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玲
古典小說不僅是初中語文教材中時常出現(xiàn)且重點教學的部分,還是中國文學史上極為珍貴的精神寶藏。雖然其中所傳達的部分思想以及許多字詞用法在今日看來已然過時,但是它們以超越時代的高度思想性、絕妙的文筆開一代之先河,奠定了中國古代小說文學的發(fā)展基礎,于今時今日仍有不絕的教育意義和思想影響。誠然,對于古典小說,初中生由于時代背景知識的不足、古文文言的陌生以及生活閱歷淺等原因,在閱讀和學習時存在一定難度和障礙,因此教師要發(fā)揮導學案的獨特優(yōu)勢,通過縝密而系統(tǒng)的設計來輔助教學過程,力求學生在學習時掌握古典小說課文重點,將之內(nèi)化于心,進而落實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工作。
一、初中語文古典小說在教材中的分布綜述
古典小說集中出現(xiàn)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的第八課《〈世說新語〉二則》和九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選自《世說新語》的《陳太丘與友期行》和《詠雪》兩篇屬于魏晉時代的文言短篇小說,篇幅不長、十分精致,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所接觸到的《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三顧茅廬》《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篇目則選自《水滸傳》《儒林外史》《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明清時代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人物多以群像劇形式出現(xiàn),情節(jié)波瀾壯闊,有著跨越時代的思想性,是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史上登峰造極的名著。由此可見,初中語文教材在選擇閱讀文本方面十分慎重,選取的魏晉和明清之古典小說作品也極具代表性。篇幅有長有短、寫作形式有簡有繁、題材多樣且藝術(shù)形式各有千秋,看似選篇數(shù)量不多但皆是精品佳作,完全能夠滿足初中語文課內(nèi)古典小說閱讀教學的要求。對待這兩部分的教學,初中語文教師要合理設計不同的導學案,以適應不同文本類型的教學要求和學生語文閱讀的需求,進而讓初中語文古典小說的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二、初中語文古典小說教學導學案設計分析
(一)短篇文言小說的導學案設計
短篇文言小說在字詞含義及用法、行文造句的語法等方面都與今天的普通話相去甚遠,因此導學案的設計相對精細,在明確了人物、情節(jié)、主題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文本中的細節(jié)。作為初中短篇古典小說的代表,《陳太丘與友期行》僅百字就將一個故事講述完整,人物性格特質(zhì)十分鮮明,而且論述了守信的道理,對剛進入初中階段學習的學生來說,十分適用。由于本文篇幅簡短,人物關(guān)系簡單,故事自然流暢,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要有側(cè)重點,力求突出重點和難點,把文章中的字句都能細細講解明白,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讓學生細致入微地把握整篇課文。以《陳太丘與友期行》為例設計導學案,我們要重點把握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習目標。①熟讀課文,自主解決不認識的字詞意思和用法。②能夠疏通文意,翻譯原文,對課文中的字詞語法要能熟練掌握。③總結(jié)人物形象特質(zhì),并指出原文是怎樣表現(xiàn)其特點的,交流討論文章的主題思想。④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并在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二是學習重點和難點。熟練朗誦全文,并能自主翻譯課文,理解其中心思想和藝術(shù)手法。學習難點:疏通文意,能夠準確把握每一個字詞的意思和文言句式,并舉一反三。三是隨堂檢測。設計各種類型的題目來檢測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吸收情況,可設置的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翻譯題、課外閱讀題。四是歸納總結(jié)人物形象、課文主題、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二)章回體古典小說的導學案設計
章回體古典小說在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課文中的選篇均是原著文本中最為精彩的章節(jié),無論是人物塑造、故事情節(jié)還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都具有高度的代表性,是初中生語文閱讀階段不可繞過的篇章。由于這類古典小說用詞與現(xiàn)代普通話更為接近,在理解字詞時相比魏晉文人短篇古言小說來說較為容易一些,因此語文教師的導學案設計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以適應其語文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的現(xiàn)實需要。以《三顧茅廬》為例的章回體古典小說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要關(guān)注以下三方面,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閱讀長篇小說文本的能力,使其體會到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一是理解文意,《三國演義》語言為半文半白話,導學案設計要提示學生關(guān)注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二是對其人物形象的總結(jié)、對整體情節(jié)的梳理,關(guān)注問題導學,設計多種問題來引導學生完成對整篇課文的閱讀,如“劉備決定三顧茅廬時,關(guān)羽、張飛作何反應?劉備三顧茅廬時,都做出了哪些行動?劉備和諸葛亮的會談都說了什么?從這段故事中能看出劉備和諸葛亮怎樣的人物特質(zhì)”等,步步深入,注重系統(tǒng)性。三是三國故事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品味中國文學的經(jīng)典,升華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
三、導學案在古典小說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準確定位,引導學生挖掘小說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作為小說的六要素之一,在古典小說教學方面有著絕對的指導作用,小說不能沒有人物形象,要想構(gòu)成人物形象不僅要有外貌的描繪與神態(tài)動作的刻畫,更離不開小說人物的內(nèi)心塑造,包括性格、見識、談吐等,兩方綜合才能使人物形象更為真實、豐滿。受作者創(chuàng)作水平、文本篇幅、語言規(guī)則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同小說在塑造主要人物時所采用的手法各有差異,所表現(xiàn)出的人物形象也是千姿百態(tài)。例如,批注法的使用是通過關(guān)鍵字詞來挖掘人物形象的細節(jié)。《陳太丘與友期行》文本簡短、字字珠璣,學生在遇到不認識或不熟悉的文言字詞時可以直接動手在課本上標注,日常閱讀和朗誦時還可以回顧其中的含義,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以批注的關(guān)鍵字詞來豐富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知和理解。再如,文言短篇小說《詠雪》中作者主要突出了謝道韞的才女形象,圍繞著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的過程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可拓展的地方并不多。在長篇古典小說選篇《劉姥姥逛大觀園》中,伴隨著作者入木三分的筆觸,處于大觀園這個花花世界的劉姥姥形象極為生動,作者不僅借助環(huán)境、其他人物來突出表現(xiàn)劉姥姥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而且這種人物的塑造還使得課文整體更加詼諧有趣,具有意料之外的聯(lián)動作用。
(二)靈活變動,借助信息技術(shù)拓展學生視野
設計導學案時,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文本選擇插入時間和方式,以期給學生留下無窮的觀賞印象。而多媒體的融入大大充實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一定程度上使得導學案的設計更為復雜,但同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關(guān)于影視欣賞部分,教師可以把影視片段分為幾個小節(jié)來播放,與課堂教學過程深度結(jié)合,相互補充。如《智取生辰綱》的教學中,教師把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等七人準備盜取生辰綱的密謀計劃這一段情節(jié)播放給學生看,順勢引導他們猜測接下來的情節(jié):“他們的計劃具體是怎么實施的?到底成功了沒有?下面就讓我們進入閱讀階段,一起看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边@時候去引入課文吊足了學生的胃口,讓他們對這一段故事的來龍去脈能把握更清楚、理解更貫通。導學案中所涉及的影視欣賞不僅可以是課內(nèi)的古典小說選篇,也可以是學生課外拓展的知識,比如《世說新語》中的很多智慧小片段都被改編成了《中華美德故事》等動畫佳作,教師可以借助課堂時間為學生播放,拓寬其知識視界。如若課堂時間較緊張,教師還可以把影視欣賞的任務放到課后來進行,為學生布置較為輕松的家庭作業(yè)。
(三)讀寫結(jié)合,督促學生進行實踐練習
讀寫結(jié)合是初中語文教師在導學案設計時經(jīng)常關(guān)注的模塊,以隨堂寫作的形式為主。如改寫法,學生在理解文意之后自主動手翻譯課文,用現(xiàn)代語言將之改寫為一個新故事,檢驗學生對短篇文言小說中字詞的理解。比如有的學生對影視改編中的某些情節(jié)不認可,那么自己也可以結(jié)合原著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班級同學進行表演。再如《范進中舉》這一故事,學生可以圍繞范進這個人物及其命運進行寫作,查閱課內(nèi)外資料來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作資源,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入。無論是什么類型的讀寫結(jié)合與自由創(chuàng)作,其根本都是為了發(fā)揮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初中語文古典小說的閱讀教學不僅要重視理解輸入,同時還要關(guān)注學生的創(chuàng)作輸出,寫作則是最佳的輸出形式,彌補了導學案設計時常忽視的地方,有效地促成了初中生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此外,教師要做好課后反思工作,反思是初中語文導學案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論之前的古典小說教學情況如何,教師都要做好針對性反思,理清楚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思考是否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教師也不必完全遵循以上模式來撰寫和實施導學案,而是根據(jù)學情作適當調(diào)整,使之系統(tǒng)完善,貼合初中語文古典小說教學的實際情況。
綜上所述,關(guān)于導學案在初中語文古典小說教學中的應用路徑與方法分析可知,古典小說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應緊跟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背景,不斷調(diào)整導學案設計的方式和思路,力求簡潔高效,與整體性語文教學融會貫通。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導學案的設計、編寫和改進方面下足功夫,將之與古典小說的教學有效結(jié)合起來,在課堂上做到應用得法,收放自如。
作者單位 ?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胡川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