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
北京人過去逛大柵欄,會看見許多標(biāo)名為茶園的戲館子 ,像什么慶樂茶園、三慶茶園,隔壁糧食店胡同的中和茶園……唱戲的地方干嗎非叫茶園?是以喝茶為主還是以演戲為主?告訴您,一開始乾隆年間修建的那些個老茶園,去茶園的人還真是以喝茶、聊天兒、談生意、辦事情為主。為什么這么說?一進茶園,您看一排一排擺放的長板凳,中間夾著長條桌,是對面碼放著的,根本不是沖著舞臺,你要想看戲,得扭脖子瞅,您這就明白了吧?看來主要就是為了喝茶、說事情的地方,臺上唱戲,似乎有點兒伴宴的性質(zhì)。不過是伴茶……
曾幾何時,我們曾誤以為北京人喝茶不講究,以至于認(rèn)為北京這座城市,沒有屬于自己的茶文化。其實情況并非如此。曾盛極一時的茶園文化,便是北京茶文化的精粹之一。北京的茶園,曾是這座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這里既是愛茶人匯聚之所,更是國粹京劇的搖籃。
想要了解北京茶園文化,要先從中國戲劇史談起。
我國唐宋時期,戲劇藝術(shù)已經(jīng)嶄露頭角。那時既沒有戲園,也沒有茶園,常常只是露天演出。開始條件比較簡陋,就是隨便尋一塊高地,就可以開展演出活動。這樣的高地,也就是戲劇史上所說的“露臺”。有文字記載嗎?有?!稜栄?注疏》卷四,記載上古時代的露臺為“積土四方而高者名臺”,說明上古時代的露臺只是積土夯實為臺。漢唐時代露臺進一步發(fā)展,已經(jīng)從積土為臺到以磚石木材建造,雖然仍然是露天的,觀眾可以從四面觀看,但已經(jīng)越來越講究了,成為那個時代演戲、祭天地鬼神和佛道作法的重要領(lǐng)地了。
慢慢的,開始有了勾欄瓦舍。宋元時代這種演出場所是非常興盛的。瓦舍是指商業(yè)性的游藝場所,勾欄就是指在瓦舍中演劇的地方,有人說勾欄就是指演劇舞臺的欄桿。總之,勾欄就是指演劇的場所。南宋時代的臨安,經(jīng)濟非常發(fā)達(dá),里面有許多瓦舍和其中大小不等的勾欄,但到了明代中期,瓦舍勾欄慢慢地消失了,后來演出的地方大多在寺廟和祠堂中的舞臺上,表演目的多是酬謝天地神靈和祭念祖先。
例如現(xiàn)在北京前門外西河沿的正乙祠,原先就是供奉武財神趙公明的廟宇。趙公明又叫正一元帥,老百姓后來慢慢將“正一”念成“正乙”,從而得名正乙祠。因為供奉的是財神爺,后來清朝康熙年間就被票號買下來了,變成了票號業(yè)的行業(yè)會館。正乙祠里面有戲樓,票號業(yè)聚首開會時,便在里面唱戲。北京正乙祠算是“祠堂戲”的遺存。
演出的場所,從廟堂、祠堂,隨后又發(fā)展到了廳堂。尤其是明代,戲曲很多時候都在廳堂演出。眾所周知,明代后期的商品經(jīng)濟非常發(fā)達(dá)。經(jīng)濟形勢繁榮,娛樂文化也就得以發(fā)展。我們都知道明朝嘉靖年間,江蘇昆山地方出了有“水磨腔”美譽的昆腔,以及弋陽腔、余姚腔、海鹽腔等不同的美妙腔調(diào)在南方流行開來。明朝富戶的庭院園林,給予了廳堂戲曲發(fā)展的良好條件??傮w來說,中國戲曲藝術(shù)從露臺到勾欄,再從寺廟祠堂到富家廳堂,這其實是一個由下自上的發(fā)展過程。隨著演出場所的不斷變化,中國戲曲不斷精致、不斷提高著藝術(shù)的格調(diào)。
清代康熙中葉之后,北京戲曲又慢慢繁盛起來,這時最講究的看戲場所是戲樓,北京皇宮內(nèi)、皇家園囿內(nèi)、各大王府內(nèi),大官僚的府第以及各大會館內(nèi)的戲樓,加起來有幾十處之多,這可是有身份的皇家、官宦人家以及富家子弟才能有這種條件去戲樓看戲!
老百姓想看戲,最初則要去飯館去過戲癮。清朝前期北京城的大飯館里都有戲臺。比如宣南一帶的方壺齋、蓬萊軒、升平軒等有戲臺的大飯莊子。食客們就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戲。這樣的戲曲表演帶有伴宴的性質(zhì)。演出時臺下不免劃拳行令,嘈雜的環(huán)境不利于欣賞藝術(shù)。久而久之,北京戲曲的演出場所便從飯館挪到了茶園。茶園畢竟文化氣氛更好,也適合于靜心觀看表演。戲曲表演從飯館轉(zhuǎn)移到茶園,其實也是一次進步,大有登堂入室之意。從這個角度來講,北京的茶園對于戲曲發(fā)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早年間有一部評書叫作《康熙私訪月明樓》。評書里的月明樓在哪兒呢?如果按照評書里面的描述,康熙皇帝從宮里面騎著一頭小毛驢出來往南走奔前門,進了肉市西口就有一個月明樓。這個月明樓的位置,就是當(dāng)時北京的廣和樓。歷史上的廣和樓,就是位于前門外以東的肉市,和評書描述的位置相符。這座廣和樓最早是明末大鹽商“查氏”所修建,所以也叫“查樓”。清代康熙年間,正式改成茶園對外營業(yè)。
清朝嘉道年間,單是前門外大柵欄就有六七個茶園:慶樂茶園、同樂茶園、慶和茶園、廣德樓、三慶茶園、大亨軒茶園、中和茶園。后來,同樂茶園改成了電影院,慶和茶園改成了東鴻記茶莊,大亨軒茶園改名為大觀樓電影院。這七家茶園,在清朝中后期,成為四大徽班以及幾大梆子班等一流班社輪轉(zhuǎn)演劇的場所,一些西班(指秦腔班)及陣容較弱的小徽班(皮黃班),還沒有資格到大柵欄這幾個名園來演出。所以,讓北京戲曲藝術(shù)興旺的大柵欄,人們說是戲曲特別是后來的京劇誕生的搖籃,同時也成為了北京茶文化的匯聚之地。
除去大柵欄地區(qū),北京的茶園還有很多。例如東城隆福寺的景泰茶園,原址就是現(xiàn)在隆福寺工人俱樂部的位置。再如地安門一帶,有德泉茶園和天和茶園。東安市場內(nèi),還有丹桂茶園和吉祥茶園。北京西城的茶園也不少。例如宣武門內(nèi)的春仙茶園,阜成門大街的同益茶園,橋頭的阜成園茶園,西四口袋胡同的慶升茶園,西安市場里的人和茶園等。前門外鮮魚口有歷史悠久的天樂茶園,建國以后又改為大眾劇場。鮮魚口抄手胡同的裕興園茶園,崇文門外茶食胡同,還有一家廣興茶園。總而言之,北京的茶園大小40 余家,可謂不勝枚舉。
當(dāng)時北京的茶園,可謂一專多能。一方面,與南方的茶座一樣也是喝茶的場所。但與此同時,又可以邊喝茶邊看戲。也正因為功能的多樣性,當(dāng)時北京茶園的布局也是與眾不同。
首先茶園的舞臺,由四個柱子支起來。前三面都是可以觀演,后面則是大墻。大墻挖倆洞作為上場門和下場門,一邊寫“出將”一邊寫“入相”。 臺底下觀眾席中間部分的長條桌,和舞臺是垂直放置。來這里的茶客,是一邊喝茶談事一邊看戲。一杯清茶,可以很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dāng)時的北京茶園,具有相當(dāng)強的社交屬性。
清朝茶園的茶客主要是會朋友,順帶著聽聽?wèi)?。以喝茶為主的這部分座位,多稱為“池座”。兩邊桌子的位置,則叫作“兩廊”,不是垂直擺放,更加便于看戲。但有趣的是,旁邊方便看戲的這個票反而便宜。一樓最后面就沒有桌子了,只有一排高凳。原來當(dāng)時的茶園設(shè)計不夠科學(xué),整個園子就是一個平地。所以最后一排,就設(shè)計了高凳,以求視線不被前排觀眾遮擋。這個位置叫“背大墻的”,價格是最便宜。您先給點小費,就可以坐了。別看高凳便宜,可還專門有人搶。為什么呢?這個方便給臺上叫好。民國以后,高凳完全取消,轉(zhuǎn)而變成彈壓席。茶園的樓上還有官座,也叫包廂,坐上四到六個人沒問題,是相對高級的享受。包廂后面是長板凳。我小時候去大柵欄的慶樂茶園或是三慶茶園看戲。因為我家在東珠市口開著好幾家買賣。茶園里的工作人員也即是茶房,常把樓上的包廂留給我們一家人,這就叫出“紅票”,花的錢總要多一點,做買賣的人是不在乎這點錢的,所以我在小的時候就看了不少好戲。
京劇史上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絕,當(dāng)時便都是在北京茶園里演出。那時北京茶園里的戲曲,可謂名角薈萃精彩紛呈。但是當(dāng)時在北京茶園聽?wèi)騾s不買票,進去只給茶錢,同時給伙計小費。價格非常便宜,茶錢是十大枚,小費是兩大枚。可以說,北京的茶園是上至達(dá)官顯貴,下到販夫走卒都能享受的休閑場所。這也正體現(xiàn)了中國茶文化當(dāng)中,客無貴賤愛茶者珍的思想。我小的時候那是20 世紀(jì)40 年代中期,我在慶樂戲院看李萬春鳴春社演出的連臺本戲《濟公傳》?;鸨瑹狒[,戲中還加演電影。我去廣德樓看了著名高派老生白家麟領(lǐng)銜主演的連臺本戲《八仙得道》。機關(guān)布景不說,白家麟扮演的張果老倒騎真驢上臺,邊唱邊走圈,很是熱鬧。我那時候是小孩兒看得津津有味,不過那時候已經(jīng)不叫茶園了,叫戲院了,可是依然賣茶,我們都是自己帶茶。喝好茶也過癮。
當(dāng)時北京茶園在門口把門兒的人叫“坎子”。別小瞧這份工作,干好了很不容易。一方面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且還得跟這一帶地面兒上的人熟識。進了茶園大門,給客人提茶壺的人叫“茶房”。雖然不賣票,但是好的座位茶房都給熟悉的客人占上了。所以要是第一次進去聽?wèi)?,您也得跟茶房搞好關(guān)系或是多給小費才行。北京的茶園里,一直沒有實行對號入座。一直到了前門外西柳樹井第一舞臺開業(yè)以后,北京城才慢慢有了對號入座的概念。
在老北京的茶園看戲時,喝茶的品種并不太豐富。當(dāng)時北京主要流行喝香片,花色品種大致就是茉莉雙熏、茉莉小葉、茉莉大方、珠蘭香片等幾大類。除去喝園子里賣的茶葉,客人也可以自己帶茶,交給茶房去沖泡。到時候茶房把茶壺端來,把茶葉的包裝紙往壺口一插,就表示證明是您自己帶來的茶葉了。當(dāng)然,雖然是自己帶茶,茶資還是照付。其實自己帶茶的人,不是為了省錢,而是追求一種享受和閑情罷了。
現(xiàn)如今的北京,國際水準(zhǔn)的劇場劇院比比皆是。精細(xì)雅致的飲茶空間,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反倒是老北京這種既可飲茶會友,又可賞劇聽?wèi)虻膫鹘y(tǒng)茶園,早已消失了蹤跡。當(dāng)然,眼下咱北京還有長安大戲院、湖廣會館、老舍茶館等地,在適當(dāng)?shù)淖簧?,觀眾還能飲上杯香茶解渴,尤其是盛夏,品茗更是觀眾所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