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趙明
摘 要: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器物甚為豐富,完整及能修復的器物達到一千多件,不僅彌補了北朝東魏藝術的空白,還為北朝服飾的研究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通過文獻研究法和調(diào)查法,針對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服飾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服飾套裝主要有四類:第一類頭戴風帽或小冠,上著圓領窄袖衫,下著袴褶,有的外罩翻領短褐、套衣或裲襠等,如負箭箙俑、按盾俑、侍衛(wèi)俑、文吏俑、風帽俑等;第二類頭戴籠冠或小冠,上著交領廣袖衫,下著長裙,腰束帶,如跽坐俑、女官俑等;第三類頭戴兜鍪,穿明光甲,裹腿裙,如按盾武士俑;第四類頭戴氈帽或渾脫帽,身穿圓領廣袖長袍,如胡俑、薩滿巫師俑。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對研究北朝的生活習俗和服飾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是東魏乃至北朝服飾的代表之一。
關鍵詞:東魏;茹茹公主墓;陶俑服飾;風帽俑;薩滿巫師俑
東魏茹茹公主墓位于河北磁縣城南約兩千米的大冢營村北,于1978年9月至1979年6月被發(fā)掘。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器物甚為豐富,完整及能修復的器物達到一千多件,不僅彌補了北朝東魏藝術的空白,還為北朝服飾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通過文獻研究法和調(diào)查法,針對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服飾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服飾套裝主要有四類:第一類頭戴風帽或小冠,上著圓領窄袖衫,下著袴褶,有的外罩翻領短褐、套衣或裲襠等,如負箭箙俑、按盾俑、侍衛(wèi)俑、文吏俑、風帽俑等;第二類頭戴籠冠或小冠,上著交領廣袖衫,下著長裙,腰束帶,如跽坐俑、女官俑等;第三類頭戴兜鍪,穿明光甲,裹腿裙,如按盾武士俑;第四類頭戴氈帽或渾脫帽,身穿圓領廣袖長袍,如胡俑、薩滿巫師俑。
1 歷史背景下的茹茹鄰和公主
北魏末年,爾朱榮鎮(zhèn)壓六鎮(zhèn)起義成功后,高歡作為爾朱榮手下的大將也變得位高權重。之后北魏被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高歡、宇文泰分別為東魏、西魏的權臣,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東魏、西魏的幕后操縱者。而后,東魏為北齊(高歡之子高洋)所取代,西魏被北周(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所取代??梢哉f東魏、北齊的政權一直在高歡家族的掌控中。而這個時期柔然族開始日漸強大,史籍記載柔然族與東魏、西魏婚好有五次之多①:茹茹主阿那瓌為自己的兄弟塔寒迎娶西魏化政公主,將長女嫁予西魏文帝元寶炬、愛女嫁予東魏神武帝高歡、為兒子庵羅辰迎娶東魏蘭陵公主,將其五歲的孫女茹茹鄰和公主嫁予高歡第九子高湛。茹茹鄰和公主與高湛只是柔然族與東魏結交的一次政治聯(lián)姻,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服飾器物眾多,是北朝富有代表性的服裝之一。
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墓志銘記載:“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長廣郡開國高公妻茹茹公主閭氏墓志銘。公主諱叱地蓮,茹茹主之孫,諳羅臣可汗之女也……茹主欽挹風猷,思結姻好,乃歸女請和,作嬪公子……”《北史·蠕蠕傳》記載:“興和四年,阿那瓌請以孫女號鄰和公主妻神武第九子長廣公湛,東魏靜帝詔為婚焉。”《北史·齊本紀》記載:“世祖武成皇帝諱湛,神武皇帝第九子,孝昭皇帝之母弟也。儀表瑰杰,神武尤所鐘愛。神武方招懷荒遠,乃為帝娉蠕蠕太子庵羅辰女,號鄰和公主。帝時年八歲。元象中封長廣郡公?!庇纱丝梢姡闳愎餍臻?,名叱地蓮,號鄰和公主,是茹茹太子庵羅辰(墓志銘記載為諳羅臣)之女、茹茹主阿那瓌之孫,于東魏興和四年(542)與齊神武帝高歡第九子長廣公高湛結姻。
東魏茹茹公主墓的墓志銘還記載:“以武定八年四月七日薨于晉陽,時年十三,即其年歲次瘐午五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于釜水落石出之陰齊獻武王之塋內(nèi)?!笨梢娙闳愎饔谖涠ò四辏?50)去世,時年十三,葬于釜水之陰,齊獻武王之塋?!褒R獻武王”是魏帝授予高歡的謚號,“塋”指墳墓,網(wǎng)上還有不少文獻錯誤地記載為“瑩”?!侗笔贰肪砹涊d:“高歡于武定五年(547)正月卒于晉陽,六月魏帝給予獻武王謚號,八月甲申,葬于鄴西北漳水之西?!币才c墓志銘吻合。
此外,齊獻武王高歡之塋所在地鄴城是東魏、北齊(534—577)的都城,與鄴城相鄰的磁縣也成了東魏、北齊兩朝聚族而葬的風水寶地。因此在這一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眾多的北朝墓葬,包括東魏昌樂王元誕墓、宜陽王元景植墓、司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齊蘭陵王高肅(高長恭)墓、北齊高歡第九子武皇帝高湛妻東魏茹茹公主墓以及北齊高歡第十四子高潤墓等,這也證明了茹茹公主地位的尊貴。
2 東魏茹茹公主墓中的陶俑服飾研究
陶俑在墓室中的放置有一定的禮制,會根據(jù)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確定其陶俑的數(shù)量、內(nèi)容和制作水平。東魏茹茹公主墓原來的存放位置已被盜墓者破壞,但其數(shù)量之大也表明了茹茹公主的身份不一般。
東魏茹茹公主墓共出土1064件陶俑,主要包括按盾武士俑、甲騎具裝俑、侍衛(wèi)騎俑、伎樂騎俑、侍從騎俑、負箭箙俑、持盾俑、擊鼓俑、文吏俑、侍衛(wèi)俑、持鞭俑、風帽俑、侍從俑、跽坐俑、伎樂俑、胡俑、薩滿法師俑、女侍俑、舞女俑、奴仆俑等。這里按照服裝的品類分為送親儀仗俑、生活服侍俑、薩滿胡人俑三類。
2.1 送親儀仗俑
自西晉始,墓室中常常以墓主人出行儀仗為題材繪制壁畫,并且將壁畫與儀仗俑作為一個整體來表現(xiàn)。東魏茹茹公主墓中出土的最重要且最為龐大的俑為送親儀仗俑。雖然原放置部位已被盜墓者破壞,但從邯鄲市博物館中復原的兵馬俑的排列中仍然能夠看出當時送親儀仗的氣派。送親儀仗隊伍非常龐大,以兵馬俑為主,依次是風帽擊鼓俑、負劍箙鐵索裲襠甲俑、長風帽儀仗俑、短風帽儀仗俑、扎巾翻領侍從武士俑、扎巾圓領侍從武士俑、扎巾①尖領侍衛(wèi)武士俑、小冠侍從俑、小冠劍囊武士俑、負劍箙皮裲襠甲俑、束發(fā)侍從騎馬俑、甲騎具裝將軍俑等。②
送親儀仗俑的穿著打扮多頭戴風帽或小冠、上著圓領、尖領或翻領褶衣,下著大口褲或縛袴的套裝樣式,這種上褶下褲的形制也稱袴褶。有的外罩翻領短褐、套衣或裲襠等,如負箭箙俑、按盾俑、侍衛(wèi)俑、文吏俑、風帽俑等。這些俑在北魏宋紹祖墓、河北磁縣灣漳北朝墓等墓中也多有出現(xiàn)。
以風帽儀仗俑為例,此俑呈站立狀,懸膽高鼻,臉型飽滿柔和;帽屋中央有明顯的十字交叉,腦后有垂裙,用來遮擋風寒,有的在臉頰兩側設有一條細帶子用來系扎帽裙,并且在腦后系結;套衣在胸前系帶,中間有細縫,推測為套衣的對襟部分,身后虛設兩袖,雙手籠于袖,隱拱于胸前,袖似有兩層,都較為寬松,推測里面為大袖襦,外面為圓領及臀披風;下著大口褲或縛袴,腳蹬圓頭履,部分色彩已經(jīng)脫落,大體可以看出顏色為絳色。
此俑在學術界內(nèi)一直存在爭議,主要的爭論問題為風帽與套衣的名稱與樣式。
第一個爭論點是風帽的名稱。風帽的樣式在各大陵墓中爭議不大,而名稱卻不一。在古籍文獻中,如《太平御覽》卷975引《北齊書》:“后主武平中,特進侍中崔季舒宅中池內(nèi),蓮莖皆作胡人面,仍著鮮卑帽?!睂⑵涿枋鰹轷r卑帽;在《梁書》卷54《諸夷傳·河南》中“河南王者,其先出自慕容鮮卑……著小袖袍,小口袴,大頭長裙帽”,將其描述為長裙帽;在《隋書·禮儀志七》載:“后周之時,咸著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fā)之遺象也。”將其稱為突騎帽;在《舊唐書》卷45《輿服志》中“爰至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袴襖子,紫朱玄黃,各任所好?!睂⑵浞Q為長帽?,F(xiàn)代的論文、書籍中在提到風帽也是說法不一,如包銘新、李夢、孫晨陽③將其稱為垂裙帽、山形風帽、卷裙小帽;海青④將其描述為雞冠形風帽、圓頂風帽、棱冠風帽、卷緣風帽、折沿風帽等;倪潤安⑤將其稱為小型風帽、中型風帽、大型風帽。風帽的稱呼主要來源不明,但是卻最為現(xiàn)代的各大學者普遍接受。
第二個爭論點是套衣⑥的名稱和樣式。套衣和普通的衣裳一樣,只是穿著時在胸前系帶,雙手不伸出袖窿。因其形似披風,穿著時虛設兩袖,因而有學者稱之為披風或披襖子。在古代,披風不等于斗篷,披風有袖,而斗篷無袖。在河北景縣封氏墓、西安草廠坡墓地、陜西咸陽北周武帝墓出土的陶俑中都有發(fā)現(xiàn)套衣,對襟帶領,領口附系帶,兩側有長長的假袖,長度及膝,可用來抵御風沙。
2.2 生活服侍俑
東魏茹茹公主墓中除了出土的兵馬俑,還有以反映社會生活情趣為題材的生活服侍俑,如武士俑、執(zhí)簸箕俑、舂米俑、女侍俑、奴仆俑、女官俑等。這些形態(tài)多姿、神態(tài)各異的俑,有的孔武有力,有的穩(wěn)健自信,有的沉靜睿智,有的謙恭矜持,有的嫵媚持重,有的純樸安分,有的表情夸張,有的神態(tài)溫和,都生動地展現(xiàn)了墓主人生前身邊侍從、奴仆、武士等人物一天的日常生活,都反映了茹茹公主在嫁到中原以后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這里主要介紹最為引人注目的舂米俑。舂米俑,奴仆面容溫和,體態(tài)豐腴,頭挽高髻,發(fā)髻呈扇形,頂部向一邊斜翻,左右不對稱,左側多一組頭發(fā)盤在髻下,無發(fā)飾裝飾,整體形象有點類似唐代半翻髻的側面,內(nèi)著圓領衫,外穿對襟褶衣,下身被器物所擋,推測著裙。人物做蹲地狀,捧一器皿做淘米狀,生活氣息十分濃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舂米是將打下的谷子去殼的過程,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藥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不少文獻將之稱為舂米俑,但是事實上舂米俑并沒有表現(xiàn)棒槌,而是手捧兩個盛器,看起來更像是淘米。
2.3 薩滿胡人俑
東魏茹茹公主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薩滿巫師俑一直被研究胡人、薩滿教的學者引用。薩滿巫師俑是胡人俑,早在漢墓中胡人形象就已經(jīng)成為西方仙境的守衛(wèi)者、升仙路上的導引者,因此在東魏茹茹公主墓中甚至是北齊墓中,多出現(xiàn)胡人形象的陶俑(這里的胡人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或外國人的泛稱,并不特指某一民族)。
在研究東魏茹茹公主墓中的陶俑時,必須將其與壁畫做統(tǒng)一研究,因為壁畫和陶俑在墓室中常常作為一個整體來表現(xiàn)。如壁畫中所繪的四方守護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還有方相氏、持蓮羽人等都與薩滿巫師俑、胡人俑等形象的作用一樣,都意在護衛(wèi)墓主靈魂升天。
薩滿巫師俑,也稱為尖帽胡人俑,高29.8厘米,頭戴渾脫帽或氈帽。胡人的渾脫帽是用小動物的皮革制成的囊形帽子,用羊毛做的就叫氈帽;帽屋較高呈圓錐形,帽裙長至肩部,后有裝飾垂下。巫師面色溫和,留有三縷長髯;身穿絳色圓領廣袖曳地長袍;左手持鋸齒狀棍棒法器,右手向前抬起,右腿彎曲,左腳前伸,做婆娑起舞狀。類似形象見于河北磁縣灣漳北朝墓出土的胡服老人俑以及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舞人俑。
渾脫帽也是當今學者不斷爭論的話題之一,一是因為暫時還沒有出土的實物,二是因為渾脫帽的來源說法不一。渾脫帽是用小動物的皮革制成的囊形帽子,而氈帽是用羊毛做成的錐形帽子,也有學者認為渾脫帽來源于塞種人。
3 結語
通過對東魏茹茹公主墓內(nèi)出土的陶俑服飾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北朝服飾的整體風格和造型。關于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依然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nèi)ヌ接?,比如渾脫帽、小瓜帽、袴褶等古代服飾的名稱與形制的問題。我們有時候很容易受到固有的知識去判斷古人的服飾形制,在研究東魏茹茹公主墓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東魏一個時期的論文和著作中去研究,還應該放眼北朝,縱觀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文獻資料去橫向?qū)Ρ?,總結整個朝代的服裝形制和繪畫風格的變化,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的服飾。
參考文獻
[1]朱全升,湯池.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4):1-9,97-102.
[2]劉連香.東魏齊獻武高王閭夫人東魏茹茹公主墓志考釋[J].華夏考古,2016(2):67-73.
[3]周偉洲.河北磁縣出土的有關柔然、吐谷渾等族文物考釋[J].文物,1985(5):53-56.
[4]師若予.南北朝晚期大型墓葬出土胡人驅(qū)儺畫像磚和俑研究[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5):72-83.
[5張有金.東魏北齊陶俑藝術[J].數(shù)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4):74-75.
[6]魏青利.東魏北齊時期陶俑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7.
[7]黃良瑩.北朝服飾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8]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飾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9]劉鶴.磁縣北朝墓群壁畫和陶俑服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10]包銘新,李夢,孫晨陽.中國北方古代少數(shù)民族服飾研究.1:匈奴、鮮卑卷[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