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陳霞老師執(zhí)教的《紅樓春趣》為例,論述讓學生喜歡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理解內(nèi)容的方法,從人物言行、個性、民俗描寫體會寫法之妙,了解文化名人對紅樓評價之高,使學生能體驗閱讀古典名篇的樂趣。
【關鍵詞】古典名篇 課例分析 閱讀方法 鑰匙 《紅樓春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049-03
我國四大古典白話小說是古代敘事文學巔峰之作。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有古典名篇單元“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jīng)艱難,惜紅樓夢斷”。學生閱讀古典名篇時,因?qū)Ρ尘昂腿宋锪私獠蛔悖x到晦澀的語言完全跳不過去,對內(nèi)容之趣、寫法之妙、評價之高認識不到位,絲毫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如何推動古典名篇教學?作為崇左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小學語文教研員,筆者前往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二小學調(diào)研,聽了陳霞老師上的一堂成功的教學研討課《紅樓春趣》(選自《紅樓夢》第70回,題目編者所加)。研討課的成功在于,陳老師嘗試使用打開學生“悅”讀古典名篇之門的三把鑰匙,使學生閱讀的一系列困惑得以較好解除。
教學上,“鑰匙”是學習的方式方法,“鎖”是學生學習的各種困惑。學習因為有困惑、不懂,閱讀不能順利推進,導致學生體驗不到閱讀的樂趣。下面,筆者以陳霞老師執(zhí)教的《紅樓春趣》為例,詳細論述其指導學生閱讀的方式方法。
一、第一把鑰匙:掌握理解內(nèi)容的方法
理解小說的內(nèi)容,就得理解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節(jié)是小說的骨架,環(huán)境是小說的依托。由于五年級學生初始接觸古典小說,因而需要教師做到:一是掃清學生學習古典名篇晦澀字詞的障礙;二是滲透古典小說的章回知識;三是引導學生結(jié)合已有的敘事性作品的閱讀經(jīng)驗來閱讀古典小說,把握小說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這三者應成為學生理解古典名篇內(nèi)容的一個導向。陳霞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明顯滲透了這一導向:疏通晦澀字詞,厘清人物關系,厘清情節(jié)脈絡,認清背景環(huán)境。陳霞老師的教學設計,很好地交給學生“悅”讀的第一把鑰匙——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方法。
(一)對晦澀字詞,通過猜讀跳讀或借形旁推斷字詞意義
相對于現(xiàn)代白話文語言淺顯直白,古典白話小說個別言語晦澀難懂,給學生閱讀帶來障礙。例如,第二自然段,大伙兒拿風箏的描寫用了“捆剪子股”“撥起籰子”“院外敞地下”,最后一個自然段,黛玉放風箏情景中用了“鉸”“豁喇喇”等詞語,學生都很陌生,較難理解。教學時,陳霞老師用了幾個“招數(shù)”,引導學生掃清了閱讀障礙:一是猜讀。對于“捆剪子股”和“籰子”,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猜想“籰子”的詞義(放風箏工具,就猜測理解為繞絲、線的工具)和“捆剪子股”的詞義(把小木棍捆成剪刀形的)。二是借形旁推斷字詞意義?!盎l”和“鉸”兩字的形旁是“竹字旁”“金字旁”,詞義與竹子和金屬有關。(“籰”竹子做成的纏線的工具;“鉸”用剪子剪)。三是引導學生結(jié)合放風箏的生活經(jīng)歷了解詞義。伴隨著風起,放出去的風箏隨風而去發(fā)出的聲音“豁喇喇”,認識這一模擬聲音的象聲詞。陳霞老師這樣處理晦澀字詞的教學,既幫助學生掃清了閱讀障礙,又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
(二)抓敘述順序,厘清情節(jié)脈絡
葉圣陶說:“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的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薄澳軌蛞龑W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好的語文老師?!标愊祭蠋熒朴谧プ∥谋舅悸芬龑W生學習。課前,讓學生通讀全文,而后以“風箏”為線索,完成“預習卡一”的任務——厘清脈絡。課中,陳霞老師提示關鍵內(nèi)容要點,并抓住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逐一對答來厘清脈絡:
師:這個故事開始是寫寶玉和姑娘們在大觀園里——
生:撿風箏。
師:因為放風箏有放晦氣之說,所以大家趕緊七手八腳地跑回去——
生:拿風箏。
師:來到大觀園——
生:放風箏。
師:大家看著放飛了的風箏,感受到春天里的樂趣,這就是《紅樓春趣》的故事脈絡:撿風箏—拿風箏—放風箏。
文章思路清晰了,全篇內(nèi)容也就清楚了。從研討課上可以看出陳霞老師不僅對思路重要性的認識非常到位,而且指導方法也很得當。這樣的思路引導,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對全文內(nèi)容有初步的整體感知,為下文的各部分學習(撿風箏、拿風箏、放風箏)做好了鋪墊,幫助學生打好了小說三要素之“情節(jié)”要素的學習基礎。
(三)以思維導圖,厘清人物關系
《紅樓春趣》中涉及的人物眾多,如果學生不能了解人物之間的基本關系,既不容易理解文本內(nèi)容,又不能很好把握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對此,陳霞老師是這樣使用思維導圖的:課前,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制作思維導圖,完成“預習卡二”的學習任務——厘清人物關系;課中,讓學生呈現(xiàn)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說出人物關系(期間陳霞老師進行點撥,眾人物中,寶玉處于中心,突出了寶玉在大觀園中的特殊地位,為學生下文分析寶玉的言行、個性做好了準備)。由于陳霞老師恰當使用思維導圖(見下圖),很自然地發(fā)散了學生思維,為學生打好了小說三要素之“人物”要素的學習基礎。
(四)以背景鋪墊,認清人物所處環(huán)境
學生在預習時,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基本上厘清“預習卡二”出現(xiàn)的十個人物,以及這些人物與寶玉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基礎上,陳霞老師很自然地通過主人公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把話題一轉(zhuǎn),指向了寶玉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其在大觀園中的重要地位,自然引出了小說中賈府所處的社會地位與封建時代背景環(huán)境。這些背景交代,為典型人物賈寶玉提供了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為理解其個性特征提供了環(huán)境支撐,同時也為學生打好了學習小說三要素之“環(huán)境”要素的基礎。
二、第二把鑰匙:從人物言行、個性、民俗描寫體會寫法之妙
文本的美在于高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紅樓春趣》選自《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詞》,題目是編者所加?!都t樓春趣》寫法可謂“妙”,人物言行、個性、民俗描寫妙趣橫生。陳霞老師如何緊抓寫法之妙,引導學生品悟紅樓春趣?
(一)“摔風箏”之趣:寶玉鮮活個性流露
關于寶玉拿“美人兒”風箏飛不起的片段描寫,陳霞老師是這樣進行課堂引導的——
師:課文哪些地方體現(xiàn)“趣”?大家去找一找、劃一劃“熱鬧”的場景和“歡樂”的人物吧!
師:請大家一邊讀玩樂的場景段落,一邊思考,寶玉給你留下什么印象?請做批注。(學生默讀、思考、批注)
師:寶二爺拿的“美人兒”飛不起,自己急得直冒汗,眾人還嘲笑他。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寶二爺如何面對?(出示句子: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著風箏說道:“要不是個美人兒,我一頓腳跺個稀爛!”)
師:哎呀呀,我們的二爺生氣了。你從哪里看出他生氣了?
生:從他的動作“摔、指”。
師:是呀,一個大男人,連個風箏都放不起來,這讓他情何以堪啊,于是他便——
生(接讀):恨的摔在地上……
師:來,二爺,拿著你的美人風箏,“摔”“指”“說”——(暗示學生表演動作)
(生一邊拿風箏摔,一邊讀句子)
師:寶二爺,你怎么一點兒都不氣惱呢?誰再來試試?
(另一名學生扮演)
師:從這一“摔”、一“指”、一“說”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寶玉?
生:生氣(脾氣暴躁)、孩子氣。
師:你覺得寶玉的這些動作、語言有趣嗎?為什么?
生:像孩子一樣發(fā)脾氣摔東西,太可愛了。
師:是呀,現(xiàn)在的寶玉在大家眼中,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摔”風箏這事有趣,“指”風箏說話也有趣,這些趣事、趣言(板書:趣事、趣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般天真可愛、率直純真的寶玉(出示:率直純真),就像我們班的男孩子們這樣。來,寶玉們,讀——
師:真是一個可愛又有趣的人啊。(板書:“趣人”)
陳霞老師從“熱鬧”的場景和“歡樂”的人物,引出典型人物“賈寶玉”;聚焦寶玉拿的“美人兒”風箏飛不起、自己的著急、眾人的嘲笑、寶玉怎么做,引領學生尋找描寫寶玉言行的句子,而后創(chuàng)設情境,抓動詞描寫“摔、指、說”,語言描寫“要不是個美人兒,我一頓腳跺個稀爛”,讓學生在個人讀、表演讀、齊讀中,感受其脾氣暴躁、率直純真等鮮活的個性特征,體會作者曹雪芹把平常小事寫成“趣事”、把隨性而來的言語寫成了“趣言”的功力。
(二)“猜風箏”之趣:眾小姐公子命運隱喻
對“猜風箏”的描寫,陳霞老師采用了“影文結(jié)合”的教學法。在課堂上,陳霞老師先讓學生品讀文本,而后讓學生觀看《紅樓夢》“放風箏”的幾分鐘視頻片段。陳霞老師巧妙設計“看風箏,猜人物”游戲教學環(huán)節(jié)。“你們想過沒有?寶釵為什么放的是那么細致的一連串七個大雁?為什么寶琴拿的是大蝙蝠?為何大螃蟹風箏偏偏給了三爺賈環(huán)?難道是作者曹雪芹隨手一筆寫上去嗎?還是此處暗藏了什么玄機?”
陳霞老師相機對這些人物的個性和命運進行陳述:寶玉的風箏是“美人兒”,總放不起來。預示著寶玉在女孩子問題上,總是“拿不起,放不下”。寶釵的七個大雁風箏,雁在古文化語境中,代表忠誠,從一而終;雁群飛翔遷徙時,非常有序,又象征著謹守禮教秩序。曹雪芹把象征禮教且忠誠的雁給了寶釵,暗示她在出嫁后,謹守禮教,守寡到老的結(jié)局;且“七雁”即是“棄雁”,寶釵因此成了“棄婦”。寶琴的大蝙蝠,意味著寶琴是個有福之人,因為寶琴才思敏捷、命運很好,賈母喜歡,還逼著王夫人認她做了干女兒,且寶琴還跟梅翰林之子訂了婚約(中國古代習俗“蝠”通“?!保?。三爺賈環(huán)的大螃蟹風箏,暗示了在眾人的眼中,他“委瑣,舉止荒疏”,是一個不辨是非曲直的壞小子,在賈府中橫沖直撞,就像那橫行的螃蟹一樣。陳霞老師通過分析眾小姐、公子放的風箏不同,命運不同,使學生感受到曹雪芹對人生命運洞察的深刻。其重要目的,還在于激發(fā)學生在課后閱讀《紅樓夢》其他章回,甚至閱讀全書。
(三)“放風箏”之趣:認識放晦氣民俗現(xiàn)象
放風箏不僅是一種游藝活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還是民俗活動(放風箏意為放走病毒和晦氣)。在放風箏的時候,人們會將自己病癥都寫在風箏上,待風箏借助風勢飛到高空時,就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走,表示所有的疾病、晦氣遠走高飛。這種習俗,在民間又叫“放斷鷂”“放晦氣”。
《紅樓夢》的林黛玉是體弱多病的形象,民俗放風箏對其有別樣的意義。在《紅樓春趣》有不少筆墨寫她放風箏:“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放晦氣?!薄镑煊褚婏L力緊了,過去將籰子一松,只聽見‘豁喇喇一陣響,登時線盡,風箏隨風去了。”陳霞老師敏銳地抓住黛玉要放風箏的言語描寫和放風箏的細節(jié)描寫,尤其是放大放風箏的細節(jié)描寫“將籰子一松”“只聽見‘豁喇喇一陣響”“登時線盡”“風箏隨風去了”,讓學生一方面更好地認識主人公林黛玉,一方面更好地理解放風箏放晦氣的民俗。從中,學生既了解到民俗之趣,又感受到作家曹雪芹對民間生活、民俗文化的熟悉。
三、第三把鑰匙:了解文化名人對紅樓評價之高
《紅樓夢》描盡了宦海浮沉、人生百態(tài),以及紅樓女子的生命悲歌,因其出色的藝術(shù)成就和豐富深刻的思想底蘊,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巔峰之作、世界文化之瑰寶。如何引導學生認識這一絕世名篇?陳霞老師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以名家創(chuàng)作與評論,烘托《紅樓夢》價值所在。具體分兩步走:鏈接閱讀林庚先生《風箏》、魯迅和周汝昌先生的評價。
(一)對比閱讀林庚《風箏》,涵養(yǎng)欣賞評價能力
分析完《紅樓春趣》后,陳霞老師巧用林庚的《風箏》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一是對同類主題“放風箏”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了解古代人與現(xiàn)代人放風箏的閑適和快樂;二是通過對比分析,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與評價的能力。盡管兩文均寫放風箏的樂趣,《紅樓春趣》不言樂,卻處處見樂:拿風箏之樂、撿風箏之樂、摔風箏之樂、放風箏之樂。這些樂,更多的是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等個性化言語、動作描寫流露出來,使得文章的內(nèi)容更豐富、更具體、更生動,也更有趣。
(二)魯迅和周汝昌先生等文化名人評價
在鏈接閱讀林庚的《風箏》后,陳霞老師又鏈接作者曹雪芹十年磨一劍、嘔心瀝血著紅樓的資料,然后引出魯迅先生對《紅樓夢》的評價:“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紅學泰斗周汝昌對《紅樓夢》的評價:“所涵蘊的民族文化的質(zhì)素特別濃郁深至?!薄啊都t樓夢》形式體裁是一部中國傳統(tǒng)章回小說,而內(nèi)容實質(zhì)則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綜合體和集大成?!标愊祭蠋熗怀鰪娬{(diào)了《紅樓夢》獨特的魅力,引發(fā)學生課后走進《紅樓夢》。只有開卷細讀,方能慢慢品味“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從而走進曹雪芹營造的藝術(shù)世界里。
在《紅樓春趣》教學中,陳霞老師的“三把鑰匙”(理解內(nèi)容的方法;從人物言行、個性、民俗描寫體會寫法之“妙”;了解文化名人對紅樓評價之高)有效地解開了學生閱讀障礙的“鎖”,有效提高了學生課外獨立“悅”讀古典名篇的興趣和能力。
【參考文獻】
[1]衛(wèi)燦金.葉圣陶的語文思維教育觀[J].課程·教程·教法,2002(2)
[2]周汝昌.《紅樓夢》和中華文化.[J].晉陽學刊,2011(7)
[3]周汝昌.曹雪芹: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J].黨建,2014(7)
[4]王波羽.小學古典小說教學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20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立項課題“崇左市小學語文教學名師課例研究”(課題編號:msyjjzx2019A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四。
作者簡介:黃昌志(1975— ),廣西寧明人,崇左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小學語文教研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教師培訓。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