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翊
【摘要】微時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促進了學校教育方式的改革,立意豐富、主題突出、內容精煉、形式多樣、易于理解的“微德育課程”應運而生,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提高了德育的普及面、趣味性和教學效果。通過“微德育課程”推進拓寬育人渠道,豐富德育內容,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成長。
【關鍵詞】微課程;微德育課程;理論;實踐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網(wǎng)絡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特別是2008年以來,微時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促進了學校教育方式的改變,利用網(wǎng)絡等信息工具,融合各類素材和資源,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微課程”。在學科及領域不斷延伸和拓展的大背景下,“微德育課程”應運而生。
一、“微德育課程”的現(xiàn)狀及特點
(一)微課程概念的提出
1.國外微課程的概念提出
2008年,影響廣泛的“一分鐘的微視頻”是由美國戴維·彭羅斯教授首創(chuàng)的,即“微課程”是指以移動學習或在線學習為目標的實際教學內容,一般1-3分鐘,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師把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突出關鍵的概念、主題和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這個強大便捷的工具,根據(jù)所提供的素材、資源和活動,建構自己需要的內容和知識。
2.國內微課程的本土化研究
2009年,廣州大學的田秋華教授在《課程·教材·教法》上發(fā)表了“微型課程及其開發(fā)策略”,對微型課程定義為:基于學校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興趣,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guī)模課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點,適用于學校各個階段的教育及各種類型的課程;并認為微型課程是各學校校本課程的重要形式,應將其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
(二)“微德育課程”的研究
“微德育課程”是“微課程”的延伸與拓展,是各校的校本課程的分支,目前尚屬于一個新興的校本課程,都處于初步探索和研究階段。初期德育微課通常播放一個視頻,然后圍繞這個視頻開展討論、進行教育。實踐中,人們認識到德育微課有其特點,但以觀看視頻為主、重在啟迪和感悟的德育微課顯然不能滿足班主任工作發(fā)展的需要。于是,形式更為多樣、運用更為靈活、注重問題解決的微德育課程成為許多學校的研究內容,也被許多班主任積極探索和實踐。
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制訂德育微目標,實施德育微課程,讓學生在“微課”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相較于重形式、耗時長的傳統(tǒng)德育課程來說,“微德育課程”靈活、精煉、高效的特點受到一線班主任的追捧。這種以“教學合一”為方式進行德育微課程的探索,對提高德育實效作用明顯。
雖然很多學校越來越重視“德育微課程”的研究,但課程資源的自我生長、擴充性還不是很成熟,呈現(xiàn)方式多半是視頻式或活動式;課程結構較為松散,課程內容不成體系,教學形式較單一,教學流程還不夠流暢,缺乏有效的教學評價。所以,“微德育課程”在很多學校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效果差異化較大。
二、“微德育課程”的理論建構
(一)研究背景
1.“微德育課程”的研究,符合國家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
2017年8月17日,國家教育部發(fā)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提出實施德育課程育人的途徑,充分利用現(xiàn)代媒體資源,結合實際開發(fā)學校德育課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
2.“微德育課程”的研究,是符合時代發(fā)展,提高德育課程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隨著“微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微型課程應運而生。常規(guī)德育課程是學校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實施過程中常出現(xiàn)規(guī)劃性及應變性不強、耗時長等困境。而微型德育課程將充分發(fā)揮“短”“快”“靈”“小”的特點,大大提高德育課程實效性。
3.“微德育課程”的研究,是學校品牌建設與發(fā)展的需要
創(chuàng)辦優(yōu)質精品民辦學校一直是學校董事會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追求,十年來,我們凝心聚力,砥礪前行,讓學校在教學質量、特色德育和教育科研方面走在了同類學校前列,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區(qū)域名校。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建品牌學校,進一步提煉辦學理念,開發(fā)德育課程,落實德育目標,既是順應全市普通中小學品牌學校培育要求,也是學校自身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鑒于以上考慮,我校對于“微德育課程”進行系統(tǒng)開發(fā)研究,積極探索開發(fā)德育校本課程新途徑,充分整合各類德育素材與資源,注重課程的流程和形式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建立有效的“微德育課程”評價機制,不斷地提升“微德育課程”的實效性,把立德樹人的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并使之成為本校的一大德育品牌特色。
(二)核心概念
“微德育課程”,是指圍繞某個德育主題或者教育目標,師生自主選取學習、生活中生動直觀的視頻、故事、圖片等道德素材為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針對性地開展的微型德育教育課程。具體課程類型包括:微班會、微心育、微活動、微踐行等,課程一般在15分鐘左右,具有立意豐富、主題突出、內容精煉、形式多樣、易于理解,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提高了德育的普及面、趣味性和教學效果。
(三)教學內容
在學?!褒R賢教育”品牌建設的總體框架下,德育課程體系中的“賢德”課程核心素養(yǎng)——懷仁心、擔道義、正言行將作為“微德育課程”的主要內容,具體為:懷仁心——熱愛祖國、關心社會、呵護自然、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等;擔道義——勇于擔當、樂于助人、熱愛公益、團隊協(xié)作、履行義務等;正言行——尊重他人、文明守禮、誠實守信、寬容大度、自我克制等。
(四)教學形式
在微班會、微心育、微活動、微踐行這四種課程類型下,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和資源選擇不同的教學形式,具體分為:素材運用、情景創(chuàng)設、活動體驗、研修實踐等,通過課題組成員在賢德核心素養(yǎng)范圍內搜索各類視頻、音頻、小故事、漫畫等作為課程素材,課堂上通過短小品、生活劇等方式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通過開展同桌互拍、責任、自由落體等活動進行體驗,還有在班級課前隨機發(fā)生的小案例通過集體討論或教師點撥的方式來達到育人的教學目標。
(五)教學流程
每節(jié)“微德育課程”上,基本的教學流程是:情境導入——活動體驗——反思感悟——拓展內化,課前由教師或學生準備相應的課程素材,設置一定的情境進行導入,通過活動讓學生進行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將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感悟,將課堂中所學習的內容和道理延伸至課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去,真正做到拓展內化,知行合一。
(六)教學評價
“微德育課程”作為一個新興課程,缺乏標準的課程評價體系,我校依據(jù)《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和《主題班會課評價標準》的主要內容,經過反復研討,確定了《圣賢學校微德育課程教學評價標準》,主要從設計理念、目標內容、過程方法、師生參與、課程效果等五個維度進行“微德育課程”的評價,力爭讓“微德育課程”達到預定教學目標和效果。
(七)實施框架
三、“微德育課程”的實踐性研究
(一)課堂教學實踐
“微德育課程”的類型有微班會、微心育、微活動、微實踐,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微班會具有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形式多樣、易于操作的特點,既讓廣大班主任能節(jié)省備課與上課的時間,又能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理解課堂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代表性課例《勇于擔當》的課堂中,第一個素材運用環(huán)節(jié):課堂開始時播放事先準備的視頻《偉大的抗疫英雄》,然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有責任、有擔當?shù)墓适?,接著由教師小結:當我們在校遵規(guī)守紀,努力學習就是對自己負責;在班級戶外課時及時關上班級電源,那是對集體負責;而回到家里幫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那是對父母負責;走入社會克己奉公,樂于奉獻,那是對社會負責。我們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身邊的小事情做好就是對自己負責任,可稱為一個有擔當?shù)娜恕?/p>
第二個情景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中讓兩名學生表演情景劇《上課了》:上課鈴響了,小明背著書包急匆匆地走進教室,上了好一會兒課了,小明的桌上還是空空如也。學生飾演的教師問:“小明,你的英語練習冊,還有英語課本呢?去哪里了?”小明撅著嘴回答道:“在家沒有帶來,都怪我媽媽,昨天忘了給我裝進書包?!眲?chuàng)設此情境后讓學生小組交流并反饋,然后由教師進行小結:小品中的學生沒有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且推卸責任,這個行為體現(xiàn)了沒有擔當?shù)木瘛?/p>
緊接著進入第三個活動體驗環(huán)節(jié),播放本班家長和學生志愿者“愛心護航”的照片,讓參與“愛心護航”的學生談感受,這些學生的感受出于內心,情真意切,非常感人,真實感受到勇于擔當,對別人負責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最后進入第四個拓展內化環(huán)節(jié),在一首《責任之歌》的歌曲欣賞中,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通過今天的班會,我對于“責任、擔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擔當不僅體現(xiàn)在重大的事件上,也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上。擁有一份責任心,做一個有擔當?shù)娜?,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反之,即使再小的事情也不可能做好。所有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小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感,使自己成為一個勇于擔當?shù)娜恕?/p>
本節(jié)課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作為一個學生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精心設計了視頻感知,小品的情景創(chuàng)設和活動的體驗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勇于擔當”的意義,自覺承擔責任,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好公民、好學生。省去了很多拖沓的環(huán)節(jié),通過精巧的視頻、情景和活動讓學生感悟、內化,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課程的實效性。
(二)實踐效果分析
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在每周一早上按預定的德育主題安排一節(jié)固定的班會課,雖然符合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課程育人的要求,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經調查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重形式、多說教、走過場、效果差等現(xiàn)象,且班主任在班會課上缺少總結班務、布置工作等時間。
為改變此類現(xiàn)象,經課題組成員充分的研討后決定將傳統(tǒng)的每周一次的班會課變成“微德育課程”,具體分為每個月兩節(jié)微班會、一節(jié)微心育、一節(jié)微活動,每周末對應德育主題布置微實踐的德育作業(yè)。自實施“微德育課程”改革一年多以來,對德育課程改革前后的課堂反饋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問卷抽樣調查,隨機抽取全校200名三至九年級學生代表,并進行問卷回收統(tǒng)計:
從圖1調查表中統(tǒng)計得出,在德育課程改革后69%的學生喜歡“微德育課程”,12%的學生喜歡傳統(tǒng)德育課程,18%的學生兩類德育課程都喜歡,也有1%的學生這兩類課程都不喜歡的。從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喜歡“微德育課程”,這就為后期的深化德育課程改革奠定基礎。
從問題二的調查統(tǒng)計中可以得出,在德育課程改革后,兩類課程在課堂的內容及素材創(chuàng)新性選擇方面分別占比16%和84%,在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方面分別占比8%和92%,對于所學內容的感悟及內化分別占比38%和62%,在課堂整體節(jié)奏和效果方面分別占比22%和78%。因此,從所有數(shù)據(jù)對比中發(fā)現(xiàn),“微德育課程”的實施效果明顯,課程選擇創(chuàng)新性的素材及內容吸引了學生,在課上能積極參與課堂的觀察、討論等各項活動,對課堂所學內容能從內心去感悟,并內化為實際行動,真正讓德育滲入心靈。
“微德育課程”是通過改革傳統(tǒng)的德育課程來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行為習慣。在傳統(tǒng)的德育課堂中,在教學設計時缺少學生的自主思維性活動,教學停留在說教、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遷移能力低;較缺少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缺乏應有的聯(lián)系生活的意義和生命價值觀,課堂失去了創(chuàng)造特性和生命活力。而微德育課堂教學無疑是深化傳統(tǒng)德育課堂教學的一劑良藥。它與傳統(tǒng)德育課堂教學相比較,既能縮短授課時間,又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于思考,勇于挑戰(zhàn),彰顯活力,讓學生通過在情境中去感悟,在活動中去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確指出,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要圍繞課程目標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深挖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及現(xiàn)代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每堂課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形式與方法,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近年來,我們通過微德育等各種課程力爭在我校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在“微德育課程”的研究中一直在不斷努力,在摸索中前行,經過調研反饋,磨課反思,實踐總結,基本實現(xiàn)了預期目標,形成較為成熟的“微德育課程”體系,受到學生的喜愛、家長的好評,也順利通過了2019年廣東省中小學德育課題立項。最讓人欣喜的是,通過“微德育課程”的開展,學生能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各項情境和活動中,從認知內容獲得感悟,內化為實踐行動,各項行為習慣得到較好地改善,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誠然,在探索與踐行“微德育課程”的路上,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不足之處,例如,部分教師的駕馭課堂能力不夠,理論素養(yǎng)較欠缺,制作精美課件與收集素材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不足,對“微德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內容解讀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在參與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和設置活動環(huán)節(jié)中的引導點評不夠,使得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不夠深刻,影響知行合一的效果;環(huán)節(jié)不夠緊湊,出現(xiàn)超時,導致不“微”;還存在欠缺課堂效果的系統(tǒng)性評價等問題,需要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在東莞市各學校爭創(chuàng)“品牌學?!钡拇蟊尘跋?,我校努力打造的“齊賢教育”已成功躋身于東莞市第三批品牌培育目標。在學校建構的“三賢”課程體系下,微德育課程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將為品牌學校的建設添磚加瓦,相信在全體工作室成員的不懈努力下,“微德育課程”會愈加成熟,微而有“為”,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從中受益,學校“齊賢教育”的特色德育建設也會卓見成效,必將使得學校的品牌建設邁向更高臺階。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鄭方.社會轉型時期的德育實效性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7(1):84.
[3]張力.縱論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