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梅芳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有一條紅帶子不斷吸引著游客駐足觀看。這條紅帶子,長70厘米,寬4厘米,兩端印有“遂川第五鄉(xiāng)工農(nóng)兵蘇維埃政府”字樣。
這是遂川縣赤衛(wèi)隊隊長王棣權用過的一條識別帶。1928年,王棣權在一次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他的妻子懷著巨大悲痛把丈夫生前系過的這根紅帶子藏在了房屋的墻洞里,默默守護了幾十年。新中國成立后,這根識別帶由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征集收藏,現(xiàn)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識別帶,又稱犧牲帶,是戰(zhàn)爭年代革命者的一種標記。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由于條件艱苦,部隊中沒有統(tǒng)一的軍服。有的官兵穿著舊式軍服,有的穿著學生服,更多的是一身普通老百姓的裝扮。為了區(qū)分敵我,戰(zhàn)士們便在脖子上系上紅帶子,只要系上它,就準備隨時為革命獻身。
有位老紅軍回憶道:“在打仗前,戰(zhàn)士們互相交代的話通常只有兩句。一句是‘如果我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請記得告訴我家里的老母親,她的孩子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犧牲的;另一句是‘等將來革命勝利了,請記得為我在革命烈士名冊上也登上一個名字吧?!笨纱蠖鄷r候戰(zhàn)士們前赴后繼地倒下,旁邊的戰(zhàn)友根本來不及掩埋同伴的遺體,更無法把戰(zhàn)友犧牲的消息告訴他們的家人,因為很多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
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犧牲的烈士共有4.8萬余名,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5744名,3萬余名無名英雄長眠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普通卻不平凡的識別帶,凝聚著先輩們英勇奮戰(zhàn)、不怕犧牲、甘愿為黨和人民流盡最后一滴血的革命斗志與不屈精神。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0多年過去了,井岡山已經(jīng)成為人們心中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無數(shù)的參觀者來到這里,穿上整齊的紅軍服,系上鮮紅的識別帶,追尋著先輩們閃光的足跡,用心感悟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p>
(作者單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責任編輯:孫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