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逸婷 周新華 周向陽
胃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且危害性最大的惡性腫瘤疾病,其發(fā)病率和危害性一直居于癌癥腫瘤疾病的前列[1]。隨著社會工作壓力的增加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胃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對廣大人群的危害性進一步增加,已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方向。對于胃癌盡可能的早期診斷和確診,以便及時的開展相應的診療活動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有著重要作用[2-3]。目前,對于胃癌患者的診斷方法的研究及如何提高患者的診斷正確率已成為臨床研究關注的重點方向。血清腫瘤標志物是目前臨床上常用于輔助腫瘤診斷和評估其預后療效的有效方法,其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糖類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糖類癌抗原125(carbohydrate cancer antigen 125,CA125)等均是既往臨床用于胃癌輔助診斷的常用血清腫瘤標志物,在胃癌的診斷、病情評估、預后效果判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4-6]。胃鏡下病理學檢查也是胃癌患者診斷和確診必不可少的診療手段,被稱為胃癌確診的金標準,但在胃癌早期診斷中也存在著標本取樣偏差造成的結果有誤等[7]。也有報道指出單一的檢測方法或單個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在癌癥診斷中靈敏度、特異性不足,難以做出準確的診斷結果[8]。為此,在本研究中對胃癌患者采取多個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病理學檢查,報告如下。
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在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9例為研究對象納入胃癌組,其中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8.93±11.92)歲,納入標準:① 患者經CT、MRI、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胃癌;② 均為首次確診,納入本研究前未接受其他治療手段干預;③ 患者依從性較好,能夠配合調查研究過程的進行;④ 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⑤ 研究方案無倫理學爭議。排除標準:① 患者伴有其他部位的腫瘤疾??;② 炎癥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③ 癌癥終末期患者。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治療的為良性病變組患者58例為良性病變組,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6.23±10.24)歲。另選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檢查的健康受試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55.18±12.87)歲。所有受試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書面協(xié)議。
采集胃癌組、胃部良性病變組、健康對照組空腹靜脈血約3 ml,加入到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抗凝管中,在X-20R型臺式多功能高速離心機(美國斯威克離心機設備公司)中離心分離,轉速5 000 rpm、離心半徑10 cm、離心10 min后分離得到血清樣本,以化學免疫發(fā)光法檢測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包括CEA、AFP、CA724、CA125水平,檢測儀器為E170型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瑞士羅氏儀器設備公司),檢測試劑盒購置于安徽安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步驟按儀器操作規(guī)程、試劑盒說明書要求進行。對各組受試者進行胃鏡病理學檢查,采用的儀器為GVE-2100型電子胃鏡(日本奧林巴斯公司),胃鏡操作按儀器操作規(guī)程進行,對于鏡下難以判斷確診的患者應進一步取患者的鏡下病灶組織,經免疫組化法進行進一步的觀察診斷。
對胃癌組、胃良性病變組及對照組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進行統(tǒng)計對比,并對胃癌組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胃鏡病理學檢測結果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結果的陽性率進行統(tǒng)計對比,單獨檢測胃癌的陽性判斷標準為:CEA>4.7 ng/l、AFP>13.5 ng/l、CA724>6.0 U/l、CA125>35 U/l,病理學檢測結果陽性判斷標準為胃鏡下可見胃體黏膜的潰瘍出血、隆起、伴或不伴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鏡下取病灶標本經免疫組化檢測顯示有腫瘤細胞的存在[9]。對各種診斷檢查方法的診斷效能指標包括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等進行統(tǒng)計對比,靈敏度=胃癌陽性例數(shù)/胃癌組患者總病例數(shù)×100%,特異度=健康對照組中陰性患者數(shù)/健康對照組總病例數(shù)×100%,準確度=(真陽性患者數(shù)+真陰性患者數(shù)) /(胃癌組病例數(shù)+健康對照組病例數(shù))×100%。
胃癌組患者的腫瘤標志物CEA、AFP、CA724、CA125水平均高于良性病變組,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受試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胃癌患者聯(lián)合檢查的診斷陽性率高于 CEA、AFP、CA724、CA125、病理學檢查的單獨檢測結果(P<0.05),見表2。
表2 各診斷方法診斷陽性率對比(例,%)
CEA、AFP、CA724、CA125、病理學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單一檢測的相應結果(P<0.05),見表3。
表3 各診斷方法診斷效能對比/%
胃癌是眾多癌癥疾病中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疾病,近些年來隨著環(huán)境因素、自身因素及遺傳因素的影響,使得胃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對廣大社會的危害性進一步增加,也引起了臨床的高度關注。為了降低胃癌等惡性腫瘤對于患者的危害性,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和盡早的開展治療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病情,延緩腫瘤疾病的進展[10-11]。因此,如何提高胃癌的診斷正確率,做到早期的診斷和確診已成為臨床研究關注的重點方向。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查、病理學檢查是胃癌診斷中兩種常用的技術手段,一般對于胃癌的檢查胃鏡及鏡下組織病理學活檢可作為胃癌診斷的金標準,但病理學檢查也存在著患者的依從性差,操作和普及程度受限,以及取樣標本的偏差可能影響結果的判斷等問題的存在[12-13]。
在本研究中對胃癌患者、良性病變組和對照組進行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檢測,結果顯示胃癌組患者的腫瘤標志物CEA、AFP、CA724、CA125水平均高于良性病變組且高于對照組,表明在胃癌患者中CEA、AFP、CA724、CA125水平均顯著升高,初步表明各種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與胃癌的發(fā)病、病情轉移進展等有密切的聯(lián)系,其水平的變化與肺癌的發(fā)病發(fā)展有關。CEA為經典的糖蛋白聚合物,在各種癌癥腫瘤疾病患者中呈現(xiàn)高表達,CCA724、CA125均是1種大分子的糖蛋白抗原,在癌癥腫瘤細胞增殖過程中水平顯著上調,AFP是上皮細胞結構蛋白中的一種,是肺癌發(fā)生的重要標志物[14-15]。上述腫瘤標志物由胃癌腫瘤細胞產生、分泌,經淋巴引流進入全身血液循環(huán),因而經血液檢測可發(fā)現(xiàn)各腫瘤標志物水平的異常改變,從而做出診斷。在診斷陽性率對比中,血清腫瘤標志物與病理學檢查聯(lián)合診斷對于胃癌的診斷要高于各指標單獨檢測的結果。進一步經診斷效能結果對比顯示,CEA、AFP、CA724、CA125、病理學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單一檢測的相應結果。表明多種血清腫瘤標志物與病理學檢測結果的聯(lián)合診斷對于胃癌的診斷價值更高,這是因為單個腫瘤標記物檢測時易受患者自身因素、檢測誤差、偶然因素等多種因素影響,出現(xiàn)一定的漏診誤診,而聯(lián)合檢測診斷則能有效避免此類問題的發(fā)生[16-17]。
綜上所述,血清 CEA、AFP、CA724、CA125的檢測聯(lián)合病理學檢查對于胃癌患者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可進一步提高診斷正確率,為胃癌的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