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 張輝 劉冬 張淼 武文斌 周悅
肺癌目前是全球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見的病理類型[1]。早期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晚期肺癌(Ⅳ期)以化療、靶向治療等內科保守治療為主。據統(tǒng)計,臨床上約1/3的NSCLC就診時已處于臨床Ⅲ期(cⅢ)[2],目前對于cⅢ期的最佳治療模式仍存在較大爭議,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包括近期新出現的免疫治療等都能使特定人群患者獲益。聯(lián)合治療模式也有很多臨床試驗在開展及案例報道,包括新輔助化療聯(lián)合手術、新輔助放化療聯(lián)合手術及靶向聯(lián)合化療等[3]。
針對可手術切除的cⅢ期NSCLC,雖然近年來胸腔鏡手術技術的快速進步使圍手術期并發(fā)癥明顯降低,但單純手術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仍較低,約20%~35%[4],且術后易出現復發(fā)和遠處轉移,因此目前國內外指南均推薦采用包含手術在內的多學科治療模式,基本治療策略已經從手術切除聯(lián)合術后輔助[5]逐漸過渡到新輔助治療后再行根治性手術等綜合治療方案[6]。本研究旨在探討cⅢ期且EGFR陽性的患者行新輔助化療、靶向治療后再行外科手術這一新的綜合治療模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觀察組:收集徐州市中心醫(yī)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2例臨床病理診斷為cⅢ期肺腺癌的NSCLC患者。納入標準:①根據國際肺癌研究協(xié)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ung Cancer,IASLC)第8版標準,cTNM為T3N1M0、T1~3N2M0(ⅢA~ⅢB);②EGFR陽性,既往無其他腫瘤病史;③年齡≤75周歲,功能狀態(tài)評分(Performance status ,PS)0~2;④無遠處轉移,無放療化療病史,無胸部手術史;⑤骨髓造血功能、肝腎功能正常,心、肺功能無明顯異常。剔除標準:①腫瘤無法完整切除;②伴發(fā)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控制不佳;③病歷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同期我院肺癌數據庫中術前無新輔助治療,匹配觀察組入組條件單純接受外科手術的20例患者。
觀察組采用培美曲塞+卡鉑方案行新輔助化療,即:培美曲塞500 mg/m2,靜脈滴注,d1;卡鉑AUC=5靜脈滴注,d1;21天為1個周期,共行2個周期化療,同時給予VB12、葉酸及地塞米松預處理;化療同時口服第一代靶向藥吉非替尼 250 mg/d;化療方案結束后3~4周行手術治療, 10例患者順利接受手術治療(A組),手術方式均為標準肺葉切除+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術,手術方式首選胸腔鏡手術,根據術中情況可選擇中轉開胸。
對照組(B組)手術方式同觀察組。
采用門診隨診及電話形式隨訪,末次隨訪時間為2020年12月。①觀察組的不良反應評價依據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ation Cancer Institute,NCI)標準[7],包括消化道反應、皮疹、骨髓抑制、周圍神經炎等,嚴重程度分為Ⅰ~Ⅳ級;②手術相關臨床指標包括手術切除率、淋巴結清掃枚數、術中出血量及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后住院時間;③術后嚴重并發(fā)癥類型包括肺部感染、胸腔感染、支氣管胸膜瘺、乳糜胸、呼吸衰竭、神經損傷、30 d死亡病例等;④記錄患者總生存時間。
根據實體瘤療效反應評價(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標準評價術前新輔助的療效[8],包括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及疾病進展(progression disease,PD),緩解例數=CR+PR;組織學評價依據《臨床腫瘤內科學學》[9]分為Ⅰ~Ⅳ級,有效=Ⅰ級+Ⅱ級。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兩組間的各觀察指標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因樣本量較小兩組間率的比較采用Fisher精確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吸煙史、手術方式(胸腔鏡/開放手術)、TNM分期差異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A、B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A組腫瘤分化程度優(yōu)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病例資料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12例患者行新輔助化療+靶向治療方案,1例出現PS評分下降且病灶SD,1例出現PD,總體耐受較好(11/12),總體有效率約83.3%(10/12);術后病理4例pⅠ,5例pⅡ,1例pⅢ,與治療前臨床分期比較,降期率達75%(9/12)。
流行病學調查[9]顯示,臨床工作中,85%以上肺癌患者是NSCLC,而這類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20%。目前臨床對于NSCLC可切除患者仍首選手術治療,但Ⅲ期患者直接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不足15%;另一方面新輔助治療后Ⅲ期NSCLC患者手術R0切除率[10]提高至75%以上,pCR率接近15%,并且5年生存率接近25%[11-12]。針對Ⅲ期NSCLC的最佳治療模式存在較大爭議,臨床仍在積極探索中[13-16]。
相關臨床研究[17-18]顯示,針對肺癌的新輔助化療有效率25%~74%,病理降期率達20%~60%。新輔助化療具有以下優(yōu)點[15]:①新輔助化療能夠縮小原發(fā)病灶,降低腫瘤的臨床與病理分期;②增加腫瘤與正常組織以及轉移淋巴結和血管及周圍組織間隙,從而提高手術切除率;③通過減少和消滅微轉移灶而提高長期生存率;④能夠評價機體對化療藥物敏感性及為后續(xù)最佳化療藥物選擇提供幫助。隨著分子藥物研究的進展,近年來以EGFR-TKIs為代表的靶向藥物已被廣泛用于存在基因突變的NSCLC患者的臨床治療。EGFR屬于跨膜糖蛋白,其表達與細胞分裂、凋亡、遷移及組織黏附等多種功能密切相關,而EGFR-TKIs則與EGFR結合充分發(fā)揮抑制腫瘤生長效應,針對EGFR突變型患者療效非常顯著[19]。多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20-21]顯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型NSCLC一線治療采用EGFR-TKIs后患者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均取得較好結果,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亦接近30個月。
本研究觀察組參考日本NEJ009 Study[22]的試驗設計,采用一代靶向藥吉非替尼口服,聯(lián)合培美曲塞+卡鉑方案化療的術前新輔助方案。觀察組總體耐受較好,總體有效率達83.3%,治療后降期率高達75%。既往研究[23]報道,新輔助化療后患者因組織水腫、纖維化及粘連往往導致腫瘤區(qū)域解剖層次變差,血管鞘增厚,同時血管壁脆性增高,引起滲血增多進而導致手術操作難度增加。靶向藥物更多局部作用于腫瘤組織,對組織層次和血管鞘影響較少。但本研究中A組術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多于B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納入樣本量較少、個體差異較大相關。A組的腫瘤高-中分化比例明顯高于B組,有文獻報道,腫瘤分化與患者遠期預后密切相關[24],但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遠期預后有待后續(xù)繼續(xù)隨訪。對于新輔助治療后手術時機的選擇,國內外有研究[12,25]報道新輔助治療結束30天內手術可以達到最佳預后,同時口服靶向藥9周可以達到較好的腫瘤學治療效果,所有本研究選擇新輔助化療結束3~4周后手術。
綜上所述,對于EGFR陽性、健康狀態(tài)較好(PS 0~2)的cⅢ期肺腺癌患者,術前行新輔助化療、靶向治療后再行外科手術可達到術前降期、改善腫瘤分化的效果,并有助于延長生存時間,并且這一新的綜合治療模式安全、有效。但所得結論有待繼續(xù)隨訪,有待更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研究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