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捷
【摘 要】學習活動涉及明言知識和默會知識。能夠運用但說不出來的知識可稱之為默會知識。而以書面文字、地圖或數(shù)學公式表示的知識被稱為明言知識。明言知識是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而默會知識是明言知識不可或缺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學習;明言知識;默會知識;人工智能;古人智慧
【中圖分類號】G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1)02、03-006-03
“學習”令人捉摸不透
一直以來,教育工作者們都在嘗試著尋找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以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學習,這也是教育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涿兰~斯曾在其《大教學論》中聲稱發(fā)現(xiàn)了一種“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教學理論。教育學一直致力于一種明確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傳授清晰明了的知識,以便學生可以有效地學習知識。
盡管教育學家們一再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改進教材,提出各種學習的方法,但“學習”這件事兒似乎總是令人琢磨不透,學習的效果總是低于我們的期望。我們教師,也可能是所有的人,都被一種驚人的錯覺牢牢地控制著。我們以為能夠把經(jīng)過長期體驗和熟悉的東西,在腦子里形成它的圖像、結(jié)構(gòu)以及運轉(zhuǎn)方式,然后轉(zhuǎn)化為語言,就能夠把它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腦子里。但這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所以說,學習的問題遠遠比教育學整個學科和教師們所想的更加復雜。
默會知識的啟發(fā)及其重要性
對于以上問題,英國哲學家波蘭尼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的默會知識理論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啟發(fā)。波蘭尼認為,以書面文字、地圖或數(shù)學公式表示的知識可以稱之為明言知識。另外一種能夠運用但說不出來的知識可稱之為默會知識。明言知識只不過是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而默會知識則是明言知識不可或缺的基礎(chǔ)。
例如,當迎面走來一群人的時候,你會從人群中一眼認出你的老同學,而其他人你完全不認識。如果其他人問你是怎么認出你的老同學的,你很可能無法回答為什么。但是你確實能把他認出來,因為你掌握了很多關(guān)于你同學的信息,這些信息當時你是說不出來的,這就是所說的默會知識。
波蘭尼認為,人類所謂客觀、明確的知識都是建立在相關(guān)的默會知識基礎(chǔ)之上的,沒有默會知識我們是無法真正理解那些明言知識的。而且,無論是教學還是學習,或是科學知識的探索,默會知識的重要性都大于明言知識。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理論對于近代科學提出了“疑問”。比如,我們所認為的百分之百的客觀知識“1+1=2”,實際上它的背后隱藏著更多的知識,沒有這些知識就無法理解明言知識。這就是波蘭尼的觀點,他也從科學上對這個觀點提出了很多證明。以學習游泳為例,對于一個會游泳的人來說,當你教他正確的動作要領(lǐng)時,他會游得更好,甚至成為世界冠軍;而對于一個完全不會游泳的人來說,除了你能用語言所講解出來的理論知識,還要親自到水中做示范,學習者通過語言提示和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真正地學會游泳。
人類在認識自然方面,其實知道的東西很多,但是能說出來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這是波蘭尼默會知識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
學習的默會維度
學習活動涉及明言知識和默會知識。通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我們總是要將知識提煉得非常有條理,文字表達得非常準確,我們認為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會知識,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們通常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注重做大量的習題,因為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傾向于明言知識的傳授和考核。但由于我們忽視了默會知識的存在和意義,所以學習的效果總是難以讓人滿意。
要想有效地教授一項技術(shù),關(guān)鍵是要用精確的語言向練習者描述技能的組成要素、技能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如何施展技能的具體過程,而示范能直觀明了地展現(xiàn)上述的所有方面。所以,通過默會知識理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對學習活動的理解應該加深一個層次,即要理解學習活動,必須認識學習的默會維度。
古人智慧與默會知識
其實中國古人對學習活動也早有與默會知識相關(guān)的論述,只是我們以前不知道默會知識的概念,也不會去分析為什么。比如,古人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就是說有些東西只能去揣摩體會,無法用言語去表達。這里的“言傳”意味著明言知識,而“意會”則涉及默會知識。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能夠明言的知識是有限的,更深入的內(nèi)容需要意會,是語言無法企及的。而需要意會的內(nèi)容則是更重要的。但如何去“意會”,這個過程是一個黑箱,不可解釋,不可說明,所以顯得有些神秘。
再如,古人說“言傳身教”“心傳口授”,所謂言傳,就是講述明言知識,所謂身教,就是通過示范傳授不可明言的知識。從“身教”中學習,所學的就是默會的知識。言傳與身教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僅僅依賴“言傳”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言傳身教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們古人學習的智慧。
古人還有一種說法,“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傅能夠教給你的,主要是明言知識,但學習了明言知識,只是初步的學習。修行意味著在默會的層面上吸收消化所學習的明言知識,即掌握知識的程度、運用知識的程度和解決問題的程度,這是需要個人努力的。所以說,修行在個人。個人修行主要靠著師傅的示范,自己的體會,在默會的層面上掌握所學的知識。同樣以學習游泳為例,不同的孩子跟著同一位老師學習游泳,他們的學習速度和效果都會不同,這就是個人修行的差異。
又比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里的“十年書”顯然是指明言的知識,而“一席話”顯然不是指明言的知識,不是指書中之言。這里的“一席話”主要是“點撥”,是“意會”式的交流。那么,這種交流為腹中萬卷灌注了生命,使聽者真正理解了所學的知識。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的意思是,紙上的知識是明言知識,學得再多也是不夠的,而“躬行”就需要默會的知識。知識必須在默會的層面上掌握了,才是真正地掌握。
古人智慧與默會知識的啟示
無論是波蘭尼的默會知識理論,還是中國古人的智慧,我們從中都會發(fā)現(xiàn)以下幾項重要信息。
第一,人類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學校和教育者無法完全控制的過程。我們能控制的只是一部分,特別是默會知識的學習是難以明言的,但其意義很重要。對于明言的知識,我們或許可以基本控制,我們可以把教材編寫得非常準確,但這也只限于明言知識,對于其背后和底層更重要的知識,我們還是無法控制,只能“修行在個人”“言傳身教”了。
第二,明言知識是有局限的,它只是知識的一部分。我們往往對明言知識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期待也非常高。我們希望把教材中的知識和教師能夠用語言表達的知識都教給學生,然而我們對明言知識的局限性認識不夠,片面強調(diào)明言知識的學習,則不利于知識的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還會有誤導性。比如,我們所說的“應試教育”,我認為應試教育就是完全以明言知識為對象的學習,因為考試考的是明言知識,教師教的也是明言知識,整個過程都是基于明言知識層面的學習。這也將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極大的誤導和危害。
第三,無論對于任何知識,只有從默會的層次上掌握了知識,才是真正地學會了知識。我們對學生通常會有如“學得很扎實”“真正地理解了”“開竅了”“悟性很高”等描述,實際上講的是學生不僅學會了教材上呈現(xiàn)的知識和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而且對這些明言知識背后的默會層面的知識也已經(jīng)掌握了,并且能夠運用自如。所以,默會知識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掌握知識必須從明言知識過渡到默會知識,這樣才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識。
第四,默會知識的傳承和學習,通常采用“人傳人”的方式進行。如果教師僅僅把明言知識作為教學內(nèi)容來看待,我們只需要照本宣科地念一遍甚至更多遍就可以了。但是這只是停留在明言知識層面的學習,還不足以讓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真正的知識學習,特別是默會知識的學習,必須是“人傳人”,即教師傳授給學生。默會的知識往往是身體化的、具身化的,僅用語言來描述是無法表達清楚的,沒有人際的交往也是難以傳承的,這就需要親身示范,沒有“身教”的“言傳”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第五,默會知識的學習永遠具有“場景性”和“即時性”特點?!叭藗魅恕笔窃谝欢ǖ膱鼍跋掳l(fā)生的,很難標準化,是一種即時生成的活動。人與人的交流、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是在一個共同體中的,他們在觀察的過程中會學到很多東西。如果用語言對其進行提煉,那么就失去了默會知識本身傳授的基礎(chǔ)了,這也是一個矛盾的狀況。
一直以來,我們都樂觀地相信,我們有一天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完美的學習方法,讓所有人都學會我們認為他應該學會的東西。這種想法是否過于樂觀呢?我們一直認為,學習是一個完全可以控制的過程,但是默會知識理論告訴我們,學習并非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所以,面對當今的人工智能環(huán)境,依靠人工智能,我們可以教給學生技術(shù),教給他們學習方法,但是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傳人”,能否將默會知識真正地挖掘出來、整理出來,這也是我們未來需要共同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作者系北京大學博雅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