、豬尾巴。豬疼得拼命哭,可是押運員在最前面的押運車上,加上豬本來就愛叫,沒有人聽得出哭與叫的差別。貨車到達目的地后,押運員和貨主看到?jīng)]有耳朵和尾巴的豬會多么驚懼。
這樣的車盜抓了不少,也判了不少。
不只是村民,鐵路職工偷盜之事也時有發(fā)生。不過也大都付出了代價。
住在我家附近的強子,在工務(wù)段工作,我發(fā)現(xiàn)他們家里總是有一些新鮮東西。我們還在用肥皂洗頭洗澡的時候,他們家就有各種味道的香皂,還有二合一洗發(fā)水。后來聽說全是火車上偷的,因為價值不大,給剃了個光頭警告。有一個年輕的車長,與人合謀從貨車上偷了幾臺洗衣機下來,被判了兩年,工作也丟了,后來在向塘鎮(zhèn)靠賣饅頭為生。
這些堅硬的故事和命運有些是我從小目睹的,也有些是長大后才聽說的。鐵路生活區(qū)的柔軟卻無時無刻不在我的記憶里波動。
可能是因為我爸喜歡種菜,我從小就對菜園子感到親切。我們這的菜園子大多開在鐵軌的兩邊。有的完全敞開,春天的油菜花和秋天的芝麻花在火車掀起的大風中歡快地招搖,小包菜則怕吵似的集體捂著耳朵。有的菜園用鐵絲或樹枝圍起來。有的菜園用烏黑粗壯又方正的廢舊枕木做菜園柵欄。初夏時滿園綠色,枝枝蔓蔓從笨重的柵欄里伸出來,帶著絨毛的小南瓜小冬瓜緊緊地靠著柵欄,依偎的樣子特別有安全感,火車哐當哐當帶來的震動也不怕。
不管什么樣的菜園子,都會在某個角落放著一兩個澆水的桶。講究一點的,還會用枕木、樹枝、紅磚、石塊搭一個雜物間,放鋤頭鐵鍬、尿桶水桶這些七七八八的東西。
我爸還是釣魚高手,釣的魚不僅夠家人吃,還常有富余。我們時常在天蒙蒙亮的時候,帶上我爸釣的魚種的菜到菜市場去賣,有的時候是幾條鯽魚、幾只甲魚,有的時候是幾把空心菜、幾個南瓜等。
那時我小,總是認不清秤上的大點小點,獨自去賣菜心里就打鼓,稱好后假裝慢慢數(shù)秤上的白點,數(shù)到買的人報出重量才如釋重負。我更愿意做我爸或我哥的小尾巴,在他們賣菜的時候我蹲在旁邊,等他們賣完塞給我?guī)捉清X,或帶我去買油條。
菜場就在鐵路俱樂部附近,每天人流穿梭,吆喝聲不絕于耳,賣東西的人多,買東西的人也特別多。
菜場的繁榮是鐵路和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菜場交易后的產(chǎn)品很大一部分要運上火車,蔬果、雞鴨等生鮮被送到開往大城市的餐車上,我們稱為“送車”。甲魚、黃鱔等稍貴重一些的水產(chǎn),本地人舍不得吃,也賣不到好價錢,在廣東卻銷路良好,于是就專門有一批人和列車餐車的工作人員對接,倒賣生鮮農(nóng)產(chǎn)品。近的運到南昌,遠的賣到廣州、深圳,附近村莊的人也都知道把農(nóng)產(chǎn)品送到這里好賣,此處菜場的繁華就不是別處菜場可比。
火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福利。
綠皮火車是我們?nèi)粘3鲂械慕煌üぞ?。我常乘坐的是小運轉(zhuǎn)和江邊村車。小運轉(zhuǎn)有點類似向塘到南昌的公交班車,半小時左右就能到達,每天來來回回好幾趟,將小鎮(zhèn)上的人送到省會上班、上學(xué)、就醫(yī)、購物、游玩。
付大伯生病后,每周到南昌鐵路醫(yī)院做血液透析都可以免費乘坐小運轉(zhuǎn)去,做完透析后當天又乘坐小運轉(zhuǎn)回。每次都是付大媽陪著,時不時和付大媽隨行的,還有她自己養(yǎng)的雞種的菜,她用這種方式對醫(yī)生表達謝意。
乘坐小運轉(zhuǎn)的人以鐵路職工家屬為主,乘坐江邊村車的就多是農(nóng)民和農(nóng)產(chǎn)品。我也常乘坐江邊村車,因為它會停靠在一個叫“十七公里”的小站,從那里下車后再步行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我的外婆家。江邊村車廂的座位類似現(xiàn)在的地鐵,廂體兩側(cè)各一排長椅,春運繁忙的時候,就變成貨車車廂。坐在江邊村車上,腳下有時是大包大包的蔬菜,有時是一筐一筐的雞鴨,還要時不時提防某根扁擔打在身上。好在路途不長,車廂通風也好,各種混合氣味也還能忍受。
鐵路職工可以享受探親免票,父親曾用探親票帶領(lǐng)全家回貴陽老家。我清晰地記得七歲那年夏天,我們在半夜登上開往貴陽的火車。車站開了免票,但是沒有座位,我爸一節(jié)一節(jié)車廂問過去,看有沒有空座,有空座就三兄妹輪流坐,其他人擠在過道上,在一堆大包小包間東倒西歪地站著。我那次穿的是我媽做的方口布鞋,兩天兩夜后到達貴陽火車站,腳腫得像饅頭,方口布鞋的搭袢都沒法扣上。現(xiàn)在說起來這樣的旅途似乎很艱辛,但在那個年代,全省很多和我同齡的孩子還沒有見過火車。
鐵路上的福利還有夏天的冰棒票。我們每家都有一個冰棒桶,可以裝二十根左右的冰棒,那會兒大多是鹽水冰棒,高檔一點的是綠豆冰棒。鐵路職工每年夏天都會領(lǐng)到冰棒票,憑票可以領(lǐng)冰棒、綠豆、白糖這些防暑降溫食品。
有一天大中午,小伙伴們約我一起去領(lǐng)冰棒,天氣炎熱,我本來不想去,正好二舅來家里做客,我想領(lǐng)些冰棒招待二舅。從家里到冰棒廠要走好長一段沒有任何遮攔的鐵軌。烈日烘烤,我頭上戴著草帽,腳下鋼軌、枕木、石子蒸騰的熱浪不停往上躥,等領(lǐng)到冰棒我都快熱虛脫了。
發(fā)冰棒的阿姨很好,一般領(lǐng)二十根會額外贈送一根。吃完這根冰棒我才有勁往回走。回程路過向塘西火車站,正好一列客車開過來,從每扇窗戶里擠出好幾個腦袋。他們看見我們手里拎著冰棒桶,以為是賣冰棒的,紛紛叫喊著要買冰棒。小伙伴們都打開了冰棒桶。我舍不得賣,我還要回去招待客人呢。在我等小伙伴的過程中,車窗里伸出的手一只比一只長,手上都攥著錢??吹剿麄儫岬脻M臉通紅,衣服都被汗水黏在身上,每個人都是渴求的眼神,我有點于心不忍。遲疑著打開冰棒桶打算賣幾根給他們,沒想到這個也喊那個也要,一桶冰棒瞬間就搶完了。
不記得那次賣了多少錢,反正我的草帽在忙亂中不知什么時候掉了,二舅也沒吃上冰棒。
最近一次去向塘,是在三月中旬的一個午后,路邊的泡桐樹開出一朵朵淡紫色的花,龐大的樹枝朝上往兩邊伸展,在天空豎起一面花墻。
花草都還是老樣子。田野捧出大片大片的紫云英,路邊的蠶豆依然坐不到正位,在菜地的邊緣或鐵路路基下綻放一排排白花,無人采摘的包菜正在黯然老去,葉子發(fā)出腐爛的味道。
綴滿紅銹的鐵軌旁和枕木間冒出各種各樣的小植物。細碎而繁密的五香草、粟米草,開小黃花的苦苣菜,紫花的野豌豆,密披白色短絨毛的落馬衣,還有堇菜、鴨拓草、商陸,它們完全不畏懼車輪的堅硬和死亡的頻繁,給點陽光和雨水就活得熱烈而執(zhí)著。
麻雀一樹一樹,一電線一電線的,數(shù)量比過去更加龐大。它們一起飛一起落,落下來撲棱撲棱站滿一棵小樹,每樹都有七八十只,遠看會以為是樹上的葉子?;疖囈徽穑鼈冇窒褚粋€個音符有序地飛揚起來。
在現(xiàn)在的我看來,鐵軌、高壓電塔、生銹的大油罐、鋼鐵吊架及來來往往的火車,還有天空的各種聲響,也都變得柔軟起來。
我越來越喜歡往向塘跑了,不僅是想念那里的菜園子、天空、鐵路,更重要的是,我媽和我哥還住在這里,他們是向塘鐵路生活區(qū)最柔軟最溫暖的部分。
(選自2021年第4期《星火》)
原刊責編" 范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