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海
(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yōu)越性,堅定制度自信?!保?]制度自信的現實主體就是人本身,馬克思認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2],因而,“國家制度本身就是一個規(guī)定,即人民的自我規(guī)定”[3]。制度是人民在社會歷史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民是制度自信的主體,制度自信體現人的意志,凸顯人的精神,在精神層面標榜人的自我規(guī)定性。馬克思的精神觀是科學的認識論,揭示了精神成長的一般性規(guī)律。馬克思實踐的、辯證的和運動的精神成長規(guī)律,包含了精神成長的四層邏輯關系:感性意識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的認識是物的依賴的認識階段,感覺—知覺—信賴是認識的過程;理性意識是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認識是人的關系的認識階段,理解—領會—信任是認識的過程;德性意識是第三階段,行為—準則—德性是認識的過程;知性意識是第四階段,信任—信心—信仰是自信的完成過程。
馬克思認為,“青年是人民生命的源泉”[4]。習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5]14—28歲的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要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就要找準青少年精神成長邏輯的時間和區(qū)間,并有針對性、系統(tǒng)化地進行教育引導。
在嬰幼兒時期,人類是沒有意識和意志的,“我們的心靈被束縛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器官里,甚至對它本身的存在也感覺不出來,初生的嬰兒的動作和啼哭,純粹是出于機械的效果,其中是沒有什么意識和意志的”[6]。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和腦部的發(fā)育,意識逐漸在大腦內部形成。感性意識是最初的意識,感性意識主要依賴人與外界事物的關系進行感知和認識世界。在對制度的認識上也是如此,我信賴物的直觀,也信賴國家制度。例如,在對“國家”這個概念的認識上,大多數青少年對國家的認識來源于對地圖形象和電視畫面等外在物體的直觀反映。
自我意識不能準確認識外部世界,需要過渡到理性意識。經過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實施,青少年逐漸超越對物的認知而進入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上,進入對現實生活的認知上?!耙庾R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過程?!保?]對現實社會生活的認知是趨向理性的過程,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對國家的認知不再是簡單抽象的圖像,而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實體,并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制度體系之間的關系體現出來。國家在青少年的心中實現了具體化,并通過人的教育被青少年所信任。
在樹立了對制度的理性認識之后,青少年認識到了國家、制度的真實存在,理解了作為個體在國家中的地位和意義,即青少年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未來價值取向的領導者,責任意識和德性意識逐漸形成,德性意識逐漸內化,凝聚形成個體信念精神。家庭、學校、社會對社會成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教育形式外化于青少年自身,青少年通過體悟內化對國家制度的認識,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的道德品性,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制度信念。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要堅定“四個自信”,做“四有新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在知性意識階段,青少年的個體精神消融在制度精神之中,意識主體實現了與制度自我確證的完成。在制度精神的框架之內,青少年的自由意志得到了表達,青少年的個體精神與制度精神趨向同一,保存了獨立性。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對制度樹立起了堅定的信心,對自我意識、個體精神和意志充滿自信,制度用外化的力量塑造青少年,青少年的精神內化升華形成對制度的信心,堅定對制度的信仰,又將這種內化的信心外化到制度,形成自覺的行為。在對國家的認識上,此時的青少年,國家在我心中,我是國家的主人,愛國在我的行為習慣之中。
馬克思認為,“國家的真正的‘公共教育’就在于國家的合乎理性的公共的存在。國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員的辦法是: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變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獨立性變成精神的自由;使個人以整體的生活為樂事,整體則以個人的信念為樂事”[8]。青少年樹立制度自信要在教育中得以實現,就要立足青少年的精神成長邏輯,實現制度體驗、制度體系和制度體認。
大致在14—16歲,青少年處于感性意識的階段,通過物與我的關系認識制度。從教育邏輯上而言,需要深化制度體驗,增強感性意識,但在現實中存在制度體驗實踐缺乏、制度體驗效果不佳等情況。一是制度體驗的實踐缺乏,主要表現為制度實踐教育課程缺乏、實踐教育的場地缺少,家庭、教師對制度實踐教育的認識不夠,引導孩子參與制度體驗的實踐較少。二是制度體驗的效果不佳,灌輸教育依然是主導,制度體驗的實踐形式化、過場化,無法入腦入心,青少年普遍對國家制度、政治動態(tài)、思想潮流、核心價值觀念等比較淡漠疏遠,對物質追求、精神娛樂、快餐式文化體驗比較熱衷和追捧。這些情況表明,在制度自信教育上,必須夯實信賴基礎,深化制度體驗。
年齡在17—19歲的青少年,對制度的信任直接來源于教育者,教育者是信任的中間紐帶。“我們老師說”“老師說了”等,這樣的話常掛在青少年嘴邊,也扎根在他們心中。在對中國的認識上,他們不再像感性意識階段那樣直觀,地圖印象逐漸被關鍵詞所取代,如“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公有制經濟”等,青少年內心的關鍵詞越多,對中國的認識就越理性。這個過程的實現,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做青少年合格的引路人和信賴的知識傳播者;二是要優(yōu)化和完善教育內容,讓青少年充分感受到制度體系的真正內涵,加深青少年對制度體系與自身關系的認識。
年齡在20—23歲的青少年,處在價值塑造和理性信念形成的時期,一些青少年出現了價值偏離的情況:一是工具理性與價值沖突并存,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意識對青少年影響很大;二是商品拜物教與價值功利泛濫,利益優(yōu)先、有用原則、物質利益優(yōu)于精神原則等價值觀影響很大;三是教育價值偏移與德育失重。在家庭教育方面,成績至上、過度期望、溺愛放縱是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在學校教育方面,重灌輸而輕效果,重論文而輕教學,重形式而輕內容等情況普遍存在;在社會教育方面,道德滑坡、娛樂泛濫和快餐文化危害不小。樹立信念標尺,內化制度體悟,這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年齡在24—28歲的青少年,處于知性意識形成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從內心樹立起了對國家制度的信心。主要體現為:一是青少年對制度的體認。青少年在制度中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個體精神與制度的客觀精神相得益彰,自我的自由意志在制度中得到表達,青少年成了對國家制度有信仰、有信心的人。二是制度在制度的框架內體認青少年。青少年經過主客體化的相互作用,主觀精神在制度中實現了自我確證,青少年樹立起了自信。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信心塑造是根本,制度體認是關鍵。
一是設置相應的青少年制度實踐教育課程,補全制度實踐教育,以實踐課、調研課和志愿活動等方式進行。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深入社區(qū)、街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實踐體驗,從直觀現實的視角體驗“中國夢”的推進和表達,加深對制度自信的理解。
二是開辟制度體驗實踐教育的場地,補齊實踐教育的硬件短板。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制度體驗實踐教育場地相對缺乏,這是實踐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問題。針對這個問題,要結合學校本身所處的環(huán)境和現實條件,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制度體驗的實踐教育場地。例如開展“新農村建設”體驗教育、“脫貧攻堅”實踐調研活動,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實踐體驗活動等。
一是教師必須對國家制度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才能不出現價值偏差,不出現錯誤的價值引導和理論。要始終牢記為黨育才的初心,堅定為國育才的立場,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是教師要提高理論水平,對所教授的課程要下足功夫備好課,講好每一節(jié)課程,說好每一個中國故事。教師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引導學生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要在促進學生增長知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
三是要優(yōu)化和完善教育內容,推進課程思政。從青少年制度自信的現實出發(fā),深入研究把握青少年樹立制度自信的基本規(guī)律,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理論教學水平和質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讓課程思政融入理論教育、專業(yè)教育中,讓制度體系的內容在教育中得到彰顯。
一是家庭教育樹立崇道尚義。在制度自信的教育上,崇道尚義是家庭教育的標尺?!俺绲馈?,道即規(guī)范、制度,即對制度要有敬畏之心,對制度規(guī)范要自覺遵守?!吧辛x”,義即價值理念、義利觀念,尚義就是要追求高尚的價值理念,自覺摒棄工具理性、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樹立起正確的義利觀。在這方面,家庭教育要杜絕成績至上、過度期望、錯誤引導、溺愛放縱的教育方式,將青少年引導到崇道尚義的正常軌道上。
二是學校教育推進立德樹人。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學校要立足青少年精神成長的邏輯規(guī)律,全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念、制度體系和制度精神教育,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網絡教育多位一體的育人格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青少年的情感認同,并內化在青少年的精神之中,形成自覺的德性意識。
三是社會教育規(guī)范行為準則。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guī)是國家制度在社會上的體現,是國家制度對公民的要求。不遵守社會公德、不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青少年制度自信也無從談起。倡導積極正確的價值導向,清理商品拜物教與價值功利泛濫的各種有悖于制度自信的行為,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環(huán)境氛圍,以正能量凈化心靈,發(fā)揮時代楷模和道德模范的精神引領作用,讓青少年內化制度體悟,形成制度自信。
一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辯證運動要加強教育引導。教育者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正確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制度觀,正確認識自我與制度的關系。教育者要引導青少年走出對制度規(guī)范抵觸的苦惱意識,獲得知性意識。例如,在教育中,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由與制度的關系。自由無處不在,卻也無處不在制度的框架規(guī)范之中,遵守制度規(guī)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二是制度自信不是精神成長的終結而是新的開始。樹立制度自信后,青少年精神的成長并未止步,在與客觀精神的辯證運動中,精神繼續(xù)向前成長發(fā)展,并與客觀精神進行主客體化的不斷運動。制度自信是制度客體對青少年主體化的過程,制度伴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青少年樹立制度自信后精神成長并未終結,而是新的認識的開始,人的精神成長在不斷體認社會制度的過程中前進,實現精神成長的新陳代謝,人類社會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