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萍
摘?要:眾所周知,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對提升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廣大科學教師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進行探究,發(fā)現探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本文中,本人將以科學探究性學習為切入點,就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探究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03-0122-02
【Abstract】As we all know,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itizens' scientific literacy.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the majority of science teachers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and find that inquiry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In this paper,I will take the scientific inquiry learning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on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of junior students in detail.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Inquiry learning;Inquiry ability;Training strategy
小學科學是科學教育的基礎,是兒童科學啟蒙學科,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任。達爾文曾經說過,學習科學不是教師將現有的科學結論展現給學生們,而是學生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自主地積累事實,發(fā)現規(guī)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提出了科學學習應當以探究為主的口號。在此指導下,廣大教師積極探索引導學生們探究科學的途徑,借助科學探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本人在實施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響應課改號召,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嘗試應用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們回歸生活,發(fā)現科學現象,觀察、分析科學現象,大膽猜測,自主驗證,獲取科學知識。
1.回歸生活,發(fā)現科學現象
科學是來源于生活,且回歸于生活的。簡單地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科學的蹤跡。而且,我們參與社會生活,需要利用科學解決問題。因此,在組織科學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引領學生們回歸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熟悉的科學現象,就此展開觀察和分析,從而解開科學的神秘面紗,對科學規(guī)律進行深入探究,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因為學生是科學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參與主體,為了使他們真正地走進生活,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進行觀察,我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圍繞所要講授的內容,為學生們設計探究任務,借助任務將科學探究的權利還給學生們,使學生們充分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腳踏實地地進行科學探究。
以“植物的葉子”為例,該節(jié)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們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的葉子,統(tǒng)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種類,觀察分析,找出同一種樹葉的特點或不同樹葉的差異。為了完成此教學任務,我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為學生們設計了搜集樹葉的任務。具體地,任務一:回歸生活,在小區(qū)里或回家的路上,撿拾樹葉,清洗干凈。任務二:對自己撿拾的樹葉進行觀察,統(tǒng)計自己撿拾了多少種樹葉,分析這些樹葉有什么特點。任務三:總結樹葉的特點,并說明自己是如何分析這些樹葉的特點的。如此任務的提出,為學生們指出了探究性學習的方向。同時,學生們可以自主地帶著任務,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對樹葉進行探究,積累探究經驗,為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養(yǎng)成科學探究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2.引導觀察,指導學生分析
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施離不開對科學現象的觀察進而分析,可以說,觀察和分析是學生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養(yǎng)成的能力。無論是觀察,還是分析,都是貫穿于科學探究活動始終的。因此,在組織科學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為學生們提供指導,使學生們在自主性的發(fā)揮下,真正地做到心明眼亮。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實施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時候,一般會利用較為形象、簡單的語言為學生們提供觀察和分析指導。
以“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例,該節(jié)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們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分析花從開花到花謝的過程,總結花的基本結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直觀地展現了鳳仙花花開和花謝的過程。直觀的視頻很容易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在學生們觀看視頻的同時,我提出了觀察任務:觀察視頻,你們可以發(fā)現鳳仙花的一生經歷了哪些階段呢?根據所看到鳳仙花的一生,分析它的基本結構。如此任務的提出,為學生們指出了觀察和分析的方向,在自主性的發(fā)揮下,學生們會有針對性地觀察、分析視頻資源,初步建立對鳳仙花一生和結構的認知,為接下來深入地探究鳳仙花的變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3.啟發(fā)激勵,鼓勵學生猜測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會有偉大的發(fā)現。由此可以看出,猜測是科學探究的關鍵因素。在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之所以探究能力發(fā)展不足,是因為教師剝奪了學生猜測的權利,直接將科學結論展現出來。要想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在組織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還要結合科學現象,給予學生啟發(fā),激勵學生們根據所觀察和分析的現象,提出猜測,從而使學生們發(fā)散思維,鍛煉科學思維能力,同時對科學內容產生更為濃厚的探究興趣。為了科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實施過程中激勵學生啟發(fā),我一般會將科學現象展現給學生們,并以小組為形式,鼓勵學生們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測。
以“哪種材料硬”為例,該節(jié)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們利用簡單的測量方式驗證材料的物理性質。在驗證的時候,我為學生們提供了諸多的材料,如木塊、橡皮、海綿等,引導學生們觀察這些材料,并在小組中討論,哪一種材料比較硬,為什么?要如何驗證自己的猜測?受到已有認知的影響,學生們會在小組中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就此,我鼓勵他們合作設計方案,驗證自己的猜測。如此教學的實施,不僅使學生們自主地對科學現象進行了猜測,還使學生們進一步地探究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利于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4.組織實驗,引導學生操作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科學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實驗的方式,將科學現象展現給學生們,使學生們通過觀察、分析,總結科學規(guī)律,建立對科學知識的深刻認知。探究性學習的實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所以,在組織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將操作實驗的機會讓給學生們,結合教學所需,為學生們提供適宜的實驗材料,在學生們提出猜測之后,指導他們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同時要指導學生們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現象,從而為分析實驗現象,把握實驗規(guī)律做好準備。
以“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為例,該節(jié)課教學的實施包括了兩個探究活動:一是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二是探究木頭。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先為學生們發(fā)放了實驗盒,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形式,合作觀察、分析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在學生們初步觀察之后,我要求他們根據所學,將這些物品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并說一說某一類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并猜測將這些物品放進水中,哪些會下沉,哪些會上浮。在學生們觀察、分析和猜測之后,我指導他們操作實驗,將物品放進水中,觀察現象,從而驗證自己的猜測,同時總結什么是上浮,什么是下沉,做好實驗記錄。在這樣的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們在直觀現象的輔助下,很容易地獲得“金屬類物品容易下沉,塑料類物品容易上浮”如此結論。在學生們獲取了結論之后,我繼續(xù)追問:“根據實驗現象和結論,我們可以發(fā)現,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系呢?”如此驅動學生們概括所學,升華認知,建立科學認知,為發(fā)展探究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組織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在課改要求的指導下,教師要結合教學所需,引領學生們回歸生活,指導學生搜集科學現象,觀察、分析科學現象,自主地提出假設,并動手操作實驗,在一系列活動體驗中,使學生獲取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同時積累科學探究經驗,潛移默化地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實現科學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何志輝.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159
[2]彭春梅.淺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小學教學參考,2018(03):62-63
[3]杜長祥.淺談科學探究的內涵與小學科學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