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物之神》是當代印度極受關(guān)注的本土作家,也是首位獲得英國布克圖書獎的女性作家——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的第一部作品。阿蘭達蒂·洛伊在《微物之神》中用細膩的寫作手法描繪了印度小鎮(zhèn)中一個家族三代人所經(jīng)歷的故事,向人們展現(xiàn)出印度本土居民真實的生存狀況,包括印度女性具體的生存困境。作品中對女性角色的刻畫更是體現(xiàn)了阿蘭達蒂·洛伊對印度傳統(tǒng)男權(quán)社會秩序的批判。文章將從女性身份認同的角度,分析《微物之神》中典型的女性形象,關(guān)注印度社會對女性身份認同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微物之神》 女性形象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源于主體對于自身所處環(huán)境與自我定位的認識。隨著“自我意識”概念對世界文化的滲入,人們開始自我解構(gòu),重塑對主體的建構(gòu)與認同。近年來,印度的婦女解放運動愈演愈烈,印度長久以來社會性別概念的建構(gòu)與重組與印度女性主體身份認同有著緊密聯(lián)系。印度本土作家阿蘭達蒂·洛伊的處女作《微物之神》講述了20世紀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小地方阿耶門連里居住的一個婆羅門家族的故事,塑造了家族三代身份認同各異的女性角色,她們在印度出生與成長,甚至直到死亡,印度社會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們的大半生,也導(dǎo)致了她們的生存困境。因此,文章將對《微物之神》中典型女性形象進行分析,探討洛伊作品中女性生存困境的不同表現(xiàn)和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接受命運的同化
《文學(xué)文化理論關(guān)鍵詞》(Critical Keyword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中的“identity”詞條指出:“ 身份認同是從來不可能靠自己完成的,它總是以依靠于它不是什么來得到確認的?!币簿褪钦f,人們對身份的確認總是需要一個“他者”的存在,通過自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來認同自身。印度作為一個男女極其不平等的國度,傳統(tǒng)男權(quán)社會總是讓女性產(chǎn)生依附于他人而生存的觀念。知名的女權(quán)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就曾指出:女性傾向于把男人,例如父親、丈夫和兒子,作為本身獨一的生存手段和生存理由。對于這類女性的處境,她們將不得不忍受來自男性群體帶來的各種侮辱,傾盡一生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命運,甚至被身邊環(huán)境同化成維護男權(quán)的形象。
《微物之神》中的瑪瑪奇和寶寶克加瑪是兩個典型的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女性形象。在瑪瑪奇的家庭生活中,她的丈夫帕帕奇總是以暴力虐待她,無論是身體上的毆打,還是精神上的侮辱,瑪瑪奇作為受害者卻從不反抗。當瑪瑪奇的果菜場被他人稱贊,甚至開始學(xué)小提琴,這些都證明了瑪瑪奇?zhèn)€人能力的卓越。但是瑪瑪奇依舊受丈夫所支配,帕帕奇每天的毆打,甚至折斷她的琴弓都是一種對自身權(quán)威的證明,盡管她通過堅持拉小提琴,甚至頑強地堅持腌制果菜的方式間接地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不難理解瑪瑪奇選擇了一再忍讓,由于習(xí)慣于被控制和對男性的依賴,而始終臣服于帕帕奇的男性權(quán)威之下。所以當帕帕奇去世后,瑪瑪奇也并沒有因為他暴虐的所作所為而不悲傷,因為對她來說,自己失去了一直以來的“生存理由”。更為典型的是,在帕帕奇死后,瑪瑪奇的自我身份認同從帕帕奇的“妻子”轉(zhuǎn)變成了恰克的“母親”,她開始將自我價值依附于兒子,她將兒子視為生活的希望與曙光,為他驕傲,為他自豪,甚至對兒子恰克產(chǎn)生了過度親密的亂倫情感?,敩斊婕刀逝c恰克發(fā)生性關(guān)系的女工,將她們視為“妓女”以平衡自己對兒子的感情,更是激烈否認恰克對兒媳瑪格麗特的愛情。這般畸形的母愛是瑪瑪奇不進行自我認識而獲得身份的后果,她失去了身為母親的尊嚴,因此她也不可避免遭受到兒子權(quán)力下的侮辱。
寶寶克加瑪是與瑪瑪奇同一時代的女性,與歸屬于家庭的瑪瑪奇不同,寶寶克加瑪并沒有參與印度傳統(tǒng)家庭的構(gòu)建。從歷史的角度看,寶寶克加瑪絕對是當時受到良好教育并且覺醒了自我意識的小部分女性之一。她迷戀慕立岡神父,勇敢追愛,甚至違抗父親成為一位羅馬天主教徒,加入修道院渴望得到與慕立岡神父平等相處的機會,這對于印度傳統(tǒng)的愛戀、家族以及宗教文化來說,都是一次不簡單的突破。但是在這背后,是寶寶克加瑪對神父無休止的“愛情”幻想,她大膽打破社會規(guī)范的動力源于愛情的啟蒙,卻僅僅停留在對男人的依戀上。即使在寶寶克加瑪?shù)母赣H將其送到美國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她也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已然將人生價值綁在了神父身上。即使一開始,寶寶克加瑪看似在追求愛情的自由,但是從更長遠深層的角度來看,她只是像瑪瑪奇一樣,將自己作為一名女性的命運依托給另一名男性,寶寶克加瑪也是接受了印度女性傳統(tǒng)的命運——尋找丈夫,她追愛過程中的身份認同只是希望與一個具體對象組成家庭。因此,寶寶克加瑪也是依附于“他者”來認識自己,她將不存在的愛情視作自己的生存價值,所以她在慕立岡神父死后才覺得自己真正擁有了他,或者說,她才擁有了自己。最終,寶寶克加瑪同化成了一個維護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固執(zhí)老婦人,甚至扮演著下一代女性的壓迫者,厭惡且嫉妒實現(xiàn)愛情自由的其他女性,在維護自尊心的不知不覺中成了保護男權(quán)社會的女性。
二、吶喊無聲的反抗
《微物之神》中的阿慕是個反抗者,她掙扎于社會長期以來為女性身份定好的框架,她拒絕成為一名遵從父命的女兒,或是成為一名嫁給沒有感情的男性為妻子。一開始,阿慕認為禁錮自己的是脾氣暴躁的父親,于是她逃離了那個家庭。后來是嗜酒成性并且自私自利出賣了她的丈夫,然后她選擇離婚。接著高種姓的她愛上了賤民維魯沙,甚至不顧一切拋下母親的身份與他私會。對于阿慕來說,她已經(jīng)沒有可以依靠的精神寄托,因此她與維魯沙在那十三個夜晚,拼盡全力緊緊抓住兩人之間渺小的事物,是渺小的愛,是渺小的感受到的活著,是渺小的回歸本我的短暫。阿慕作為印度女性的反叛者,實現(xiàn)了人格獨立的意識自由,即使最后她自知與維魯沙沒有未來,沒有地方可去,什么也沒有,但是她依舊勇敢地擁抱脆弱而渺小的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情欲。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分析,人們認識主體的思想方式依托于無意識,即主體無法感知被壓抑在內(nèi)心深處的欲望、想法或者恐懼等。弗洛伊德認為人被自己的無意識所主導(dǎo),而這種無意識與主體所處的外在世界有緊密聯(lián)系。阿慕就是無意識在吶喊的反抗者,她被外在世界重重壓迫,渴望掙脫強加于身上的種種束縛。但是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概念,即某種在特定群體成員里代代相傳的經(jīng)驗,說明主體的身份認同受到地區(qū)文化下集體心理的影響。例如被稱為“印度良心”的演員阿米爾·汗曾主持過一檔電視節(jié)目Truth Alone Prevails中就揭露了印度社會長期存在的女性地位低下、大男子主義、性侵強奸、種姓歧視、宗教亂象等問題。而這些隱藏在印度社會矛盾下的“集體無意識”讓印度本土女性實現(xiàn)自我解救的可能性更低。所以即使阿慕以異于常人的行動激烈地控訴這個社會的錯,也只不過是以卵擊石。站在她對面的是整個社會群體的無意識,甚至她也被印度對于階級、宗教、種姓、性別等的無意識所影響著。因為阿慕并沒有意識到不依靠他人、自己解救自己的能動性。她依賴尋找丈夫才得以擺脫父親,她又依附違背世俗的愛情擺脫母親身份的束縛,她脫身而出的是印度傳統(tǒng)女性表面上的既定命運,但是在根本上,阿慕始終未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也未能跨越男權(quán)社會建構(gòu)的價值觀來實現(xiàn)自我認同。
三、微物有限的自由
印度文化中女性的從屬地位使得一直以來印度女性的平權(quán)運動十分艱難?!段⑽镏瘛纷鳛橐徊堪胱詡黧w的小說,阿蘭達蒂·洛伊透過瑞海兒的角色描述了一個女孩眼里真實的印度。這樣的女性敘事視角和女性書寫,溫柔而尖銳地批判了印度關(guān)于種姓、婚戀觀、宗教、資本、權(quán)力以及國家機器方面的野蠻和無理。瑞海兒就是在印度社會種種矛盾中滋生的受創(chuàng)者,由于家庭的冷漠,她看似擁有更多的自由,往更大的世界探索,但是她在前往美國工作與一名愛她的外國人結(jié)婚之后,卻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因為在印度,在她曾經(jīng)的成長環(huán)境里,沒有人告訴她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人生意義,什么是尋找未來的幸福。即使瑞海兒是自由的,但是她在尋求自由中墮落,失去了自我,所以比起阿慕,她更具有悲劇性。
瑞海兒在作品中是小女孩的身份,更能反射印度社會對女性畸形的成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她被成年人忽視,甚至輕視,當瑪格麗特和蘇菲到來后,她更是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受重視。失去父親的她,又接連失去蘇菲、維魯沙和阿慕,直到與雙胞胎哥哥艾斯沙分離,得以支撐她自由生存的精神力量已然全部遭受毀滅,遭受到來自四面八方有形的力量以及無形權(quán)力的打壓。例如警察當著瑞海兒和艾斯沙的面將維魯沙毆打得不成人樣;蘇菲溺亡后恰克瘋了般厭惡阿慕;學(xué)校里被同學(xué)排斥還被校長體罰……瑞海兒的童年成長壓根沒有受到一丁點兒的保護,而且成年人們還把生活悲慘的傷口血淋淋地撕開展示在瑞海兒的眼前。以瑞海兒為代表的印度微物們,印度的弱小者們,印度的無權(quán)者們,都只能是有限的自由。瑞海兒自幼時追求的主體性被印度強權(quán)社會一步步磨滅,因此成年后的她是一個缺少了完整的人,而這也導(dǎo)致了瑞海兒與雙胞胎哥哥艾斯沙通過亂倫感情才得以獲得自我身份價值的結(jié)局。
四、結(jié)語
在印度小說《微物之神》中,阿蘭達蒂·洛伊通過巧妙的敘事手法將生活在阿耶門連的三代人的故事一一揭曉,真實還原了在獨特社會歷史、宗教、文化下印度女性的生存空間。這些在印度土生土長的女性們被層層壓迫束縛著,無法以清醒的視角看見自己抑或扭曲的人文環(huán)境,導(dǎo)致她們在自我認知道路上駛向歧道。這些處在印度社會邊緣的女性們用一生的苦難表達對長期生存環(huán)境的不滿,于是阿蘭達蒂·洛伊將失語的印度女性的苦難歷程書寫下來,使她們的生命意識、對主體身份的尋求和對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得以留存。
參考文獻:
[1] 孟瑞. “身份認同”內(nèi)涵解析及其批評實踐考察[D].浙江大學(xué),2013.
[2] 陳蘭. 論《微物之神》中的女性形象與女性敘事[D].深圳大學(xué),2017.
[3] 馬艷秋.沉潛的印度歷史記憶——論《微物之神》中的女性主義思想[J].語文教學(xué)通訊·D刊(學(xué)術(shù)刊),2016(4).
作 者: 陳泳諭,中國傳媒大學(xué)新聞學(xué)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