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儒鴻
【摘? 要】對兒童繪畫進行輔導時,教師要尊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對于不同時期的兒童,應當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造型訓練,能有效結束學生隨意繪畫的習慣,幫助他們提高造型表現(xiàn)能力,促進兒童繪畫興趣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造型;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3-0075-02
【Abstract】When tutoring children's paintings,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th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childre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y should choos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meet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Carrying out styling training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an effectively end students habit of painting at will, help them improve their styling performance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interest in painting.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Middle and high grades; Modeling; Training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見到這么一種現(xiàn)象: 一個小學生到畢業(yè)的時候,筆下描繪的形象依然只是幾個不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和幾根凌亂的線條,如果讓他們給爸爸、媽媽畫像,那么表現(xiàn)出來的人下肢似竹竿,眼睛在額頂,看畫后讓人別有一番感想。面對這樣的畫面,筆者聯(lián)想到了小學語文學科:學生一年級入學時開始學習漢語拼音、漢字的基本筆畫,到六年級的時候,他們能寫記敘文,有的能寫散文,甚至還有寫小說的學生。數(shù)學從最簡單的個位加減法,到畢業(yè)時能用方程公式計算有一定難度的工程問題、追擊問題等應用題,接受的內容在不斷地變化、更新,知識在不斷地升華。而這種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還停留在原地,這種高齡低化的繪畫現(xiàn)象絕非個別。當然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因素很多,但從我們美術教師的角度又該作出一些什么樣的思考?
一、對兒童畫的認識存在誤區(qū)
兒童喜愛繪畫,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特別是低幼年齡段的兒童,他們將繪畫視作一種游戲活動,在繪畫的過程中能得到無比的快樂和滿足。但兒童是在不斷成長發(fā)展的,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的變化,認知水平的提高,生活經驗的豐富,心理需求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兒童畫,認為兒童繪畫只在于培養(yǎng)他們的繪畫情趣,讓兒童表達那無拘無束的熱情,兒童畫就應該是這種形象扭曲,與現(xiàn)實、客觀世界完全脫離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樣長期發(fā)展,致使有些人形成了一種誤解:如果進行技能技法的訓練,就會束縛兒童的手腳,壓抑兒童的個性發(fā)展。故對那些“天真無邪”的作品,無視年齡大小,一律倍加贊賞。久而久之,學生技法觀念淡薄,他們害怕甚至厭惡技能技法訓練。
二、缺少過渡階梯,為高年級教學留下缺陷
兒童繪畫的發(fā)展“基本上可以概括為涂鴉期、圖式期和寫實期三個階段”。低幼兒作畫最明顯的特征是表現(xiàn)心知結果,畫隨心轉,隨心所欲。在他們的筆下,房屋是透明的,太陽是紅色,也可以是紫色。這種象征、意象表現(xiàn)期大約從3-4歲開始,以后逐年成熟,到9~10歲左右進入寫實期,如果再沿著以前方式發(fā)展,就有根深蒂固的危險。也就是說:兒童進入寫實期以后,應有一個從圖示到寫實期的過渡,引導他們沖破一條強大的低齡繪畫的封鎖線,由于這條“封鎖線”在兒童最敏感的時期,所以我們必須選擇有效的內容和方法,花大力氣加以突破,提供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難設想:一個只會用涂鴉符號作畫的人,何以促進其對中外藝術品有良好的欣賞能力?何以促進其養(yǎng)成高尚的審美情操?可現(xiàn)實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沒有很好地把握住這個重要時期,給學生進入高年級后留下一時難以彌補的缺陷,甚至是空白。由于缺少向高一年級繪畫攀登的階梯,所以學生到高年級時,筆下的形象依然是頭重腳輕、歪歪斜斜。雖然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但缺乏表現(xiàn)物象的基本技能,從而造成興趣的消失。加強造型技能訓練,并沒有與“審美教育為核心”的美術教育體系背道而馳,也絲毫沒有重彈以技法訓練為中心的老調,而是落實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體現(xiàn),是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綜合能力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怎樣進行技能訓練,這要根據(jù)兒童心理、生理特點,已有認知水平、生活經驗來進行。
三、實施策略
(一)觀察習慣的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造型能力的基礎
觀察是繪畫的第一步,沒有觀察便沒有繪畫。兒童對身邊的事物常?!笆煲暉o睹”,缺乏對對象的仔細、深入的觀察,形象具有明顯的“樣式化”“概念化”的特點,安排他們作畫的時候卻無從下手,不知道它們的形狀和特征。所以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形體開始觀察,慢慢過渡到生活、自然中的人和事,由一般性觀察過渡到對細節(jié)的深入觀察。除了用眼睛外,還可以借助鼻子、耳朵、嘴、手這些感官獲得體驗,明確觀察任務。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很集中,能比較主動、積極地去觀察,而且也會觀察得更細致。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興趣,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意義重大。
(二)線描寫生能有效結束學生隨意繪畫的習慣
寫生是學習繪畫的一種主要手段,是符合藝術教育的規(guī)律。通過寫生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與繪畫能力的必由之路。兒童受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熏陶,對線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容易接受。因此,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多進行線的訓練,非常有益。開展線描寫生練習,能有效地結束過去兒童隨意性繪畫。
(三)素描是提高兒童造型能力的途徑之一
素描是造型訓練的基礎課,其練習過程需要眼、手、腦并用,是通過頭腦的內隱活動。用手進行外化的表現(xiàn),從對直觀形象的觀察經過思維活動又回到對直觀形象的表現(xiàn),這一過程需要視覺認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
開展少兒素描教學,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精心考慮,安排兒童感興趣的形體,選擇符合兒童心理及認知特點的方法,循序漸進,逐步誘導。整個教學過程是兒童在能動的感知中積極練習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局限于掌握某種技法,一味地模仿和重復的練習過程。
在開展線描寫生造型訓練的基礎上,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線條相對穩(wěn)定,畫面較以前簡潔,對透視有了基本了解,理性思維在作畫過程中明顯增強,處于眼高手低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中,常表現(xiàn)出對畫面中的一根線都要反復修改。這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動力,加強用直線造型的訓練,分清臂、肘、腕、指各部分的用力方法,逐步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結構的形體意識。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引導學生逐步向理性深度發(fā)展的階段,既要鞏固學生的原有熱情,又要激發(fā)學生新的求知欲。所以在內容安排上可選擇一些結構簡單、透明的玻璃器具作為表現(xiàn)對象,如:玻璃杯、魚缸等,讓學生直接感受物體的空間形態(tài)。注意平面圓、方形在空間的透視變化的感受、理解,強調觀察、比較,本著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克服被動心態(tài)。由石膏幾何形體明暗變化的觀察到深色物體明暗變化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對物體明暗變化的感受能力,注重學生對物體內部結構的理解,使學生學會用幾何形體概括物體結構的方法,重點指導學生對形體在空間中的透視變化的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開展造型訓練,促進了學生對繪畫興趣的發(fā)展,他們對美術活動表現(xiàn)出異常的熱情,其想象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對物象的表現(xiàn)力得到明顯的提高,同時促進了學生其他興趣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尹少淳著.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譚紅梅.高校美術專業(yè)學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02).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