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水被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涵,尤其在古典詩詞中,文人借助水抒發(fā)了多種思想和情懷。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水文化的內(nèi)涵和基本精神進行調(diào)查和分析,重點探析我國古典詩詞中水文化的文學情懷,以供相關(guān)人員參考。
關(guān)鍵詞:古典詩詞;水文化;文學情懷
作者簡介:王亞佳(1987.1-),女,漢族,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山東外事職業(yè)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5-0-02
引言:
在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水文化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過程中,水文化以各種形式引導著中國人的行為、滋養(yǎng)著中國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典詩詞中的水文化,可以說水與中華文化的孕育具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對古典詩詞中水文化的文學情懷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水文化相關(guān)概述
1.1水文化基本內(nèi)涵
目前,還未對水文化的內(nèi)涵進行明確的界定,主要主張的三種內(nèi)涵分別是:第一種,部分學者認為水文化是人類生活、生產(chǎn)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是鑒賞水、治理水以及開發(fā)水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文化;第二種,部分學者認為,水文化就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與水互動產(chǎn)生的文化;第三種,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水文化主要來自于中華水文化的理論及實踐,代表著人、水和諧的文化理念。為此,水文化可以被認為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與水有關(guān)的精神和物質(zhì)文化的集合,既包括物質(zhì)方面的水利工程等載體,還代表著與水有關(guān)的各種精神文化。
1.2水文化的基本精神
水文化在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不斷發(fā)展,貫穿著整個中華文化,所以,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水文化不僅具有其獨特的精神文化,還具有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水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下:第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東漢班固的《漢書·枚乘傳》中,出現(xiàn)了水滴石穿這一成語,其主要含義是水滴持續(xù)的滴,能夠?qū)⑹^滴穿,比喻持之以恒,通過積累微小的力量也能夠成就難能的功勞。不僅如此,對于水文化而言,治理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治理水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堅持和付出,才能夠出現(xiàn)成效。以古代蜀郡太守李冰為例,在李冰等人的堅持下,花了數(shù)十年治理了蜀郡的水患,建成了造福百姓的都江堰。從各個方面來看,水文化均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二,水文化具有珍惜時光的基本精神。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中,留下了大量與水有關(guān)的詩句,其中,通過對水的描述以及運用,感慨時光飛逝的詩句占據(jù)較高比重。例如,我國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句,就通過水與落葉的對比,感嘆時光流逝;或是明代楊慎的《臨江仙》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一句,詠嘆江水不息,英雄卻轉(zhuǎn)瞬即逝。第三,水文化還具有奉獻精神。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具有多條河流,其中,養(yǎng)育中華兒女的黃河以及長江,不僅給中華人民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也給河流治理提出了挑戰(zhàn)。但古往今來,無論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還是林則徐帶領(lǐng)新疆人民修建水利工程,均體現(xiàn)出了無私的奉獻精神[1]。
2.對古典詩詞中水文化的文學情懷進行探析
對于中華文化而言,水與其具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古語有云“水生民、民生文、文生萬象”。不僅如此,在我國古代的眾多古典詩詞中都蘊藏著水以及水承載的思想精神,例如最早的《山海經(jīng)》或是明清小說等,均傳達出以水抒懷的文化取向。具體如下:
2.1寓情于水
在我國古代詩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河流湖泊都是其表情達意的對象,例如,黃河、西湖等,通過對其進行描寫或是將自身的情感寄托于河流和湖泊,創(chuàng)作出流傳至今的文學佳作。以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為例:對于中華民族而言,黃河被稱為母親河,這是因為黃河是本民族文化、生命的搖籃。歷代詩人在感受過黃河洶涌呼嘯的水勢后,都會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例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就在《登鸛雀樓》中寫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然用詞簡樸,但卻傳達出極為深遠的意境和思想,表達出樸素和深刻的哲理,引導人們拋棄故步自封的淺見。不僅如此,初唐詩人王維在出使邊塞途中受到塞外壯麗景色的震撼,創(chuàng)作出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有李白在《將進酒》中寫出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以及《公無渡河》中的“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這無一不展現(xiàn)了黃河奔流的氣勢和力量。而對于長江而言,其長度較長,不同區(qū)域呈現(xiàn)著不同的形態(tài),所以,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既有描寫長江秀美的詩句,還有描繪水流湍急的詩句。其中,在長江流過之境,有著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文人騷客無一不對其濃墨重彩。例如,唐代詩人杜甫就在《夔州歌十絕句》中詠嘆,“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瞿塘險過百牢關(guān)”;白居易也在《夜入瞿唐峽》中感慨,“瞿唐天下險,夜上信難哉!”這些詩篇,將長江險要狀態(tài)惟妙惟肖的描繪了出來。而在長江中下游區(qū)域時,不同于上游的險要,中下游展現(xiàn)了一幅江闊天低的畫面,而這給我國古代文人無限的創(chuàng)作靈感。例如陳子昂的《渡荊門望楚》中的“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直接的描繪了長江中下游的開闊景象。除了河流,我國古代文人也對湖泊進行了描繪和運用,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洞庭湖。例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或是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都對洞庭湖的氣勢進行描繪。另外,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占比較高的還有西湖,最為著名的就是蘇軾的“欲把西子比西湖,淡妝濃抹總相宜”。由此看來,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水文化貫穿始終,古代文人通過對多種形式的水進行描寫,并將自己的情感滲透在景色描繪中,從而展現(xiàn)寓情于水的文學情懷[2]。
2.2臨水抒懷
除了將自身的情感投注于河流和湖泊這類水中,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還有臨水抒懷的文學情懷。例如曹操的《觀滄海》中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這幾句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大海景色,抒發(fā)了曹操統(tǒng)一中國的豪情。除了直抒胸臆,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還有通過描寫潮水抒發(fā)自身思想感情的詩句,其中,最具盛名的就是錢塘江觀潮。例如,唐代劉禹錫的《浪淘沙》中的前兩句:“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shù)丈觸山回”以及李白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都描繪了一幅壯觀的浪潮情景。除了潮水,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水文化還包括瀑布,相較于潮水的波瀾壯闊,瀑布具有十分壯觀的氣勢。其中,較為著名的就是壺口瀑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多少文人騷客對其進行抒懷,也因為其壯觀的氣勢,成為我國的精神象征之一。例如,明代劉子誠曾寫到“西出昆侖東入瀛,懸流噴避瀉瑤瓊”,生動的描繪了壺口瀑布的氣勢和景象。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最具有詩意的瀑布——廬山瀑布,歷代文人都對其進行贊頌,并在此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表達了李白的熱愛祖國的情感。
2.3以水寄情
除了上述兩種文學情懷,在我國古典詩詞中的水文化,還具有以水寄情的文學情懷。從我國歷代文人對水的詠嘆中來看,寄托文人騷客思想感情的水往往是山泉、清溪等。與上述的海潮不同,無論是山泉還是清溪,其氣勢較弱,但其清澈、晶瑩卻給予文人特殊的靈感。例如,李白在《清溪行》中寫到,“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寄托了歸隱山林的心情;而孟浩然的《耶溪泛舟》也寄托著縱情山水的愉悅之情。除了清溪,還有山泉,在王維的《染家瀕》中就生動的描寫了山泉水的靈動性,尤其是該詩詞中的“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使該場景躍然出現(xiàn)在誦讀者的眼前,展現(xiàn)出了大自然中泉水的生機。另外,宋朝詩人楊萬里的《小池》也生動的描寫了溪泉,該詩詞中的前兩句描繪了溪泉流動時的場景,后兩句生生為該畫面增添了生機和生動性。除此之外,清代詩人查慎行在《玉泉山》中也描繪了泉水歸入大海的情景,尤其是“清泉自愛江湖去,流出紅墻便不還”。由此可見,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文人騷客通過對山泉水、清溪水的描繪,寄托了自己縱情山水之間的愉快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傳達出淡泊的情懷,呈現(xiàn)出以水寄情的文學情懷。
2.4借水表意
在我國古典詩詞中的水文化,除了縱橫的河流、匯集的湖泊以及涓涓細流的山泉和清溪,還存在雨水和雪水。對于自然界而言,無論是雨還是雪,都是最為尋常、普通的事物,但在文人騷客的筆下,便成為抒情、表意的重要載體,從而成為鮮活的詩詞意象。具體而言,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春雨占據(jù)著重要位置,例如,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生動的描繪了早春嫩草的特征,給人生機盎然之感。與春雨相對的是秋雨,不同于春雨的生機盎然,秋雨顯得更加蕭瑟,表達的情感也較為壓抑。例如,元鎮(zhèn)的“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通過運用秋雨,生動地展示了當時內(nèi)心悲憤、震驚的心情;而李賀的“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則是通過秋雨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凄冷處境。不僅如此,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雨常常用于表達離別的情緒,例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以及范成大的《橫塘》[3]。
對于雪水而言,往往寄托了歷代文人騷客的情趣,展現(xiàn)著文人的人格,所以,在對其進行描寫或是利用時,往往主要著眼于其形態(tài)以及色彩。例如,陶淵明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除此之外,還有文人會將雪花和春花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通過將雪比喻為春花,從而以另一種形式描寫雪景。由此看來,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雨水和雪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表意。
結(jié)論:
綜上所述,水文化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我國歷代文人騷客筆下,水可以說是承載著各種思想感情以及美好愿景。因此,應對水文化的文學情懷進行分析,挖掘其文學性,為水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路娟.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黃河水文化——評《中國傳統(tǒng)水文化概論》[J].人民黃河,2020,42(10):174.
[2]果天廓.傳承中華文化是第一使命——談水文化傳播的時代意義[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3):220-221.
[3]沈先陳.中華傳統(tǒng)水文化的基本精神及教育意義[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20,32(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