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聽說下姜,是因為喜歡小學生方從真創(chuàng)作的一首童謠:“夏日下姜玩兒,山村瓜果香兒。切個大西瓜兒,像艘小紅船兒。紅船開到哪兒,爸媽心里邊兒?!?/p>
下姜村始建于北宋靖康年間,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位于淳安西南部,隸屬楓樹嶺鎮(zhèn),離縣城約莫四十一公里,古稱“雅墅峽澗”,被古人賦予了青山綠水的美好期許。但過去的下姜村確是因“貧困”而聞名,村里曾流傳這樣一句民謠:“土墻房,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而今天的下姜村,天藍、路寬、水清、樓新,景色如同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倘若再要用一句童謠來描繪它,那就是:“白樓房,綠蔭藏,玉女跟著下姜郎?!毕陆逡呀浭且粋€神話般的小山村了。
下姜村由于地理位置獨特,風景尤其迷人,雨后的下姜村,看上去楚楚動人,用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形容,絲毫沒有違和感。
云霧散去后的山峰,草木葳蕤,水汽氤氳,正如吳承恩詩中所寫到的那樣:“日映嵐光輕鎖翠,雨收黛色冷含青”;雅水河中的水流,清澈如玉,綠得晶瑩,綠得閃亮,在游人的眸子里靜靜流淌;河岸邊的白色小樓,一排排、一幢幢掩映在綠色樹叢中,賞心悅目,讓人心醉神迷。
宋末元初的時候,夏氏、楊氏祖先為了躲避戰(zhàn)亂,攜家眷逃來這里定居,住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這地方不僅能避戰(zhàn)亂,氣候也十分宜人,有世外桃源般的舒適和寧靜,便決定在這里永久居住。明洪武初年,姜氏祖先也從富石塢遷入這里。
如果想逃避戰(zhàn)亂,安靜地享度此生,這地方確實是個隱居的好地方!我們一邊閑聊,一邊欣賞周邊的風景,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xiāng)——最后一課》的取景地。
還未走進取景地,無邊的竹林已經熱情地將我們擁抱,清新無塵的微風,輕繞在腰間、臉龐,為我們送來一縷縷淡淡的清香;水田里的荷花盡管還未打起朵兒,田田的葉子,已經像亭亭舞女的裙了。
《我和我的家鄉(xiāng)——最后一課》這部電影,之前雖然沒有看過,但電影內容我已經猜出了八九分,知道一個貧窮山村的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也知道一個貧窮山村,為了孩子們的夢想,老師要經歷多少坎坷,付出多少艱辛,才能為孩子們開啟一扇窗,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
我母親就是一位鄉(xiāng)村教師,因此望溪村半山腰那所用黃泥建造的小學,我有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遐想——那里不僅僅是下姜村孩子夢開始的地方。
下姜古村落,面積不大,一條用青石板鋪就的小巷,在眼前蜿蜒伸展。行走在幽靜的小巷里,傳統(tǒng)文化撲面而來,小巷兩旁的民房,灰墻黛瓦,一間毗鄰一間,有姜氏宗祠、磚瓦碑、打鐵鋪、獅城酒坊……
說到打鐵鋪,這里面還有一段故事,原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許多打鐵鋪都已經被機器替代,有人勸江師傅改行,可十七歲就開始學打鐵的江師傅,寧可少賺錢,也不愿把自己學了幾十年的手藝丟棄,因此今天的下姜村,才有了“江氏菜刀”的驕傲。
站在小巷十字路口,抬眼四望,心不免會震顫一下,這么多新新舊舊的民居大門上,幾乎都貼有祈禱幸福的對聯(lián),門前的花圃里還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由此可見,下姜老百姓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穿過悠長的古巷,雅水河畔的大街上坐落著一家石頭畫坊,畫坊的櫥窗內,擺放著畫有各種各樣圖案的漂亮石頭,這些石畫都是店主陳蘇蘭的作品。
陳蘇蘭原是一位商人,之前并無繪畫基礎,二○一七年縣里舉辦了一次“美麗庭院”的比賽活動,她在裝扮自家庭院的時候,就在石頭上畫起了畫。村書記得知她有這方面的天賦,便邀請她來村里開辦工作室。陳蘇蘭回到家鄉(xiāng),施展自己的才華,努力練習繪畫,把下姜村普通的石頭,變成了精致的旅游產品。
雅水河干凈、安寧,河面上架有三座不同意義的大橋,一座是具有現(xiàn)代特色的富民橋,一座是木架結構的連心橋,還有一座是古韻悠悠的鳳棲石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貧窮的下姜村民,也開始尋找起致富之路,他們本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經營理念,在村里伐薪燒炭。
那時的下姜村,有一百五十多個露天廁所,家家戶戶還散養(yǎng)生豬,整個村子臭氣彌漫、污水橫流,蒼蠅、蚊子更是滿天飛舞,而山上的木炭窯又有四十多座,每天有三四萬斤的柴火要被砍掉,面對山林資源的迅速減少,村民們才意識到綠色發(fā)展的重要性。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了下姜村干部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二○○一年下姜村成為省委書記聯(lián)系點,有人提出沼氣開發(fā),苦于沒有資金來源,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二○○三年四月,時任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下姜村調研,看到村里的情況,不但為下姜村的沼氣開發(fā)送來了補助資金,還為村民配套改造好廚房、衛(wèi)生間、豬圈,使80%以上的村民都用上了太陽能。
這樣一來,下姜村山林資源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村干部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帶領村民大力發(fā)展種植業(yè),他們在茶葉、竹子、桑蠶的基礎上,又種起了枇杷、葡萄、草莓等水果,讓村民真正過上幸福、富裕的小康生活。下姜村人也親切地把這座總書記走過的木橋命名為連心橋。
漫步在古老的鳳棲橋上,我的思緒跟著石橋回到了那個久遠的年代:村里有一位聰明而勇敢的少年,愛上了對岸那位優(yōu)雅而美麗的姑娘,他們約好每天傍晚見面,可河上沒有橋梁,他們就站在河岸上相互對望。下雨的日子,雅水河的水汽上升,他們看不清對方的臉龐,只能在失望中哀嘆。
我要去山上砍大樹,要在雅水河上建一座木橋,這樣我就能天天看到你的微笑了。少年說。雅水河太寬,水流又太急,木橋會被大水沖走的,姑娘勸住了他。那我去外面闖蕩,用賺來的錢,在雅水河上建一座石橋,這樣我們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嗯,我在老家等你的好消息吧!原來那姑娘是山中的鳳凰,她見少年勤勞勇敢,便化成一位美麗的姑娘,居住在雅水河對岸……
河面上停泊著許多白色的小游艇,山風吹來,小游艇前后晃蕩,猶如一只只白色的鷗鳥。
(選自2021年第11期《湖南文學》)
原刊責編" 吳" 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