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教育改革提倡以兒童為主體的課堂?!靶∠壬啤迸c生本課堂都基于兒童的學,有相同的邏輯起點?!奥牎獙W—教”“讀(做)—學—教”“創(chuàng)—學—教”是“小先生制”在生本課堂中有效運用的操作范式。
關(guān)鍵詞:小先生制;生本課堂;操作范式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1-0043-03
作者簡介:楊鳳秀(1975.6—),女,廣元市利州區(qū)南鷹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在信息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先知者,也不是站在課堂中央的權(quán)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改革呼喚以兒童為主的課堂?!靶∠壬啤笔翘招兄壬鷱南嘈艃和?、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為主的教育思想[1]。生本課堂是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的一種教育思想,其核心內(nèi)容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2]。這兩種教育思想跨越半個多世紀,但是都注重激發(fā)兒童潛能,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小先生制”與生本課堂的邏輯起點
(一)生本課堂呼喚“小先生制”
新課程改革引發(fā)了課堂的形態(tài)、課堂的組織形式及課堂教學流程的改變,但教師的課堂角色意識難以轉(zhuǎn)變。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以內(nèi)容講授為主,因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得到充分體現(xiàn)。生本課堂就是以生為本的課堂,是對傳統(tǒng)課堂真正的挑戰(zhàn)。生本課堂呈現(xiàn)兵帶兵、兵教兵、兵考兵,以及互為將、互為兵的新型課堂學生關(guān)系。這正是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形與態(tài)。
(二)“小先生制”借助生本課堂落地
陶行知說:“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他充分相信“小孩”的力量,而這種兒童觀歷久彌新,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發(fā)展需要,是新時期家長、學生的應然訴求,也理應成為學校的應然訴求。如何讓“小先生制”在學校中落地是廣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思考的問題。因為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的舞臺;同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建構(gòu)以生為本的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而“小先生制”則處處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要結(jié)合這兩種教育理念,使其能夠為當下的教育形式、教學效益、實踐操作提供有意義的指導。
(三)“小先生制”與生本課堂的邏輯起點
“小先生制”與生本課堂都是基于充分相信兒童、尊重兒童、依靠兒童的角度,是以實現(xiàn)兒童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兒童教育觀?!靶∠壬啤碧N含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做中學”。“小先生制”是建立在充分相信兒童的基礎上的。何謂先生?在人們意識中,先生是以年齡大、學識優(yōu)為基礎的。而陶行知先生是這樣說的:“生是生活,先過哪一種生活的便是哪一種生活的先生,后過哪一種生活的便是哪一種生活的后生,學生便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小孩子先過了這種生活,又肯教導前輩和同輩的人去過同樣的生活,就是一名名實相符的小先生了?!?/p>
“生本課堂”也是建立在一切為了兒童的基礎上的教學理念。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怎樣才是真正為了兒童呢?教師在教學中不是把他們當作知識的容器,也不是讓他們成為等待點燃的火把,而是直接依靠他們。兒童在被教師、被大人依靠的過程中,會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怎樣依靠呢?郭思樂借助“前置小研究”,讓兒童在常規(guī)課堂之前就進入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中,并帶著研究來到課堂。在這種情況下,誰都可能是別人的教師,在課堂上有話語權(quán),因為大家研究點不同,研究的深度、廣度都不相同。
“小先生制”與生本課堂都有共通的學習理論基礎。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小先生制”與生本課堂達到完全的融合。
二、“小先生制”在生本課堂中實施的策略
(一)抓好“點”——意識策略
我們首先要理清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關(guān)系,即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生本課堂強調(diào)師亦為生,生亦為師。為了讓“小先生”在生本課堂中充分發(fā)揮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讓位”意識,并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占位”意識。
學生的占位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學生能做的事,自己做;第二,學生能合作做的事,合作做;第三,學生自己能管的事,自己管。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小先生”的引領作用,做到以生帶生,以少帶多,以好帶差,以先知帶后知,以先會帶后會。每節(jié)課上,教師都要確定一名或幾名“小先生”,使“小先生”發(fā)揮教師的作用。同時,教師要構(gòu)建學習小組,使其充分發(fā)揮互助互學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先生制”課堂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學生在小組內(nèi)結(jié)成對子,在課堂上進行自學、對學、群學。這樣的課程能夠?qū)崿F(xiàn)學生與學生、組與組之間的良性競爭,促使學生共同發(fā)展。
教師的“讓位”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師能不做的事盡量不做,要做就做在關(guān)鍵處;第二,教師能不幫的事盡量不幫,要幫就幫在點子上;第三,教師能不管的事盡量不管,要管就管在不管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改變學生學習行為,轉(zhuǎn)變學生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以往的教學中有諸多不足之處,如學生被動接受,教材滯后,缺乏反饋。而在“小先生制”與生本課堂相融合的情況下,教師要秉承“通過學生、相信學生、圍繞學生、激發(fā)學生、服務學生、發(fā)展學生”的宗旨,通過一個轉(zhuǎn)變(師生角色的轉(zhuǎn)變),兩個前置(問題前置、學習前置),三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種形態(tài)(自學明確目標、展示進行交流、點撥進行落實、糾錯實現(xiàn)提升、開放得以拓展),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在互動中共成長。
(二)做好“線”——環(huán)節(jié)實施策略
生本課堂是以“個人先學”“小組互學”“全班群學”為線進行?!皞€人先學”為“小先生制”的有效落實提供可能。生本課堂的“個人先學”是以“前置小研究”的方式展開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作為“小先生”扮演雙重角色:既是學習者,又自我為師。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并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要在后續(xù)的環(huán)節(jié)中以“小先生”的身份將所學內(nèi)容講給同伴與教師聽。
筆者在《窮人》這一課設置了這樣的前置小研究,請看以下詳細分析。首先,筆者提出教學要求,即認真閱讀課文,讓你感到新奇、感動等的地方多讀幾遍,咀嚼出文字本身或它所包含的東西。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即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窮人》,你發(fā)出怎樣的感嘆?教師指導學生從這部經(jīng)典作品的內(nèi)容與形式,從課外豐富的拓展閱讀,從身邊的生活中找到內(nèi)心感嘆的緣由。最后,教師對文章主題進行升華,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與文章主題相關(guān)的問題:人性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你以你的閱讀經(jīng)歷來談談你所崇敬、贊賞、不屑的人性;展望未來,設想一下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前置研究中既包含基本的課文閱讀與理解,也包括深思與拓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根據(jù)文本學知識,也能得到情感上的升華。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先生”的身份發(fā)表自己的收獲。
(三)找準“體”——學科特質(zhì)策略
生本課堂以前置小研究為支點,但各學科呈現(xiàn)不同的“體”質(zhì),即生本語文是閱讀;生本數(shù)學是根本,包括根本知識和方法;生本英語是課本小劇;而其他學科的生本則是各種活動。根據(jù)這些特質(zhì),教師要讓“小先生”這一角色在不同學科有不同的體現(xiàn)。
教師在生本語文課堂上,要以“我的閱讀我要先行,我的感受說給你聽”為突破口,讓學生以自己的興趣為基礎來進行閱讀。學生在課堂中要把自己先讀的、先感受的知識講給同學聽,成為真正的“小先生”,體驗到先行的快樂。
教師在生本數(shù)學課堂上,要以“我的方法我來說,我的例子你來做”為基本范式,讓每位學生在基于開放的前置小研究中找到知識興趣點和不同的解答方法。學生在課堂中要把自己的收獲講給其他同學聽,同時在“分享好例子”時可以把自己的例子以出題的方式展現(xiàn)給同學,真正地進入“小先生”角色中。
教師在生本英語課堂上,要以“劇本我和伙伴演,單詞短語你聽好”為課堂的基本內(nèi)容,讓每位學生以課文單詞為基礎,以課外積累詞匯為拓展,進行編寫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當了導演、編劇、演員的多重角色,能夠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這也是“小先生”這一角色在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體現(xiàn)。
其他生本課堂以活動為主。學生要秉持“活動我策劃,角色我參與”的原則,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生本語文課堂是基礎,是開展小組活動、充分發(fā)揮“小先生”作用的主要學科,可同時與其他學科協(xié)調(diào)配合,達到一種良性循環(huán)。
三、“小先生制”在生本課堂中的操作范式
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總結(jié)出“小先生制”在生本課堂中有效實施的范式。
(一)聽-學-教課堂
聽覺是人發(fā)展最早的器官,因而口耳相傳是人類最早的學習模式。在“小先生制”的生本課堂中,筆者采取了聽—學—教的范式,并將其應用于低學段教學。
學生在家中從家人那里聽到了知識,并把知識帶到課堂中。所以,在課堂中,他們無疑是這些知識的先知者,自然成為“小先生”,并把這些知識教給其他同學,同時在教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與同伴的共同成長。其他學生獲得了這些知識并把這些知識帶回家教給父母和其他家人,從而實現(xiàn)從學生到“先生”的角色轉(zhuǎn)變。通過這個過程,教學范式就形成了,即A家長教A學生,A學生成為A“小先生”;到了班級,A“小先生”教會B、C、D等學生,這些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等,成長為B、C、D“小先生”,再去教B、C、D家長或其他同學。如此循環(huán),人人實現(xiàn)雙重角色的互換,因而學生也就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也體現(xiàn)了生本課堂的特質(zhì)。
在聽—學—教的范式中,教師要抓住低學段學生好為人師的心理,做到三個轉(zhuǎn)變:第一,教師轉(zhuǎn)變家長觀念,創(chuàng)建家校共教的跨越時空教育空間;第二,教師要轉(zhuǎn)變學生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成就感;第三,教師要轉(zhuǎn)變自身教學狀態(tài),做到“讓位”,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實現(xiàn)從“好為人師”到“我當聽眾”的角色轉(zhuǎn)變。
(二)讀(做)-學-教課堂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是“教學做合一”,而“小先生制”是把教學做合一的路徑。生本課堂中也追求學生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筆者在“小先生制”的生本課堂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前期聽—學—教的基礎上,到了中學段實施讀(做)—學—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范式。
讀主要是相對于文字類學科而言,而生本課堂的文字類學科講究讀,更是把閱讀當作生本語文的評價標準。比如,以《荷花》這篇文章為例,在教學中教師讓不同的學生讀。不同的學生對文章有不同的興趣點。即使學生有相同的興趣點,也會找到不同的相關(guān)閱讀材料。學生閱讀相同的閱讀材料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悟。學生在前置研究中進行了學習,將自己的閱讀所得分享給班級中其他學生。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交換想法,互相學習,形成了生生互為師的學習氛圍。這能體現(xiàn)生本課堂的高效性。做主要是相對于數(shù)學、科學、美術(shù)等學科而言。教師布置前置小研究,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獲得自由而深刻的體驗,同時將其提煉出來。在課堂中,每位學生帶著自己的獨特體驗過程和收獲而來,能在互動互學中獲得成長。
(三)創(chuàng)-學-教課堂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痹谡n題研究中,對于高學段學生,筆者實行的是創(chuàng)—學—教課堂。
創(chuàng)—學—教適用于各門學科。語文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新穎的語言表達,數(shù)學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將實際生活問題融入課堂,英語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用詞句創(chuàng)設場景,科學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通過實驗獲得新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限的。學生可把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有價值的前置小研究帶到課堂上,分享給其他同學,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先生”。通過創(chuàng)—學—教課堂,學生在課上進行思辨學習,并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結(jié) 語
“小先生制”在生本課堂中的運用,切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變成了真正的“小先生”,把自己課前所學所得帶到課堂中,分享給其他同學,并從其他同學的分享中獲得知識。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