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芬
摘要:種植活動是幼兒園比較普遍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一項親近自然的活動,帶著課程意識去挖掘種植區(qū)的資源并通過生發(fā)活動,將課程資源最終轉(zhuǎn)換為幼兒的有益經(jīng)驗。在本次種植大蒜的活動中,幼兒從識大蒜-種大蒜-護理大蒜-收貨大蒜-玩大蒜的過程中,圍繞真實問題開展有深度的探究式學習,最終形成了"嗨,大蒜"這一兒童視角下的深度學習的課程故事。
關鍵詞:種植;深度學習;課程故事
在美麗的幼兒園里,每個班都有屬于自己的種植角,這里生機勃勃。一草一木,一葉一花皆資源。種植區(qū)作為幼兒園的自然資源,為幼兒提供了置身自然、探索自然的漸進過程和持續(xù)可能。班級自然角作為大自然的縮影,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角里的動植物具有生命力,他們生長發(fā)展的過程中具備特定的教育意義,能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幼兒自己動手種植一些易生長、生長周期較短的植物,自己完成松土、播種、澆水,參與植物發(fā)芽、生長、成熟的整個過程。這是幼兒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也是幼兒探究周圍事物的過程。
一、引導幼兒興趣,激發(fā)幼兒自主探究欲望
隨著春天的到來,孩子們也對春日播種多了一份好奇,開學初孩子們發(fā)現(xiàn)班級種植角空空蕩蕩,于是有了以下的談話:
西西:“我們的植物角什么都沒有,好空呀!”
芝寧:“我們可以帶一點植物和小動物來?!?/p>
雨澤:“我可以帶一些種子來種”。
蔓蔓:“我們可以種什么呢?”“青菜?!薄凹t薯?!薄⒆觽儽娬f紛紜,最后決定投票來決定用投票的方式來決定種什么。最后大蒜勝利了。于是“嗨,大蒜”便由此展開,一場大蒜種植學習活動便因此拉開序幕。
二、把握幼兒探知欲望,引導幼兒更深層次的自主探究
【幼兒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
在我們種植完畢之后發(fā)現(xiàn):咦?大家怎么都種的不一樣呢?可是問題來了,大蒜到底要怎么種呢?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有了以下對話:
蔓蔓:“我覺得大蒜應該整個種,這樣大蒜才能種出來,不然會種不出來。”
西西:“我媽媽做菜的時候都是把它掰成一瓣一瓣的,應該也要一瓣一瓣的種的吧!”
芝寧:“我也覺得要一瓣一瓣的種。種大蒜是還要把大蒜外面的“一件衣服”剝掉?!?/p>
于是我們先將大蒜頭掰成一瓣一瓣,那到底是哪一頭朝泥土里?是尖尖的,還是平平的那一頭種在泥土里,或者是平躺著種就行了呢?
我們快去問問種植經(jīng)驗豐富的爺爺吧。
爺爺說:大蒜可以整個種,也可以剝開一顆一顆種。整個種的大蒜長得葉子小,一顆一顆種的大蒜長得葉子大一點。爺爺還告訴我們,種大蒜的時候要尖頭朝上,大頭朝下,尖頭發(fā)芽,大頭生根。
在幼兒興趣盎然時,教師要對幼兒在課程故事中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給予肯定。在目標的定位上,我們既要關注當下,又要立足長遠。關注當下,是為了讓每名幼兒在現(xiàn)在的學習中獲得成功;立足長遠,是幫助幼兒在未來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既要幫助幼兒梳理知識、探究現(xiàn)象,關注學習的“實”,也要引導幼兒掌握方法、提升情感,體現(xiàn)教育的“遠”。對于課程故事過程的組織,教師應力求讓幼兒學得開心,讓幼兒會到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
三、跟進支持,兒童參與
經(jīng)過一段時間大蒜寶寶發(fā)芽了從泥土里冒了上來,教師利用晨間活動、在組織散步的過程中與幼兒通過談話交流跟進,孩子們不間斷地進行管理,他們通過記錄表、繪畫、拍照等形式呈現(xiàn)興趣和疑問,這也成為課程調(diào)整和優(yōu)化的依據(jù)。在種植大蒜時,孩子們對大蒜苗非常的關愛?!拔覀円?jīng)常去看看它們。”“還要經(jīng)常帶它們曬太陽哦!”“給它們澆水,但是不能澆太多哦!”孩子們你一言我語地討論著,就這樣,孩子們的愛心體現(xiàn)在了對大蒜的關心。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孩子們對自己種植的大蒜絲毫沒有忘記,每天戶外活動站隊時、起床搬小椅子時、放學站隊時都會主動跑去看看,給大蒜澆水,說悄悄話:“大蒜寶寶快快長大呀!長得高高的呀!孩子們迫不及待的讓大蒜長出來,大家暢想大蒜長大的樣子。
課程故事中的情感是伴隨著課程故事的演進而發(fā)展的。活動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一種表面的操作,而是在于對兒童心靈的塑造。課程故事的情感化可以從課程故事流程及形態(tài)設計上尋找突破口,通過優(yōu)美的形象、悅耳煩人音響以及與之關聯(lián)的豐富多彩的課程故事流程,為兒童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體驗,使兒童在身心的愉悅中感受美,進而達到心靈和人格的凈化。
【幼兒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
孩子們在平時的觀察與照顧中發(fā)現(xiàn):水培要比土培長得快一些。為什么水培比土培長的快呢?老師幫我們查閱了資料,回家我們還問了爸爸媽媽。
得到的結(jié)論:
1.水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2.水培大蒜根部成長空間大,根部長得比土培快,所以吸收光照和營養(yǎng)的速度快。
3.照顧不周:我們在松土的時候總是會不小心挖到土培大蒜的根。
四、總結(jié)
在課程故事中,教師的眼睛觀察著幼兒,心追隨著幼兒,用自己的行為引導著幼兒,用環(huán)境支持著幼兒,更用多元的方式評價著幼兒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走近幼兒,走進他們的心靈,與他們互動,發(fā)現(xiàn)、獲取點點滴滴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讓教學活動真正為每名幼兒的發(fā)展服務。
本次活動所有有關大蒜的活動孩子們?nèi)虆⑴c,從認識大蒜到種植大蒜,再到發(fā)芽、生長,最后收割,品嘗與制作。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實踐感知、觀察探索、討論發(fā)現(xiàn)的方式,見證了大蒜的生長過程,獲得了寶貴的種植經(jīng)驗。孩子們置身在種植大蒜的系列活動中,充滿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了仔細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做事的專注力、持久性,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孩子們通過自己勤勞的小手,把班級植物角打造得生機盎然。
支持性課程旨在實現(xiàn)幼兒的主體價值。在“嗨,大蒜”課程故事中,教師給予幼兒表達的機會,傾聽幼兒的心聲,并鼓勵幼兒去嘗試自己的想法,從而促進幼兒像大蒜一樣健康自由地在陽光下成長。
參考文獻:
[1]李薇:《透視課程故事分析教師關注幼兒發(fā)展的有效策略》求知導刊. 2020,(14)
[2]鮑葉楠:《利用自然資源引發(fā)幼兒自主探究的策略》
[3]沈麗華:《支持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有效策略[J].兒童與健康,2019(1)
[4]劉令燕:《幼兒園種植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研究》[J].山東教育,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