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長虹
摘 要:文物保護修復應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藏品的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的真實性,不妨礙以后文物的保護修復,經(jīng)保護修復后的文物可以發(fā)揮陳列、研究、鑒賞的作用。書畫修復不僅需要極其高超的修復技藝,還需要細心和耐心,著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文章詳細呈現(xiàn)了隴西縣博物館書畫修復的過程,也側(cè)面反映出當時隴西地域書畫藝術(sh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歷史。
關(guān)鍵詞:文物;修復;書畫;隴西縣博物館
文物保護修復遵循“修舊如舊”的規(guī)定,以傳統(tǒng)工藝技術(shù)和材料為主,遵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以最小干預、協(xié)調(diào)性和可處理性原則為指導,確保文物保護修復的合理性和長久性,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藏品的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的真實性,不妨礙以后文物的保護修復,以減緩文物的老化速度,經(jīng)過保護修復后的文物可以發(fā)揮陳列、研究、鑒賞的作用。
1 館藏書畫受損的原因
早年受到各種自然環(huán)境及人為等因素的影響,文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文物庫房內(nèi)多采用鐵質(zhì)存儲柜存放字畫,使用普通日光燈管照明,缺乏基本的溫濕度檢測與控制儀,未做任何防潮、避光、避塵處理,因此極易受到溫濕度變化、灰塵、霉菌的侵蝕,給霉菌和寄生物提供滋生沃土,對現(xiàn)有紙質(zhì)文物的保存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使文物病害進一步惡化。隴西縣博物館館藏書畫也存在各種各樣的病害(圖1~圖6),具體成因如下。
1.1 溫濕度變化
溫濕度的不穩(wěn)定導致書畫文物紙張易折、易裂,會加速紙張老化。
1.2 灰塵的侵蝕
除了少量文物藏品因安全需要配置囊匣外,其余文物未配置囊匣等輔助保管措施,文物直接堆放在柜架上,灰塵污染嚴重。
1.3 人為干預
若不斷地展卷文物,會使文物產(chǎn)生大量的褶皺、折痕,甚至斷裂。
1.4 自然老化
紙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zhì)素等成分組成。纖維素是纖維二糖脫水聚成的生物多糖,在外在環(huán)境(如陽光和空氣)的作用下會發(fā)生氧化,導致書畫紙張的物理強度降低、泛黃脆化,甚至導致書畫斷裂、破損。
1.5 生物破壞
書畫用紙在制作時會加入動物膠、淀粉、礬、樹脂,在裝裱過程中用的糨糊等有機物質(zhì),都會對霉菌、細菌和蟲害的侵襲提供便利的滋生環(huán)境。
2 館藏書畫修復工藝的要求
2.1 館藏書畫保護修復工藝技術(shù)
①采用傳統(tǒng)技術(shù)與現(xiàn)代保護理念相結(jié)合的修復手段;②利用先進的科學儀器對書畫的材質(zhì)、病害進行檢測,從而作為書畫修復的依據(jù);③在選用化學藥劑時,必須要謹慎,在安全性和可逆性上要有保障,不損傷書畫作品的本身,不得使畫面顏色有變化等;在選用的材料時,在紋理、顏色、材質(zhì)等方面都要與書畫本身相近;④保護修復后要建立科學的保護方案,改善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
2.2 制訂館藏書畫修復技術(shù)路線流程圖
在充分調(diào)查館藏書畫歷史資料及保存現(xiàn)狀的基礎(chǔ)上,通過對該批館藏書畫的病害評估和抽樣分析,制訂合理的館藏書畫修復技術(shù)路線流程圖(圖7)及具體實施步驟。對館藏書畫作品進行保護性的清洗、除污、揭裱等流程;如部分需要修補殘缺、貼折條(由于文物的個體差異,個別特例需個案處理),化學材料等的選用必須具備安全性。
3 保護修復步驟
①保護修復前收集文物的原始信息,對文物重量、測量外形尺寸及畫心、天、地、邊的尺寸做詳細記錄,并采集影像資料(圖8~圖10)。
②去除天地桿,沿畫心外口裁掉舊鑲料,將畫心置于揭裱臺拿軟毛刷順著畫心纖維方向用蒸餾水反復沖洗,直到水清澈后用毛巾和濾紙吸走水分,再用宣紙托在畫心的正面,將命紙和褙紙認真小心地揭勻、揭凈(圖11~圖13)。
③染好與畫心相近的托紙用水潤濕,拿糨糊刷在托紙上裱于畫心背后,再貼墻晾干(圖14、圖15)。
④參照原裱將搭配裁好尺寸花綾按比例鑲料;折裂處加貼折條,將宣紙裁成寬約0.3厘米折條(舌條)進行加固(圖16、圖17)。
⑤將事先托好的兩層質(zhì)地柔軟、潔凈的宣紙托裱于裱件的背面進行覆背,再上墻陰干(圖18、圖19)。
⑥先在裱件下鋪墊干凈、細膩的宣紙,畫心朝下,背面打上一層石蠟,再用玉石磨砑實,砑均勻、平滑、光亮柔軟,將邊上多余的部分裁切整齊;再將事先按尺寸制作好的白松木料(一級河北三河)天地桿裝在裱件天、地兩端,軸頭是定制的紫檀木(一級江蘇丹陽),在天桿上鑿眼用直徑0.2厘米的銅絲穿過做銅紐,用以穿繩帶。扎帶選用2厘米寬的絲帶(圖20~圖22)。
4 館藏書畫修復后的保存條件及使用建議
文物庫房環(huán)境的溫濕度控制,要將溫度控制在15~20攝氏度內(nèi),濕度要控制在50%~55%之間。庫房大環(huán)境的控制主要依靠空調(diào)等大功率電器設(shè)備進行,從而減少對書畫作品損傷。當書畫藏品點交入庫時,首先要對書畫和書畫柜進行消毒處理;其次在書畫儲存柜內(nèi),定期投放殺菌、殺蟲劑等書畫專用的防霉、防蟲藥物。書畫類藏品在外在環(huán)境下,同樣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這就需要書畫入庫時,將其裝入配套的畫盒、畫套內(nèi),減少外在環(huán)境對其損害。建議博物館每半年將字畫進行懸掛通風,并對平軸、橫幅、帶軸頭的字畫的收取方法進行培訓,盡量減少對文物的損壞。文物修復后放入無酸、無腐蝕、防蟲的無酸紙囊匣內(nèi)保存,這樣就給文物創(chuàng)造了一個保護微環(huán)境,使它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在我國發(fā)展史中,很多人通過書法、繪畫表達自己的感情,并逐漸形成了我國獨有的文化。目前,這些書畫大多保存在博物館中,隴西縣博物館書畫類藏品主要以明代、清代、民國為主,這些書畫作品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時隴西地域書畫藝術(sh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歷史。
(本文中引用圖片,為隴西縣博物館館藏書畫鄭先懋書法四條屏修復時的照片。)
參考文獻
[1]趙莉.甘南州博物館館藏古舊書畫的修復[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4(00):461-469.
[2]凌波.論館藏古舊書畫文獻的保護修復—以太湖縣圖書館為例[J].晉圖學刊,2014(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