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 趙二軍 楊子然
牙種植修復是常用的缺失天然牙替代修復方式,其手術技術成熟,操作簡單,固定效果好,能有效恢復牙齒功能,臨床應用廣泛。但在恢復恢復牙齒功能的同時,義齒外形的美觀度也是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在前牙美學區(qū)域,既需要制作與鄰牙近似的修復體,又需要應用特殊的手術技術獲得良好的軟組織形態(tài)[1]。傳統(tǒng)牙種植修復手術多在牙齒缺損或拔牙12周后進行種植手術,雖然此時牙槽窩充分愈合,但牙槽骨容易被吸收,容易損傷牙齦形態(tài)以及牙槽嵴結構,對牙齒種植修復造成影響[2]。目前,臨床多在牙齒拔出后1內進行牙種植修復,通過牙槽窩內鉆孔后植入種植體,縫合牙周組織。常規(guī)牙種植修復在翻瓣下進行,手術損傷較大,術后存在明顯瘢痕,且影響牙齦紅色美學,同時可影響骨膜血供,增加牙槽嵴頂吸收[3]。不翻瓣微創(chuàng)法行牙種植修復屬于新型微創(chuàng)手術,只需在窩洞上方開窗即可完成牙種植,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有效避免了翻瓣所致的瘢痕,美觀效果更好,在臨床應用獲得了良好的效果[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不翻瓣微創(chuàng)法對口腔種植手術效果及美觀度的影響,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行口腔種植手術的104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38.4±10.3)歲;對照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38.7±10.8)歲;2組年齡、性別比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牙缺失<3個月;(2)單顆牙缺失,且缺失牙舌腭側骨板完整;(3)牙槽崎寬度≥7 mm且牙槽崎平坦;(4)骨密度、高度、寬度良好,骨量充足,無需植骨;(5)附著齦寬度及高度充足;(6)無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等全身系統(tǒng)性疾??;(7)口腔衛(wèi)生狀態(tài)良好,無牙周炎及牙髓炎等口腔疾病[5]。
1.3 排除標準 (1)合并牙周及根尖組織炎癥;(2)合并嚴重吸煙、夜磨牙、偏側咀嚼等不良習慣;(3)年齡>70周歲;(4)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5)牙槽嵴寬度<7 mm;(6)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患者。
1.4 方法 (1)材料:采用Straumnn種植系統(tǒng)(瑞士Straumnn公司),直徑4.8 mm,長度12~14 mm。 植骨材料選用天博骨粉,與種植窩制備時獲得的骨屑混合,用患者自身血液潤濕,選用可吸收海奧膠原膜作為生物膜。(2)術前準備:于擬種植區(qū)放置直徑5 mm的鋼球,拍攝X線斷層面,測量牙槽嵴寬度及高度,綜合判斷牙槽晴頂吸收及骨密度情況;術前1 h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3)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翻瓣種植治療,常規(guī)口腔消毒、阿替卡因局部麻醉,借助環(huán)形黏膜切開器,沿牙槽峭頂偏舌側切開,剝離牙銀骨瓣膜,修整牙槽嵴頂,刮凈肉芽組織,球鉆定位,用先鋒鉆鉆到預定深度,確定種植方向,逐級備洞,植入種植體,安裝愈合基臺,將牙齦復位,縫合切口[6]。(4)觀察組:使用不翻瓣微創(chuàng)法治療,根據(jù)種植體中心設計手術導板,導板行CT定位,使用牙踉環(huán)切鉆從牙齦表面開始切割,直至切到骨面,并完整分離取出該環(huán)形牙齦,平整骨面,確保牙齦厚度在2 mm;確定種植方向、逐級備桐,植入種植體,做封閉處理,安裝愈合基臺[7]。(5)術后處理:2組術后均給予冰敷或服用抗生素5 d,術后10 d拆線,術后2~4個月進行上部結構修復治療,術后每6個月隨訪1次,行X線檢查,評估術后恢復情況。
1.5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種植成功率,依據(jù) Albreksson種植體成功標準評估,若種植牢固、咀嚼功能良好、無明顯不良反應為種植成功[8];(2)統(tǒng)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感染、出血、腫脹、種植體松動等;(3)記錄各項種植治療指標,包括種植時間、術后疼痛時間、術后腫脹時間;(4)采用紅色美學指數(shù)(pink aesthetic index,PES)評估種植后牙齒美觀度,總分14分,得分越高則越美觀[9];(5)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評估疼痛程度,總分10分,得分越高則疼痛越明顯[10];(6)術后12個月復查口腔X線,測定嵴頂吸收,量取種植體頂至骨組織崎頂距離,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測定齦溝深度,用探針測量,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7)牙齦乳頭高度指數(shù)(PIS)評估術后12個月的牙齦乳頭高度,共分5個等級,0級為無牙 齦乳頭,Ⅰ級為牙齦乳頭不足牙間隙的1/2,Ⅱ級為牙齦乳頭超過牙間隙的1/2,Ⅲ級為牙齦乳頭充滿牙間隙,Ⅳ級為牙齦乳頭超出牙間隙[11];(8)改良紅色美學指數(shù)(DPES)評估術后12個月的修復體與相鄰天然牙唇側齦緣位置關系,分為無差異、差異≤2 mm、差異>2 mm。
2.1 2組各項種植治療指標比較 觀察組種植時間、術后疼痛時間、術后腫脹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各項種植治療指標比較
2.2 2組種植成功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種植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感染、出血、腫脹、種植體松動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種植成功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52,例(%)
2.3 2組術前術后PES評分和VAS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PE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而VAS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前術后PES評分和VAS疼痛評分比較 n=52,分,
2.4 2組嵴頂吸收、齦溝深度、牙齦緣及齦乳頭高度比較 術后12個月復查,觀察組的嵴頂吸收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2組在齦溝深度上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2組嵴頂吸收和齦溝深度比較
2.5 2組術后12個月的PIS比較 觀察組術后12個月的Ⅱ~Ⅲ級PIS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術后12個月的PIS比較 n=52,例(%)
2.6 2組術后12個月DPES指數(shù)比較 觀察組術后12個月的修復體與鄰牙唇側齦緣在高度無差異、差異≤2 mm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差異>2 mm的比例明顯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術后12個月DPES指數(shù)比較 n=52,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臨床患者對各種原因引起的牙列缺損的治療要求也明顯提高,既往恢復牙列的日常功能,又要兼顧整齊美觀,這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更高的挑戰(zhàn)。牙齒種植是牙齒缺失或牙齒齲壞拔除后治療的主要方式,需要將種植體植入缺牙區(qū)的牙槽骨內,等種植體成活后植入修復體,達到修復牙齒的目的,恢復咀嚼功能[12]。以往患者多行延期牙齒種植修復,但牙槽骨容易吸收,可能發(fā)生唇頰側軟組織塌陷的情況,甚至發(fā)生缺損,對后期的種植造成一定影響[13]。因此,現(xiàn)在臨床多在牙列缺損早期進行牙齒種植,以避免牙槽骨吸收的問題。
常規(guī)的牙齒種植技術以翻瓣技術為主,操作復雜,手術時間長,術后存在明顯瘢痕,且翻瓣會影響骨膜的血供,加劇牙槽嵴頂吸收,同時還對患者的牙齦紅色美學有一定影響[14]。另外,術后需長時間服用抗生素,但仍無法避免牙齦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總體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15]。
不翻瓣微創(chuàng)技術是一種新型義齒種植技術,與翻瓣技術相比,該技術的優(yōu)勢明顯。(1)不翻瓣牙種植術不會切斷骨膜上的血供,能夠有效減少牙槽嵴的吸收,保存牙槽嵴形態(tài),控制牙齦形狀變化,獲得良好的美學效果[16]。(2)CT 輔助下定位術區(qū),使種植體與自然牙列更加貼合,獲得更好的合生物學效果。(3)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軟組織吸收少,不損傷牙齦,能有效降低種植體與臨牙接觸點下方牙齦乳頭退縮問題的發(fā)生幾率,種植效果可靠,美觀性更強[17]。(4)手術時間短,大大降低了患者焦慮、煩躁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減輕術后疼痛感,加快疼痛腫脹的消退,降低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8]。
值得注意的是,手術需將植入體植入骨內,植入體的成活率受到長度、直徑以及材料等因素的影響。術前需行X線檢查明確牙槽骨缺損情況,選擇適宜的種植體,進而提高種植體選擇的精確度[19]。基臺是種植體穿過軟組織的部分,需用螺栓固定在種植體上。術后應囑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以降低口腔內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從而減少對牙齒種植效果的影響[20]。
不翻瓣微創(chuàng)技術也有一定限制,對于槽骨存在殘根、異物等病理性改變的患者,需要先解決這些問題后再行手術。對于合并牙周病者,需要先行根管治療,暫緩手術。對于合并糖尿病、出血性疾病、軟骨病等患者則禁止手術[2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種植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感染、出血、腫脹、種植體松動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不翻瓣微創(chuàng)法在牙齒種植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確切,能減少局部骨吸收,促進種植體周牙齦乳頭的成形,有效提高牙種植成活率,降低了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2]。觀察組種植時間、術后疼痛時間、術后腫脹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PE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而VAS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復查,觀察組的嵴頂吸收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2組在齦溝深度上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12個月的Ⅱ~Ⅲ級PIS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2個月的修復體與鄰牙唇側齦緣在高度無差異、差異≤2 mm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差異>2 mm的比例明顯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不翻瓣微創(chuàng)法的操作簡便,出血少,手術時間更短,術后患者痛苦更小,且達到了較高的美觀效果。對于不翻瓣微創(chuàng)手術效果良好的原因主要在兩方面:(1)無需掀開齦瓣,保留了完整的骨膜,提高了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的愈合能力[23];(2)應用的軟組織環(huán)形鉆比種植體本身稍窄,有助于減少愈合期間骨質的吸收[24]。但術前需嚴格控制手術適應證,手術的成功不僅依賴于局部良好的解剖結構、嚴謹?shù)男g前計算和設計,也需要醫(yī)生在術中熟練的把控種植體的位置與方向[25]。
綜上所述,不翻瓣微創(chuàng)法對口腔種植手術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種植成功率高,有效保留了牙齦功能,獲得較好的美觀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