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旗,郭艷芳,彭 輝,洪麗莉,施俊超,曹濟凡,周婷婷
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作為膽胰疾患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式已經被醫(yī)學界廣泛接受,如膽總管結石、胰管結石、慢性胰腺炎及膽胰管的良惡性疾病等成為首選治療方案。選擇性插管是ERCP手術成敗的關鍵,因此提高選擇性插管的成功率與減少ERCP術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 PEP)的發(fā)生是內鏡醫(yī)師的首要目標,要求必須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性,制定與之匹配的有效的插管方式,這樣不僅可以縮短手術時間,還可以降低PEP的發(fā)生率。選擇性插管方法很多,要求內鏡醫(yī)師均應熟練掌握。預切開是一種重要的插管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預切開對困難插管患者PEP發(fā)生率的影響。
1.1 對象 選擇我院從2014-03至2019-11行ERCP因困難插管而符合預切開條件患者,共187例。根據預切開時間分成兩組,早期預切開(A組)85例,延遲預切開(B組)102例。ERCP選擇性膽管插管持續(xù)10 min或累計進入主胰管3次膽管插管未成功的定義為困難膽管插管,隨即進行預切開插管,稱為早期預切開;若繼續(xù)原插管方式持續(xù)10 min仍未成功或又有3次進入主胰管后再采用預切開插管,稱之為延遲預切開。排除標準:(1)年齡<18歲;(2)一周內使用過NSAIDs;(3)曾有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及胃部外科手術史、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凝血障礙、氣管插管等重癥患者。所有ERCP預切開均由專業(yè)內鏡醫(yī)師完成,ERCP例數>200例/年,從事ERCP10年以上。
1.2 方法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別、年齡、術前膽紅素、術前膽總管直徑、術前血淀粉酶和膽囊切除病史等(表1)。兩組均有膽管插管未成功病例,選擇7 d后行第2次ERCP手術。
表1 兩組逆行胰膽管造影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n;%)
術前常規(guī)給予地西泮10 mg,山莨菪堿 10 mg,哌替啶50 mg等肌內注射,口服利多卡因膠漿,同時完成心電監(jiān)測、持續(xù)低流量吸氧等護理。術中選擇性地膽管插管,兩組預切開均采用聰明刀從乳頭開口沿膽管走行方向切開3~5 mm,切開后仔細辨認膽管開口,采用導絲輔助選擇性膽管插管,每次導絲進入3~4 cm時,通過透視了解導絲方向,判斷插管情況,無需胰管造影。警惕膽胰管無匯流和共管,存在兩個開口可能,要求插管前務必仔細觀察開口形態(tài)。當結石乳頭嵌頓時或者乳頭外觀特別飽滿時采用針狀刀開窗,其他不用針狀刀預切開。根據結石大小和膽管直徑情況,選擇柱狀擴張氣囊,直徑有8、10、12 mm三種規(guī)格,兩組均采用柱狀氣囊擴張乳頭,使用取石網籃和取石球囊清理膽管。手術結束均留置鼻膽引流管。術后給予抑酸、抑酶、消炎、補液等處理,觀察腹痛和監(jiān)測術后2 h血清淀粉酶。若出現(xiàn)上腹痛或原有上腹痛癥狀加重,建議復查血淀粉酶,并行胰腺器官的影像學檢查,確定是否ERCP術后胰腺炎。詳細記錄與ERCP手術相關聯(lián)的高風險因素,如每例導絲進入胰管次數、胰管顯影情況及整個手術完成時間等。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前、術后24 h抽取靜脈血,嚴密觀察血清淀粉酶情況。滿足以下任意兩項即可診斷PEP:(1)行ERCP后出現(xiàn)的新發(fā)腹痛或者原有腹痛加劇;(2)術后24 h血淀粉酶超過正常值上限3倍;(3)因治療胰腺炎,住院時間至少延長2 d。PEP的分類主要采用亞特蘭大三分類方法;伴有感染的危重急性胰腺炎是一種新分類(四分類),與亞特蘭大分類效力總體相仿,在判斷住院時間延長方面略優(yōu)[1]。
2.1 PEP高風險因素 兩組與患者本身相關的PEP高風險因素,與ERCP手術操作相關的PEP高風險因素比較見表2;A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因素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逆行胰膽管造影患者本身相關的及與ERCP手術操作相關的PEP高風險因素 (n;%)
2.2 插管成功率與PEP發(fā)生率 在插管成功方面,A組插管成功79例(92.9%),B組87例(85.3%),A組成功率高于B組(χ2=3.968,P<0.05);在PEP發(fā)生率方面,A組PEP發(fā)生4例(4.7%),B組15例(14.7%),B組發(fā)生率高于A組(χ2=5.079,P<0.05)。
2.3 并發(fā)癥 兩組無術后出血病例,A組術中滲血8例(9.4%),B組10例(9.8%),因不影響操作未處理,在手術進程中自然控制。無穿孔、死亡病例。
對于存在高風險因素患者行ERCP,PEP發(fā)病率可達到25%~39%[2]。為降低PEP的發(fā)生率,臨床上已經明確有效的預防PEP措施,包括術前或術后即時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NSAIDs)肛栓(吲哚美辛栓50 mg或100 mg)、術前大劑量生長抑素靜脈滴注、胰管支架置入等[3]。ERCP手術操作也是導致PEP重要的因素,為最大限度減少操作對PEP的影響,本研究探討對于困難插管患者采用早期預切開方式,結果顯示早期預切開能夠降低PEP發(fā)生率,提高插管成功率,安全有效。反復嘗試插管,導致乳頭組織損傷,增高了PEP的發(fā)生率[4]。術中先采用常規(guī)選擇性膽管插管,持續(xù)10 min仍未插管成功者再給予預切開,并未放棄常規(guī)標準插管直接采用立即預切開方法,Swan等[5]認為,立即預切開與常規(guī)插管無差異,但是早期預切開(常規(guī)插管5~10 min未成功)有降低PEP發(fā)生率的傾向。本文B組病例,錯過了早期預切開的機會,只能延遲預切開,增高了乳頭損傷的程度和導絲進入胰管的概率,胰管插管是公認的導致PEP的高危因素。文獻[6]報道早期預切開與反復嘗試乳頭插管(>10次)比較,前者能夠顯著降低PEP的發(fā)生率。
預切開一直被認為是PEP的高危因素,但是Cennamo等[7]卻認為早期預切開能夠顯著降低PEP的發(fā)生率。臨床上預切開有3種方式:(1)胰管放置塑料支架或導絲,用針狀刀從乳頭開口向上或者在開口上方向開口切開;(2)直接用針狀刀從乳頭開口向上或者在開口上方向開口切開;(3)使用聰明刀從開口沿膽管方向切開。本研究預切開主要使用第3種方式,優(yōu)點是切開方向、深度以及切口大小均可控制,基本保留了原乳頭形態(tài),利于插管成功;謹慎使用針狀刀直接對于小、平乳頭開窗預切開。Hiroshi等[8]報道,認為最適合的、可行的、有效的預切開方式是基于保留乳頭的形態(tài)和功能;與本研究操作理念完全一致。
PEP是ERCP最常見的并發(fā)癥,重癥胰腺炎可以危及生命,內鏡醫(yī)師極為重視。PEP原因有患者本身因素、內鏡操作水平、儀器設備和ERCP用器械等,個人因素包括年輕女性、SOD、曾患有胰腺炎病史等。對于困難插管病例,早期預切開能夠避免反復對乳頭黏膜的損傷,同時是安全的、高效的獲得插管成功的選擇,并且降低了PEP的發(fā)生率[9]。Yildirim和Kadayifci[10]報道,延遲預切開是導致PEP發(fā)生的顯著影響因素。本研究早期預切開組(A組)與延遲預切開組(B組)在排除患者以及操作相關風險因素后,A組PEP發(fā)生率為4.71%(4/85),B組為14.71%(15/102),提示早期預切開組顯著降低PEP發(fā)生率。
總之,對于ERCP困難插管患者,早期預切開能夠降低PEP發(fā)生率,提高插管成功率[11],縮短手術時間[12],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