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摘? ? 要] 網絡環(huán)境下政府應急管理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工作更為艱巨,文章基于社會沖突理論,在對網絡民意表達與政府應急管理間的內在聯(lián)系深入分析基礎上,提出了網絡民意表達在政府應急管理過程中的社會安全閥功能。民意表達是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基礎,暢通的民意表達機制則在此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只有獲取并充分了解公眾利益訴求,才能從根本上認識社會發(fā)展與公眾需求間的差距,從而發(fā)現和解決應急管理過程中的沖突和矛盾。
[關鍵詞] 沖突理論;民意表達;應急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1. 01. 085
[中圖分類號] D630?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1)01- 0205- 03
0? ? ? 引? ? 言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物質文化生活領域拓展到政治、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各領域,各類突發(fā)事件易發(fā)頻發(fā),政府應急管理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不僅管理對象和事務增多,管理幅度和難度也隨之加大。網絡新媒體的興起與發(fā)展猶如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為公眾提供了更便捷、經濟的民意表達渠道,將潛在的更高的公眾參與轉變?yōu)楝F實;另一方面,它所放大的公眾情緒、不完整或片面的“直播方式”,以及滋生和蔓延的虛假消息或謠言等問題,也給政府應急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因此,如何正確認識網絡民意表達與政府應急管理間內在要素,從而發(fā)揮網絡民意表達優(yōu)勢以推進新時代政府應急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從已有文獻來看,學者們對網絡民意與應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民意的功能與缺陷,網絡民意與政府決策、政府回應間關系等方面。如俞可平認為網絡民意的興起及其對政治過程影響的增大,是中國社會政治進步的表現,然而目前的民意政治也存在著重大缺陷,如過分偏重決策環(huán)節(jié),而忽視了授權環(huán)節(jié);帶有明顯的民粹主義印記,極端的平民化在相當程度上成為民意政治的合法性基礎[1]。馬亮認為互聯(lián)網的崛起和普及讓公眾更容易發(fā)聲,極大刺激社會多元化發(fā)展,公眾憑借網絡更有效地串聯(lián)和行動也推動政府的“響應力”發(fā)生巨大變化[2]。翁世洪則通過大量案例實證分析,提出鴕鳥模式、杜鵑模式、蜂王模式和鴛鴦模式等四種網絡參與下的政府決策回應模式,以探討網絡參與和政府決策回應之間從沖突走向協(xié)商的途徑,從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3]。雖然網絡民意存在一定缺陷,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民意表達將為政府決策、應急管理以及社會治理提供動力與機遇。
總的來看,學者們在分析網絡民意功能與缺陷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對網絡民意與政府決策及回應間關系做出了深入探究,且取得了豐厚的學術積淀,也為本文網絡民意與應急管理內在要素與關系界定探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應急管理是針對各類突發(fā)事件所進行的預防、預警、處置與善后等一系列動態(tài)管理過程,其對突發(fā)事件處理講求“時效”和“實效”,在短時間內政府部門要聯(lián)動各相關機構調查并做出快速決策,對公眾的質疑和批評要做出快速回應。因此,本文試圖基于沖突理論進一步探尋網絡民意與應急管理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發(fā)揮網絡民意功能,以推動應急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
1? ? ? 現代沖突理論及其適用性討論
現代沖突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社會,它是在批判吸收結構功能理論所宣揚的社會均衡、穩(wěn)定、和諧等觀點基礎上,解釋當代社會問題的一種新視角和新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德國社會學家拉爾夫·達仁道夫(Ralf Dahrendorf)、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賴特·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和劉易斯·A·科塞(Lewis A.Coser)?,F代沖突論強調人們因為資源、權力和聲望等是有限的而發(fā)生的斗爭過程是永恒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是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源泉。沖突理論成立的假設前提是,構成社會的各部分遠不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而平穩(wěn)運行的,而是互相沖突的,秩序只是社會各部分之間不斷進行的沖突的一種結果,而且它也并不就是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4]。其主要觀點包括有:
(1)社會總是處在對稀缺資源的爭奪狀態(tài)中,其中最重要的稀缺資源之一就是權力。簡而言之,沖突就是權力的斗爭,而不僅僅是階級間對經濟等資源的爭奪,社會就是“一個持續(xù)展開著權力之爭的競技場?!?/p>
(2)沖突對社會系統(tǒng)具有正向的功能,其中就包括對社會及群體的內部整合功能,對其的穩(wěn)定功能、對新的群體與社會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對新的制度與規(guī)范的建立具有激發(fā)功能以及對具有社會的平衡機制作用等等。在科賽提出的“安全閥”理論中,社會沖突能夠及時并有效地把社會中各種敵對情緒與敵對能量釋放出來,能夠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微調”,以至于避免形成巨大破壞力的惡性沖突,這樣就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結構[5]。
(3)沖突作為社會系統(tǒng)中的重要平衡機制,在解決沖突時就必須增進社會各部分之間的交流與和協(xié)商。達仁道夫認為,社會各部分流動程度越低,沖突的強度就會越大,沖突各方的能量若不能通過社會流動來宣泄和排解,就會越積越多,最終以暴力的方式爆發(fā)[6]。這樣將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但采取協(xié)商談判等方式就能夠有效地減少暴力沖突出現的可能性。
社會沖突理論在承認社會沖突普遍性的同時,將社會秩序與社會和諧作為研究的落腳點,并建設性地認為社會沖突具有整合、創(chuàng)新、平衡等正向功能,強調以理性溝通、積極疏導的方式去尋求解決之策,最終推動社會變遷與進步。而應急管理的基本任務就包括協(xié)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wěn)定等,通過對現代沖突理論的深入分析,它對于本文試圖揭示的民意表達和應急管理之間的關系,有著很強的解釋力和啟發(fā)意義。
2? ? ? 沖突論視域下民意表達與應急管理的內在聯(lián)系
2.1? ?應急管理過程中的沖突性與矛盾性
社會沖突理論認為,在社會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沖突,由于一定程度的沖突是社會群體得以生存并持續(xù)生存的基本要素,因而沖突的存在不僅是社會運行的常態(tài)現象,也是社會運行的普遍趨勢。政府應急管理是針對各類突發(fā)事件進行防治、應對、控制和處理的動態(tài)管理過程,無論是突發(fā)事件的產生抑或是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都無法避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處于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我國,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如經濟快速發(fā)展與貧富差距擴大的矛盾、改革縱深推進與群眾利益不均的矛盾、公共財政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滯后的矛盾、網絡環(huán)境改變與公共政策透明不足的矛盾、公民民主訴求與權力結構張力的矛盾、執(zhí)政能力提高與干部作風改進的矛盾等。這些社會矛盾或社會問題極易引發(fā)社會公共突發(fā)事件,從而呈現或轉移至政府應急管理過程中。通過對社會沖突理論的認知,沖突的存在是社會運行的常態(tài)現象和普遍趨勢,應急管理過程中的沖突亦是如此,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應急管理順利實施、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助推器。因而,我們要正視應急管理過程中社會沖突的客觀實在性,充分發(fā)揮矛盾或沖突的正向功能,保障應急管理的順利實施。
2.2? ?應急管理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同樣具有正向功能
社會沖突理論認為,一定程度沖突或矛盾對社會的整合具有正向功能。這種正向功能被科賽歸納如下:①沖突對社會與群體的內部整合功能;②沖突對社會與群體的穩(wěn)定功能;③沖突對新群體與社會形成的促進功能;④沖突對建立新規(guī)范和制度的激發(fā)功能;⑤沖突對社會的平衡功能。[7]根據社會沖突理論,社會系統(tǒng)本身是一個具有高度依賴性的復雜體系,一些頻率較高且激烈程度較低的沖突的釋放,不僅不會必然激化矛盾,反而會在釋放負能量后提高社會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如我國城市房屋拆遷中的矛盾沖突,盡管房屋拆遷與再造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經之路,但在此過程中政府、開發(fā)商以及公眾等各方利益交織在一起,拆遷補償往往難以達成一致,自“重慶釘子戶”(2007年)到“宜黃拆遷自焚”(2010年),再到“??诖笠?guī)模強拆沖突”(2016年),拆遷過程中的矛盾沖突也不斷升級,政府應急管理也面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然而,在此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城市化進程中的拆遷矛盾,尤其在制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過程中更加注重程序公正,并引入專家建議、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機制,使程序、決策更加民主、合理,從而保障當事人的利益。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矛盾和沖突是政府應急管理的起點,同時也是政府應急管理的轉折點,正視社會沖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沖突的正向功能,是促使政府應急管理順利實施、社會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3? ?民意表達解決應急管理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的可能性
民意是公眾對公共事務的意見表達,反映著社會各階層對公共事務的意見與態(tài)度。盡管民意表達過程中存在“公民”和“精英”的交鋒,現實性矛盾與情緒性發(fā)泄的并存,但它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表達意愿、討論制度的途徑。政府應急管理則是政府機構有效集成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對突發(fā)事件進行防治、應對、控制和處理,以達到社會均衡狀態(tài)的動態(tài)管理過程。其中每個階段都需要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互動。在事前階段,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及時關注社會矛盾或社會問題,了解公眾的意愿或需要,從而盡可能地做出政策調整,協(xié)調各方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將沖突或矛盾消解在萌芽階段;在事中階段,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就應急方案及事件進展及時向公眾和媒體告知,以積極的回應態(tài)度打消公眾的質疑;在事后階段,則要充分獲取公眾的意見或建議,盡可能地做出政策調整,協(xié)調各方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僅如此,公眾也需要通過民意的表達,來釋放在高速發(fā)展的社會運行機制下的緊張情緒,從而以客觀理性的視角看待社會問題。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發(fā)展為公眾的情緒釋放提供了較為暢通的疏導渠道,也為公眾的意見表達構建了一種合理的對話機制。正如特別是由科塞提出的“安全閥”理論,社會沖突能夠及時并有效地把社會中各種敵對情緒與敵對能量釋放出來,能夠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微調”,以至于避免形成巨大破壞力的惡性沖突。民意表達在政府應急管理中則承載著“社會安全閥”作用,在某種程度民意表達為解決應急管理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的提供了可能。
3? ? ? 沖突論視域下網絡民意表達化解應急管理沖突的作用分析
3.1? ?民意表達是化解沖突或矛盾的基礎
應急管理對象是突發(fā)公共事件,除自然災害外的大部分突發(fā)公共事件都是由潛在的社會問題或矛盾所引發(fā)。在政府應急管理過程中沖突或矛盾往往經歷著“潛伏”、“出現”、“化解”這三個階段。如2009年武漢公交線路調整中,由于政府與公眾對于調整方案均有著各自角度的理解與需求,于是沖突出現,然而在之后的溝通和協(xié)商中雙方逐漸出現了共同的“交集”,總體意見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沖突化解。在此過程中,民意表達是解決矛盾和化解風險的基礎。應急管理工作針對矛盾和風險,最終目的是減少其帶給社會的損失,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狀態(tài)。而民意是社會的晴雨表,只有深入了解公眾需求與想法,才能從根本上發(fā)現和解決社會矛盾,從而有利于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也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
3.2? ?暢通表達是化解沖突或矛盾的關鍵
2010年以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平臺已成為公眾發(fā)表意見、暢所欲言的重要渠道,較之于傳統(tǒng)的上訪、信件等民意表達方式,網絡民意表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在武漢公交方案優(yōu)化調整事件的民意表達方式主要是網絡留言,公眾通過網絡平臺表達其對公交線路縮短的不滿以及現行公交線路的不足,決策部門得以知曉公眾需求,從而做出調整和優(yōu)化。其中,表達機制的暢通是事件的關鍵所在,暢通在這里包含兩層意義:一是表達渠道的暢通,公眾有平臺或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二是表達內容的暢通,決策部門不僅能夠看得到,而且要有后續(xù)行動。這也需要決策部門思維模式的轉變,尤其要克服“談網色變”的心理,徹底克服“本領恐慌”。善于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地運用網絡資源來了解民意、開展工作,徹底改變傳統(tǒng)單向思維定式,變傳統(tǒng)“發(fā)號施令式”為互聯(lián)網“互動交流式”,變“強勢命令”為“平等溝通”。
3.3? ?網絡環(huán)境為化解沖突或矛盾提供助力
網絡環(huán)境為民意表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在武漢公交方案優(yōu)化調整事件中公眾普遍運用的是網絡留言形式,雖然網絡留言遠不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與政府交流互動時的暢快,但它依然賦予了武漢市民表達的機會與平臺。雖然從本質上看,化解矛盾或沖突的關鍵是暢通的民意表達機制,該機制實現了政府與公眾間的溝通、互動及協(xié)商功能,但是網絡的興起或規(guī)?;蛟S是保持民意表達機制暢通的良好契機。網絡提供了一個便宜而且普遍的手段來幫助人們交互信息,尤其是幫助一些分散的微弱之聲得以匯聚和放大,并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表達。事實上,很多沖突和矛盾就隱匿于這些微弱的聲音中,由于長期無渠道表達或表達成本過高而一直壓抑和積累,以至于最終以超高能量爆發(fā)而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因此,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為民意表達和公眾參與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使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機會表達利益訴求并參與決策過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進社會各部分之間的交流與和協(xié)商,以減少暴力沖突出現的可能性,從而形成社會系統(tǒng)中的平衡機制。
4? ? ? 結? ? 語
黨的十九大做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這一重大政治判斷,也體現出極強的“安全閥”功能。如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中提及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經不僅僅表現為滿足基本生活的物質文化這些“硬性需要”,還表現為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人民的參與感、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等“軟性需要”,[8]只有認識并把握了公眾的這些“軟性需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社會發(fā)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從而對于科學決策、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偟膩碚f,社會沖突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也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問題。正是因為有社會沖突的存在,從而推動了社會變遷與社會變革,并且避免了社會系統(tǒng)的保守與僵化,關鍵是如何發(fā)現并識別社會沖突。網絡的普及與技術的發(fā)展為民意表達提供了低成本和零門檻的平臺,隨著公眾參與意識的不斷提升,網絡環(huán)境在社會沖突的識別和化解過程中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應急管理的本質是應對各種風險或沖突而引起的突發(fā)公共事件,識別各類風險和沖突是應急管理的首要工作,尤其是近年來頻發(fā)的群體性突發(fā)事件,若能通過民意表達及時有效釋放社會中各種敵對情緒與敵對能量,很多具有巨大破壞力的惡性沖突都可以避免。因此,借助網絡平臺保持與公眾的溝通與互動應成為應急管理部門的常態(tài)性工作,從而使民意充分反映在預防準備和應急決策過程中,幫助應急管理部門在復雜形勢中處于主動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1]俞可平.民主還是民粹——中國的民意政治[J].中國治理評論,2014(1).
[2]馬亮.網絡推動政府回應民意?[EB/OL].政見,2015-10-18.
[3]翁世洪.中國網絡參與下的政府決策回應模式[EB/OL].中國改革論壇,2015-10-09.
[4][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美]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6-28.
[6][美]拉爾夫·達仁道夫.現代社會沖突[M].林榮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2-56.
[7]彭遠春,黃景.社會沖突理論對我國社會建設實踐的啟示[J].實事求是,2010(4):13-15.
[8]黃憲起.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J].智慧中國,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