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榮格把個性化理論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成為獨立自由的自我,二是通過意識和無意識的結合,達到完美的自我。萊辛通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為了實現(xiàn)個性化的各種努力。她試圖通過自我經(jīng)濟獨立來逃避不幸的童年,通過尋求另一個男人逃避無望的婚姻,通過死亡逃避對摩西的愛。但是由于她的意識與無意識無法和諧共存,盡管竭盡全力,瑪麗的個性化仍然以失敗告終。她個性中的慣性“逃避”最終成為她消亡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榮格;個性化理論;意識;無意識;消亡
作者簡介:李鑫(1989-),女,江蘇徐州人,碩士,江蘇省徐州財經(jīng)高等職業(yè)技術學?;A部英語教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5--02
一、引言
著名精神心理學家榮格在分析一個單獨個體中逐步提出了所謂的“個性化”過程。在榮格看來,個性化包含兩層含義:即形成獨特的,獨立的個性和重建心理的完整和統(tǒng)一。也就是說,榮格所謂的個性化過程可以定義為以下兩個階段:第一個便是精神與肉體逐漸進化為一個有意識,完全獨立的自我。此后進入第二階段,即在成為獨立自我之后,通過意識與無意識的結合,成為更完美的自己。在《野草在歌唱》中,辛萊通過描述不同人物的個性化過程來揭示個性化過程中各個人物對自己處境的無奈,其中瑪麗就是最典型代表。
二、瑪麗對個性化的追求
貫穿小說中的主線之一便是瑪麗為了逃避而逃避:為了逃避她不幸的童年,她到城里生活,遠離家鄉(xiāng);為了逃離朋友對她未婚的評論,她急忙選擇與丈夫迪克結婚,逃離城鎮(zhèn)??傊?,瑪麗所有的逃避都是為了能夠成為一位獨立自由的個體,進而完善自己。
(一)逃避不幸的童年
瑪麗成長于一個貧困家庭。在她的腦海里,“家”就是個小木頭盒子,火車開過時就會不停地搖晃;“婚姻”在她眼中就是父親酒醉后回家時那對發(fā)紅的雙眼和面頰;“孩子”則是想到母親死去時痛苦的臉。所以,在瑪麗的印象中,童年不是快樂單純的,相反充斥著各種糾結。在她的童年中,她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母親的精神支柱。由于父母常年為了金錢而爭吵,所以年幼的瑪麗比同齡的孩子更能體會婚姻的痛苦。她一方面壓抑自己,努力成為母親的支柱。在母親傷心的時候,瑪麗要安慰她;在母親崩潰時,她不得不陪伴她。另一方面,她想要逃避這一切,所以在她被送往寄宿學校,她感到很激動和高興,并且在放假時,盡量避免回家見到母親因為痛苦的生活而越發(fā)蒼老的面孔和父親醉醺醺的姿態(tài)。在從學校畢業(yè)之后,她選擇留在城里,找到一份收入很不錯的工作,結交了一群朋友,生活十分的愜意。但是,在她的潛意識中,她仍被困在原來的那個小木屋里。
榮格指出無意識主要是由童年不幸的經(jīng)歷造成的。她逃避父母,逃避婚姻,這些壓抑的記憶已經(jīng)成為她無意識中一部分,為她后來婚姻的失敗埋下隱患。
(二)逃避無望的婚姻
由于瑪麗想逃避她父母不幸的婚姻,所以瑪麗拒絕與任何男人的性接觸。婚姻從來都不在她的考慮范圍內(nèi)。但是這種一直以來的看法在一次參加朋友的婚禮時被徹底推翻了。她在無意中聽到朋友批評她“有什么地方不對”所以才沒結婚。此時她才意識到,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女人只有通過結婚才能真正融入社會。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說的那樣,婚姻是女人與社會結合的唯一途徑;而當女人適婚卻無人問津的話,那么她將逐漸凋零,所以當瑪麗意識到她“unwanted”的時候,她便迫切地想找個人嫁了,想借此重回社交圈。因此,她嫁給了僅見過幾面的男人——迪克·特納。迪克是個老實的農(nóng)場主,他在電影院見過瑪麗之后對她產(chǎn)生某種情愫,但是這絕不能稱得上愛。他后來之所以決定娶她,完全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妻子,而最重要的是他需要一個孩子。因此,這樣的結合注定不會幸福的?;楹螅峡说臒o能讓她感到她居然嫁了一個像她父親那樣無用的男人,居然讓自己成為母親那樣天天為生活苦惱的女人,她漸漸對婚姻失去信心。
開始時,瑪麗確實努力過,試圖改變迪克,但是都失敗了。所以就導致了瑪麗的第一次逃避。她趁著丈夫在農(nóng)場工作的時候,收拾行李回到城里。打聽到原來工作的公司在招人,瑪麗便信心滿滿地去應聘,卻不料對方卻拒絕了她,在瑪麗長期因家事操勞加上精神上的折磨下,這無異于雪上加霜。在這無助痛苦的情況下,她只好與來找她的丈夫又重新回到了農(nóng)場。一切貌似平靜的生活下暗藏危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的這次逃避是一次從對抗命運而活的女人轉變成為一個消極接受命運的女人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次由希望從婚姻中得到救贖到失望的轉變,而且也是瑪麗在意識上的覺醒和成熟的標志。從此,瑪麗更加被動地接受命運給她無望生活帶來的一切,直到遇見摩西。
(三)逃避對摩西的愛
雖然瑪麗生活在非洲,但是她仍無法逃離白人社會。她有頭腦,有才能,她完全可以通過飼養(yǎng)雞來賺錢,這樣便可以改善她與迪克的生活。與迪克相比,瑪麗更懂得種植什么樣的植物和如何經(jīng)營農(nóng)場才能使收入增加。但是社會卻禁止她施展這些才能。她的丈夫迪克正是扮演了這種角色,從瑪麗自己來看,無論迪克做了什么決定,瑪麗都盡可能地不去違背他。因此,她能感覺到在她的意識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壓抑感,這正是她被摩西所吸引的根本原因。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黑人,摩西會讀會寫會說英語,不工作時,摩西喜歡看窗臺上的舊報紙,并針對其提出自己的見解。更重要的是摩西是博愛的,無論瑪麗如何苛責他,他總是低頭不說話。在了解瑪麗在農(nóng)場和婚姻中遭受的不幸后,他更加同情她,陪她說話,送花給她,布置臥房。這使得婚后的瑪麗得到一股生機之水,就像野草一樣鼓動著瑪麗的心?,旣惖囊庾R開始覺醒,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產(chǎn)生了對愛和被愛的強烈渴望。
此外,根據(jù)榮格的理論,不同于無意識,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遺傳影響的?,旣愂窃诔錆M種族歧視的大環(huán)境下長大的。小時候,瑪麗從父親那得到的不僅是童年的不幸,還學到了對待當?shù)厝说牟黄降确绞?,“芝麻綠豆大的官來找他,他都叫他們‘大人;見了身份比他低的土人,他就大聲呵斥”[5]這給瑪麗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所以當她第一次與當?shù)厝私佑|時,她心里充滿恐懼,因為她認為這些人臟亂,可能會對她做一些不好的事。在她的意識里,黑人是低下的動物。然而,瑪麗對摩西的性渴望讓這一意識動搖了,她甚至逃避了這一意識。在進一步接觸后,這種主仆關系逐漸被打破。
三、瑪麗個性化的失敗
榮格認為個性化和整合并非毫無相干的兩個步驟。事實上,他們是在個性化發(fā)展中相互依存,是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共同構成了自我的追求。學會接受無意識對立面是實現(xiàn)完整與統(tǒng)一的第一步。對立面并存在于人們的心理,是人性不可分離的兩部分。正是意識才把這對矛盾斗爭的對立面結合統(tǒng)一在一起的;而不是忽略或拒絕接受。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對立面是無法消滅的,這樣才有可能采取一個積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并且有意識地使之整合統(tǒng)一。然而瑪麗無法正確對待內(nèi)心的對立面,最終使她的個性化失敗。
瑪麗是個被動的女人。盡管她在工作上表現(xiàn)出色,私生活也十分精彩,但是“這種生活仍是被動的,因為它完全依靠別人。她不是那種會主動發(fā)起社交活動的女子,也不是在社交場合中眾人矚目的中心人物,她仍然是個要人家‘帶出去的姑娘”[5]可以說瑪麗是萊辛筆下少有的缺少勇氣面對人生的女主人公。她個性中最突出的特點便是“被動”,而“逃避和退縮”是她的生活方式。繼承她母親“古板的女性主義”是導致她婚姻不幸的主要原因。她從未想過幫助母親來對抗她父親,相反,她選擇了逃避和遺忘。雖然她收入頗豐,“她完全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但是這又違背了她的本性”[5]正是這種被動才導致她從不積極面對她內(nèi)心中真正的自我。
因此,在她30歲時,仍是對自己一無所知。她內(nèi)心空虛,并且從來不愿花時間來想想她自己。實際上,她只是想與過去一刀兩斷,遠離那段一直纏繞她后半生的童年噩夢,所以她不斷把她的生活填滿,盡可能地不去想過去或去計劃將來,因為“她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些什么。她只是模模糊糊地想到,她需要一些更有意義的東西——需要另一種生活,但是這種心情不久就消失了”。[5]有時候她確實感到空虛,快樂之后如影隨形的寂寞,想到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她有些慌亂,似乎身上那一股無形的生命力就此消失了”。但是她又緊接著選擇逃避,“一個人老是感嘆自己的身世,那是病態(tài)的,于是連忙上床熄燈睡覺。”[5]
四、結語
榮格認為在需要時無意識是可轉換成意識的。除非自我意識能對觀點、感覺、記憶等產(chǎn)生反應,否則他也是無法轉變的?,旣惖臒o意識被非人格性和性厭惡所占據(jù),所以就造成了她無意識地本能地去拒絕她生命中需要的東西。然而,這種拒絕卻完全不含有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反映。
根據(jù)榮格的理論,主人公瑪麗一生中都在追求她個性化。一方面,她盡力逃避不幸的童年和痛苦枯燥的婚姻。另一方面,她在對摩西的愛和白人社會的準則之間徘徊矛盾,試圖尋求平衡點。但是,她自身個性上的缺陷和社會環(huán)境讓她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參考文獻:
[1]Beauvoir,Simone De. The Second Sex[M]. Harmondsworth: Penguin,1972:78-85.
[2]Jung, C .G. The Archetype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Press, 1999:25-27.
[3]Jung, C. 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ersonality[M].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Broadway House, 68-74, Carter Lane, E.C. 1940:45-47.
[4][美] C·S·霍爾,V·J·諾德貝.榮格心理學入門[M].馮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45-58.
[5]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Z].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28-33.
[6]李慧.《野草在歌唱》中瑪麗悲劇的榮格心理學分析[D].河北:河北師范法學學院,2009.
[7]張莎,萊辛文學中的悲劇意識—以《野草在歌唱》為例[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