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妮,李超,鄒延新
(1.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萊鋼醫(yī)院心內(nèi)科,山東 濟南 271104;2.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萊鋼醫(yī)院ICU,山東 濟南 271104)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臨床上較常見,流行病學統(tǒng)計顯示,AMI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為60/10萬左右,與歐美發(fā)達國家比較稍低[1]。AMI以ST段抬高型為主要類型,作為一種應激反應,應激性高血糖的發(fā)生率較高。應激性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常見表現(xiàn),與預后差有關。然而,關于非糖尿病患者應激性高血糖及其預后的資料有限,尤其是接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2]。本研究通過評估應激性高血糖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和遠期預后的影響,旨在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診治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診斷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160 例為研究對象 ,其 中 男 91 例 ,女 69 例 ;年 齡 41~78 歲 ,平 均 年 齡(56.12±12.31)歲。梗死部位分別為:前壁55例,廣泛前壁41 例,下壁 45 例,其他 19 例。危險因素:高血壓 75 例,高脂血癥68 例,吸煙78 例,飲酒77 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心功能(NYHA)分級Ⅰ級28 例,Ⅱ級38 例,Ⅲ級38 例,Ⅳ級56例。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梗的診斷標準,且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②既往無糖尿病史;③均為首次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④隨訪資料完整;⑤所有治療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療指南,均行介入治療;⑥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隨訪過程中因各種原因死亡;②合并其他心臟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各種心肌病等;③隨訪資料不全;④非第1次發(fā)生心梗;⑤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⑥未行介入治療。
1.2 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確診后行介入治療前均行空腹血糖監(jiān)測,根據(jù)檢測結(jié)果分為觀察組(應激性高血糖組),空腹血糖≥7.0 mmoL/L 和對照組(無應激性高血糖組)空腹血糖<7.0 mmoL/L,查閱臨床資料,并通過回訪隨診。隨訪時間12~48個月,平均(22.12±6.24)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結(jié)局,根據(jù)患者結(jié)局分為預后良好組及預后不良組,通過單因素及Logistic 回歸分析確定不良事件的危險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遠期預后比較 觀察組惡性心律失常、心衰、再發(fā)心肌梗死、死亡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遠期預后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long-term progno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單因素方差分析 預后不良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應激血糖、高血壓史、BMI、病變長度、NT-proBNP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預后不良組心功能明顯低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危險因素分析 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應激血糖、高血壓史、BMI、心功能、病變長度、NT-proBNP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應激性高血糖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有研究表明[4],應激性高血糖促進患者的病情發(fā)展,影響患者短期的預后,特別是對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影響較大。隨著介入治療的發(fā)展,急性心?;颊呒毙云谧≡翰∷缆拭黠@降低,但是長期預后仍讓人堪憂[5]。目前應激性高血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預后研究較多,但對其長期預后研究較少[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惡性心律失常、心衰、再發(fā)心梗、死亡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應激血糖、高血壓史、BMI、心功能、病變長度、NT-ProBNP 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單米亞等[7]研究發(fā)現(xiàn),應激性高血糖組出院隨訪期間發(fā)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均高于正常血糖組(P<0.05)。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高血壓病史、應激性高血糖、LVEF與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遠期預后顯著相關(P<0.05)。血脂、BMI、血壓均為心肌梗死預后的危險因素。另外,病變越長、心功能越低患者的預后越差。應激性高血糖是心肌梗死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①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減弱,胰島素分泌減少,高胰島素血癥刺激血管內(nèi)膜平滑肌細胞增生,平滑肌增殖,管腔狹窄,血流減慢,發(fā)生動脈血栓[8]。②糖尿病患者凝血系統(tǒng)紊亂,處于高凝狀態(tài)。糖尿病改變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有研究[9]證實,糖尿病患者凝血因子增多,抗凝血因子Ⅲ減少,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處于活化狀態(tài)。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l)受血糖、胰島素的影響水平增加。因這種高凝狀態(tài),血小板功能改變,紅細胞剪切力減少,粘附、集聚能力增強,促使血栓形成。③高糖狀態(tài)下,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減慢,已發(fā)生血栓。④高糖引起高滲狀態(tài),血管內(nèi)皮細胞水腫,加重心肌損傷。血糖升高,無氧酵解增加,乳酸產(chǎn)生增多,細胞內(nèi)外酸中毒,腦細胞不能完成能量代謝,且高血糖影響攜氧能力,加重缺氧細胞缺氧情況[10]。
表2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的單因素方差分析Table 2 One way ANOVA of adverse events in no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表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危險因素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adverse events in no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綜上所述,應激性高血糖會影響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及遠期預后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