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守偉 沈南山
摘要:高三數(shù)學復習,旨在通過“跟蹤”與“互助”,切實使學生學習方向明確化、心態(tài)端正化、意志堅強化、知識網絡化、研判理性化、思維縝密化、推理嚴謹化、書寫規(guī)范化,在“強基”的基礎上實現(xiàn)“提升”。本文從復習主體生本化、復習方式研究化、復習幫扶個性化、復習氛圍和諧化等方面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高三數(shù)學? 復習? 強基? 提升
一、問題提出
高三數(shù)學復習怎樣應對課程改革與適應高考,是一線教師經常探討的熱點論題。日常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設計三輪復習,遵循串講、練習、檢測、評講等復習程序,強化知識目標的鞏固??陀^地說,這種模式是“倉庫式”的知識儲備學習,學生以“被動接受”為主,其本質形式仍是“題海戰(zhàn)術”,即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學生“大容量、高節(jié)奏”地演練高考模擬習題,高難度地去面對帶有濃重原創(chuàng)色彩的高考試題,其結果往往是學生在混沌中“主”而不“動”,在失落中“夢”而不“想”。這不僅違背了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也與當下的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相悖。
二、基本策略
(一)著力研判復習要義
高三數(shù)學復習,從中學數(shù)學課程教學計劃來看,具有周期長、內容繁、要求高等特點,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教學工程,其宗旨是系統(tǒng)性地梳理高中階段數(shù)學知識脈絡,加強內化應用,發(fā)展學生能力。復習的基本任務是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體會蘊含于知識、技能和方法中的數(shù)學思想,進一步發(fā)展思維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復習要義的精準把握需要教師在思想認識、方法措施以及教學行為上精心設計,努力做到謀劃周密、學情深研,資料實用、細節(jié)力顯,重點突出、難點長練,課堂抓實、課外續(xù)延,方法求活、措施突現(xiàn),回歸課本、糾錯從嚴,規(guī)范表述、反思忌簡。
(二)科學安排復習方法
科學安排復習方法,精準落實復習策略,一直是我們一線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根據筆者多年的實踐,遵循“強基、跟蹤、互助、提升”八字方針,能夠有效地指導高三數(shù)學復習。
“強基”,即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鞏固與掌握,最根本的做法是夯實基礎,吃透教材。復習的第一要素是厘清知識緣由,把握知識脈絡。復習過程中深入解析教材的每一知識點及所蘊含的思想方法,使學生努力吸收來自基礎“根部”的營養(yǎng),對教材中的典型例題、習題加以綜合分析與歸納提煉,力求一題多解、多題歸一,并能將每一模塊以及整個高中階段的內容從系統(tǒng)的角度連成線、鋪成面、鑄成體。
“跟蹤”,即“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過程,目的在于針對每一位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適時進行分類跟蹤指導。從某種角度講,“結果”是“過程”的產物,有怎樣的學習過程就會產生與之相匹配的學習結果。在指導學生復習時,強化“跟蹤”的方法,使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點撥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實情同頻共振?!案櫋钡姆椒ㄖ饕腥阂皇羌皶r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如學習的信心、心態(tài)與適應性等;二是復習的方法與節(jié)奏,如復習進度與學生的復習效度是否吻合、方法的針對性等;三是復習效果的反饋,知識點、題型的掌握,特別是對于每一次練習或檢測中出錯的問題,都要細查癥結。在“跟蹤”中,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教師要即時地給予提醒、疏導、點撥、矯正。對于做錯的題目,結合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切實查明癥因,及時在糾錯本中認真訂正,并寫出解后反思。對于一些較好的題目,要盡量在原題的基礎上嘗試進行編題,深入體會并熟練掌握一些通性通法,逐步養(yǎng)成善于聯(lián)想題型、方法和真切糾錯的習慣。通過“跟蹤”,學生復習的“航船”偏離航向時能及時提醒,擱淺時把障礙掃清。教師“跟蹤”應努力做到三個結合:個別輔導與集體評析相結合,知識點深刻化與系統(tǒng)化相結合,本質理解與訓練到位相結合。
“互助”,即生生互助、師生互助。從辯證的角度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相長就是基于對教師知識和能力具有相對性的一種客觀認識,教學過程應是師生相輔相依、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追問自己: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更好?哪些題型還需要滲透?哪些解題方法學生把握得還不到位?哪些知識點學生還存在疑惑?哪些學生學習數(shù)學信心不足、心理有障礙?這樣教師在弄清自己的教學“迷點”后,能夠有針對性地指點學生。學生是教師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教師能隨時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己不斷走向成熟走向完善,繼而促使學生順利走向進步走向成功。
“提升”就是通過“強基”“跟蹤”“互助”等方法,讓學生在對整個高中數(shù)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有較為清晰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實現(xiàn)學習方向明確化、心態(tài)端正化、意志堅強化、知識網絡化、研判理性化、思維縝密化、推理嚴謹化、書寫規(guī)范化。
三、幾點思考
(一)復習主體生本化
“生本教育”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其實質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yōu)橹R的“靈魂與線索”,來創(chuàng)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
高三數(shù)學復習,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支架”。從復習形式到復習內容,從復習方法到復習手段,教師精心“支起”學生復習中討論探究、質疑論爭、反饋交流、跟蹤矯正的內在“架構”,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生動為本。試想,若不以學生為本,“強基”何嘗不是一紙空談?“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基于學生自身真切提高的終極愿景;生生互助、師生互助的落腳點依然是讓學生在寬泛、積極的氛圍中奮然學習,所以無論是“強基”,還是“跟蹤”“互助”,都是讓學生始終置身于學習的最前沿,教師只起到引領、“助燃”、矯正的作用,使學生在牢固掌握知識的“靈魂與線索”時,具有堅強意志、科學判斷、鮮活思維、嚴謹規(guī)范的良好品質。
(二)復習方式研究化
既然是復習,說明內容是已經學過的知識,如果對已學過的知識只是機械或簡單地重復,那就意味著在原地進行“踏步”運動,不可能遷移到更高的知識層次。從高考的角度看,考試的指導思想之一是“實現(xiàn)學生知識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轉化,打破應試教育的頑瘴痼疾,突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考試內容的評價指標是“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qū)分度和適當?shù)碾y度”;考試對數(shù)學能力的要求是“以能力立意命題,以數(shù)學知識為基礎和載體,從測量考生的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新性入手,突出推理論證能力、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考查”。高考試題帶有很強的原創(chuàng)性,要求考生必須具有扎實的基本功、靈活應變的能力和強烈的研究意識,才能從容應對高考對考生“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新性”能力的考量。
基于此,高三數(shù)學復習應定位為“二度認識”甚至“多度認識”,即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研究所學內容。沒有研究的復習,就不可能對學過的知識有深度的理解和應用;沒有研究的復習,就不可能應對高考原創(chuàng)試題的挑戰(zhàn);沒有研究的復習,就不可能適應高考對能力考核的要求;沒有研究的復習,就不可能在高考中有“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引導學生復習時,教師要根據復習內容及學生學情,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創(chuàng)設促使學生學習時進行內在研究的氛圍,使復習不再是簡單重復、浮于表面,而是力透知識、思想、方法的內核,形成在新問題、新背景下從容應對的能力。當然,研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種積淀、一種累積效應。只有讓學生始終抱有研究的心態(tài),時時善用研究的眼光,處處嘗試研究的方法,題題力變研究的角度,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研究意識,逐步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學生在高考中才能真正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三)復習幫扶個性化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安排可能發(fā)生強化的事物以促進學習,強化在面對面的基礎上最為有效?!碧幱诟呷龔土晻r期的學生,來自心理方面的干擾因素較大,如情緒易波動,自我壓力較大,生理成熟引起的一系列變化等,都會對復習產生不利影響;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包括:原來基礎薄弱,方法一時難以奏效,月考后反饋出的諸多問題等,都需要我們教師去幫扶解決。幫扶的最佳方式是單獨交流、面對面處理,這樣就會有很強的針對性。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需要適時面批作業(yè)、單獨點撥疑難、個別疏導思想,做到精準幫扶、聚焦施策。
(四)復習氛圍和諧化
師生關系和諧,課堂教學融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要想師生關系和諧,首先必須使學生與教師對高三復習有共同的期待和共同的訴求,然后形成雙方認可的復習共識,最后教師在此共識的基礎上外化出對學生復習時的要求,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的強加。既然是學生認可的要求,就會內化為自覺性,從而形成師生之間的一種默契。在具體操作上,做到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跟蹤指導、反饋交流、面對面幫扶、針對性矯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在真誠地注視著自己。在復習的路上,有教師的目光跟隨、身心陪伴、風雨同舟、攜手前行,學生就會有發(fā)自內心的踏實感,并化作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郭思樂.國家課程從教師課程形態(tài)劃歸學生課程——生本教育20年之策略[J].人民教育,2018(13):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