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孟 徽
(1.武漢理工大學 科學技術發(fā)展院,武漢 430070;2.韶關科學技術局,廣東韶關 512026)
經過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連續(xù)建設,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大臺階。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共中央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全面塑造發(fā)展新優(yōu)勢”,通過科技力量強化、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創(chuàng)新活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機制完善,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其中,培養(yǎng)國際一流的科技人才,促進科技開放合作是重要的建設內容[1]。高校是我國科研的主力軍和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值此新時期,如何發(fā)揮高校在“加速建設科技強國”過程中的“橋頭堡”作用,已成為我國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隨著經濟、科技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2-4]?!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5]的發(fā)展目標。因此,深化高校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高校的科研與教學國際化水平是高校作為科技強國建設“橋頭堡”的重要研究內容。
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蒲信c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需要通過國際合作這種有效手段來快速提升本國科研能力,獲取先進技術和優(yōu)秀人才[6-7]。國家實施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也對高校的科研、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我國科研的主力軍,必須要從更高更廣的國際視野重新審視高校的國際科技合作,要基于我國的發(fā)展階段、現實需求,突出以國家戰(zhàn)略為目標,突破以往僅以獲取科研成果、建立合作關系為目標的交流方式,強化與國際創(chuàng)新體系的深度融合,聚集國際科技和教育資源,并最終提高我國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和自主創(chuàng)新研究的水平,服務于國家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
高校國際交流合作具有多國家、多民族、多文化的特點,以先進技術和高科技人才交流為主。國際科技為各國科技發(fā)展、文化傳播、人才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徑[8-9]。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我國與發(fā)達國家在科研和教學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提升我國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與交流。通過政府間科技和教育合作協議,我國的科學家與國外同行在教育、基礎研究、技術開發(fā)等多方面開展了廣泛的互利互惠合作,快速提升了我國的科研水平,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科學家,并引進了一批急需的人才。通過向國際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派出科研骨干,聯合培養(yǎng)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合作研究項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方式培養(yǎng)科技合作人才。近年來,我國派出去的留學生及學成歸國人員都呈現大幅度增加態(tài)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氣候變化、能源環(huán)保、糧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國際標準制定等全球性挑戰(zhàn)都需要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共同面對[10-13]。一些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的國際大科學項目,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地球觀測組織(GEO)、綜合大洋鉆探計劃(IODP)等,更需要各國共同投入、分擔風險、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而實施這些重大國際項目都需要各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參與這些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不僅加速了項目的實施,節(jié)約了投入,也為世界前沿科技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并培養(yǎng)和鍛煉了自己的科研隊伍。
國際科技合作在我國對外合作與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0,14]。高校通過參與中國政府與國外政府開展的高層人文交流與政府間科技和教育合作,直接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同時,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是學術的交流,也是與各國科學家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增進友誼的有效方式。通過招收和培訓發(fā)展中國家留學生和科技人員,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增強其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使我援外工作的影響更為深遠;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我國技術、產品和設備的輸出,有利于樹立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面對經濟、科技和教育全球化、國際化的大趨勢,進一步深化高校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和高校在各個層面提高對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并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各方資源,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和實施規(guī)劃。建立有效的資源整合機制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深化高校國際合作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同時也可以避免資源浪費。高校應在政府支持和引導下,將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制定具體的實施規(guī)劃,增強國際化意識,在加強自身科研和教學的同時,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合作新局面,促進高校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武漢理工大學在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了開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學校對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將國際交流與合作列入學校年度工作計劃的重要內容,并將其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列入年度考核指標體系。學校通過強化管理體系、隊伍建設、搭建合作平臺、引進人才、聯合辦學等一系列具體措施,推動了學校的國際科技合作工作。
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合作,許多高校都設置了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并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制定了具體的國際合作管理辦法,對高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國際合作機構還僅僅是一個迎來送往的外事機構,為適應新時期高校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需要,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評價體系。高校的國際合作機構除了為廣大教師提供出國、接待、舉辦國際研討會、提供咨詢和服務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分析國內外的國際合作動態(tài)、國際合作政策和資源,為高校開展國際合作進行深入調研,對高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出戰(zhàn)略報告和實施建議。
武漢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港澳臺辦公室,除了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為教師提供項目申報和出國服務外,還為學校制定和貫徹落實國家國際合作方針政策提出具體建議和實施措施。先后制定了《武漢理工大學因公臨時出國(境)管理辦法》、《“世界著名學者來校講學計劃”實施辦法》、《武漢理工大學在華國際學術會議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省部級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建立了各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設立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資金,支持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相關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專門設立針對本科生、研究生的國際學術交流基金,強化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總體而言,我國高校大部分教師缺乏國外長期學習和工作的經歷,缺乏國際化的理念,外文水平較弱,不能適應國際化課程和雙語教學要求,缺乏國際交流能力。樹立師資隊伍國際化的新理念,通過培養(yǎng)和引進兩條途徑來建設適應高校國際化教師隊伍是做好深化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基本保障。
武漢理工大學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一是選送學科帶頭人、重點學科的青年骨干教師以及管理人員到國外進修學習。二是通過各類引智計劃引進教學、科研的優(yōu)秀人才,通過與世界知名科學家進行合作,建立了國際一流的聯合研究基地,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產出了一批原創(chuàng)性成果,有效促進了我校科研實力的顯著提升。三是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到政府國際合作與交流部門工作,深入學習國家國際科技合作的相關政策和管理制度,為提高我校國際科技合作水平提供幫助;四是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國際交流活動,擔任國際學術機構職務,提高我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一般性的交流向全方位實質合作轉變,深化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需要從政府和高校兩個層面來整合資源,與國外一流大學建立教學和科研合作平臺,通過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切實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教育部已經依托高校認定了一批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科技部已經依托部分高校認定了一批國際合作基地和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這些國家層面的國際合作平臺建設對推動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起到了推動作用。進一步擴大這些平臺的規(guī)模,使更多的高校能參與這些平臺的交流與合作中。同時,政府應在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給予這些合作平臺必要的支持。
近幾年來,武漢理工大學通過整合學校優(yōu)勢科研資源、與國外一流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我校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依托以上三個合作平臺,我校承擔多項科技部重點國際合作項目,通過這些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聯合發(fā)表了一批高水平論文,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大大促進了我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了我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我校還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根據國際國內的發(fā)展需求設置專業(yè)及課程,注重學習與就業(yè)的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國際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國際化理念和社會適應能力。
深化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我國高校的國際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部門和各個層面進一步提高對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做好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協調統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從政策和資金層面給予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必要支持。更需要高校提高國際化的意識,加強人才隊伍和科研能力的建設,開拓合作渠道,搭建合作平臺,創(chuàng)新合作方式,從而使我國高校融入全球高校國際化體系中,提高科研和教學水平,為我國實施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切實發(fā)揮出高校在“加速建設科技強國”中的“橋頭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