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立敏
摘 要:小學是學習生涯中的起始階段,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學生家長,抑或是教師都應該對此有清晰的認知,并且將其重視起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認知培養(yǎng)也因這一階段的特殊性而變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語言認知培養(yǎng),而在這一培養(yǎng)過程中,朗讀教學無疑是最為有效和最為基礎的培養(yǎng)方法。朗讀教學是一種靈活性很強,且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方法。而它特有的互動性也在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朗讀教學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結合是眾望所歸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集中精力;加深記憶;直觀感受;培養(yǎng)興趣
朗讀教學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是說重中之重,必須要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時刻注意的部分,但確實是不可或缺的那個部分。朗讀教學的意義在于,它真正結合了漢字的書面結構與漢字本身的發(fā)音和韻調,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字有更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在學習閱讀中語感的形成也需要借助朗讀教學的培養(yǎng)。學生如果缺乏語感,那么必然會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相應的缺乏一定的感悟,所以,教師要注重將朗讀教學和語文課堂結合起來。
一、集中課堂精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所以學生對事物很容易產生興趣。但遺憾的是,在產生了興趣的同時,他們又很難對事物保持長久的興趣。也就是說,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很難集中注意力和精力的,這樣的話,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就經常出現(xiàn)對學習內容產生倦怠和排斥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幫助學生解決在這一方面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在閱讀這件事上,學生經常會因為文章的長度在接受程度之上,文章的難度在能力范圍之外而對文章產生排斥和倦怠,所謂的精力分散和喪失。教師就應該采用朗讀教學這一方式讓學生集中在閱讀這一件事上,而達到集中精力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朗讀教學。這一篇文章用了很大的篇章對圓明園昔日的繁榮進行了描寫和塑造。篇幅一旦過長,學生就會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產生倦怠,進而干擾自身對知識內容的吸納和提取。教師就要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是很難分散精力的,因為一旦他的視覺、聽覺以及自身的發(fā)聲系統(tǒng)都被調動起來,他的精力也就集中起來了。這樣,學生就不容易對課文產生疲倦,也就更容易對文章進行學習。
二、加深文章記憶
學生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階段,比較容易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課文,不管教師強調了多少遍,離開課堂,就不會對所學課文保有深刻的記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朗讀式教學是很多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會采用的方法。尤其是一些需要背誦的課文,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就會意識到詞句之間的節(jié)奏以及詞句的韻律,尤其是在反復多次的朗讀下,學生就會在腦內對詞句的連結形成一定程度的記憶。教師對課文進行朗讀,調動學生的聽覺,也會使學生對文章的記憶更深刻。
例如,在教授《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的時候,學生會因為對文言文的把握程度不夠,而對詩句的記憶存在困難。所以,教師應該在課程教學中合理應用朗讀式教學。教師應該在授課之前,就對詩句進行聲情并茂的誦讀。這樣在給學生提供朗讀方式的借鑒的同時,也讓學生對詩句中詞句的韻律、節(jié)奏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另外,教師的朗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覺系統(tǒng),學生會對詩句的記憶更深刻。
三、直觀感受主旨
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一般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學生通過對文章詞句組合的了解來明確文章所敘述的事件或描述的人和事物,第二個層面,是學生在了解了事件與人物和事物情況的同時,對作者敘述事件的目的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一個更高意義上的理解。第一層面,學生相對比較容易把握,但對第二層面,很多學生都表示為難。所以,教師需要采取朗讀式教學去解決學生這一問題。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很容易抓住作者所敘述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而一旦把握了這一點,離直觀感受主旨就不遠了,只要精讀、細讀,學生培養(yǎng)出一定的語感就更容易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例如,在進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要把握文章的特性,進而考慮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一篇文章最為鮮明的一個特征就是,文章中出現(xiàn)的三個主人公都有大量的語言輸出,且?guī)в袠O為鮮明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說要想對文章進行深刻理解,學生就必須學會通過朗讀的方式來對語言進行沉浸式的理解。教師一旦意識到這一點,就需要引導學生去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感情,而且學生可以在對不同人物的對話中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與情感,這對直觀感受主旨是最好的方式。
四、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因為他們這一階段對學習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會決定了他們以后一生的發(fā)展。針對語文教學更是如此,本身語文作為學生的母語,就喪失了一定的神秘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難免有些陳詞濫調,很容易影響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教學方式,而通過朗讀教學這種措施,學生可以在朗讀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整個文章所傳遞出來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夠沉浸到整篇文章中,從而提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授《父愛之舟》時,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所面臨的父親這一形象,往往都是沉默寡言,這似乎也是中國傳統(tǒng)式的父愛表達方式。那么這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先朗讀這篇課文,并且能夠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與父親的相處方式,聯(lián)系本篇文章,談談自己的感受和一些思考。教師并不一定要求學生,寫出一篇多么優(yōu)美感人的作文,只是要求他們能夠發(fā)現(xiàn)自身的思維,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自己與父親的相處,并且結合本篇文章,就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做簡單的總結。通過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訓練,相信更能加強語文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習一直都是所有學習階段中的基礎,而小學語文的學習更是值得重視的。朗讀式教學是一個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只要對其進行充分且有效的利用,就能夠發(fā)揮出很大的作用。無論是集中學生的精力,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是直觀感受主旨,朗讀式教學都可以做到。所以,朗讀式教學和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結合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祖琴.小學語文課堂表演性朗讀的運用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7(08).
(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