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專欄
論中國共產黨引領社會建設的百年追求
——從實現小康到美好生活
劉清云(2.8)
百年建黨場域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基于使命型政黨視角
趙英紅(2.15)
習近平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及其意義
郭群英(3.1)
瞿秋白黨建思想中的自我革命觀及其價值與啟示
朱 喆, 楊文茜(3.7)
中共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繆伯英的精神風范及其當代價值
郭國祥, 肖 昭(3.14)
中國共產黨認識我國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百年嬗變
祝偉偉(3.21)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基本經驗
范 丹(4.1)
建黨百年中共黨組制度變遷及其經驗教訓
余禮信(4.8)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愿景設計及其在新時代的啟示
湯 梅, 耿友誼(4.18)
建黨百年中國共產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經驗
黃小玲(5.1)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青年寄語的流變與啟示
趙英杰(5.9)
中共五大與黨的紀律建設
徐卓仕(5.15)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學習觀的科學內涵及邏輯關系探要
胡海鵬, 李玉林(6.1)
中國共產黨黨費制度建設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
許春濤(6.11)
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的歷史演進、內在邏輯與現實思考
閆 巖, 李進宏(6.18)
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的紀律教育的四重路徑
侯 欣(6.26)
風險與安全研究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區(qū)塊鏈路徑:應用場景、倫理風險及平衡進路
張愛軍, 梁 賽(1.8)
全球化風險中的中國應對之道
——從幾個動物比喻說開去
余 佳(1.15)
習近平關于新時代風險治理重要論述的生成機理、理論意蘊與實踐向度
鞏瑞賢(3.30)
我國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風險規(guī)制的反思與改進
萬紅慧, 黎 樺(3.38)
論我國3D打印安全的規(guī)制路徑
魏光禧(4.25)
突發(fā)社會安全事件網絡輿情演化及管控
王亞榮, 熊賢培(4.35)
大型電商平臺消費貸產品風控模型的構建
汪曉曦, 馬 穎(5.21)
媒介化社會與新媒體傳播
中國基層媒體制度改革的歷史考察與當代反思
黃 艾(2.22)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輿情傳播的主體表現與治理
吳光恒, 劉 晨, 關亞坤(2.28)
新媒體的公關運作模式與敘事解析
——以微信公眾號“新世相”為例
張依依, 林逸帆(4.43)
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工作的新特征
姚 洪(4.52)
新時代中國稅務話語體系構建的意涵:
理論價值、現實表征與實踐路徑
劉文郡, 溫 婧, 岳永婕(6.32)
新時期網紅經濟的發(fā)展現狀、傳播效應與規(guī)范引導
——以浙江杭州“直播+公益”等為例
黃芙蓉, 傅才武(6.38)
廣告視覺修辭創(chuàng)意與實訓要義
劉祖斌(6.46)
政治與社會
愛國主義教育要辯證認識和處理六大關系
榮開明(1.1)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
盧 嵐, 李豪男, 梁 豪(1.2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
楊安妮(1.28)
“四個自信”語境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自信的多維審視
琚 超, 郭國祥(1.34)
列寧共產主義勞動觀及其當代價值
周正宇, 曹亞雄(1.40)
中國基層黨建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
王婷婷(1.45)
從永久和平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代全球正義理論的發(fā)展與轉向
陳 曉(2.36)
馬克思主義的四大理論品格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與思考
劉小蘭, 單 超(2.44)
《共產黨宣言》與時俱進的演化邏輯及其當代啟示
吳焰輝, 鄒曉芟(2.51)
論康有為“天下-個人”政治結構的雙重超越
呂 威(3.44)
基于“親清指數”的政商關系質量測度與評價
楊蘭品, 張景博, 申來津(3.5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同教育的路徑探析
汪 茜(3.61)
職業(yè)選擇能力對大學畢業(yè)生初次就業(yè)質量的影響及對策
石 琳(3.66)
百年中國工業(yè)化道路的制度優(yōu)勢
李盛婷(4.57)
特殊信任缺乏:合作社信任困境的來源與影響因素探究
劉 駿, 彭 穎(4.65)
鄉(xiāng)村治理單元及其內在規(guī)律:一種公共產權的分析框架
文國璋, 楊先保(4.75)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博士后培養(yǎng)路徑探析
李曉東, 張永濤, 顧正娣(4.84)
新時代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理論困境和路徑選擇
曹勝亮, 胡江華(5.46)
列斐伏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政治學及其啟示
劉士才, 張艷國(5.55)
黨的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的演進歷程與實踐進路
翟一博(5.60)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反貧困工作的歷程、經驗及展望
熊 祎, 劉建鋒(5.67)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近代思想淵源:李大釗的“世界大同觀”
朱 喆, 王鈺涵(6.51)
傳統文化視域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邏輯
姚 詠, 肖 萍(6.58)
習近平國際合作思想的歷史邏輯與現實意蘊
王秀梅, 劉傳春(6.6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自治區(qū)域民族意識的變遷及引導
張三萍, 金 秋(6.70)
法 學
仲裁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糾紛解決機制中的應用
才惠蓮, 胡君晗(1.54)
民事證明責任概念的新分歧
萬 喆(1.61)
大數據偵查的法律規(guī)制原則
董少平, 左喻文杰(2.57)
欺詐型保理合同的法律效力及救濟路徑
劉毅凡(2.65)
網絡游戲直播畫面著作權問題探究
林承鐸, 萬善德, 曾夢倩(3.72)
基于技術與法律邏輯對接的無人船海事規(guī)制研究
張 敏, 劉敬賢(3.78)
新時代人大代表制度程序機制的發(fā)展與完善
——以現代技術手段嵌入為路徑
劉良志, 王廣輝(5.75)
論科技創(chuàng)新中個人信息權的法律價值
張 明(5.83)
論投資爭端預防的巴西范式及其借鑒
漆 彤, 胡安琪(6.77)
論“首違不罰”的裁量與規(guī)制
李 牧, 李銘元(6.86)
經濟與管理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影響
——基于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的研究
劉樹林, 李可欽(1.68)
財政金融協同支持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效率研究
——基于四階段DEA-Malmquist方法
沈 蕾, 張 蓉(1.76)
會計師事務所分所有利于招攬客戶嗎?
——基于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地理區(qū)位分布的實證研究
江曉珍, 何樂融, 梅椗桉(1.86)
我國港口和航道工程產業(yè)發(fā)展質量研究
成鵬弘, 鐘文煒, 易佳慧(1.100)
多元決策參與和個體創(chuàng)新績效:知識共享與學習目標導向的作用
趙富強, 劉云云, 陳 耘, 胡 偉(2.74)
創(chuàng)業(yè)扶貧的精準幫扶機制跨層次研究
薛佳慧, 彭華濤, 程 涌(2.83)
高技能人才生態(tài)系統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模型構建
——以湖北省為例
戴福祥, 章 娜, 楊佳敏(2.94)
“五共契約體”下校企合作大數據人才之培養(yǎng)
李興遠(2.104)
面向過程的軍工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袁 濤, 袁博涵, 牛俊磊(2.110)
制造業(yè)服務化對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影響
——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分析
凌 丹, 張玉玲, 徐迅捷(3.86)
縣域普惠金融發(fā)展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
——以湖南省為例
龍 薇, 陳莉霞, 李子軒(3.94)
基于多元用工視角的文職人員性別工資差距研究
俞 妍, 孫澤厚, 王文輝(3.103)
跨越中等收入階段與勞動份額、收入差距的調控
彭定贇, 陳 強(4.89)
基于VAR的我國房地產企業(yè)營業(yè)利潤影響因素分析
楊海榮, 孫習祥(4.96)
中美貿易摩擦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路徑探析
袁曉云, 向雅萍(4.104)
馬克思資本循環(huán)理論視角下的我國“內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路徑
彭 攀, 張 杰(4.111)
重建個人所有制:基于勞動力所有權的解讀
韓 芳, 周紹東, 陳藝丹(5.90)
國有上市公司創(chuàng)新投入、股權結構與財務績效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的研究
吳燕天, 高思君(5.100)
圖書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及其弱化策略
高 英(5.109)
“一帶一路”視閾下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論析
黃 婷, 戴國偉, 李 犇(5.115)
社會化公益價值共創(chuàng):概念意涵與內在邏輯
侯俊東, 庫銳玲, 丁苗苗(6.93)
數字普惠金融對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研究
——基于湖北省市級面板數據
徐 坤, 彭定贇(6.104)
中國金融科技企業(yè)并購交易特征對并購績效的影響
石 丹, 蔡情怡, 劉瑞哲(6.116)
互聯網金融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保的影響研究
——基于CHFS的實證分析
曾玲玲, 邢思遠(6.125)
哲學·文化
“中國古典哲學走出去”之思考
郭繼民(1.107)
薩特論自為與為他的關系
——以薩特的愛情觀為線索
趙桂梅(1.115)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三重批判及其當代意義
紀萍萍, 周 琪(1.123)
理性 物性 新人性:“后人類研究”的科學理路與人文省思
張 桐(1.129)
中國民間文化中的綽號考辨
——以河南延津為例
徐 英, 趙純鳳(1.137)
試論價值的本體意蘊及其實現途徑
李志平(2.122)
文化自信視域下的新時代科技文化創(chuàng)新論析
楊懷中, 張 雁(2.128)
赫費與羅爾斯的政治哲學思想探析
沈國琴, 朱彥霖(3.112)
社會無意識理論視域下消費異化的成因與規(guī)避
袁羅牙(3.117)
?;韬钅剐鲁鐾廉敱R圖像學考察
羅小華(3.121)
查爾斯·泰勒論“道德現象學”
——一種面向倫理生活的本體論解說
王興旺(4.117)
中國古代哲學中心性理論的演變邏輯
吳 愷(4.125)
新時代美德教育的困境與重建
李紅文(4.130)
從“主靜”到“主敬”
——“二程”對周敦頤修養(yǎng)工夫的厘革
胡 靜(5.121)
現當代關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方法論探源
陳俊秀(5.129)
文學·藝術
元明時期詞學觀念綜論
陳水云(2.1)
意識形態(tài)的隱匿與“娛樂”的重塑
——論1980代中國大陸的電影娛樂片
王 濯, 王杰泓(5.31)
近代中國審美現代性的“中國性”和“現代性”
——以海派京劇為例
倪 君(5.39)
庫普蘭德小說《X一代》中的逆托邦與異托邦解析
秦 臻, 陳世丹(6.135)
文化“窄道”上的旅居者
——評拉比·阿拉梅丁的小說《歷史的天使》
甘文平, 張 越(6.142)
造物進化與文化原型的關系互證
——以中國傳統造物為例
熊承霞, 潘長學(6.148)
高教研究
論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育性
張 靜, 王能東(2.133)
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優(yōu)化路徑探析
郭永琪(2.139)
校園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
功能、困境及實現路徑
王崎峰, 曾佳敏, 梅運彬, 李春梅(3.132)
新時期加強高校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思考
張 莉, 孟 徽(3.139)
高校“三維一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田 禾(3.143)
高?!袄щy學生”精準幫扶工作質量提升探析
汪星剛, 王孝松(4.135)
基于扎根理論與解釋結構模型的高校學業(yè)困難學生影響因素分析
房海寧, 馬貝貝(4.140)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創(chuàng)新型工程人才的培養(yǎng)路徑
秦 俊, 肖 靜(4.149)
論大學發(fā)展規(guī)劃政策化之途徑
蔣曉雩(4.154)
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提升
閆 樹, 李良棟(5.135)
研究生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的三重維度
李春梅, 王如意(5.141)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的校友工作
——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
魏明華, 徐宏波(5.146)
援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思考
孟芳兵, 商 丹, 張夢娜(6.156)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中介主體定位探賾
王 冉, 邵獻平(6.161)
論中國高校跨文化交際“第三空間”的構建
謝 丹, 李澤浩(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