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波
甘肅省清水縣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故里,秦統(tǒng)一中國的發(fā)祥地之一,悠久而豐厚的歷史積淀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總量涵蓋了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基于農耕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漫長發(fā)展過程中始終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緊密聯(lián)系,36項非遺保護名錄更是呈現(xiàn)出了民俗圖式化、沉著樸素的人文特質,形成了地域特色極為鮮明的民間民俗文化體系。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是秦統(tǒng)一中國的發(fā)祥地之一,素有“隴右要沖,關中屏障”之稱。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秦先祖嬴非子、漢光武帝劉秀、唐始祖李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曾在這里留下了歷史的足跡。仰韶文化、齊家窯文化遺存印證了遠古時期就已產生了村制、族制,婚姻,社交、喪葬、節(jié)日信仰、祭祀、居住、飲食、服飾、農耕、手工藝及具有普遍群眾基礎的民間文學。魏晉時期建造的“花石崖”道觀群說明了清水縣早期建筑、繪畫、彩塑藝術的發(fā)展狀況。在北宋墓葬磚雕戲劇人物造型圖案中,就體現(xiàn)出了表演藝術對民間美術的深刻影響。明代是清水民間曲藝發(fā)展的全盛時期,陸續(xù)出現(xiàn)“小曲”、“秧歌”、“道情”、“山歌”等民間表演形式。清代群眾文化藝術和娛樂更為豐富多彩,是民間戲劇的活躍期,清水縣出現(xiàn)了最早的秦腔班社“馬家戲班”,同時“說故經”、“猜謎語”、“花兒”、“曲子戲”隨處可見。民國以來,秦腔、皮影戲、繪畫、剪紙、刺繡、瓷器陶器燒制及高抬、龍燈、旱船、跑驢舞、木人絆跤、高蹺等文化形式無一不反映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量
清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及為豐富,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藝、民間信仰、民間消費習俗、民間節(jié)令習俗、民間禮俗等16個類別,現(xiàn)有縣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36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4項、市級保護名錄9項。其總量如下:
1.民間文學類包括人物傳說和民間諺語:《軒轅黃帝的傳說》系列8個,《常遇春的傳說》系列7個,《趙充國的傳說》系列7個,《郭相忠的傳說》系列4個,其它人物傳說104個,民間諺語440條。
2.民間美術10項:清水古建磚雕彩繪、秦腔臉譜繪制、清水磚雕、清水木雕、清水捏脊、清水龐公玉雕、冥幣雕版、清水剪紙、清水皮影刻制。
3.民間音樂3項。(1).清水小曲1項。(2).民間器樂曲2項:清水道教音樂、清水嗩吶曲。
4.民間舞蹈2項:清水剝麻舞、清水軒轅鼓舞。
5.民間戲曲2項。板腔體劇種2項:清水秦腔、清水皮影戲。
6.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4項:清水馬社火、清水高抬、清水高蹺、清水木人摔跤、清水輪輪秋、清水繩秋、清水棍秋。
7.民間手工藝制作技藝種類極為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有:清水扁擔制作、清水連枷制作、清水捏脊、清水釀酒、清水釀醋、清水花燈扎制、清水麻鞋編制、清水戲劇頭帽扎制、清水草帽編制、清水造紙。
8.消費習俗:清水酒醅、清水漿水面、清水攪團、清水回族馓子、清水鍋鯫、清水燒雞、清水扁食。
9.歲時節(jié)令:清水春節(jié)、清水端午節(jié)、清水重陽節(jié)、清水二月二、清水臘八節(jié)、清水中秋節(jié)、清水七巧節(jié)。
10.民間信仰:廟會4項:城隍廟會、小華山廟會、云臺觀廟會、泰山廟會。
清水縣非物質文化豐富多彩,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信仰、民間舞蹈等十六個大類。各門類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均能反映我縣各個時期生活、生產、經濟、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狀況。1.民間文學極其豐富,包括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歇后語等。這些豐富的口頭創(chuàng)作是反映清水勞動人民生活的一面鏡子,也是反映清水縣風土人情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創(chuàng)作到傳播,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無不滲透著廣大勞動人民的理想追求和藝術情趣。2.民間藝術:包括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劇。清水縣地處西北一隅,淳樸的民風造就了粗獷、憨厚的藝術面貌,早在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清水先民以驚人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美術作品,從永清堡出土的彩陶,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圖案開創(chuàng)了清水縣美術發(fā)展的先河,為民間美術如民間剪紙、民間刺繡、民間皮影刻、磚雕、木雕、泥塑、繪畫等藝術門類奠定了基礎。清水縣出土的宋墓磚雕彩繪均能反映這種藝術狀態(tài),同時磚雕人物生活、生產、狩獵、娛樂場面體現(xiàn)出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發(fā)展的狀況,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彩繪、木雕、石雕、剪紙等平面化的藝術形式在選材上更接近人們心里世俗化的需要,注重寓意性、吉祥性的表達,在表現(xiàn)手法上吸收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構成因素,“以象寓意,以象表意”來造型,體現(xiàn)“天人合一”、“中和互補”的傳統(tǒng)美學觀念。清水縣民間音樂種類非常豐富,民間小曲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項目,其旋律基本與眉戶相似,曲調委婉動聽,曲式結構宏大,歌詞帶有敘事性,多以描寫青年男女情愛和弘揚古今忠善為主題,是一部歌頌傳統(tǒng)美德、表達情感的敘事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清水道教音樂是清水縣宗教音樂中極為獨特的一個品種,始創(chuàng)于明神宗萬歷年間,逐漸形成了“龍門派”和“華山派”,最初曲調有360條,目前尚存200多種曲調,其演奏方式為聲樂和器樂兩種,通過加花減花,延伸、緊縮演奏速度的快慢節(jié)奏,它是通過道教科儀來體現(xiàn)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甘肅及周邊地區(qū)實屬罕見,挖掘、搶救和保護清水道教音樂,對豐富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具有推動作用。民間舞蹈據(jù)載可追至黃帝時代,清水縣“軒轅鼓舞”根據(jù)軒轅黃帝的傳說改編而成,舞蹈隊形講究變化,注重氣勢,風格古樸粗獷,動作灑脫強烈,氣氛活潑明快,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民間社火舞蹈如“旱船舞”、“獅子舞”、“木人絆跤舞蹈”等民間舞蹈是古儺文化的演變和延續(xù),表演特點是由扭姿、吼唱、陣形組成,形式古樸,剛健清新,場面宏大,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其中也不乏典雅、幽默風氣,如“清水木人絆跤舞蹈”模仿摔跤姿勢,通過勾、推、拉、絆、摔等動作,再配以經過改編具有幽默風格的戰(zhàn)鼓節(jié)奏,體現(xiàn)群眾詼諧、風趣、樂觀的精神面貌。秦腔藝術是我縣主要地方劇種,成形于清道光年間,屬南路派,先受陜西中路秦腔和恍恍的影響較大,后經趙桂中、王福元、孫新民等老一輩名角的探索創(chuàng)新,繼承了本地小曲、影子腔的唱腔特點,結合方言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演出重臺架,講特技,臉譜繪制別具一格,唱腔多襯虛字。3.消費習俗,包括服飾,飲食、居住習俗。清水縣漢族服飾與全國漢族服飾習俗大致相同,差異不大,在進行婚禮中忌穿白色衣服,在喪禮中忌穿紅色和其他花色衣服,剛出生的嬰兒要穿纏腰子,以防中風,孩子稍大要穿肚兜,老年人腰間戴滿腰轉,以護肚臍。清水縣飲食非常豐富,民間主食以小麥、玉米、大米等為主,在制作方法上有煮、炸、煎、裹包、蒸、炒等形式。清水扁食是清水縣的特色,扁食源于古代的“角子”,形似元寶,清水有逢年過節(jié)包扁食,吃扁食的習俗,秘方熬制臊子是它的特色,在周邊地區(qū)享有極高的聲譽。清水縣居住習俗有兩種,一種是窯居,一種是四合院居住,后者是主要的居住形式,主房座南朝北,是家中長輩的居住房,東西廂房按照輩分順序依次居住,建大門和上主房大梁時要請陰陽先生根據(jù)屋主的生辰八字結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擇取吉日舉行一定的儀式。4.民間信仰:包括巫術禁忌,民間廟會。清水巫術以宗教神靈崇拜為核心,并廣泛吸納了儒教、道教、佛教的宗教思想,并將其賦予功利主義的行為中,通過巫術的方式,達到人與神的溝通,以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盡管其荒誕是不言而喻的,但心理上達到了滿足,其中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和傳統(tǒng)文化的實用功能。民間廟會在清水縣分布極為廣泛,祭祀內容以儒、佛、道三教神圣為崇拜對象,清水縣道觀、寺院特點是三教神圣和諧共處一地,進行一種神靈祭祀時,其它諸神都可成為祭祀對象,廟會場面宏大、香客眾多,同時要舉辦物資交流會,吸引全國商家進行商品交易,以及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極大地推動了清水縣經濟,文化的發(fā)展。5.人生禮俗:體現(xiàn)在農村和城市階層中的人生禮儀,其信仰與宗教意識及其濃厚,主要由誕生禮、成年禮、婚禮、葬禮、壽禮等民俗儀式組成。每一項禮儀儀式均能體現(xiàn)出清水人民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一些禮儀形式如婚禮、葬禮基本沿襲古老相傳的禮儀程式,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基本儀式相對簡化,并滲透了現(xiàn)代文化觀念,成為一種新的禮儀品種。6.民間手工藝,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生產的工具、用具的制作上,清水縣傳統(tǒng)的手工藝種類繁多,據(jù)馬家窯文化遺址考證,早在5、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古先民就能制作簡單的生活、生產工具,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隨著時代的進步,相繼產生了更為精致,更為實用的生活、生產用品和工藝裝飾品,我縣是一個農業(yè)縣,農用生產工具非常多,裝載工具主要有籠子、背篼、栓子、糞斗、蒲楠等,材料為荊條、柳條編制,編制工序復雜,特征明顯,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金屬工藝主要有斧頭、鐮刀、鋤頭、砍刀等,均屬手工作坊制作。燒造類有磚瓦燒制、釀酒、造醋等,清水手工醋沿襲了山西老陳醋的制作方法,通過不斷的探索、創(chuàng)新,在配方上加進了中藥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甘肅省清水縣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
參考文獻:
[1]傅安平,張杰.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xiàn)狀分析與保護利用[J].南方文物,2017(3):27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