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舒 朱夢婕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GJB1320422)和東北林業(yè)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課題(DGYYJ2020-27)。
摘? 要:在認知的視角中,委婉語的存在與運用和概念隱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Lakoff 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在認知視角下理解委婉語的運用。本研究主要以概念隱喻為理論框架,以曹禺先生的《雷雨》為文本,來研究認知視角下的委婉語的使用特點。
關鍵詞:概念隱喻;委婉語;雷雨
作者簡介:翟舒(197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學法與語言測試;朱夢婕(1996-),女,湖北廣水人,東北林業(yè)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3--02
1.引言
《雷雨》是曹禺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部著名的話劇劇本,其講述了兩個家庭之間的橫跨幾十年的恩怨糾葛。該故事以一天之內(nèi)、兩個家庭中的八個不同的人物之間的糾葛以及悲劇的結(jié)局來向讀者展現(xiàn)了1925年時期的資本主義封建腐朽的家庭的壓迫,并以此來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故事緩緩推進,講述不同人物之間不可言說得過去與現(xiàn)在,然后在一場雷雨中,所有的秘密都被揭開了。
委婉語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在各國的語言中都有出現(xiàn)。說話者會有意地使用它來規(guī)避使人感到敬畏、恐懼、羞恥、不適的事物,人們常用此來避免或者緩解說話者、聽話者或者第三方在信息接收時可能感受到的不適或者痛苦。委婉語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之前的學者們將目光多數(shù)放在了其在修辭學(陳望道,2001)、語用學(束定芳,1995)等角度。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的出版,越來越多學者將目光轉(zhuǎn)移到了委婉語的認知學(邵軍航,2004)角度上。
隱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我們每天使用的大多數(shù)語言都是具有隱喻性的。我們的思維是由隱喻構(gòu)成的,它對人類活動和語言具有深遠的影響。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標志著我們對隱喻的研究開始與認知聯(lián)系在一起。Lakoff和Johnson在此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的手段,其本質(zhì)是概念性的,是跨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他們將概念隱喻分為三類:結(jié)構(gòu)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概念隱喻理論將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映射和圖像意識用來解釋隱喻現(xiàn)象,Lakoff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是人們用一種易于理解的事物去理解另外一種較難理解事物。而這也與提供了我們從認知的角度去理解委婉語的思路。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委婉語也可以看做概念化隱喻,其內(nèi)在也同樣包含了隱喻的認知和思維過程(諶莉文,2006)。
2.概念隱喻視角下《雷雨》中的委婉語研究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委婉語的使用的過程,與概念隱喻理論中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mapping)及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相類似。而概念隱喻中的結(jié)構(gòu)隱喻表達了源域可以部分映射到目標域上,而此過程必然會突顯某方面,而掩蓋另外一方面。因為隱喻是由一個事物去描述另外一個有著相似性的事物,這樣的使用方式可以讓說話者有意識去減弱一些他們在表達時想要規(guī)避或者柔化的語言,從而達到了委婉語的表現(xiàn)效果。
說話者使用委婉語時,常常就是為了突顯某件事情的一方面而去模糊另外一方面,達到減輕聽話者可能產(chǎn)生的不適,從而使說話者想表達的內(nèi)容能更好地被聽話者所接受。而在雷雨中,曹禺先生筆下的人物在對話時,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者因為不同的身份地位,會在表達的時候有選擇地使用 委婉語。而曹禺也利用了不同角色所使用的不同的委婉語,來進行人物的刻畫和劇情的推進。不同的場合和人物使用的委婉語,會達到不同的效果。
2.1模糊語義
在序幕中,姑甲和姑乙在談到繁漪和魯侍萍的時候,沒有用她們的名字來直接議論,而是用“樓上的”和“樓下的”來替代她們。這個描述中,源域是住在樓上和樓下的兩位精神不太穩(wěn)定的病人,而目標域是繁漪和魯侍萍這兩個人。兩個概念之間的語義距離和心理距離都不是很近,沒有較強的相似性,從而導致除非是處在兩個說話人的環(huán)境之中,否則源域和目標域之間會難于認知。姑甲和姑乙之所以這么表述,是因為他們是這個地方被雇傭的人,而他們現(xiàn)在是在說的是這兩個病人曾經(jīng)的隱秘的事情。如果被他們的雇主或者與這兩個病人相認識的人聽到他們私底下的議論,他們可能會失去這份工作或者受到懲罰。所以他們選擇用這樣代表方位的委婉語來指代這兩位他們議論話題的主人公,從而達到模糊語義的委婉語表達效果,并以此來規(guī)避可能被第三方聽到而導致的不好的后果。他們這樣表述還有另一個原因,這兩個女性已經(jīng)瘋了很久了,并且兩個人的病情都很讓人恐懼。姑甲和姑乙用兩位女性居住的方位代替她們原本的名字,也是減弱姑甲和姑乙兩人在議論時會產(chǎn)生的不適感,即減弱說話的在表述時的不適與恐懼。繁漪和魯侍萍這兩個名字因為是特指的專有名詞,直接使用會造成說話者和聽話者產(chǎn)生較強的心理可及性,而“樓上的”和“樓下的”因為是代詞,可以造成一種模糊的表達效果,因此它的心理可及性就較弱。而由這兩者之間的映射造成的委婉表達,可以起到一種模糊語義的效果。作者通過“樓上的”和“樓下的”這兩個稱呼,就營造出一種緊張、神秘的氛圍,讓觀眾或讀者僅以這兩個委婉語,就能感受到這個房子所帶來的壓抑感——連傭人都不敢直議的兩個存在,從而起到烘托氛圍、營造懸念的目的。
2.2迂回陳述
萍 (拿起報紙看,遮掩自己)說不出來,像是家里住得太久了,煩得很。
繁 (笑)我怕你是膽小吧?
萍? 怎么講?
繁? 這屋子曾經(jīng)鬧過鬼,你忘了。
萍? 沒有忘。但是這兒我住厭了。
這是在雷雨的第一幕里面,繁漪對周萍說的一段話。在這里面,繁漪用鬧鬼來委婉表達她和自己的養(yǎng)子周萍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不論關系。這句話中,源域是屋子里被傳聞出現(xiàn)過鬼,而目標域是兩人的不論關系。說話者(繁漪)這樣描述是因為這個事情是一件極其隱秘且不能為外人知道的事情。而且當時的場景下,還有第三方(自己的兒子周沖)在旁邊,所以更不能直接表達。但是繁漪好不容易有機會與周萍說話,所以繁漪選擇用只有他們兩個當事人知道的委婉表達,來暗諷周萍的膽小懦弱和不負責任。這樣可以委婉陳述,讓聽話者(周萍)不會因為過度不適而憤然離席,又可以讓說話者(繁漪)完整的陳述自己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因為源域和目標域之間語義距離較遠,可以讓沒有參與這件事情的第三方(周沖)理解不到這句話的更深層次的表達意思,從而規(guī)避第三方聽懂的可能性。這樣通過迂回曲折的表達可以增強目標域和源域之間的曲折性,使兩者的相似性減弱,增加了句子的委婉表達程度。這樣的使用手法,也讓作者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了繁漪這個人物性格中的乖戾陰鷙甚至極端的一面。在自己的兒子還在場的情況下,繁漪仍然把這件事情以委婉的話語說出來給周萍聽,而不是選擇等兩人獨處的時再說出來。這樣的表達方式豐滿了繁漪這一角色的偏執(zhí)的性格。而同樣的用法,在第二幕里面還有出現(xiàn)。繁漪對周萍說的:“小心,現(xiàn)在風暴就要起來了!”其中的“風暴”也是迂回陳述的一種委婉表達方式,以外面的風暴天氣來提醒周萍這個家里現(xiàn)有的不安定。
2.3突顯和掩蓋
在第二幕中,魯貴和繁漪對話時,魯貴說了一句:“老爺催著太太去看病。”這里的“老爺讓她去看病”也是委婉語的表達。這里源域是讓繁漪看病,但目標域是指老爺在管教著繁漪,讓她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魯貴其實是借著周樸園來打壓繁漪,讓她不要管不該管的事情,不要去接觸魯侍萍以免發(fā)生什么不利于魯貴他自己的事情。但是魯貴是一個下人而繁漪是周家的太太,因為身份之差,魯貴注定不能用過于直白的話語來威脅自己的女主人。所以魯貴用“老爺讓太太吃藥”這個委婉語來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在這句表達中,突顯了太太在家沒什么實權(quán),不要管得太多以免引起老爺?shù)牟粷M這一層含義,而掩蓋了魯貴自己作為一個下人也敢仗勢欺人,來“勸告”太太這一件事情。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這也表現(xiàn)出了結(jié)構(gòu)隱喻中,源域在向目標域映射的時候,會突顯某一方面而遮掩另外一方面。以此來突顯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而減緩聽話者的不適與憤怒等情緒。魯貴也因為這個委婉語的表達,突顯出他虛偽、趨炎附勢和卑劣的小人形象。其實魯貴在此處提出吃藥這一個事情,也有轉(zhuǎn)移繁漪的注意力,讓她不再關注于魯侍萍這個人的目的。魯貴在《雷雨》中有三次提醒繁漪吃藥的情節(jié),每一次的使用都是委婉語的用法,用突顯“吃藥”這一件事情來掩蓋他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但每次都因為話語發(fā)生的地點和使用的目的不同而導致目標域不同,即說話者(魯貴)說出這句話的目的每次都不一樣。
3.結(jié)語
本文就概念隱喻為理論框架,以曹禺先生的《雷雨》為研究文本,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文學作品中委婉語在使用時的目的及可以達到的效果。其可以利用委婉語從心理可及性強的源域映射到弱的目的域上達以到迂回陳述的效果、利用委婉語減弱源域的映射達到模糊語義的效果和利用委婉語達到突顯和掩蓋目標域的一些含義的效果。曹禺先生利用這些委婉語的效果,以對話的形式烘托神秘、緊張氛圍和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參考文獻:
[1]曹禺.雷雨[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36/2001.
[3]侯 濤俞東明.戲劇話語:語用建構(gòu)和文體認知——基于《雷雨》的研究之一[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4).
[4]諶莉文.概念隱喻與委婉語隱喻意義構(gòu)建的認知理據(jù)[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8).
[5]邵軍航樊葳葳.委婉機制的認知語言學詮釋[J].外語研究,2004(4).
[6]束定芳.委婉語新探[J].外國語,1989(3).
[7]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語研究:回顧與前瞻[J].外國語,1995(9).
[8]王永忠.范疇理論和委婉語的認知理據(jù)[J].外國語言文學,2003(2).
[9]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