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航
摘要:伏波將軍馬援戎馬一生,南征北戰(zhàn)為東漢政權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馬援不僅是一名杰出的軍事家還是促進民族融合發(fā)展的民族英雄,在其逝世之后更是在嶺南地區(qū)形成了獨特的“伏波文化”一直影響到后世,為促進越地的經濟發(fā)展與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文旨在對馬援其人及生平貢獻還有后人之評價做出梳理,作為學人初步了解之基礎,以期出現(xiàn)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馬援 伏波將軍 民族融合 伏波文化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苯袢舜蠖际煜ね醪鳌峨蹰w序》,他直抒心意表達自己的青云壯志,但鮮有人知道在更早的漢代就已有“伏波將軍”馬援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瘪R援不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還是一位促進民族發(fā)展與融合的民族英雄。他不僅為東漢的統(tǒng)一立下汗馬功勞,還東征西討,破隴羌、征交趾、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戎馬一生馬革裹尸。另外,在其赫赫武功背后,我們還應當看到馬將軍與民生息、共事農桑的一面,以及為促進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一、馬援生平介紹
伏波將軍取義降伏波濤,是針對南方水戰(zhàn)的將軍封號。中國歷史上諸多朝代也有很多將軍獲此封號,但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當數東漢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字文淵,是東漢著名將領和開國功臣。馬援的一生歷經西漢末四代皇帝和王莽新朝,終逝于東漢建武年間。史書記載馬援性格堅毅,少年胸有大志,做事非常有主見且具有領導能力,因此長大后有四方賓客主動來歸附,統(tǒng)領了數百戶人家。后因經營得當,馬援的農莊規(guī)模越來越大,也積累了很多財富,但他并沒有安于享樂,懷著兼濟天下的壯志,將大量錢財施濟給眾人,因而很早便在地方上建立起很高的威望。
西漢末年,群雄割據,馬援發(fā)跡于隴漢之間,曾數次輾轉投靠當時割據梟雄,如王莽、隗囂和公孫述等?!巴趿直亳R援為掾;王莽授馬援新成大尹(漢中太守);隗囂以援為綏德將軍,與決籌策;公孫述欲授馬援為封侯大將軍”。建武九年,馬援任太中大夫,背負皇命出征平定涼州之亂;至建武十一年,光武帝又拜馬援為隴西太守,命其鎮(zhèn)守西陲解決羌人叛亂,并妥善處理漢羌民族間矛盾。馬援堅持“恩威并施”政策,于建武十三年平定叛亂,漢羌民族矛盾得到解決,最終西羌萬余人降漢,隴右地區(qū)得以清凈;建武十六年,交趾地區(qū)的征側、征貳姐妹起兵發(fā)動叛亂,次年馬援于皖城出發(fā),率軍南征交趾。兩年時間迅速平定叛亂,恢復東漢朝廷在交趾地區(qū)的穩(wěn)定統(tǒng)治;建武二十一年,馬援伐烏桓,過雁門、代郡、上谷障塞;建武二十四年,馬援南征五溪蠻,次年于臨鄉(xiāng)擊破蠻兵,扎軍壺頭,不久病逝于此,時年六十三歲,實現(xiàn)了其“馬革裹尸”的夙愿。
二、馬援的生平功績
自王莽建立新朝,馬援受到王莽、隗囂、公孫述等多位人主器重,但不得志。終事漢光武帝劉秀,稱“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辈槿蘸髺|漢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破隴羌
建武十一年,光武帝拜馬援為隴西太守,討伐羌敵。建武十三年,武都地區(qū)的參狼羌人發(fā)動叛亂,馬援又迅速進剿鎮(zhèn)壓叛亂,此后基本平定了隴右地區(qū)。馬援鎮(zhèn)守隴西不僅展現(xiàn)了其強大的武功,還表現(xiàn)出成熟的長遠目光及大局意識。他曾進言光武帝,陳述羌西地區(qū)的重要性,認為應當加強對該地的戰(zhàn)后開發(fā)與控制。后光武帝在隴右地區(qū)派遣官吏,修城墻,開水田,因地制宜開墾耕種、放牧,并沿用西漢舊例鑄造五銖錢,不僅促進了中原地區(qū)與西北邊地的貿易往來,也促進了邊地羌民族與漢族之間的融合進程,大大鞏固了東漢王朝的穩(wěn)定。后人朱勃贊其“奉詔西使,鎮(zhèn)撫邊眾,乃召集豪杰,曉誘羌戎。謀如涌泉,勢如轉規(guī),遂救倒懸之急,存幾亡之城,兵全師進,因糧敵人,隴、冀略平,而獨守空郡,兵動有功,師進輒克。”
(二)鎮(zhèn)交趾
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無數功勛,受后人敬仰,而以平定交趾之亂最為人稱道。平叛的同時,他對交趾地區(qū)的早期開發(fā)為加強越地與中原的聯(lián)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武十七年,交趾地區(qū)的征側、征貳兩姐妹發(fā)動叛亂,叛軍不僅攻占了交趾郡城,還攻陷了六十多座城池,甚至一度攻破嶺南諸郡,嚴重威脅漢朝邊疆穩(wěn)定。建武十八年,光武帝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與樓船將軍段志一起率軍討伐征貳姐妹,但不久段志歿于途中,故馬援成為實際唯一征剿將軍。建武十九年正月,馬援率軍攻破交趾郡城,斬殺征側和征貳兩名叛軍領袖,并將二人人頭傳送回洛陽。后清剿征側之余黨,從此嶺南地區(qū)基本平定,極大的展現(xiàn)了漢軍的威強。另外,除了嚴酷的一面,他還在海南幫助當地人修繕城郭、學習農耕技術,還制定了新的越律,展現(xiàn)了溫和的一面。這些舉措無不促進了漢越民族間的交流融合。因暫留越地整頓治理,馬援直至建武二十年才班師回朝。
馬援平定交趾之亂進一步穩(wěn)定和發(fā)展了東漢王朝在南越以及海南島地區(qū)的設縣統(tǒng)治。馬援為南越諸郡縣地區(qū)修建了城郭、開鑿水渠以供灌溉、并將中原地區(qū)先進的農耕技術教給了當地人,極大提升了該地區(qū)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另外還幫助越人修改“越律”奉行漢律,大大加強了越地與中原的聯(lián)系,加深了當地越人對中原政權的感情。后人稱之:“自后駱越奉行馬將軍故事。”
由于馬援對海南的重大影響,海南人民將其作為大英雄看待,修建伏波祠、立伏波廟加以供奉,最終形成了伏波信仰。因此說馬援征交趾,其歷史意義不僅僅在于消滅國家邊患維持邊地穩(wěn)定,更應當肯定其對漢越民族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做出的貢獻。隨著交趾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南越地區(qū)對中原國家的認同感亦得到提升,有利于中華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擊烏桓、伐五溪蠻
馬援平定交趾之亂后被封為新息侯,軍還受賀時卻堅定不受:“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也?”馬援的雄心壯志和堅韌精神不僅在當時頗有影響,同時也深深激勵著后人努力奮進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建武二十一年,馬援親率數千騎兵征討烏桓。而烏桓軍忌憚馬援之武功,落荒而散,故馬援不戰(zhàn)而定西北。
建武二十四年,已是六十二歲高齡的馬援出兵鎮(zhèn)壓五溪蠻叛亂。因南方地勢險惡,又逢酷暑,加上馬援年事已高,終染疾隕于軍中。命運對這樣一位忠誠為國的老將實在不公。馬援死后,因耿舒讒言以及梁松報怨,使得馬援蒙受不白之冤,不僅新息侯印綬被追回,遺體也被草草下葬,連安葬祖墳都不得。馬援的一生確實以馬革裹尸還而結束,對這樣一個忠心為國不惜捐軀的老將來說,埋骨沙場可能是他最好的歸宿。馬援一生功績卓著戰(zhàn)死疆場,令人敬佩,但如此悲慘的結局又實在讓人咂舌。
三、馬援的“伏波文化”
馬援一生經略邊疆,在南越地區(q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伏波文化”影響深遠。馬援的伏波將軍形象在嶺南地區(qū)廣為流傳,甚至成為當地人民的一種精神寄托,至今余音不斷,并不斷發(fā)展成為廣西地區(qū)具有相當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歷史上,“伏波文化”作為一種民間的自發(fā)信仰與崇拜,在馬援逝世后,廣泛傳播到各地。而在馬援故地即陜西地區(qū)更多的形成了一種尋根、祭祖文化,成為國內外馬氏后代追根溯源保持凝聚力的一種精神內涵。
“伏波文化”的直接體現(xiàn)就是嶺南地區(qū)大量伏波廟的修建。古代居民在馬援死后視馬援為大神,為其修廟立碑以鎮(zhèn)水怪,保護一方安寧。這種民間崇拜自然是與馬伏波在嶺南越地所做出的與民生息、共同發(fā)展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馬援通過一系列經濟文化措施加深了越地群眾與中原的聯(lián)系,鞏固了邊境穩(wěn)定,并形成了民族友好共促繁榮的文化帶,一直維系著雙方的和平交往。
四、評價
出于對馬援一生功績之客觀評價,后世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馬援豐富人生經歷的文詞作品,并對其一些頗有啟發(fā)作用的格言進行整理,顯示出后人對馬援的推崇與肯定。如陳亮就對馬援的一生征戰(zhàn)的杰出武功大加贊揚,“始援謀隗囂于掌握之間,擊諸羌于指顧之頃,破交趾、平嶠南,出奇制勝,前無堅敵,不可謂非一時之杰也?!绷硗猓鲇趯︸R援一生忠心為國但下場悲涼的同情,北宋人胡寅用“爵不酬忠”來抒發(fā)心中不平。還有南宋人高斯得不僅高度肯定馬援之功績,也尖銳指出了光武帝的薄清,稱其為“少恩之主”?!皷|漢之臣如馬援者,佐中興之業(yè),平內外之難,馬革裹尸之志至死不移。其于勤事定國、御災捍患可謂兼之矣。而大功未錄讒言并興。終帝之世,援謗卒無與明!若光武者,真少恩之主哉!”
五、總結
范曄在《后漢書·馬援列傳》里贊曰:“伏波好功,爰自冀、隴。南靜駱越,西屠燒種。俎年已流,壯情方勇?!狈稌蠟轳R援立傳并給予相當高之評價,足以反映出馬援一生對于東漢王朝之杰出貢獻以及展現(xiàn)出的崇高精神品格。通過對馬援一生征戰(zhàn)的梳理,以及突出其在邊疆地區(qū)對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與合作的努力,我們看到了馬援對穩(wěn)固東漢帝國的廣闊版圖和促進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今天陜西咸陽市楊凌區(qū)仍保留著清代修建的馬援祠,供奉著馬援、馬融、馬超三位歷史人物。該祠堂在今天已經成為海外馬姓族人的宗族圣地,祠前的兩塊祭祖紀念碑更是成為聯(lián)系楊凌與海外華人的精神紐帶。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卷二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陳亮:陳亮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胡寅:讀史管見[M].湖南:岳麓書社,2011.
[4]高斯得:恥堂存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徐變云:論“馬援文化”的地域性差異[J].陜西: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
[6]唐會霞:論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的古代接受[J].陜西:安康學院學報,2017.
[7]騰蘭花:北部灣地區(qū)的伏波信仰初探[J].廣西:欽州學院學報,2018.
[8]劉霞:馬伏波的歷史貢獻及其對海南的影響[J].江蘇:文教資料,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